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6年8期文献
  • 北京市海淀区2~3岁幼儿视力和屈光状态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北京市海淀区2~3岁儿童远视力、屈光参考范围及异常转诊标准.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整群抽样,对随机抽取到的24所海淀区幼儿园托班和小班的3 804名2~3岁儿童进行远视力和屈光度检查.远视力检查使用图形视力表,屈光度检查使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远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的分布特征.分别将球镜度以每1.00 D、柱镜度以每0.50 D为一个区间各分为7组,观察各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度数球镜度组或柱镜度组视力分布是否存在差异.以视力低于0.4为视力异常,比较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根据视力不同分为视力正常组(≥0.6)、视力低常组(=0.5)、视力异常组(≤0.4)3组,比较不同视力组屈光异常的发生率.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分布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视力和屈光异常的发生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结果 3 378例儿童(6 756眼)获得完整视力和屈光度资料.2岁儿童视力为0.6(0.6,0.6),3岁儿童为0.6(0.6,0.8),3岁儿童视力明显优于2岁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10,P<0.01).2岁和3岁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P5值为0.5.2岁儿童与3岁儿童比较无论球镜度还是柱镜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2.48、-2.10,P>0.05).不同球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22,P<0.01);-0.25~+0.75 D组视力优于总体样本(Z=1.66,P<0.05);+1.00~+2.75 D组视力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P>0.05);而+3.00D~组的视力低于总体样本(Z=3.53,P<0.01).不同柱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3.73,P<0.01);0.00~1.50 D组视力分布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P>0.05);当柱镜度等于或超过-1.75D时视力低于总体水平,并且视力水平随散光度增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1、4.73、4.97,P<0.01).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时视力异常率明显增高(x2=142.20,P<0.01).视力异常组屈光异常率亦显著增高(x2=240.82,P<0.01).结论 对2~3岁儿童的进行屈光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弱视.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为屈光异常转诊标准.

    作者:王立华;陈巍;冯晶晶;仝欢;浦佳宁;邢杉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2014年北海舰队海军入伍新兵近视手术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对2014年海军入伍新兵行近视手术情况进行调查,为部队新兵入伍的眼部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青岛北海舰队新兵训练基地2014年海军新入伍所有男性新兵1 990例,在眼科入伍体检复检时,填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籍贯、学历、术前近视度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医院以及术后不适感.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并根据手术后时间不同分为≤6个月组和>6个月组,分别对两组术后不适感进行比较.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结果 调查的1 990例新兵分别来自12个省、直辖市,其中曾行近视激光手术的新兵210例(420眼),占10.55%.手术方式中,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154例(73.3%),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 24例(11.4%),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 28例(13.3%),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3例(1.5%),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1例(0.5%).术后不适感包括阅读疲劳感33例(15.7%),夜视力下降15例(7.1%),眩光10例(4.7%),重影8例(3.8%).干眼的患者43例(20.5%).低度近视组和中高度近视组,术后存在阅读疲劳感、夜视力下降、眩光、重影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339、5.271、4.508、6.117,P<0.05);术后时间≤6个月组和>6个月组夜视力下降、阅读疲劳和干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0、4.516、5.418,P<0.05),而眩光、重影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06、0.609,P>0.05).结论 新兵近视激光手术术后不适感与术前近视度数和距离手术时间有关.新兵应征入伍的眼部体检标准应该对屈光手术前近视的度数,手术后时间以及视觉标准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作者:李珍;杜改萍;镡鲁滨;卓伟;黄一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提上睑肌离断联合EPTFE额肌悬吊术治疗儿童中重度下颌瞬目综合征的疗效

