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优良视力正视眼低、中、高对比度视力与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 描述性研究.选择优良视力正视眼,在流明值为260背景亮度下,测量对比度为100%、25%、10%和5%4种状态下的视力;同时采集瞳孔直径为3.11 mm和5.96 mm眼高阶像差.分析3.11、5.96 mm瞳孔直径眼高阶像差与不同对比度视力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出回归方程.结果 低对比度状态下视力的个体差异性更大.瞳孔直径为3.11 mm时,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与不同对比度视力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mini R2=0.1129).结论 高阶像差对于对比度视力的影响特点是全频率.
作者:万修华;熊瑛;余翔;薛丽霞;李婧;李树宁;卿国平;凌宁;王宁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和了解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远期影响,并探究其与切削深度、激光扫描时间等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PRK术后10年患者24例(44眼);随机选取未接受过眼科手术的正常眼作为对照组,共25例(45眼).应用非接触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研究PRK术后10年组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与手术参数间的相关性.另将PRK术后10年患者按切削量大小分为低切削(<60 μm)、中切削(60~90μm)和高切削(>90 μm)3组,并对比分析此3组及对照组间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PRK术后10年组与对照组间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内皮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0、1.323、0.569、0.788,P>0.05).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和内皮细胞密度与等效球镜度间具有明显相关性(r=-0.424、0.420,P<0.01),同时该两参数与准分子预切削深度间亦显示具有相关关系(r=0.391、-0.388,P<0.01).PRK术后低、中、高切削组与对照组间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内皮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95、1.961、0.817、1.529,P>0.05).结论 PRK术后远期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等效球镜度及预切削深度会影响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和内皮细胞密度.
作者:吴迪;王雁;耿维莉;左彤;金颖;王静;张琳;李晶;李智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高空缺氧和迅速减压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兔角膜瓣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眼行LASIK,术后1周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空缺氧组(模拟以30~40 m/s速度上升至5500 m高度,在此高度停留1~2 min后,以200 m/s速度下降至地面)和迅速减压组(模拟以30~40 m/s速度上升至5500 m高度,在此高度停留1~2 min后,通过调节卸压装置,改变卸压阻力,造成不同的减压峰值,在0.13 s内迅速减压至12 000 m高度,停留3~5 s后,以200 m/s速度下降至地面).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兔角膜瓣结构的变化.对不同环境下角膜瓣稳定性的指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光镜下可见,在特殊环境下角膜基质愈合线清晰,未见分离.部分基底细胞呈空泡样变性,胶原排列轻微紊乱.透射电镜下见伤口对合紧密,周围组织修复均匀,创口两侧角膜纤维组织排列规则,在特殊环境下未见层间分离.高空缺氧组与对照组(x2=0.22,P>0.05)、迅速减压组与对照组(x2=0.25,P>0.05)角膜瓣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兔角膜瓣在高空缺氧、迅速减压下是稳定的.
作者:赵蓉;肖华军;王恩普;张敏;王建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低中度近视人群眼压、角膜中央厚度与角膜球差及非球面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108例(216眼)低中度近视患者应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进行眼前节参数测量,得到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象限(上、下、鼻、颞侧,水平、垂直方向)及不同分析直径(6、7、8、9 mm)范围的角膜非球面性参数——Q值及角膜球差.分别使用非接触式眼压仪及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进行眼压及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结果 低度组眼压与垂直方向角膜前表面Q值有相关性(右眼:r=-0.30,P<0.05;左眼:r=-0.34,P<0.05),与角膜前表面球差无相关性;中度近视组眼压与角膜前表面球差有相关性(右眼:r=0.31,P<0.05;左眼:r=0.37,P<0.01),与角膜前表面Q值无相关性.仅低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与颞侧角膜前表面Q值有相关性(右眼:r=0.47,P<0.01;左眼:r=0.29,P<0.05).结论 低度近视者眼压可导致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减弱,中度近视者眼压与角膜前表面球差呈正相关,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角膜本身的补偿机制有关.
