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在自然状态下及药物散瞳后的瞳孔直径、双眼大调节幅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眼部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分为临床前期组及非增殖期组,随机数字表法各抽取40例.选取同期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做健康体检的相应年龄段正常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综合验光仪下测双眼大调节幅度,使用角膜地形图测量仪分别测量双眼自然状态下及散瞳后的瞳孔直径并计算瞳孔散大率,将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临床前期组和非增生期组自然状态下瞳孔直径双眼相等,3组双眼瞳孔直径平均值分别为(2.92±0.47)、(3.14±0.65)、(3.24±0.58)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37,P>0.05).药物散瞳后瞳孔直径为:右眼(7.28±0.64)、(6.66±0.95)、(6.42±1.32)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8,P<0.05);左眼(7.37±0.63)、(6.50±1.21)、(6.51±1.04)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37,P<0.05).瞳孔散大率3组右眼分别为(1.56±0.47)%、(1.16±0.32)%、(0.98±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20,P<0.05),左眼分别为(1.59±0.47)%、(1.11±0.36)%、(1.04±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89,P<0.05).双眼大调节幅度分别为(+4.87±2.53)、(+3.01±1.66)、(+2.38±1.53)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78,P<0.05).正常对照组的左右眼瞳孔直径、瞳孔散大率和双眼大调节幅度均大于临床前期组和非增生期组(P<0.05).各组内左右眼瞳孔散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可出现眼部交感神经功能病变及双眼对称性副交感神经功能病变.
作者:章伟利;胡慧丽;李金瑛;吴承高;张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他克莫司与地塞米松治疗碱烧伤所致大鼠非特异性角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实验研究.24只SD大鼠,体质量180~ 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只行单眼碱烧伤造模,造模后排除2只.将18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A、B、C碱烧伤组,每组6只,A组使用PBS缓冲液作为阳性对照组(20 μl/次,3次/d),B组使用地塞米松滴眼液作为平行对照组,C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作为治疗组(20μl/次,3次/d),D组4只为空白对照组.于碱烧伤后不同时间(1、3、5、7、10、14 d)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动态观察角膜基质混浊程度、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前房积血和角膜溃疡发生例数并记录,并取角膜组织(7、14 d各一只)进行HE染色观察角膜炎症细胞浸润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U检验对相应时间点多组或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第14天C组角膜基质较B组清晰(U=2.00,P<0.05).B组、C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第7、10、14天均明显较A组小(U=5.00、2.00,P<0.05;U=0.00、0.00,P<0.05;U=0.00、0.00,P<0.05),且B组、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上皮缺损面积第10、14天明显较B组小(U=0.00、0.00,P<0.05;U=0.00、0.00,P<0.05).全程C组前房积血发生例数少,无角膜溃疡,B组前房积血例数与A组相当且角膜溃疡严重.第7、14天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角膜基质炎症细胞浸润和VEGF阳性细胞数目多,B组、C组均较A组少(炎症细胞:U=2.00、0.00,P<0.05;U=0.00、0.00,P<0.05.VEGF阳性细胞:U=0.00、0.00,P<0.05;U=0.00、0.00,P<0.05).第7、14天C组较B组角膜基质炎症细胞数目少(U=0.00、0.00,P<0.05),VEGF阳性细胞第7天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C组较B组少(U=3.00,P<0.05).结论 他克莫司对碱烧伤所致大鼠非特异性角膜炎有效,且安全性优于地塞米松.
作者:闫应朝;李锦阳;陈梦曦;徐思思;张一威;谷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单眼视概念,双眼植入不同度数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选取双眼白内障摘除联合单焦点IOL植入术后符合标准的患者40例(80眼),做2种矫正处理:以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一眼矫正为正视,一眼矫正为-2.0 D近视,即屈光参差状态或双眼矫正为正视,即全矫状态.分别检测其远方三级视功能、近立体视及远、近对比敏感度,并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或x2检验.结果 立体视检查显示:矫正状态远融合功能、立体视优于屈光参差状态(x2=9.03、16.88 ,P<0.01),屈光参差状态的近立体视优于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0,P<0.01).但屈光参差状态仍有相当数量患者存在远立体视,矫正状态有近立体视患者数量较少.对比敏感度检查显示:在低频段,无论明亮还是昏暗条件,2种状态下远近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高频段,矫正状态远对比敏感度优于屈光参差状态(t=0.37、0.51、0.35、0.46、0.44、0.46、0.51、0.40,P<0.01),而屈光参差状态近对比敏感度优于矫正状态(t=0.18、0.34、0.49、0.38、0.20、0.34、0.24、0.38,P<0.O1).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屈光参差状态总体视力满意度较全矫状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1).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双眼诱导屈光参差,视远视觉质量下降,但仍有相当数量患者存在远立体视,视近视觉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满意度提高.