    目的 探讨提上睑肌离断联合EPTFE额肌悬吊术治疗中重度儿童下颌瞬目综合征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3-2014年行提上睑肌腱膜节段去除联合EPTFE额肌瓣腱膜悬吊术治疗单眼中、重度下颌瞬目综合征患儿4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下颌瞬目中度27例(55%),重度22例(45%);上睑下垂中度19例(39%),重度30例(61%).年龄18个月~13岁.术后随访10~12个月.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49例中46例(94%)下颌瞬目治愈,术后未出现下颌联动现象.2例好转,1例无效.上睑下垂矫正后功能与美容疗效满意,其中31例(63%)提高≥6 mm,17例(35%)提高3~5 mm,1例(2%)在术后3个月上睑高度回落,遮盖瞳孔1/2.1例(2%)下颌瞬目联动幅度为3 mm,但功能及美容疗效满意.4例(8%)术后发生暴露性角膜炎,3例(6%)发生结膜撕裂,2例(4%)上睑下垂复发,2例(4%)上睑内翻倒睫,1例(2%)排异,1例(2%)下颌瞬目联动运动矫正失败.结论 患眼提上睑肌腱膜节段去除联合EPTFE额肌瓣腱膜悬吊术治疗单眼中、重度下颌-瞬目综合征手术疗效好,术后反应轻,为合并弱视患儿早期治疗提供必要条件.

    作者:樊云葳;吴倩;于刚;曹文红;王媛;蔺琪;蒋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相关参数分析

    目的 观察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不同病变期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经线粒体基因检测确诊的LHON患者32例(64眼),根据病变程度分为早期组18眼,进展期组22眼,晚期组24眼.选取眼部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60例(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傅里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所有受检者的视盘和黄斑区进行扫描,测量视盘平均、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偏上、颞侧偏下、鼻侧偏上、鼻侧偏下象限的RNFL厚度等参数以及黄斑平均GCC、上方GCC、下方GCC厚度和局部丢失体积(FLV)、整体丢失体积(GLV)值.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LHON早期组颞上、颞侧偏上、颞侧偏下、颞下、鼻下、上方、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厚(P<0.05);进展期组颞侧偏上、颞侧偏下、鼻侧偏下较正常对照组薄(P<0.05);晚期组各象限RNFL厚度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早期组、进展组明显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HON各期组平均GCC厚度、上方GCC厚度及下方GCC厚度均明显较薄(F=61.7、39.5、61.5,P<0.01),FLV、GLV值均增大(F=29.6、40.8,P<0.01).结论 LHON发病早期,RNFL增厚,黄斑GCC明显变薄;病情进展期,颞侧和下方RNFL变薄,黄斑GCC进一步变薄;晚期各象限RNFL及黄斑GCC显著变薄.LHON发病存在慢性潜在性损害,且表现为急性发作的特征.

    作者:邹文军;田国红;李梦玮;孙兴怀;张洁;武志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低视力门诊患者的特征及视觉康复需求

    目的 探讨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需求以及拒绝视觉康复的原因,为推广低视力视觉康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低视力患者361例,年龄(44.2±23.0)岁,男193例,女168例,主要来自院内转诊(68.5%).对视力损伤的病因、患者对视觉康复的需求、视觉康复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岁以下低视力患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白内障(30.7%)和眼球震颤(28.0%);20岁及以上主要是病理性近视(25.5%)和其他视网膜疾病(25.2%).88.2%的患者有视觉康复需求,远视力康复的首要、次要需求是娱乐休闲活动;近视力康复的首要需求是娱乐休闲活动,次要需求是阅读.患者助视器接受率为59.4%,93.6%患者拒绝的原因是仍希望能通过手术、药物等治疗方式改善视功能.结论 娱乐休闲活动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低视力门诊患者视觉康复的首要需求,制定融合娱乐休闲活动的低视力康复策略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

