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AcrySof(R) CACHETTM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2例(22眼),年龄(28.2±5.9)岁,术前等效球镜度(SE)为-17.25~-6.50 D,平均(-11.97±3.03)D.22眼行PIOL植入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患者视觉效果及安全性参数.观察指标包括视力(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近视力)、屈光度、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手术并发症,以前节OCT测量PIOL位置,前节照相测量PIOL旋转度及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不同时间点间各指标差异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期间各时间点所有患眼实际SE与预期SE差值在±1 D以内,其中20眼实际SE与预期SE差值在±0.5 D以内.术后各时间点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31、1.36、1.34、1.41、1.31;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23、1.28、1.22、1.23、1.31.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累计丢失率分别为1.69%±2.2%、2.25%±3.15%、4.32%±3.04%、4.27%±3.52%、3.82%±2.15%.患眼术前佳矫正近视力为5.0±0.2,IOP为(14.6±3.0)mmHg(1 mmHg=0.133 kPa),二者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前节OCT测量PIOL光学区中心及边缘与角膜内皮间垂直距离分别为(1.96±0.25)mm (>1.5 mm)、(0.99±0.08) mm (>0.8 mm),与自然晶状体间垂直距离分别为(1.36±0.22)mm(>1.0 mm)、(0.94±0.09)mm (>0.8 mm).随访过程中,11眼PIOL位置稳定,6眼顺时针旋转,5眼逆时针旋转,6眼旋转大于1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内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明显提高,尤其以夜间眩光状态下提高为显著.问卷调查显示患者对手术及术后效果非常满意.结论 AcrySof(R) CACHETTM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且患者满意度高,是有效的眼内屈光手术之一,但是其长期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伟芳;张素华;赵炬伟;余黎明;杨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近视儿童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及3个月后,调节反应及调节过程中眼前节形态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实验研究.本实验共纳入18名进展性近视青少年[(14.4±2.6)岁]作为研究对象.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及持续夜戴3个月后(摘镜后2h内),在采用Badal光学系统矫正受检者屈光不正的基础上,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分别在0D、3D和5D的调节刺激下测量眼球屈光力,并计算调节反应量.同时使用实验室自行搭建的超长深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获取不同调节刺激下眼前节形态,每种刺激均重复拍摄2次.眼前节形态参数包括瞳孔直径(PD)、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以及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LAC).分析戴镜前及戴镜3个月后调节反应及眼前节形态变化量的差异,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在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调节反应在3D[(1.72±0.59)D vs.(2.42±0.84)D]和5 D[(3.09±0.63)D vs.(3.61±0.86)D]刺激下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2.12,P<0.05).戴镜3个月后,2种调节刺激下调节刺激前后的△ACD、△LAC、△PD、△LT均较戴镜前变化更为显著.△ACD[3 D:(-0.11±0.04)mm vs.(-0.16±0.06)mm,t=3.88,P<0.01;5 D:(-0.15±0.05)mm vs.(-0.20±0.07) mm,t=2.37,P<0.05]、△LAC[3 D:(-2.60±0.79)mm vs.(-3.81±1.08)mm,t=3.96,P<0.01;5 D:(-3.57±1.14)mm vs.(-4.32±1.36)mm,t=2.08,P<0.05]、△LT[3 D:(0.22±0.13)mm vs.(0.27±0.06)mm,t=-1.94,P<0.05;5 D:(0.26±0.09)mm vs.(0.30±0.10)mm,t=-1.99,P<0.05]在戴镜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PD仅在3 D[(-1.55±0.42)mm vs.(-1.71±0.37)mm]调节刺激下变化量具有统计学意义(t=1.76,P<0.05).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过程中调节反应及眼前节形态的变化幅度增大,调节滞后减少,调节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朱伟根;张莎莎;邵一磊;袁一民;沈梅晓;瞿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男,24岁,要求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矫正术,于2015年5月19日来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患者无戴接触镜史,无其他眼部疾病及手术史.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25,左眼0.5,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1.0,左眼1.0;散瞳检影度数:右眼:-2.25 D-0.75 D×105,左眼:-1.00 D-1.00 D×20;电脑验光仪示角膜曲率:右眼为43.00 D,左眼为41.75 D;A超测中央角膜厚度:右眼为573 μm,左眼为615 μm;0culus Pentacam角膜地形图示角膜前表面曲率:右眼为42.8 D,左眼为41.5 D;角膜瞳孔中央角膜厚度为右眼562 μm,左眼602μm,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无异常,角膜厚度空间分布图及角膜厚度变化率在正常范围内(见图1-4);非接触眼压计测眼压:右眼18.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9.0 mmHg;眼前节检查无异常;角膜内皮镜检查示:右眼内皮细胞密度3 002个/mm-2,左眼内皮细胞密度2 948个/mm2,细胞形态、大小正常(见图5-6).
