目的 通过测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患者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知觉、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泪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变化,评估角膜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及泪液中NGF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LASIK手术患者102例(204眼),测定术前及术后1d、1个月、3个月时角膜泪液分泌量、BUT和泪液中NGF含量;测定术前及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5个观测指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角膜泪液中NGF含量为(51.97±3.66)pg/ml,术后1 d为(225.29±33.64)pg/ml,1个月为(104.77±+2.19)pg/ml,均高于术前(t1 d=11.39,t1个月=5.79,P均<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3 个月=0.47,P>0.05).术前角膜泪液分泌量为(26.59±0.10)mm,术后1d为(12.12±1.03)mm,1个月为(17.24±0.77)mm,均低于术前(t1d=9.63,t1个月=8.52,P均<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3个月=2.09,P>0.05).术前BUT为(10.06±0.45)s,术后1d为(1.47±0.21)s,1个月为(4.71±0.23)s,均低于术前(t1 d=19.25,t1个月=10.00,P均<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3个月=1.11,P>0.05).术前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为(1582±175)μm,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208±32)μm、(254±31)μm、(588±65)μm、(634±79)μm、(938±119)μm,均低于术前(t1 d=7.71,t1个月=7.35,t3个月=5.48,t6个月=4.72,t1年=2.73,P均<0.05);术后2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2年=0.15,P>0.05).术前角膜知觉为(58.82±0.53)mm,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0.59±0.40)mm、(15.59±2.67)mm、(41.18±1.44)mm、(51.36±0.83)mm,均低于术前(t1 d=79.20,t1个月=15.04,t3个月=7.44,t6个月=5.40,P均<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年=1.14,P>0.05).结论 LASIK术后泪液中NGF含量先增高后恢复到正常,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泪液分泌量和BUT先降低后恢复到正常;泪液中NGF含量、泪液分泌量和BUT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而角膜知觉术后1年时恢复正常,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术后2年时恢复正常.
作者:牛广增;范玉香;陈海婷;赵俊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双眼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WAM验光仪)测量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217例中小学生(7~16岁).对被检者行眼科常规检查排除眼部疾病后,进行主觉验光与WAM验光仪静态及动态模式下的客观验光.对测量结果进行等效球镜度与水平轴及45度轴处的Jackson cross-cylinders(J0与J45)换算后,求得组内相关系数(ICC)以评价测量的准确性.对14例(28眼)成年志愿者(19~33岁)进行WAM验光仪两种测量模式及两种距离视标(6 m与20 cm)的客观验光2次,间隔24 h以上.分别采用变异系数(CV)与ICC对同一测量时间与不同测量时间的测量值进行可重复性评价.结果 WAM验光仪两种测量模式与主觉验光测得的球镜度和(或)等效球镜度在不同年龄段被检者中的ICC值均大于0.95;J0与J45为0.38~0.84.在同一测量时间,由WAM验光仪两种测量模式对于两种距离视标测得的球镜度、等效球镜度与瞳孔直径的变异系数为1.54%~8.31%;J0与J45为23.54%~32.70%.不同测量时间测得的球镜度与等效球镜度的ICC值均大于0.90; J0、J45与瞳孔直径的ICC为0.71~0.89.结论 WAM验光仪的两种测量模式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因WAM验光仪能连续高速地监测眼的三联反应,在临床与科研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林仲;张祎草;刘洛如;孟海林;乔利亚;蔡啸谷;王宁利;梁远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IOL)与普通透明IOL多色光入射高阶像差,尤其是球差的大小.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Alcon公司的+20D蓝光滤过型IOL(SN60AT)置于模型眼中,由短、中、长3个波段光源出射光分别通过模型眼光路成点阵图像,利用matlab程序分析得到Zemike多项式的7阶36项像差,取高阶像差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到调制传递函数(MTF)和点扩散函数(PSF),利用以上结果分析SN60AT IOL的色像差.选取+20D的透明IOL(SA60AT)做对照,比较2种IOL的高阶色像差.结果 蓝光滤过型IOL在486 nm成像时,MTF曲线在各个频率均低,在546 nm对焦时PSF图显示差别小;蓝光滤过型IOL较透明IOL多色光高阶像差小,特别是球差更小,有显著差别.结论蓝光滤过型IOL较普通透明IOL多色光高阶像差、尤其是球差小,故成像质量较好.