    作者:林娜;王小倩;江龙飞;倪灵芝;陈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Spot视觉筛查仪在学龄前儿童屈光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Spot在学龄前儿童屈光筛查中的可配合性、屈光数值的准确性及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筛查效率.方法 前瞻性研究.144例1~5岁儿童先后进行Spot及眼科检查,Spot数值与睫状肌麻痹后视网膜检影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2013年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AAPOS)规定的视觉筛查转诊指南作为金标准来评估Spot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入组144例儿童中96.5%的儿童[平均年龄(3.0±1.2)岁]能配合Spot检查,打印出的报告全部有屈光、眼位结果及评估建议,与睫状肌麻痹后检影比较,Spot表现为低估远视或高估近视(-1.32 D),高估散光(+0.39 D).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Spot球镜度、柱镜度与睫状肌麻痹检影值均高度相关(r=0.884、0.728,P<0.01).Spot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2.1%,阳性预测值为48.8%,阴性预测值为98%.结论 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可配合Spot的检查,Spot可同时评估双眼的屈光状态,与检影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丽颖;丁刚;李雪;钱学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33岁,因“左眼视物不清10 d”于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就诊前15d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用药史.眼科检查,右眼佳矫正视力(BCVA)1.0,左眼BCVA 0.4,右眼前后节未见异常,左眼前节正常,眼底黄斑区中心凹反光消失,黄斑区颞侧可见类圆形的灰白色病灶(见图1A).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视野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FFA检查显示:黄斑区斑点状高荧光(见图2A),晚期后极部视网膜荧光着染(见图2B),OCT显示黄斑区外界膜层光带信号强度不均匀,局部显示模糊甚至缺损,椭圆体区出现强度减弱和部分区域断裂、消失的现象(见图3A),视野显示不规则视野缺损(见图4A).初步诊断:左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给予阿昔洛韦0.2 g(4次/d)及肌苷片0.4 9(3次/d)、维生素C 100 mg(3次/d)、三维B片1片(3次/d)等药物口服治疗,在1个月后停用药物.随诊3个月时,左眼视力0.6,眼底黄斑区中心凹反射弥散,复查视野显示中心视野缺损(见图4B),OCT显示外界膜层光带信号局部显示模糊,椭圆体区仍有部分区域断裂和消失的现象(见图3B).6个月复查时,视力1.0,眼底、OCT及视野恢复正常(见图1B、3C、4C).

    作者:王志学;王文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

    屈光参差是一类特殊的屈光不正,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屈光参差会对双眼视功能产生危害,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受遗传、环境和疾病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不同学者关于屈光参差与主导眼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同,但普遍认为右眼是主导眼.

    作者:周丹;周激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虹膜脉络膜在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PACG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疾病.以往认为其特征性房角关闭的危险因素包括浅前房、短眼轴、厚晶状体等静态解剖因素,还包括虹膜动态变化,脉络膜膨胀等房角动态因素.随着各项眼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细致地观察到眼球各解剖结构在房角关闭中的作用.其中,虹膜及脉络膜在闭角型青光眼中起到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借助眼前节OCT(AS-OCT)等各种眼科影像学技术,我们对前房角关闭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虹膜脉络膜与房角关闭之间的联系,为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做出指导.

    作者:张莹;吴作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黄色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并配戴美瞳接触镜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0例(17眼)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形撕囊直径小于6 mm,超声乳化后,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黄色后房折叠型IOL,术后配戴美瞳接触镜.患者年龄4~50岁,平均(25.4±14.8)岁.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0.05~0.1.眼压(IOP)8~24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6.4±3.9)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 825~3 829个/mm2,平均(3 280±473)个/mm2.仅1例患者具有部分虹膜,其余患者均仅有虹膜根部,晶状体完全暴露,晶状体悬韧带可见,无晶状体脱位,晶状体混浊表现为不均匀花瓣状,患者畏光症状明显,有不同程度眼球震颤,角膜及眼底大致正常.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IOP、角膜内皮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植入IOL度数为19.50~30.00 D,平均(24.44±4.30)D.随诊时间1~18个月,末次随访BCVA 0.1~0.7,均较术前提高;患者自觉畏光症状明显减轻,配戴美瞳后畏光症状减轻更为明显.所有病例后一次复查时角膜均清亮,未见接触镜所致角膜感染症状.所有IOL被囊袋包裹良好,位置趋中.2例(4眼)患者随诊至术后6个月时晶状体囊袋机化明显,后囊混浊经YAG激光治疗后已形成人工瞳孔.术后IOP为(18.1±3.6)mmHg,未见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669±850)个/mm2,无继发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病例.结论 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晶状体囊袋张力环植入、后房折叠型黄色IOL植入和配戴美瞳接触镜治疗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有一定程度提高,明显减轻畏光等不适症状.

    作者:王进达;张景尚;熊瑛;李婧;李晓霞;刘雪;赵晶;万修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弱视与视觉系统可塑性

    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眼科疾病,其发病与视觉系统发育关键期内的异常视觉经验密切相关.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对已超过视觉发育关键期的大龄儿童和成年弱视患者几乎没有效果.知觉学习指经过感知觉训练引起的知觉任务成绩的特异性提高,其生理学基础是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视知觉学习可以显著提高正常人以及诸多高等动物的视知觉功能,并且可以显著改善弱视等视觉系统功能受损患者的视觉功能.动物电生理学研究表明视知觉学习导致了视皮层内神经元调谐特性的改善.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即使超过了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视觉神经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的可塑性.

