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Ⅱ型胶原酶构建兔角膜离体扩张模型

    目的 探索使用Ⅱ型胶原酶建立兔角膜离体扩张模型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 实验研究.20只离体兔角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阴性对照组)、Ⅱ组(5 mg/mlⅡ型胶原酶组)、Ⅲ组(10 mg/mlⅡ型胶原酶组)及Ⅳ组(15 mg/mlⅡ型胶原酶组),每组5只角膜.刮除上皮后角膜置于人工前房上,各组采用不同浓度Ⅱ型胶原酶溶液浸泡60 min.分别记录处理前后各组角膜在不同人工前房内压力[模拟眼压(I0P)]下(15、30、45 mmHg)角膜平均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并对处理后各组角膜进行组织学检查.各组处理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差值△Km及角膜中央厚度差值△CCT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IOP梯度下,4组角膜处理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差值△K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6、9.24、8.58,P<0.01);在各个IOP梯度下各组比较发现Ⅳ组与Ⅰ组的△K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Ⅲ组与Ⅰ组的△K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OP梯度下,4组角膜处理前后角膜中央厚度差值△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0.66、1.60,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胶原酶处理过的角膜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疏松,基质水肿.结论 15 mg/mlⅡ型胶原酶溶液浸泡角膜60min能使角膜平均曲率增加,可用于建立兔角膜离体扩张模型.

    作者:乔静;李海丽;宋文静;汤韵;荣蓓;杨松霖;吴元;晏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Kappa角眼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

    目的 探讨不同Kappa角眼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选取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7例(47眼),年龄46~81岁.根据术前Kappa角(角膜上视轴和光轴的距离r)的大小将患者分为2组:A组(0<r≤0.17 mm)24例(24眼),B组(0.17 mm<r≤0.40 mm)23例(23眼).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裸眼远、中、近视力,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SR)和对比敏感度(CS),是否出现视觉不良症状及是否戴镜.2组样本中裸眼远、中、近视力,MTF cutoff,SR和CS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眩光和光晕的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B组光晕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7,P<0.05);术后2组裸眼视力、MTF cutoff、SR、CS及眩光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appa角对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无显著影响,但是对术后视觉不良症状可能有影响.

    作者:陈琛;叶剑;黄婵娟;艾李倩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远视眼SUPRACOR老视矫正术后角膜形态和波前像差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SUPRACOR老视矫正术治疗远视患者术后角膜形态和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对24例(48眼)远视患者飞秒激光辅助制瓣后采用准分子激光SUPRACOR老视矫正术进行老视矫正,检测术前和术后12个月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角膜形态学数据,全眼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的变化,探讨该种切削模式对角膜形态及眼球像差的影响.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手术均顺利,术后12个月裸眼远视力(logMAR)0.1(0.5~-0.1),术前为0.2(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P<0.01);术后12个月裸眼近视力0.2(0.7~-0.1),术前为0.5(1.2~0.3),较术前平均提高(6.75±1.67)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3,P<0.01).角膜中央6.0 mm区屈光力(K值)术前和术后12个月分别为(43.41±1.61)D、(44.60± 1.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3,P<0.01);角膜中央6.0 mm区非球面指数(Q值)分别为-0.13±0.21、-0.5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8,P<0.01),术后角膜中央区曲率较术前增加,为扁长椭圆非球面形态.瞳孔直径5 mm、6 mm术后总波前像差值较术前降低(t=4.63、4.61,P<0.01),总高阶像差值较术前增加(t=-5.98、-5.51,P<0.01),垂直三叶草(Z3-3)和术前比较减小,呈负向性变化,垂直彗差(Z3-1)较术前增加,呈正向性变化,球差(Z40)较术前减小呈负向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三叶草(Z31)、水平彗差(Z33)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视眼经准分子激光SUPRACOR老视矫正术后角膜中央区曲率增加,为扁长椭圆非球面形态,垂直彗差正性增加、四阶球差负性增加.

