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3年11期文献
  • 去瓣与留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泪液炎症因子的比较

    目的 研究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眼与留瓣Epi-LASIK眼术后泪液中炎症因子释放率及临床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导致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 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18名近视患者纳入本研究,一眼接受去瓣Epi-LASIK(去瓣组),对侧眼接受传统Epi-LASIK(留瓣组).术前、术后2h、术后1d、术后5d分别收集每只眼的泪液.采用多通道免疫微珠分析测定泪液中IL-1β、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并以浓度乘上泪液流量计算炎症因子的释放率.评估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佳矫正视力、角膜haze分级、角膜上皮愈合百分比.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与留瓣组相比,去瓣组在术后第5天裸眼视力更好(t=--4.832,P<0.01),角膜上皮愈合百分比更高(Z=5.861,P<0.01);术后1个月角膜haze程度更轻(U=6.045,P<0.05).术前,2组泪液中各个炎症因子的释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h,去瓣组泪液中IL-8和TNFα的平均释放率显著低于留瓣组(Z=-1.965、-2.145,P<0.05),术后1d和5d2组泪液炎症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瓣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及视力恢复更快,角膜haze程度更轻.去瓣组术后2h泪液IL-8和TNFα释放率较低可能是2组存在临床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钰;陈跃国;夏英杰;齐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偏心对人眼高阶像差的动态影响

    目的 观察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光学压平区偏中心状态及不同瞳孔直径下人眼高阶像差的动态变化,探索偏心性质和程度对视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30例年龄为(23.6±2.3)岁的中低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等效球镜度为-0.75~-4.00 D,平均(-2.61±0.83)D.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角膜地形图,检测波前像差(在自然瞳孔下检查,分别提取3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高阶像差结果),并通过分析戴镜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测量出角膜塑形镜压平区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偏心量(包括偏心距离和角度),只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平均偏心距离分别为(0.53±0.26)mm、(0.54±0.32) mm和(0.60±0.35)mm,偏心的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上方,偏心距离和角度在戴后3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后各时间点,偏心距离与戴前等效球镜度、初始散光量均不相关.在3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四阶像差、总彗差(包括垂直彗差和水平彗差)、总三叶草和球差均方根值在戴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均比戴前有明显增加,但各项像差在戴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戴后的各个时间点,6 mm瞳孔直径的像差结果都较3 mm时大.戴后不同瞳孔直径下,垂直或水平偏心距离与相应方向彗差在戴后各时间点均呈正相关;而总偏心距离与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四阶像差、总彗差、总三叶草和球差在戴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关.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偏心客观存在,程度较小并在1周后稳定;术后偏心会造成人眼高阶像差显著增加.

    作者:陈岩;姜珺;毛欣杰;吕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弱视治疗过程中视差和立体视觉恢复的初步观察

    目的 分析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非交叉视差和交叉视差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58例,分别于初诊、治疗1、3、6个月时进行检影验光检测患儿佳矫正视力,同时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采用同视机Ⅲ级功能定性图片检测患儿远立体视觉.应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在弱视患儿视力提高的过程中,对于具有较好的基础视力和治疗过程中视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立体视锐度恢复较好[近零视差与基础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92X+3.13(F=9.203,P<0.01);近零视差与终末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81 X+3.23 (F=9.886,P<0.01);同视机远立体视觉的恢复早于随机点近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中,近零视差首先恢复,交叉视差随之,非交叉视差后恢复.并且这种恢复规律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更为明显.结论 在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随着患儿视力的提高,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顺次恢复.

    作者:傅涛;苏庆;郗平;卢炜;王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种不同设备行屈光手术时的角膜切削误差比较

    目的 调查2种不同的准分子激光设备和1种全飞秒激光手术设备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时对中央角膜厚度切削误差的影响,探索角膜切削误差的变化规律.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分别应用3种不同设备行手术治疗的138例(274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其中51例(100眼)使用Esiris机器行LASIK手术(Esiris-LASIK),50例(100眼)使用Visx S4-IR机器行LASIK手术(Visx-LASIK组),37例(74眼)使用VisuMax机器行SMILE手术(VisuMax-SMILE组).所有眼按屈光度分为低、中、高度3组,分别计算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切削误差,并分析切削误差与不同设备、近视程度、散光程度、角膜切削直径及手术前角膜厚度的关系.采用单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组病例中,近视程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及术前散光度对角膜切削误差均没有显著影响,设备或手术方式对角膜切削误差有显著的影响.在Esiris-LASIK组中,角膜的实际切削厚度小于预期切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t=4.672,P<0.01;中度近视组,t=10.629,P<0.01;高度近视组,t=11.021,P<0.01);Visx-LASIK组中,角膜的实际切削厚度大于预期切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t=3.910,P<0.01;中度近视组,t=4.922,P<0.01;高度近视组,t=4.807,P<0.01);在VisuMax-SMILE组中,角膜的实际切削厚度与预期切削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近视组,t=1.158,P>0.05;高度近视组,t=0.836,P>0.05).结论 不同的手术设备会显著影响屈光手术中中央角膜厚度的切削误差.