作者:王媛媛;沈梅晓;刘丹;骆亦婷;赵云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总结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科施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274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62例(62眼),分析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根据不同的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 术中并发后弹力层穿孔13眼;术后并发症中,双前房16眼,后弹力层皱褶13眼,继发性青光眼8眼,早期缝线松弛7眼,复发14眼,排斥4眼,角膜上皮愈合不良和基质溶解5眼,给予相应处理后均得到控制,恢复良好.结论 后弹力层穿孔和双前房是常见的并发症.尽量减少及正确处理并发症,深板层角膜移植可以达到良好的远期效果.
作者:孙莉;陈蔚;马慧香;李锦阳;赵泽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IOL Master与ALLEGRO Oculyzer测量前房深度的差异,并对两者的一致性进行评价.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拟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53例(87眼),分别用IOL Master和ALLEGRO Oculyzer进行前房深度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结果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IOL Master与ALLEGRO Oculyzer测量的前房深度值分别为(3.17±0.44) mm和(3.21±0.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P<0.05).两种方法所得测量值有高度相关性(r=0.96,P<0.01);Bland-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为-0.20~0.28 mm,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IOL Master与ALLEGRO Oculyzer测量的前房深度值可以在人工晶状体的计算中交互使用.
作者:陈开建;叶剑;袁容娣;安晓巨;何春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色觉对比敏感度阈值测试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82只可疑开角型青光眼作为可疑青光眼(SOAG)组,80只已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作为青光眼(POAG)组,75只正常眼作为对照组.3组均采用计算机图像辅助系统检测双眼红-绿色轴和蓝-黄色轴上四个象限的色觉对比度阈值,6个月后对SOAG组进行随访.组间及组内象限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OAG组随访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视野随访检查阳性率与色觉对比敏感度检查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评价方法.结果 ①3组红-绿色轴和蓝-黄色轴上色觉对比敏感度阈值为POAG组>SOAG组>对照组.红-绿色轴上仅POAG组与对照组在四个象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6、3.57、4.58、5.10,P<0.01);蓝-黄色轴上POAG组与对照组的四个象限间,POAG组与SOAG组的颞下象限间与鼻下象限间,SOAG组与对照组的颢上象限间,颞下象限间和鼻上象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58、15.32、9.76、10.86,P<O.05).②SOAG组6个月随访红-绿色轴和蓝-黄色轴各个象限阈值均高于初次阈值,蓝-黄色轴在颞上和颞下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2.03,P<0.05);视野检查与色觉对比敏感度检查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0.47).结论 色觉对比敏感度阈值能较好的反映病情变化,6个月随访其视野变化与色觉对比敏感度检出异常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青光眼早期筛选与监测的一项辅助手段.
作者:海鸥;安洁;杨国庆;李冰;高丹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进行视力残疾鉴定患者的基本情况、等级分布及主要致残原因,为日后低视力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调查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天津市进行视力残鉴定并明确诊断的视残患者15834例.记录患者个人情况及眼部情况,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残废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并明确致残原因.不同致残原因所致盲和低视力频数分布的差异进行x2检验.结果 男性视残患者多于女性,市区多于郊县,较高年龄、较低文化程度及低家庭经济收入者所占比例较大.15834名视残患者中盲6598例(41.67%),其中一级5015例(31.67%),二级1583例(10.00%);低视力9236例(58.33%),其中三级1713例(10.82%),四级7523例(47.51%).白内障5196例(32.82%),其中盲32.98%,低视力32.70%.除白内障外,盲与低视力主要致病原因的构成不完全相同(x2=38.33,P<0.01).致盲病因主要为视网膜/葡萄膜病变(15.40%)、角膜病(13.78%),而致低视力病因主要为屈光不正/弱视(18.32%)、视网膜/葡萄膜病变(17.37%).结论 天津市“十一五”期间确定的视残者中低视力患者多于盲患者,白内障仍是首要致残原因.
作者:韩丁;吴淑英;李筱荣;刘巨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为两组.非球面组23例(23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球面组23例(23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的佳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CS)及波前像差均方根(RMS)值.结果 非球面组BCVA为4.5±0.12,球面组BCVA为4.3±0.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1,P>0.05).非球面组在夜视(3.0 c/d、6.0 c/d)及夜视加周边眩光(1.5 c/d、3.0 c/d、6.0 c/d)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值明显优于球面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瞳孔直径5.0 mm状态下,非球面组的球差、第四阶像差、第五阶像差、第六阶像差及总体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以减少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的高阶相差尤其是球差,提高对比敏感度,具有比球面人工晶状体更佳的视觉质量.