    作者:季鹏;毕宏生;王兴荣;范华;王桂敏;张代兴;毕泗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无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双眼周边屈光度分布

    目的 探讨双眼无屈光参差近视患者的周边屈光度分布状态.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4月拟行准分子激光矫治的屈光状态稳定且无屈光参差的成年近视患者153例,睫状肌麻痹下使用Grand Seiko WAM5500型红外验光仪测量视网膜中心凹0°以及鼻颞侧15°、30°、45°的屈光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各项数据分析.结果 无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右、左眼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SE)在视网膜中心凹0°以及鼻颞侧15°、30°、45°各对应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左眼鼻侧15°的球镜度和SE与颞侧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t=5.31、4.51,P<0.05;左眼:t=3.39、2.54,P<0.05),并且颞侧45°的柱镜度明显大于鼻侧45°的柱镜度(t=4.95、3.74,P<0.05),其他各对应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左眼鼻侧15°与视网膜中心凹0°球镜度、柱镜度、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部位屈光度与视网膜中心凹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8.70,P<0.05),越到周边,球镜度和SE出现远视性离焦,柱镜度逐渐增大.结论 无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分布在右、左眼相对应部位具有对称性;旁中心部,颞侧视网膜远视性离焦;越到周边部,远视性离焦程度越高;颞侧周边散光度明显大于鼻侧.

    作者:何燕玲;元力;英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两种角膜前表面Q值计算方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正切图公式和弧矢图公式在非球面测试小珠前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计算中的差别和准确性.方法 自身配对设计.利用莫尔金刚石车削机床加工制作不同前表面形态的非球面测试小珠共24个,用TalySurf粗糙度轮廓仪对其Q值和顶点曲率半径(r0)进行拟合.对24个非球面测试小珠进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查.采用配对t检验和Bland-Altman图一致性评价法,比较2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 ①用正切曲率半径和弧矢曲率半径计算所得24个非球面测试小珠0°半子午线的r0均值分别为(7.73±0.09)mm、(7.72±0.09) mm,数值上与拟合值[(7.70±0.08)mm]比较接近,但两者与拟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弧矢图:t=2.95,P<0.01;正切图:t=4.45,P<0.01).②用正切曲率半径和弧矢曲率半径计算所得24个非球面测试小珠0°半子午线的Q值与拟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弧矢图:t=1.61,P>0.05;正切图:t=-0.87,P>0.05).③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所得24个非球面测试小珠的0°半子午线Q值与拟合值之差的均值较弧矢曲率半径更接近0,且95%一致性界限的上下限范围更小.结论 用正切曲率半径和弧矢曲率半径计算非球面系数均比较准确,但是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系数较弧矢曲率半径更为稳定.

    作者:顾春燕;夏哲人;陈如;应靖璐;郑穗联;施明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妊娠高血压伴眼底病变对比敏感度观察

    目的 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伴发眼底病变患者的对比敏感度(CS)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对9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患者组)进行矫正视力、眼底、CS检查,随诊6个月,观察矫正视力、CS变化情况.选取同期在产科门诊就诊的50例无妊娠高血压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2组的矫正视力和患者组的2种分娩方式下各空间频率CS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3个期别眼底病变各空间频率CS和随诊各时间段各空间频率的CS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atterthwaite近似检验.结果 首诊时及随访6个月后患者组矫正视力均比正常对照组差(t=13.67、2.27,P<0.05).随着眼底病情的加重各空间频率CS值均下降(×2-93.35、88.28、89.73、102.48、102.26,P<0.01).随诊6个月,患者组各空间频率CS逐渐接近正常,至随访结束,除了空间频率6 c/d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外,其他各空间频率仍较正常对照组有所降低(t=2.74、-5.42、-8.67、-4.60,P<0.01).随诊过程中,空间频率1.5 c/d的CS恢复快,12 c/d恢复得慢.患者组2种分娩方式下的各空间频率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眼底病情越重,CS下降越严重;低空间频率恢复快,高空间频率恢复慢;2种分娩方式对于患者CS的恢复没有影响.CS较视力检查可更好地反映妊娠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功能的情况.

    作者:王志学;王文英;韩风梅;孙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双眼无菌性边缘性角膜浸润一例

    患者,女,24岁,因“双眼近视10年”来我院就诊拟行近视激光矫正手术.术前检查:Vod 0.12,-2.25/-0.50×100=1.0,Vos 0.1,-2.50=1.0;双眼眼压14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双眼睑缘清洁无充血,前节未见异常,Pentacam角膜地形图示角膜形态正常,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未见睑板腺功能障碍及泪液异常.患者否认眼部手术史及外伤史,否认全身病史.于2015年5月12日行Intralase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手术顺利.