    作者:刘才远;汤勇;蒋瑜;潘秀珍;汤元昕;陈萍;虞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青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Q值规律及特性分析

    目的 运用正切曲率半径结合曲线拟合计算,推算角膜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对青年近视角膜前表面Q值规律及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横断面研究. 16~30岁近视受检者90例(90眼)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均取右眼,受检者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45±2.75)D.采集并导出角膜前表面间隔0.1 mm的360条半子午线正切曲率值Ft.将所需计算半子午线截痕上的所有Ft值代入正切曲率半径公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Matlab 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并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模型处理系统计算得到各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分析.结果 90眼水平方向鼻侧和颞侧2个区间平均Q值分别为-0.32±0.11、-0.3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P<0.05).72眼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拟合前后水平鼻侧、颞侧区间平均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1.299,P>0.05;颞侧t=0.848,P>0.05).拟合后垂直上方、下方区间Q值平均值为-0.26±0.12、-0.21±0.23.结论 采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拟合计算可以由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推算角膜前表面Q值和区间Q值.近视青年角膜前表面形态趋向于长椭圆,垂直方向较水平方向更趋向于圆形.

    作者:王若洁;王波;施明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随年龄变化的磁共振成像定量分析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的变化,探讨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方法 调查研究.召集我院144例(男女各半,288眼)成人健康体检志愿者,按年龄分组(1组,18~35岁;2组,36~50岁;3组,≥51岁)平均入组不同年龄组男、女各为24例,行眼眶MRI扫描并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经标准化处理后,分析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f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男性各年龄组之间眶脂肪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87,P>0.05),女性各年龄组之间眶脂肪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3,P>0.05),男、女2组眼眶脂肪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9,P>0.05),眼眶脂肪体体积与年龄之间无相关性(r=-0.087,P>0.05).结论 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

    作者:毛晓春;朱祥祥;陈辉;杜龙庭;许畅;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对角膜对称性及角膜屈光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甲状腺相关眼病对角膜形态学及角膜屈光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稳定期的患者24例(46眼)作为观察组,甲状腺相关眼病活动性的评估主要依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标准进行评估.收集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形态学参数及角膜屈光力,包括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高度离心指数(IHD)和小曲率半径(Rim),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应用眼球突出计(Hertel眼突计)测量观察组眼球突出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2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甲状腺相关眼病ISV中位数为21.0(10~71),高于正常组的14.0(10~34),Z=1.31,P<0.01;IVA为0.180(0.07~0.70),高于正常组的0.100 (0.50~0.37),Z=1.08,P<0.0I;IHA为5.95(0.0~28.7),高于正常组的1.65(0.2~13.9),Z=84.34,P<0.01;IHD为0.020±0.015,高于正常组的(0.010±.0040),t=5.67,P<0.01;Rim为(7.43±0.30)mm,低于正常组的(7.62±0.26)mm,t=-2.505,P<0.01;CCT为(523.74±26.00)μm,低于正常组的(546.25±28.84) μm,t=3.230,P<0.01;角膜前表面K1为(43.58±1.18)D,高于正常组的(42.86±1.43)D,t=2.123,P<0.05;角膜后表面K1为-6.20D(-7.2-5.7D),高于正常组的-6.10 D(-6.6~-5.7 D),Z=101.4,P<0.01;角膜前、后表面陡峭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向及大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能引起角膜对称性降低,角膜屈光力增加.

    作者:余相均;洪明胜;余心洁;陈捷灵;张俐娜;盛文;毛剑波;陈峰;沈丽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治疗性角膜光学切削术治疗Resi-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一例

    随着准分子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激光设备的不断改进,角膜屈光手术的手术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拓宽了手术的适应证,为更多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对于一些伴有屈光不正的角膜浅层病变,临床上多采用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或采用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或治疗性角膜光学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以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进行治疗,短期内手术效果较好[1-3].但部分患者远期复发,影响视功能,还需要进一步行再次准分子激光治疗或是行角膜移植术等[4-5].我们采用PTK来治疗1例Resi-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锐;张浩润;付梦军;刘秀花;刘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双眼视网膜脱离一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所有患者均有血压增高及伴随症状,如水肿、蛋白尿和眼底改变等.眼底改变的发生率较高.在眼底改变中以小动脉痉挛和狭窄常见,视网膜病变次之,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病例较少我院于2012年6月6日收治PIH继发双眼视网膜脱离l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则红;王志学;赵俊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病理性近视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病理性近视是常见的难治性致盲眼病之一.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已发现了多个候选基因.现就病理性近视相关基因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作者:梁艳闯;张丰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Bangerter压抑膜在眼科中的应用

