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和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MF)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并探讨MF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于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确诊为单眼MF的患者25例(MF组),同期选取50例(50眼)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SD-OCT,分别对黄斑中心凹下及其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5 mm处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MF患眼与对侧眼相比,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及其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5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均大于MF眼(t=24.131、20.345、16.140、13.923、19.037,P<0.01)及对侧眼(t=22.033、18.066、14.818、13.049、17.247,P<0.01),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MF眼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薄[(130.3±27.8)μm],与对侧眼相比[(147.8±25.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薄可能是MF的危险因素(0R=1.78,95%CI:1.39~2.26,P<0.05).结论 MF患眼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明显变薄,可能和发病机制相关.
作者:袁梦克;高新晓;魏航;许正杰;畅立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环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常见病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466例环状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常见病因、临床特征、相关检查和影像表现.结果 环状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为视网膜有一个或数个环形的黄白色的硬性渗出所组成的病变,其病源位于环的中心,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影像检查表现特征明确,是鉴别和确定病因的根本.该466例病因构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85例(61.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70例(15.0%),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48例(10.3%),Coats'病35例(7.5%),视网膜大动脉瘤20例(4.3%),视网膜血管瘤5例(1.1%),黄斑部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0.4%),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0.2%).结论 环状视网膜病变是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共同表现.对原发疾病的正确认识,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也可简化诊疗程序,提高诊治效率.
作者:蒋永强;裴晗;李士清;王志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Q值引导的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OUP-SBK)和飞秒激光制瓣的SBK(Femto-SBK)2种手术方式矫治高度近视患者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筛选丽水市中心医院近视激光中心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110例(220眼),根据制瓣方式分为Femto组55例(110眼),OUP组55例(110眼),分别行Q值引导的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SBK术矫治高度近视.测量2种术式中制作的角膜瓣厚度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力、残余屈光度、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对比敏感度等指标.数据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3、6个月,2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垂直彗差增幅、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Femto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差值小于OUP组(t=24.45,P<0.01),且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增幅均小于OUP组(t=12.87、7.12、7.26,P<0.01).结论 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SBK相比,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治疗高度近视时引出的像差更小,可能可以提供相对更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李颖;俞颂平;陈旭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豚鼠球旁注射RXRα激动剂或抑制剂,研究RXRα在正常及形觉剥夺豚鼠屈光状态及眼球生长方面的调控作用,从而明确RXRα在屈光发育和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将245只正常3周龄体质量在100 g左右的三色豚鼠245只,采用直接抽样法分为正常组和形觉剥夺(FDM)组,2组又各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组和给药组.溶剂组和给药组豚鼠每天右眼球旁分别注射DMSO或RXRα激动剂Fluorobexarotene或RXRα抑制剂HX531,连续注射4周,对侧眼不做处理.实验前和实验后2、4周分别检测屈光度和眼轴参数.正常组在实验结束后免疫荧光检测巩膜RXRα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球旁注射Fluorobexarotene 4周后,豚鼠巩膜RXRα表达增加;球旁注射HX531 4周后,巩膜RXRα表达减少.不论注射RXRα激动剂或是抑制剂,正常组及形觉剥夺组豚鼠屈光状态和眼轴参数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球旁注射RXRα激动剂Fluorobexarotene或抑制剂HX531对正常及形觉剥夺豚鼠屈光发育及眼球生长无明显影响,提示单独RXRα对正常以及FDM豚鼠的屈光发育和眼球生长可能没有直接调控作用.
作者:李晓清;柯镜;林俊雄;潘妙珍;瞿佳;周翔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屏蔽460~480 nm蓝光后正常成年人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4例正常成年人,分别比较其在正常未干预情况下、配戴屏蔽460~480 nm蓝光滤光片(窄谱滤光片)后和配戴普通市售黄色镜片(屏蔽部分380~550 nm可见光)后,在2种照度环境中(1 000 lx、40 lx)色觉的错误总分值(TES)和10个分色区错误分值(PES),并比较明环境、暗环境、暗眩光环境中5个空间频率(1.5、3.0、6.0、12.0、18.0 c/d)对比敏感度的变化,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各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照度环境下,配戴窄谱滤光片或黄色镜片后FM100-Hue色棋检查的TES和多个分区PES均高于未干预状态(P<0.017).配戴窄谱滤光片状态和配戴黄色镜片状态相比,在2种照度环境下,黄色镜片状态TES和多个分区PES均高于窄谱滤光片状态(P<0.017).明环境和暗环境中,3种状态下在5个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眩光环境中,配戴窄谱滤光片状态在6.0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值高于未干预状态(P<0.017).结论 通过光学薄膜技术将460~.480 nm波长光特异性屏蔽后,正常成年人的色觉辨别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和普通黄色镜片相比影响程度较轻.特异性屏蔽460~480 nm蓝光后,成年人在中频的对比敏感度显著提高,这种改善作用优于普通黄色镜片.