作者:贺瑞;周迎霞;冯熠;马秋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女,8岁,因“车祸伤后右眼视物不见10余天”入院.患者车祸当时右下肢不能活动,未诉眼部不适,于当地医院急诊行“右侧胫骨骨折石膏外固定”,次日诉右眼视物不见,具体检查及诊断不详,当地医院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营养神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10余天,右眼视力无提高,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人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眼部:裸眼视力(UCVA):右眼无光感(no light perception,NLP),左眼0.5,矫正视力:左眼1.0,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瞳孔散大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间接对光反射存在,Marcus Gunn (MG)瞳孔(+),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清,眼底检查视盘界清,杯盘比(C/D)约0.3,余无殊.左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清,瞳孔约2.5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良好,MG(-),玻璃体清,眼底无殊.头颅CT提示颅内无出血及挫裂伤灶;眼眶CT提示鼻中隔向右侧偏曲,鼻窦发育欠佳,气化不良,骨质较厚,未见明显视神经管骨折(见图1).入院诊断:右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右眼无光感眼.
作者:蓝淑琴;王彦方;俞颂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眼和头痛密不可分,很多眼科疾病都可能合并头痛症状,而一些全身疾病也通常以视功能障碍作为先兆或突出表现首诊于眼科.因此眼科医生需要掌握一些与头痛、视功能障碍相关的全身疾病知识,以准确判断病情,及时查找病因,避免漏诊、误诊.现对与头痛和视功能障碍相关的全身疾病及眼病进行概括总结,以期加深眼科医生对这类疾病的认识.
作者:樊宁;刘璐;刘旭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蝶鞍区占位性病变对视交叉部的损害导致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特征性改变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1例确诊为蝶鞍部占位病变患者采用Topcon 2000型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OCT)测量mGCC厚度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厚度,分析mGCC损伤的图像特征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损伤特征.并对这11例患者采用OCTOPUS 101型自动视野计进行视野检查.将3D-OCT检查结果与相应的视野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评估两者的符合度.结果 所选的11例蝶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2例因瘤体较小尚未侵犯视交叉部视路,视野和mGCC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9例出现以中垂线划界的视野改变,其中7例为双颞侧偏肓,2例为同侧偏盲,肿物分别位于右侧视束起始部位和左侧视交叉后交界处.有视野损害的9例,3D-OCT检查均出现中垂线划界的mGCC环形的萎缩变薄或消失,与视野改变相对应.结论 蝶鞍区占位性病变对视交叉部位的损害导致中线划界的双鼻侧mGCC变薄.与视野具有等同的定位作用.
作者:施爱群;严钰洁;孙心铨;王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角膜供体材料的严重缺乏导致众多的角膜盲患者不能通过角膜移植来复明仍是临床棘手的问题.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材料学的发展为替代人角膜材料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而且以深板层移植和内皮移植为代表的成分板层移植的推陈出新从临床技术上有力地推动了组织工程角膜的研发.现就脱细胞角膜基质板层材料、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述评.
作者:陈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近视激光手术已经迈入“无刀”的全激光时代,其特点是手术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预测性都有很大程度提高.现有的全激光手术可分为3类: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手术、单准分子激光手术和单飞秒激光手术.全激光手术具有提高角膜制瓣和基质切削的准确性,减少手术器械对角膜的接触损伤,减少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等优点,是目前屈光手术发展的大方向和趋势.笔者对这3种全激光手术各自的技术要点,包括患者的选择、手术的优势、手术的缺点及并发症、术后的矫正效果、视觉质量等方面和全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技术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科学阐述.
作者:胡亮;王勤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重建眼表面治疗完全性角膜上皮干细胞缺乏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6例(6眼)单眼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患者,包括碱烧伤3例、爆炸伤2例、热烧伤1例.采用去上皮羊膜组织作为载体,体外扩增患者自体健眼角膜上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然后进行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重建眼表面.术前及术后检查指标包括裸眼视力、裂隙灯显微镜、超声生物显微镜、泪液分泌试验.结果 患者自体来源的角膜上皮干细胞在去上皮羊膜上培养3周后均可形成直径15 mm的复层上皮片.组织工程角膜上皮均成功移植于所有受体眼表面.移植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完整光滑,角膜瘢痕及纤维血管翳明显减轻,6例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患者自体来源的角膜上皮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可以成功重建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患者的眼表面,为这类患者的复明带来希望.
作者:张丽颖;瞿杨洛娃;邹笃雷;李娟;欧尚坤;刘婷婷;董诺;林志荣;罗顺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国产化人工角膜在兔眼角膜中的中长期稳定性.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长耳大白兔10只,均选右眼作为国产化Moroz改良型永久性人工角膜植入眼,左眼为对照眼.手术分两期完成,一期手术用第三眼睑(软骨组织与人耳软骨有类似效果)加固角膜前层,联合自体结膜遮盖植入人工角膜支架;3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植人人工角膜镜柱.全部手术完成后观察6个月以上.术后抗生素滴眼预防感染,定期观察,照相记录.终行眼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与左眼进行对照.结果 除1只兔在二期术中因麻醉意外死亡外,9只兔均顺利完成手术和术后观察,术后各观察时间点人工角膜均在位,眼表血管化良好,未发生角膜组织融解、房水渗漏、高眼压、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加固的软骨组织均在位,人工角膜支架与周围组织紧密结合,有较活跃的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角膜炎症反应很轻.对侧眼无异常.结论 国产化人工角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中长期在位稳定性,用耳软骨加固和自体结膜遮盖有助于提高人工角膜稳定性.