作者:崔巍;李丹;唐静晓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角膜共焦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及其周围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特征.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单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0例,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胬肉形态,对侧无胬肉眼为对照.记录翼状胬肉、中央角膜、翼状胬肉周边角膜各层细胞图像,并对各层细胞形态、密度的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共焦显微镜下翼状胬肉的表层细胞胞体发亮,边界发暗,胬肉基质中可见毛细血管内血流,有时可见内含小圆形细胞的微囊样结构及Langerhans细胞.翼状胬肉周边角膜翼状上皮细胞、基底上皮细胞形态不规则,部分被拉长并扭曲;中央及周边各层上皮细胞平均密度小于对照眼(t=-3.92、-3.55、-3.36、-2.61、-4.31、-4.11,P均<0.05);翼状胬肉眼角膜上皮下Langerhans细胞平均密度大于对照眼(t=3.75、4.23,p均<0.05);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下神经纤维比较杂乱,神经弯曲度大(t=5.02,P<0.01),分支多(t=2.51,P<0.05).结论 共焦显微镜可观察到翼状胬肉细胞水平的特征.翼状胬肉患者胬肉周边角膜上皮细胞、上皮下Langerhans细胞、上皮基底细胞层下神经、前基质细胞及角膜厚度均有变化.
作者:茅晓红;胡楠;吴玉宇;程争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视觉对个体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视觉障碍势必对个体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涉及认知能力、气质性格、情绪情感等方面,这些影响显著干扰了临床康复效果.低视力康复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低视力心理康复系统.针对个体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心理检查、诊断及康复治疗,这对于视觉康复效果的保障至关重要.
作者:张艳玲;张缨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并分析我院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眼部情况.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来我科会诊的181例MG患者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屈光状态、33 cm及6 m眼位、眼球运动、红玻片法检查复视像,部分患者行同视机检查.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结果 181例中,眼肌型MG占多数(86例,47.5%);眼位正常者150例(82.9%);上睑下垂175例(96.7%);单眼弱视5例(2.8%);复视156例(86.2%).单条眼外肌麻痹55例(30.4%),多条眼外肌麻痹77例(42.5%),全眼外肌麻痹13例(7.2%).55例单条眼外肌麻痹患者中,内直肌受累多(14例,25.5%).结论 MG患者中眼肌型占了近半数,绝大多数均有上睑下垂和复视,但绝大多数患者的眼位都是正常的.部分患者因发病较早,上睑下垂造成了形觉剥夺性弱视.MG患者的眼外肌麻痹可为单条、多条或全眼外肌麻痹,其中多条和单条眼外肌麻痹多见.在单条眼外肌麻痹的患者中,内直肌受累更多见.
作者:王静波;谢应勤;王慧霞;张桥;关娟;余欢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干预儿童近视进展的临床矫正或干预方法有单光眼镜、双焦和多焦眼镜、周边屈光控制镜、角膜接触镜、近视屈光手术和药物等.受实验设计、样本量、丢失率、矫正方法的适应人群等限制,近视干预效果的研究结果和相关机理研究争议纷呈.现就该领域的进展进行分析,并针对各种矫正方法对近视干预效果的临床研究进行评述,提出各矫正方法干预效果的优势与劣势;指出目前儿童近视干预的研究需要全面和慎重的考量,不仅要从理论机制上进行探讨,设计更缜密的研究方案,也要考虑实际应用情况,并为寻求将来更有效、更合理的矫正方法提出见解和建议.
作者:毛欣杰;吕帆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不同注视距离对儿童眼球散光度数和轴位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25例(50眼)使用1%阿托品眼膏扩瞳验光后散光度数大于0.50 D的5~7岁儿童,足矫配镜,并应用红外线自动验光仪测量其戴镜情况下,视远(5 m)和视近(33 cm)的散光度数和轴位.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视近时散光度数平均变化(0.35±0.82)D(t=-3.004,P<0.01),散光度数的变化程度与散光度数高低无相关性.62%(31眼)视近时散光轴位向顺规方向转动1°~57°,平均转动(17±13)°,38%(19眼)视近时散光轴位向逆规方向转动1°~52°,平均转动(15±14)°,散光轴位的变化程度与散光度数高低无相关性.结论 因儿童验光远近不同距离散光度数和轴位会改变,故给儿童配镜时,需考虑近用散光度数和轴位的变化.