    作者:侯杰;郑秀云;党光福;雷玉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婴幼儿单眼盲伴双侧眼球震颤综合征二例

    病例 1:患者,女,10岁,2012年8月就诊于我院眼科时,眼科检查结果为:裸眼视力(UCVA):右眼0.1,左眼0.8(避免遮盖对视力的影响,在检查视力时,非检查眼前放置+6 D镜片);屈光状态:右眼-3.75+4.0×50,左眼+1.75+0.75×90.眼前节检查:右眼角膜不规则云翳,下方显著,前房较浅,部分虹膜前粘连(见图1);左眼正常.双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眼压正常,眼球运动未见明显受限(见图2).头位:面向左转,左眼处于内转位注视(见图3A).眼位:正前方映光法(33 cm),左眼注视,右眼约内斜20°.因右眼下方存在角膜云翳,从而外观上看,右眼眼位高于左眼显得更明显.眼震情况:患者双眼水平眼球震颤,左眼内转位时眼球震颤减轻(见图4).

    作者:胡守龙;杨小梅;崔燕辉;漆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小孔角膜嵌入环矫治老视的研究进展

    渐变镜、多焦点型和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矫治老视的主要方法,但戴镜会影响生活质量,IOL植入存在内眼手术的风险等问题;广泛用于矫治屈光不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目前缺少精准的老视激光切削模式.新近出现的角膜嵌入环(Corneal Inlay)KAMRA与LASIK联合矫治老视,具有安全有效、可重复定位、可逆等优点.现对KAMRA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医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矫治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坚;黄锦海;王勤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可靠疗法,SCT之后罹患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其始发时间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GVHD表现为一种累及皮肤、胃肠道和肝的特殊综合征;慢性GVHD则表现为一种多向的综合征,累及部位通常包括皮肤、口腔、肝脏、胃肠道、肺以及眼.接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大约40%~60%的患者会出现急性或慢性的眼部GVHD,导致几种严重眼部疾病并且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各方认可的针对眼部GVHD的治疗方案出台.笔者概述了GVHD、眼部GVHD的新研究进展和提高其治疗、预防水平的迫切性.

    作者:郑艳菲;朱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后巩膜加固术的历史与现状

    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高度近视进展的手术,在临床的开展已有60多年历史,但尚未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同.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Pubme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知识资源系统(VIP)上不同时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相关文献发表情况表明,后巩膜加固术术式多样,加固材料种类驳杂,临床疗效存在争议.后巩膜加固术相关文献发表的数量,国外文献以俄文和东欧语居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少;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上升,至上世纪末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再次出现增长趋势.后巩膜加固术式和材料存在缺陷,临床没有标准,难以达到手术机制的要求,是影响手术疗效,不被临床广泛认同和开展的主要原因.后巩膜加固术相关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手术在临床开展起伏的历史状况,后巩膜加固术曾在俄罗斯、东欧及中国等地区有较多开展,目前国外临床已较少开展,而在中国新一轮的临床探索正悄然开始.

    作者:包芳军;黄丽芳;薛安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屈光状态及弱视情况

    目的 了解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屈光状态、弱视等情况,分析其与屈光不正及弱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187例(242眼)进行详尽的病史收集及眼科检查.筛选患者初诊年龄为(7.4±2.2)岁.根据上睑下垂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利用x2检验及t检验分析患者的屈光不正及弱视状况,并比较不同程度上睑下垂患者之间的屈光状态和弱视差异.结果 242只上睑下垂眼中,近视、远视及散光的所占比例分别为16.9%、62.8%和31.1%.弱视的所占比例为29.8%,其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眼弱视的所占比例要高于轻中度者(57.8% vs.41.2%,x2=4.046,P<0.05).结论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屈光不正及弱视发生率均高于无上睑下垂人群的发生率.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有较高的弱视发生率.

    作者:胡蓉;李冬梅;侯志嘉;陈涛;丁静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充分认识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价值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临床对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矫正虽然有许多较好的解决方法,但矫正后往往仍有屈光进展;对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虽有一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在应用,但往往难以逆转和控制已发生的眼底病变,成为患者致盲的主要威胁.而从临床观察角度来看,高度近视的屈光进展及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加重与患者的病程进展有关,屈光进展是后巩膜扩张眼轴延长引起的,眼底病变是脉络膜、视网膜对抗后巩膜扩张的表现.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后巩膜扩张的方法,其机制的合理性毋容置疑,但既往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术式和材料难以符合手术机制的要求,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故未能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同.近年来随着术式和材料的改进,后巩膜加固术稳定眼轴和治疗黄斑劈裂、裂孔、脱离等方面的疗效,在进一步地得到证实和肯定.临床应重视对高度近视病程进展进行控制,充分认识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价值,把控制和治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作为手术适应证选择的要旨在临床稳步开展.随着术式和材料的逐步改进和规范,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疗效将不断提高,有望成为高度近视盲防控的一项关键技术.