作者:曾强;傅小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5%茶树油眼膏治疗蠕形螨相关鳞屑性睑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40例鳞屑性睑缘炎患者,平均年龄(48.7±13.7)岁.所有患者睫毛蠕形螨镜检均为阳性,有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以眼表症状积分表示).治疗方法:使用5%茶树油眼膏擦拭双眼睑缘,每晚1次,每2周随访1次,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随访3个月.评价指标包括眼表不适症状改善情况、蠕形螨计数、睑缘清洁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240例患者中180例(75.0%)不适症状消失,38例(15.8%)明显缓解,治疗前眼表症状积分为(8.2±3.2)分,治疗4周后降至(0.3±0.8)分(t=12.28,P<0.01);212例(88.3%)患者睑缘变清洁;治疗前蠕形螨镜检计数为(6.2±4.8)只/4根睫毛,治疗后降至(0.7±0.6)只/4根睫毛(t=6.96,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过敏或不良反应.结论 5%茶树油眼膏擦拭睑缘能有效缓解蠕形螨相关鳞屑性睑缘炎的临床症状,降低眼部蠕形螨寄生数量,是治疗蠕形螨相关鳞屑性睑缘炎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高莹莹;黄丽娟;董雪青;赵华轩;许锻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以视野渐进性缺损为特点的遗传异质性的综合性神经退行性疾病.OPTN基因是近年来已被确认的POAG的致病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其所表达蛋白Optineurin结构及功能的异常.Optineurin与一些特定蛋白配体偶联后发挥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当其结构异常时,将导致Optineurin不能与其配体偶联或者偶联后功能异常.本综述主要介绍OPTN基因的结构、定位,其表达蛋白Optineurin的结构,Optineurin与配体偶联后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以及OPTN基因突变后与POAG发病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健楠;原慧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眼皮肤白化病患儿眼球震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间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眼皮肤白化病合并眼球震颤9例患儿临床资料,年龄为4~10岁,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根据患儿不同临床表现采取个体化手术方式,分析手术前后双眼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使用眼震仪测量手术前后眼球震颤的频率、振幅及强度的变化.对手术前后logMAR视力、眼震频率、振幅及强度进行配对£检验.结果 术前平均BCVA(logMAR)为1.1±0.1,随访终末为1.00.1,随访终末视力较术前视力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5,P<0.05).术前眼震频率为(3.3±0.5)Hz,随访终末为(2.0±0.3)Hz,随访终末眼震频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7,P<0.05).术前眼震振幅为(20.9±4.1)度,随访终末为(18.5±4.6)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9,P>0.05).术前眼震强度为(69.2±18.5)Hz×度,随访终末为(37.5±9.8)Hz×度,随访终末眼震强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2,P<0.05).结论 个体化的眼球震颤手术可减轻眼皮肤白化病患儿眼震的频率及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视力.
作者:王媛;吴倩;白大勇;施维;胡曼;李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地整合到眼科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并且极大地促进了眼病的精确诊断和前沿治疗的发展.近十年来,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高速发展,从早期的454技术、Solexa测序和SOLiD测序发展到现在的HiSeqX 10高通量测序,在医学和生物学各个领域广泛整合与应用,尤其在眼科的单基因遗传病领域的应用已十分成熟.随着技术发展与应用增加,新一代测序技术不但具有通量高、速度快的特点,且其成本也在快速降低.现基于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方法、特点,介绍其在眼科中的应用及部分标志性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该技术在眼科临床和基凶诊断上的应用前景.
作者:金子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病原菌的检出率.规范的采集、运送、保存与处理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对于保证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作者:眼科检验协助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振荡法分离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并进行总RNA提取的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机械法对4只小鼠眼制作眼杯,去除视网膜后应用RNA保护试剂及振荡的方法对小鼠RPE进行分离,将应用振荡法分离后的眼杯铺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分离后RPE细胞残留情况;收集分离的细胞,提取总RNA.同时分别应用自发分离法、酶法、眼杯法各对4只小鼠眼RPE进行分离,提取总RNA,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RPE细胞总RNA量,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RPE细胞中RPE65、vWF及COL6A1 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4种方法进行RPE分离得到的总RNA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38,P<0.01),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实应用振荡法可以使RPE细胞与脉络膜完全分离,得到的总RNA量为(234.47±49.13)ng,与自发分离法及酶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眼杯法(P<0.05).4种方法得到的RPE65的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53,P<0.01),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振荡法RPE65的mRNA表达量与自发分离法相当(P>0.05),低于酶法(P<0.01),但要高于眼杯法(P<0.01).体现脉络膜细胞污染程度的标志物vWF及COL6A1 mRNA相对表达量,4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432、90.498,P<0.01).振荡法vWF mRNA表达水平低于自发分离法(P<0.05),与酶法相似(P>0.05),远低于眼杯法(P<0.01);COL6A1 mRNA表达水平与自发分离法及酶法相似(P>0.05),远低于眼杯法(P<0.01).结论 应用振荡法可有效分离小鼠RPE细胞,并大限度地降低来自脉络膜的污染,经总RNA提取后可得到较多的总RNA量及较好的质量,此方法方便快捷、稳定性较好,适合小样本量的RPE细胞的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作者:齐首楠;王晨光;赵亮亮;苏冠方;程岩;田蕊;杨欣悦;王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一例散发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其临床表型.方法 实验研究.收集一散发的RP家系,共3名家庭成员参与研究.其中1名患者,2名正常家属.采集3 ml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来筛查目前已报道的201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致病基因,测序结果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候选基因,后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呈现典型的RP临床症状.遗传学筛查结果证实患者在EYS基因上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1个杂合的错义突变(c.6416G>A,p.C2139Y),1个杂合的无义突变(c.8012T>A,p.L2671X).Sanger测序结果证实为阳性并且分别遗传自父亲母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EYS基因被报道为RP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结论 本例患者的EYS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是导致RP的致病原因.