作者:徐青林;蓝卫忠;李文涛;林丽霞;杨智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6~15岁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散瞳前后屈光度变化与视功能中相应眼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屈光不正患者75例(150眼),年龄6~15岁.首先在自然光线小瞳孔状态下,应用综合验光仪进行单眼屈光、双眼平衡检查,在正球镜之佳视力(MPMVA)度数基础上进行调节功能及双眼视功能检查,包括负相对性调节(NRA)/正相对性调节(PRA)、调节滞后/调节超前(BCC)、调节性集合/调节(AC/A).而后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散瞳后进行二次屈光检查.按照散瞳前后屈光度变化值分组,有变化组是指球镜或散光差异≥0.50 D,共29例;无变化组是指球镜或散光差异≤0.25 D,共46例.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散瞳前后有变化组球镜度的中位数为-1.75 D,小于无变化组(-2.5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28,P<0.01);NRA在有变化组为(1.72±0.48)D,小于无变化组的(2.27±0.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9,P<0.01); BCC在有变化组为(-0.09±0.60)D,小于无变化组的(0.31±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5,P<0.01);PRA在有变化组平均为(-2.14±1.35)D,大于无变化组(-1.63±0.76)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及AC/A和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RA与散瞳前后屈光度变化的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393,P<0.01).结论 6~15岁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中,散瞳前后的屈光度变化与年龄、性别、散光度数及AC/A大小无明显相关性,与视功能参数中的NRA呈负相关.
作者:李丽华;李运强;杨晓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棱镜组合式透镜对中国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与适应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171例7~13岁广州市近视儿童(基础等效球镜度在-0.50 D至-3.00 D范围内、无近视家族史),分为单光镜组89例、棱镜1组(下加+1.5 D)40例、棱镜2组(下加+2.0 D)42例3组.所有实验对象在配戴初、6、12、18、24个月后进行电脑验光、散瞳检影、A超眼轴长度测定及眼位测量,棱镜1组与棱镜2组进行相关眼动参数的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78.4%患者(134例)完成2年随访.3组病人远隐斜改变量依次为(0.22±1.97)△、(0.29±3.01)△、(0.13±2.16)△(F=2.00,P时间<0.01;F=0.71,P时间>0.05).3组病人屈光度增长数值依次为(-1.50±0.67)D、(-1.18±0.60)D、(-1.04±0.66)D(F=6.43,P<0.01),棱镜2组的组别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眼轴增长值依次为(0.74±0.43)mm、(0.44±0.38)mm、(0.42±0.30)mm(H=17.43,P<0.01),棱镜1组与棱镜2组组别及年龄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与单光镜相比,下加+2.00 D的棱镜组合式透镜在控制近视增长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与眼轴长度相关.棱镜组合式透镜对远近眼位无明显影响,但患者的依从性较单光镜差.棱镜组合式透镜的长期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雯;蓝卫忠;杨智宽;陈林兴;卢金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单光老视镜片、单面设计渐进多焦点镜片和双面复合设计渐变多焦点镜片的近距阅读宽度.方法 横断面研究.随机抽样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老视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6~69岁.老视近附加+1.25~+2.50 D,平均(+1.97±0.34)D,同一被检者在单盲情况下先后配戴单光老视镜片、单面设计渐进多焦点镜片和双面复合设计渐变多焦点镜片3种镜片,在每种状态下测量配戴者在40 cm处近距离阅读的清晰视野范围.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40 cm处近距离阅读宽度单光老视镜片宽,为24.50 cm;单面设计渐变眼镜阅读宽度小,为7.50~24.50 cm,平均(18.00±4.27)em;双面设计渐变眼镜居中,为12.40~24.50 cm,平均(21.04±3.62)cm.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40,P<0.01).任意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渐进多焦点镜片较单光镜会降低近距阅读宽度.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距阅读宽度因其设计进步而显著改善,双面复合设计渐进多焦点镜片可提供更大的阅读宽度,减轻了眼球上下旋转的负担,使老视渐变镜配戴者近距阅读更舒适.
作者:黄海笑;徐良;金婉卿;毛欣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