    作者:周逸峰;杨昱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双眼相位整合平衡点检测在单眼弱视患者眼间抑制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双眼相位整合的测量范式定量评估单眼弱视患者的眼间抑制情况,并探讨患者眼间抑制度与其他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未治疗过的单眼弱视患者51例,正常对照者25例,采用计算机程序呈现的双眼整合的测量范式进行双眼相位整合平衡点检测,比较单眼弱视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双眼平衡点的差异,并将弱视患者检测结果与弱视眼视力、立体视锐度及屈光参差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弱视组双眼平衡点(BP)值为0.227±0.016,正常对照组BP值为0.984±0.0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6,P<0.01);弱视眼视力(r=-0.339,P<0.05)、立体视功能(Titmus:r=-0.421,P<0.01;RDS:r=-0.548,P<0.01;Fishy:r=-0.553,P<0.01)与BP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屈光参差程度与BP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6,P>0.05).结论 双眼相位整合平衡点检测可定量评估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受抑制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封利霞;张玥;汤勇;周佳玮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左旋多巴对弱视患者色觉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左旋多巴对弱视患者色觉的影响,揭示其可能存在的色觉恢复机制.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常规配镜后符合单眼弱视的初诊患者55例(110眼),年龄5~12周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54眼)和左旋多巴组28例(56眼),对照组予配镜+遮盖健眼治疗,左旋多巴组予配镜+遮盖健眼+口服左旋多巴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查2组患者的双眼视力、屈光状态、颜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CP-VEP).视力与FM-100 Hue色觉测试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CP-VEP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完成研究46例,其中对照组21例,治疗组25例:①优势眼视力与总错误分值平方根不相关(r=-0.015,P>0.05),弱视眼视力与总错误分值平方根呈负相关(r=-0.298,P<0.05).②左旋多巴组和对照组在红/灰棋盘格的刺激下,治疗前后P100潜伏期缩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8,P<0.05);在黑/白(t=2.642,P<0.05)、红/灰(t=2.861,P<0.01)、绿/灰(t=2.526,P<0.05)、红/绿(t=2.281,P<0.05)4种颜色棋盘格刺激下,治疗前后N75-P100波幅增加幅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2组视力评价为治疗无效的弱视眼,在红/灰(t=2.113,P<0.05)、绿/灰(t=2.085,P<0.05)颜色棋盘格刺激下,治疗前后P100潜伏期缩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黑/白(t=2.531,P<0.05)、绿/灰(t=2.229,P<0.05)、红/绿(t=2.374,P<0.05)3种颜色棋盘格的刺激下,2组治疗无效的弱视眼N75-P100波幅增加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服用左旋多巴后,CP-VEP出现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与治疗效果之间有密切关系.左旋多巴能改善部分色觉功能,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作者:李蓓;刘俐;吴淑端;丁坤;黄(瓅);林小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远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析

    目的 通过测量远视性弱视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眼轴长度、屈光度以及佳矫正视力(BCVA),并与正常对照眼进行比较,探讨弱视发病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以及可能的外周机制.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远视性弱视儿童48例(91眼)作为弱视眼组,其中单纯远视性弱视13眼,远视散光性弱视28眼,复性远视散光性弱视50眼.选择同期在眼科门诊健康查体,裸眼视力是该年龄正常值或以上的儿童48例(9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频域OCT检测2组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按照ETDRS分区记录(A1-A9,共9个分区);并利用IOLMaster测量所有儿童的眼轴长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不同区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BCVA、屈光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各区中远视性弱视眼组与正常对照组A1区均为薄,分别为(262±19)μm、(250±20) μ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2组内环区平均厚度(A2-A5)厚,分别为(301±21)μm、(305±2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05);2组外环区(A6-A9)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72±25)μm、(269±1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05).弱视眼组内环下方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BCVA呈正相关(r=0.29,P<0.05);外环鼻侧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40,P<0.01),与眼轴长度存在负相关(r=-0.40,P<0.01).结论 远视性弱视儿童黄斑部分区域视网膜厚度发生变化,该变化可能与弱视的发生机制有关;且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有关.

    作者:巨朝娟;楚妙;张骞颖;刘继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