    作者:薛安全;瞿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牛心包补片应用于后巩膜加固术的早期安全性与生物相容性

    目的 评估牛心包补片用于人眼后巩膜加固术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上海和平眼科医院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进展性轴性近视连续病例377例(670眼),其中应用牛心包生物补片组182例(330眼),年龄3~64岁,等效球镜度-6.00~-30.00 D,应用同种异体硬脑膜组195例(340眼),年龄3~61岁,等效球镜度-6.00~-33.00 D,随访时长为至少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部检查,部分患者还行眼部高频B超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牛心包补片组和硬脑膜组术后6个月佳矫正视力提高的分别有105眼(31.8%)和119眼(35.0%),不变的有209眼(63.3%)和205眼(60.3%),下降的有16眼(4.8%)和16眼(4.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765,P>0.05).术后第1天2组发生球结膜水肿的分别有225眼(68.2%)和258眼(7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5,P<0.05).2组病例在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感染、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斜视/斜视加重及复视等并发症.牛心包补片组有1例出现双眼排异反应,而硬脑膜组有1例1眼出现排异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分别为0.61%和0.29%,P>0.05).行眼部高频B超检查的硬脑膜组有术后至少6年患者10例19眼,均检测到加固条带,而且未见条带钙化;牛心包补片组有术后6~12个月患者15例28眼,均检测到加固条带,而且厚度正常,出现部分钙化的有3眼(P>0.05).结论 牛心包补片应用于人眼后巩膜加固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和耐降解性.

    作者:欧阳朝祜;褚仁远;赵梅;陈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厚度及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行后巩膜加固术的的病理性近视患者34例(55眼),对其随访2年,比较术后视力、屈光度、眼轴及眼压(IOP)改变,并采用深层成像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检测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仪检测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时间点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与术后l、3、6、12、24个月的logMAR佳矫正视力(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0,P<0.01),而等效球镜度(SE)、眼轴及l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4、1.382、1.193,P>0.05).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睫状后短动脉(SPCA)及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增加,血流阻力指数(RI)减低,且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CA:F=2.376,P<0.05;F=4.476,P<0.01;F=4.238,P<0.01.CRA:F=2.316,P<0.05;F=3.335,P<0.01;F=9.770,P<0.01).术前SFCT为(122.4±31.9) μm,术后1、3、6、12、24个月的SFCT增厚,分别为(134.4±32.9)、(139.0±35.7)、(136.5±33.8)、(134.9±31.5)、(135.9±35.4) μm,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SFCT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5,P<0.05),各时间点的SFCT与术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巩膜加同术可改善视力,稳定屈光度,防止眼轴变长,改善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使脉络膜厚度增厚,从而控制和延缓病理性近视的发展.

    作者:许军;彭程;杨德琪;鲁元媛;于佳明;张庸;张楠;万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应用3D-MRI成像技术重建高度近视眼球形态

    目的 利用3D-MRI眼球建模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的MRI影像表现、形态特征,并与其他影像方法比较,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65例(124眼)高度近视患者(球镜度高于-6.00 D,且眼轴长度≥26 mm)进行眼部常规临床检查、眼眶磁共振检查,其中40例(80眼)进行眼部B超检查.磁共振图像经处理为眼球模型.按年龄分为<50岁组和≥50岁组.按球镜度分为:①-6.00~-12.00 D组,②-12.25~-18.00 D组,③-18.25~-24.00 D组.按眼轴分为:①26.00~28.00 mm组,②28.01~30.00 mm组,③30.01~32.00 mm组,④>32.00 mm组.MRI与B超对于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不同组别中眼球类型的分布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B超检出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为70%,MRI检出后巩膜葡萄肿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球形态可分为球型、锥型、碗型、柱型4种类型,碗型、锥型视为后巩膜葡萄肿存在.而4种眼球类型的分布在不同年龄组(x2=57.19,P<0.05)、不同眼轴组(x2=87.36,P<0.05)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球镜度组(x2=67.94,P>0.05)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部分病例于MRI眼球模型上可见不规则隆起与凹陷,但B超不能精确显示.结论 3D-MRI眼球建模能清晰显示高度近视眼球形态与后巩膜葡萄肿的位置及特征,在眼科影像检查手段中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检查,可作为高度近视眼科检查的新手段.

    作者:施靖容;何玉萍;赵婷婷;陈秋莹;华怡红;胡运胜;李念云;张琳;张贵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