作者:金卡露;章峥嵘;王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玻璃体腔注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制作视网膜炎症模型.方法 实验研究.分别向25只C57BL/6J小鼠的玻璃体腔注射2μl PBS或不同浓度(0.5、1.0、1.5、2.0 μg/μl)的Aβ1-40 2μl,24 h后检测视网膜神经层(简称为神经视网膜)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LRP3炎性小体的mRNA水平变化确定适宜的Aβ诱导浓度.确定浓度后,分别向小鼠玻璃体腔注射2 μl适浓度的Aβ40-1 (n=12)、Aβ1-40(n=12),于第1、4、14天检测神经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复合体中IL-6、TNF-α和NLRP3的mRNA水平变化;分别向小鼠玻璃体腔注射2 μl适浓度的PBS(n=3)、Aβ40-1 (n=3)和Aβ1-40(n=3),于第4天取眼球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形态改变.于第4、14天对正常对照组(n=12)、Aβ40-1组(n=8)和Aβ1-40组(n=8)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测视网膜功能.用方差分析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诱导视网膜炎症损伤模型的适Aβ1-40浓度为1.0μg/μl.与注射Aβ40-1组相比,Aβ1-40组在神经视网膜和RPE/脉络膜复合体中的IL-6、TNF-α和NLRP3炎性小体的mRNA水平在第1、4天均有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第14天时,除神经视网膜中的TNF-α外,神经视网膜和RPE/脉络膜复合体中的各炎性因子mRNA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4天时,各组HE染色均未发现视网膜有明显的结构紊乱和炎性细胞浸润.玻璃体腔注射后第4、14天时,Aβ1-40组小鼠的ERG a波和b波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Aβ40-1组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第14天时正常对照组和Aβ40-1组小鼠的ERG振幅差别除在暗适应光刺激强度为1.0、10.0 cd·s/m2以外,在其余条件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Aβ1-40可诱导神经视网膜和RPE/脉络膜复合体产生一过性炎症反应并使视网膜产生功能障碍,但视网膜结构未出现明显变化.炎性小体在这一过程中被活化,这些特征符合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主要病理特征,该模型可用于早期AMD的相关研究.
作者:雷春燕;汪家名;郑仕洁;陶丽妃;雷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人和小鼠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形态和药物模拟对光反应的电流特性.方法 实验研究.对视网膜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用PKC-α抗体标记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以观察其形态分布特点.在灌流充氧的情况下制备视网膜薄片切片,行视网膜ON型以及OFF型双极细胞的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在ON型双极细胞和OFF型双极细胞上给予快速加药40 μmol/L LY3414925或100μmol/L AMPA,诱导出谷氨酸电流,以记录双极细胞模拟对光反应,并比较人和小鼠的谷氨酸电流动力学的差异,人和小鼠各项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进行处理.结果 人和小鼠的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形态分布相似,但PKC-α表达略有不同.膜片钳结果显示人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的模拟对光反应的上升相的达峰时间为(1.91±0.11)ms,与小鼠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0.83±0.08)ms]相比明显较长(U=0.00,P<0.01),而人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的模拟对光反应恢复时间为(1.34±0.40)ms,明显短于小鼠[(20.06±3.07) ms](U=0.00,P<0.01).但人和小鼠视网膜OFF型双极细胞电流动力学即电流幅度[人:(143.0±2.1)pA;小鼠:(136.3±2.2)pA]、反应上升时间[人:(1.91±0.35)ms;小鼠:(1.28±0.52)ms]和恢复时间[人:(220.5±10.8)ms;小鼠:(168.1±29.3)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视杆双极细胞在人和小鼠视网膜中分布位置和形态大致相似.人和小鼠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电流特性有差异.
作者:罗雪;沈雨濛;江梦南;刘诗亮;胡单萍;沈吟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