作者:胡亮;余鹏;陈佳;谭维娜;孙西宇;瞿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学生和中学生在调节和非调节状态下眼前节部分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横断面研究.采用超生生物显微镜(UBM)检测福州市54例小学生及55例中学生在调节和非调节状态下的睫状体、虹膜及房角等位置相关数据,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非调节状态下小学生组各指标数值如下:睫状突长度(CPD)值(160.53±17.78)μm,睫状突宽度(CT)值(90.01 ±34.30) μm,虹膜睫状体距离(ICPD)值(23.11 ±3.33)μm,虹膜厚度(IT)1值(35.95±6.60) μm,IT2值(52.81±9.94)μm,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值(151.27±23.11) μm,巩膜外侧面与虹膜长轴的夹角θ3值(39.23±7.46)°,虹膜外侧面与睫状突的夹角θ4值(56.02±6.75)°;调节状态下相应指标分别为:(187.62±15.44)μm、(74.23±19.87)μm、(19.78±2.69)μm、(30.34±5.83) μm、(47.11 ±6.71)μm、(131.55±20.02) μm、(31.68±5.14)°、(50.39±4.89)°.调节与非调节状态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5、2.93、5.72、4.68、3.49、4.74、6.12、4.96,P<0.05).中学生组非调节状态下以上各指标分别为:(214.64±15.25)μm、(99.13±17.80)μm、(27.92±9.00)μm、(40.72 ±6.43)μm、(56.57±9.13)μm、(176.82±28.06) μm、(43.73±6.93)°、(60.15±10.48)°;调节状态下分别为:(271.38±11.96) μm、(93.27±10.42)μm、(21.66±7.54) μm、(35.68±4.37) μm、(50.17±6.49)μm、(136.41±19.35) μm、(39.51±5.28)°、(53.68±9.12)°.调节与非调节状态下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1、2.03、3.81、4.63、4.08、8.47、3.46、3.33,P<0.05).同样在调节状态下,小学生组和中学生组所有睫状体相关指标之间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t=30.95、6.10、4.47、5.29、2.37、7.70、2.32、6.98,P<0.05).结论 人眼进行视近调节时,睫状体的变化为显著,出现各部肌纤维尤其是环形肌协调收缩,并向前向内移动,使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实现眼屈光力的增加;且年龄越小,调节力越强.
作者:孙堂胜;过贵元;吴生泉;薛建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自行搭建的超长扫描深度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活体测量小鼠眼球的眼轴长度、曲率等各眼内生物学参数,并评估其重复性和再现性.方法 实验研究.本研究自主研发的超长扫描深度SD-OCT扫描深度7.3 mm(空气中),系统轴向扫描(A-Scan)速度28 kHz,轴向分辨率7.5 μm,横向分辨率19 μm.共有5只40日龄的C57BL/6小鼠(10眼)经历2天次的测量.第1天,由操作者1先执行测量步骤,连续拍摄2幅图后,由操作者2紧接着拍摄1幅图.在3次拍摄中,每次都保证前后拍摄的时间耽搁小于5 min.2d以后,所有的小鼠再由操作者1拍摄1幅图,随后每只小鼠再进行1次时域OCT(TD-OCT)拍摄.所有测量都在下午2:00到4:00之间进行.测量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估都采用重复性系数、组内相关系数ICCs、Wilcoxon配对测试及绘制Bland-Altman图来综合分析.SD-OCT和TD-OCT的测量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用SD-OCT成功获得了清晰、高质量的小鼠眼球一次性成像.除角膜、前房外,其他数据接近于TD-OCT.前房、晶状体、玻璃体和眼轴的重复性/再现性系数均小于3%且对应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几乎都大于0.75,角膜和视网膜的重复性/再现性系数小于5%且对应的ICCs相对较小.除操作者1第1天获取的2组角膜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Z=-2.310,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等生物学参数的Bland-Altman分析图显示所有的数据点都分布在95%可信区间内.各个曲率的重复性/再现性系数均小于5%.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和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半径的ICCs基本大于0.75,而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ICC大于0,45.Bland-Altman图显示曲率再现性的数据点约有5%分布在95%可信区间外.结论 利用SD-OCT,可获得高清晰的从小鼠角膜到视网膜的横断面切片图像,不仅能计算传统的眼轴等轴向生物学参数的长度,而且还能计算眼内各个成分的曲率半径,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作者:黄芙蓉;颜婷婷;熊薇薇;朱德喜;沈梅晓;周翔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杭州地区小学生近视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杭州市朝晖区5所小学1~6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选取右眼数据,检查数据包括球镜度、散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收集信息包括父母近视情况,课后及周末写作业时间,课后及周末户外活动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近视组与非近视组的性别、家族史、近距离作业及户外活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近视患病率高于男生(63.7% vs.67.4%).父母近视(F=10.559,P<0.05)、周末(F=7.555,P<0.05)及课后(F=2.492,P<0.05)写作业时间过长为近视的危险因素,课后(F=11.351,P<0.05)及周末(F=6.387,P<0.05)户外活动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近视与性别、家族史、近距离工作及户外活动有关.环境与基因因素均与小学生近视密切相关,其中环境因素中近距离阅读对近视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户外活动中紫外线的作用值得关注.