    Bangerter压抑膜是一种可用于弱视治疗的替代手段,近年来,Bangerter压抑膜在眼科研究及治疗,尤其是在弱视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研究人员和眼科医生的关注.笔者就Bangerter压抑膜的光学和物理性质及其在眼科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陈子东;李劲嵘;余敏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重建方法的选择和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眼睑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一期重建方法的综合应用并评估其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5年至2008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住院手术的46例眼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肿瘤的性质、部位、侵犯程度,以及手术的类型,术后外观,患者舒适度,生存率等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眼睑前层缺损采用了各种皮片移植术、皮瓣滑行术、半圆形旋转皮瓣术、Glabellar瓣等方法修补,后层缺损采用了Hughes瓣、自体睑板移植、自体硬腭黏膜移植等方法修补,单独或综合采用各种眼睑重建技术.平均随访(59.7±12.9)个月(15~84个月).5年、7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91%.2例出现轻度的眼睑内、外翻,1例出现下睑倒睫,其余患者眼睑位置正常.87%的患者对外观和舒适度满意.结论 综合采用眼睑重建技术为眼睑恶性肿瘤手术的一期重建奠定了基础,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密切的临床随访不容忽视.

    作者:韩宜男;钱江;袁一飞;毕颖文;姚亦群;薛康;卫承华;郭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角膜接触镜临床诊断新技术的应用

    角膜接触镜作为矫正屈光不正和治疗某些眼病的一种医疗器具,临床使用很广泛.在配戴过程中,接触镜和角膜的配适情况以及接触镜对眼表的影响,需要长期随访.近年来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等的应用,可以从显微角度在体观察接触镜对角膜生理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合理配戴角膜接触镜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瞿小妹;王旭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

    目的 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医学中心验配RGPCL的24例(43眼)成人超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的RGPCL镜片.戴镜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配戴RGPCL时的矫正视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框架眼镜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62±0.15,≥4.9者1眼,占2%;配戴RGPCL后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77±0.16,≥4.9者16眼,占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96,P<0.05);与戴镜后7d相比,戴镜后1个月舒适度指标总积分及异物感、视力波动、痒、刺痛、干涩、充血症状的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948、63.823、39.168、6.459、57.733、44.164、39.420,P均<0.05).与戴镜后1个月相比,戴镜后3个月总积分、异物感、视力波动、充血症状积分持续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536、22.484、11.537、16.229,P均<0.05);痒、刺痛、干涩症状积分与戴镜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1.184、1.398,P均>0.05).镜片配适中心定位好,活动度良好,未见角结膜严重并发症.结论 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可明显提高其矫正视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郭颖卓;王华;罗栋强;何书喜;陈蛟;钟兴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接触镜护理产品相关标准问题

    通过对接触镜护理产品的国家标准GB 19192-2003《隐形眼镜护理液卫生要求》与相关国际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行业标准YY 0719《眼科光学.接触镜护理产品》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关系、以及国家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的分析和讨论,旨在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协调好标准问题、消除标准执行的困惑,促进接触镜护理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靖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角膜上皮的病理改变

    目的 研究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组织的基底细胞数目、上皮厚度、基底细胞形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超过3年的患者33例(66眼,角膜接触镜组)和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患者33例(66眼,对照组),对所选患者,在去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Flap-free Epi-LASIK)手术中,用Epi-K角膜上皮刀取下角膜上皮瓣.2组中各取30例(60眼)采用超声进行离体角膜上皮瓣厚度的测量和采用显微镜进行基底细胞计数,各取3例(6眼)进行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瓣基底细胞形态的变化和进行PCNA的测定.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角膜接触镜组角膜上皮层厚度为(55.33±4.56) μm;对照组角膜上皮层厚度为(57.19±3.82)μm,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5).角膜接触镜组基底上皮细胞数目减少,为(3872.6± 153.2) cells/mm2;对照组基底上皮细胞数目为(3989.2±289.6)cells/mm2,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7,P<0.01).角膜接触镜组较对照组角膜基底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形态欠规整,基底膜较厚,相对粗糙.角膜接触镜组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可发现PCNA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无阳性细胞.结论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导致角膜上皮损伤:使角膜上皮层变薄;单位面积内的的角膜上皮基底细胞数量减少;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学改变,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之间的连接和基底膜遭到破坏,PCNA阳性细胞存在.

    作者:郑玉胜;庄宪丽;杨延振;张秋秋;李路路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