作者:孟晓丽;黄一飞;王丽强;杨青华;王群;田磊;白华;葛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体外构建出形态结构功能正常的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TE-HCE),并以猕猴动物模型验证其维持角膜透明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以非转染人角膜内皮单克隆细胞株细胞(mcHCE细胞)为种子细胞,以去上皮层修饰羊膜(mdAM)为载体支架体外构建出TE-HCE,对其透明度、形态、细胞密度、组织学结构、超微结构、功能蛋白的荧光表达进行检测;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P)对猕猴右眼分别移植TE-HCE(3眼,TE-HCE组)和mdAM(3眼,mdAM组),未移植的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眼(6眼,对照组),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内皮镜、角膜测厚仪和眼压计对术后动物的角膜透明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压(IOP)进行在体检测,并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移植眼角膜内皮细胞的CM-DiI标记.数据处理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体外构建的TE-HCE透明度高,具有与活体角膜内皮近似的形态结构,单层细胞密度高达(3 602±45)个/mm2,细胞连接蛋白和膜运输蛋白呈阳性表达;术后跟踪观测结果显示,TE-HCE移植眼的角膜没有出现明显的炎症和免疫排斥反应,角膜维持透明,虽然出现了轻度角膜水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CCT逐渐下降,术后181 d时单层细胞密度为(2 796±157)个/mm2;而mdAM移植眼的角膜则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反应,长人了新生血管,角膜持续混浊与水肿,厚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各组间lOP的变化无明显差异.CM-DiI荧光检测结果显示TE-HCE移植眼的角膜内皮移植区的细胞均带有CM-DiI标记(来自于移植的TE-HCE).结论 体外构建的高密度TE-HCE具有正常的形态结构,且功能蛋白表达正常,移植后能使猕猴角膜逐渐恢复透明度和厚度,表明TE-HCE在体内可重建出功能正常的角膜内皮,有望用于角膜内皮异常疾病的临床治疗.
作者:赵君;樊廷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使用生物人工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治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20例(20眼),使用生物人工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佳矫正视力(BCVA)、生物人工角膜透明性、眼前节表现及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6个月.疗效指标包括术后单眼的脱盲率和感染控制率.视力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角膜透明性比较采用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结果 术后患者视力逐渐提高(F=94.97,P<0.01),术后6个月视力(logMAR)为0.44±0.26,较术前(2.08±0.35)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l周角膜水肿逐渐消退,角膜植片逐渐透明,术后1个月完全透明(x2=66.34,P<0.01).随访期内出现1例原发病复发,1例角膜基质排斥.术后6个月随访时,单眼脱盲率为19/19,感染控制率为19/20.结论 生物人工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不仅可有效地控制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原发感染,而且术后视力提高显著.
作者:郑钦象;华闪闪;赵泽林;李锦阳;马慧香;陈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以人胚胎干细胞(hESC)诱导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脱细胞猪角膜基质(APCM)为支架三维构建生物工程角膜,以期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解决角膜供体极度匮乏的难题.方法 实验研究.无菌条件下将新鲜猪角膜组织置于0.5% SDS溶液中4℃脱细胞24 h,获取APCM.将hESCs与人角膜基质细胞通过Transwell共培养5d,获取眼周间充质干细胞(POMPs),再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源性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14 d获取角膜内皮样细胞并进行鉴定和筛选纯化.将纯化后扩增的角膜内皮样细胞接种于APCM构建角膜内皮植片,并移植入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动物模型进行泵功能评估;采用人角膜缘干细胞(LSCs)来源的条件培养基培养hESCs 12 d,诱导其分化人角膜上皮样细胞并筛选鉴定,将其与APCM构建的角膜上皮植片移植于LSC失代偿动物模型的角膜缘,观察其眼表修复能力.结果 诱导的人角膜内皮样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相关标记物vimentin、N-cadhefin、Na+/K+ATP酶和ZO-1.构建的角膜内皮植片能够促使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动物的角膜逐渐恢复透明.构建的角膜上皮细胞植片具有4~5层细胞复层结构,类似于正常角膜上皮,且能够一定程度上修复LSC失代偿动物模型眼表.结论 采用hESCs诱导分化来源的细胞与APCM构建的人角膜内皮植片和人角膜上皮植片具有类似于正常角膜的功能,为全层生物角膜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庞鵾鹏;张凯;朱婧;鞠成群;吴欣怡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