作者:赵晨炜;马娜;杨杰;李修义;汪阳;沈晔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长期使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对角膜结构与知觉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40跟),分为2组:A组为使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1年以上且半年内用药方案未改变患者10例(20眼);B组为初诊未用药患者10例(20眼).所有患者使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仪测量角膜知觉,使用激光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及上皮、基质、内皮细胞形态,记录并分析图像.组间采用双眼设计模型进行方差分析,角膜知觉与上皮下神经、炎症细胞、朗格罕细胞等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与B组比,A组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明显较高[(7009±638)个/mm2 vs.(6745±482)个/mm2; F=5.22,P<0.05],上皮下神经纤维分支明显较少[(17.44±2.56)mm/mm2 vs.(19.54±5.02)mm/mm2;F=8.22,P<0.05]、神经扭曲度较高[(1.71±0.46) vs.(1.42±0.43);F=7.29,P<0.05],角膜基质细胞激活态分级明显较高[(2.35±0.81)vs.(1.25 ±0.44);F=59.67,P<0.01],角膜知觉明显较低[(54.25±6.74)mm vs.(59.50±1.54)mm;F=12.08,P<0.01].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及反光度、朗格罕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量、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角膜知觉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呈正相关(r=0.379,P<0.05),与角膜上皮下神经分支数、扭曲度、反光度及炎症细胞、朗格罕细胞浸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长期使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可引起角膜深达基质层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角膜知觉下降,知觉下降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减少有关.
作者:崔心瀚;周晓东;徐建江;乐琦骅;项俊;朱文卿;孔祥梅;戴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测量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前房相关参数并分析其变化.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应用Allegro Oculyzer系统分析39例(77眼)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及手术后7d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容积(ACV)、各象限房角(ACA)、中央及周边前房深度(ACD)等变化.采用Wilcon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LASIK术前角膜后表面曲率,ACV,ACA(平均、上、下、鼻、颞),ACD(中央、上方周边、下方周边、鼻侧周边、颞侧周边)分别为-(6.19±0.23)D,(207±30.2) mm3,(40.4±4.53)°、(33.8±8.57)°、(33.9±4.72)°、(42.9±5.00)o、(42.9±4.68)°,(3.23±0.23)mm、(1.51±0.20)mm、(1.43 ±0.24) mm、(0.98±0.20)mm、(1.03±0.21)mm;术后7d则变为(-6.19±0.22)D,(197±31.1)rm3,(40.6±4.91)°、(34.8±8.15)o、(33.9±4.72)o、(41.3±5.32)°、(43.5±4.25)°,(3.13±0.24)mm、(1.45±0.22) mm、(1.36±0.28)mm、(0.93±0.20)mm、(0.96±0.21)mm,其中手术前后ACV、ACD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66、-7.352、-2.614、-2.546、-2.203、-3.327,P<0.05),而ACA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早期ACV、中央ACD及周边ACD较术前均减小,其中中央ACD减小较周边更为明显.
作者:叶正辉;徐志伟;卢黎蓉;邱朝霞;程佳;洪扬;徐德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者,男,39岁,双耳听力下降2个月,于2012年8月26日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因双服发蓝请眼科会诊.患者既往有多发轻微外伤后骨折病史,分别于5、7、15、16、19岁发生右锁骨骨折、右上臂骨折、右肘关节骨折、右前臂桡骨骨折、左下腿股骨骨折,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留有肢体功能障碍,无其他病史及耳毒性药物使用史.查体:一般状态良好,步态正常,身材矮小(身高155 cm),毛发稀疏.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2,左眼0.25,右眼矫正视力04,左眼0.4;外眼正常,双眼结膜无充血,巩膜区成淡蓝色,角膜透明,无角膜后色素,双眼前房等深,无前房闪辉,瞳孔圆,直径3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晶状体透明,眼底见双眼视盘色淡红界清,C/D约为0.3,A/V约为2/3,视网膜呈豹纹状,未见视网膜裂孔及脱离区,黄斑区未见出血及渗出,无黄斑中心凹反射.验光:右眼-15.00-0.50×91,左眼-9.00-0.50×91.B超:双跟玻璃体混浊.A超测眼轴长:右眼29.3 mm,左眼28.5 mm.
作者:张良;冯莉;赵小平;范忠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Ps)是叠加在视网膜电图(ERG)中b波上升支的数个高频率、有节律的小波.因为OPs是反应视网膜内层功能的一个敏感指标,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把它列入5项检查指标之一.OPs的准确采集取决于滤波器的正确使用,然而由于提取OPs时滤波器参数设置不当,很多研究未能将OPs中所包含的ERG低频率成分剔除,得到的并非是纯净的OPs.此外,传统的OPs计量方法是将OPs各子波振幅累加而得.这种测量方法受低频率成分的干扰导致可靠性和重复性差,明显影响OPs的分析.正确设置滤波器可得到纯净的OPs.用积分的方法计算OPs信号频谱曲线下的面积即振幅能量的方法可准确计量OPs.
作者:郑昌伟;雷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植入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伴有散光的中高度近视患者61例(113眼),进行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TICL),于术后1、3、6个月及1、2年进行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并发症的观察.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的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眼压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时间点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术前BCVA为4.98±0.12,术后1、3、6个月及术后1、2年BCVA分别为5.04±0.08、5.02±0.09、5.05±0.10、5.04±0.09、5.03±0.11,各个时间点的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90,P>0.05).术前UCVA为4.03±0.07,术后各时间点UCVA分别为4.92±0.10、4.96±0.09、4.95±0.12、4.94±0.11、4.94±0.08,术后各个时间点的UCVA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F=6.508,P<0.05).术后屈光度较稳定,散光度均在0.5 D以内;TICL在眼内稳定,术后6个月时106眼(93.8%)旋转小于5°,7眼(6.2%)旋转在5°~10°之间.术中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散光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及稳定性好.
作者:乔宝笛;陈鹏;帖彪;杜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有多种技术方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实验动物视觉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的变化,而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技术可以对活体动物进行无创性的视觉功能客观检查,因此被广泛用于视觉生理现象本身的研究或将其作为观察动物视觉功能客观变化的客观指标,如各种因子(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对视觉功能影响、疗效观察、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等研究,以及视网膜或视觉系统功能的研究.但是影响动物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检查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是非常必要的.探索新的检查方法、观察指标和分析方法则是本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而建立标准化的动物实验方案对于推广和普及该技术的应用、控制实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作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纵向研究正常SD大鼠视网膜电图(ERG)敏感度功能的发育.方法 实验研究.SD大鼠22只(22眼),分别在出生后16 d、18 d、(30±2)d和(64±2)d记录暗适应ERG.暗适应后用逐渐递增的白光刺激记录一系列的ERG.通过曲线拟合获得饱和a波波幅(Rmp3)和敏感度(S).通过曲线回归获得大b波波幅(Vmax)和敏感度(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ERG参数在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着生长发育S和logr逐渐增高.Rmp3在出生后18 d时高,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逐渐下降.Vmax在出生后(30±2)d时高,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逐渐下降.结论 ERG的敏感度随着生长发育而增高,反映了SD大鼠视杆细胞功能的发育特点.
作者:刘克高;彭晓燕;陈凤华;孙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一天中不同时间段记录的正常SD大鼠视觉电生理结果间的区别,以揭示似昼夜节律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6眼).对各组分别于8:00~12:00(上午)、14:00~18:00(下午)、20:00~24:00(午夜)、2:00~6:00(凌晨)4个时间段记录不同刺激参数的视觉电生理.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间差异采用post hoe检验分析.结果 下午及午夜的暗适应视网膜电图a波和b波的幅值要高于上午(P<0.05),振荡电位O2波幅值在午夜高(P<0.05),20 Hz闪烁视网膜电图反应P1波和视觉诱发电位N1波的潜伏期凌晨明显较上午短(P<0.05).结论 SD大鼠的视锥和视杆功能变化与似昼夜节律有关,其在夜间要较白天活跃,视觉电生理记录好固定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
作者:顾永昊;张磊;安晶;张作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小鼠紫外光敏感视锥系统(UV-cone)视网膜电图(ERG)的特点.方法 实验研究.成年野生型C57BL/6J小鼠10只(10眼),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2组均明适应(背景白光的色温为7000 K,亮度为30 cd·m-2) 10 min后行ERG检测.实验组记录UV-cone ERG,刺激所用的紫外光波长为363 nm,刺激强度分别为0.03、0.30、1.00、3.00 mW·s·m-2.对照组记录明视系列白光ERG.2组间大反应a波、b波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实验组紫外光(UV)刺激强度达到0.30 mW·s·m-2时,ERG开始出现稳定的正向b波,其振幅为(14.8±3.0)μV;随着刺激强度增大,b波上可以记录到明显的振荡电位(前3个子波振幅较大).而对照组b波上未见明显的振荡电位.实验组ERG大反应b波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t=2.615,P<0.05),而a波振幅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3,P>0.05).结论 正常成年C57BL/6J小鼠明视UV-cone ERG与传统的白光ERG在波形和大反应幅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戴旭锋;韩娟娟;戚艳;庞继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暗适应时间对SD大鼠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的影响,用于制定标准化实验记录方案,便于比较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方法 实验研究.42只SD大鼠(42眼)随机分为7组,分别于暗适应15 min、30 min、lh、4~6 h、12~14 h、15~17 h、24~26 h后记录视觉电生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post hoe检验分析两两间差异.结果 暗适应时间对大鼠视觉电生理的影响主要发生于暗适应视网膜电图a波和b波的潜伏期,表现为15 min暗适应时间组较其余各组潜伏期长(P<0.05);30 rin以上暗适应时间,各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暗适应时间影响视网膜电图(ERG)记录,对SD大鼠暗适应ERG记录的暗适应时间不宜少于30 min.
作者:张磊;顾永昊;安晶;张作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