作者:孟昭君;张晶;王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儿,女,12岁,2015年9月4日因“双眼视远模糊半年”至我院视光门诊就诊,患儿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视远模糊,无眼红、眼痛、畏光、流泪,无视物变形,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患儿足月顺产,无吸氧史、外伤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5,左眼0.02,双眼无倒睫,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中等深,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视乳头边界清,后极部未见明显出血、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中心注视.眼位:33 cm角膜映光正位,交替遮盖不动,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无明显受限.托吡卡胺散瞳检影:右眼-3.00/-1.00× 175=0.15,左眼-3.25/-1.25× 165 =0.2,因考虑矫正视力差是否为散瞳影响所致,嘱其第2天门诊复查.2015年9月5日,医学验光结果示:右眼-3.00/-0.75×175 =0.15,左眼-3.50/-1.00×165=0.2.并给予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结果示双眼P-VEP峰时延长(右眼P100波118.00 ms,左眼P100波111.00 ms)、振幅降低(右眼AP100 10.17μV,左眼AP100 13.43 μV).
作者:林凌莉;宋晏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病例1:女,2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半年”人院.5年前曾行“小脑血管瘤切除术”,曾在外院诊断为“左眼视网膜毛细血管瘤(retinal capillary hemangioma,RCH)”,予左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次和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瘤体未见明显缩小.人院检查:脑部CT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排除了内脏的血管瘤.眼科检查:左眼视力4.1,右眼视力5.0,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左眼视网膜鼻下方近周边部可见橘红色圆形隆起3处,直径分别为约1视盘直径(papillary diameter,PD)、1.5 PD、3 PD,有明显粗大的滋养血管和回流血管,下方视网膜渗出性脱离伴有大片黄白色渗出,累及黄斑(见图1A-B).
作者:李棣;张惠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男,23岁,因“左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结膜肿物3个月余”于2014年8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患者于5个月前因双眼视物模糊到当地县级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在当地县级医院行左眼小梁切除术.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左眼眼压升高,遂到当地市级眼科医院就诊,行左眼滤泡分离术(具体不详).术后2周逐渐出现左眼肿物、眼压升高[高时达50 mmHg(1 mmHg=0.133 kPa)],曾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布林佐胺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美国艾尔建公司)、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局部降眼压,但眼压控制不理想,左眼肿物无明显变小.为进一步治疗,患者来我院就诊.
作者:林吼边;杨扬帆;余敏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并发性白内障是葡萄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严重视力损害.由于葡萄膜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并发症,白内障手术操作复杂,术后视力不易维持.然而,手术医生如能严格掌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积极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控制围手术期炎症,并且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多可取得满意的视力预后.
作者:刘新书;张美芬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或不联合激光、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糖尿病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出血等,现对此进行系统综述.
作者:赵敏婕;郑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依赖金属锌离子存在而获得催化活性的锌金属蛋白酶超家族,由正常组织细胞或肿瘤细胞合成、分泌,其作用较为广泛,在创伤愈合和肿瘤发生中起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作用.正常机体存在内源性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可以调节MMPs的活性.根据来源不同,MMPs抑制剂分为:TIMPs、天然MMPs抑制剂和人工合成的MMPs抑制剂.MMPs与TIMPs的表达失衡参与了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后发性白内障(PCO)等病理过程,已有研究证实PCO患者MMP-2和MMP-9表达增加.现将MMPs及其抑制剂的分类、功能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与PCO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刘冬梅;李俊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新生儿中央角膜厚度(CCT),探讨正常新生儿CCT的范围、特点及CCT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性别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11年11-12月出生的足月新生儿221例(442眼),应用手持式角膜测厚仪测量出生1~3 d新生儿双眼CCT.观察不同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足月新生儿的CCT分布情况.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21例足月新生儿右、左眼CCT分别为(580±51) μm、(583士5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取左右眼CCT平均值作为该新生儿的CCT,得到足月新生儿CCT值为(582±50)μm,95%CI为575~588μm.男性新生儿CCT为(591±50)μm,女性CCT为(572±4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7,P<0.01).剖宫产和经阴道产新生儿的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龄37、38、39、40、41周新生儿的CCT分别为(607±42)μm、(600±56)μm、(577±48)μm、(576±48)μm、(562±43) μm.新生儿的CCT与胎龄呈负相关关系(r=-0.225,P<0.01),与出生体质量无相关性(r=0.069,P>0.05).将性别、胎龄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回归方程:CCT(μm) =980.52-10.42×胎龄+18.60×性别.结论 正常新生儿的CCT 95%CI为575~588 μm,左右眼无差异.男性新生儿CCT大于女性.CCT与胎龄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出生体质量无关.
作者:毛剑波;伍蒙爱;郑丽娅;李丽红;陈亦棋;李娜;陶继伟;吴素兰;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伴随发光二极管(LED)产业的快速发展,LED光健康研究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笔者在介绍目前国内外LED光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标准化动态的同时,详细介绍了基于视觉生理指标的LED光健康影响研究的体系框架以及研究进展.
作者:蔡建奇;王媛媛;杜鹏;郭娅;瞿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观看2D/3D电视对人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探索视觉疲劳与人眼波前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健康成年人30例,分别观看2D或3D同一内容的影片,3D任务又分成配戴A、B两款偏振式3D眼镜(A款光学指标优于B款),收集观看任务前后的全眼波前像差数据,其中包括调制传递函数(MTF)、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间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3D-B状态下MTF变化量大,即观看后MTF有变小的趋势.2D、3D-A、3D-B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在3种测试条件下,仅有RMS3和RMS4在3D-A和3D-B状态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0.293、0.044,P<0.05).垂直彗差在2D/3D条件下变化量均为负值,2D、3D-A和3D-B状态间两两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0.025,P<0.05).结论 2D或3D的影片刺激会导致人眼视觉质量的变化,未来可基于人眼波前像差的指标变化进行3D电视视觉舒适性的评价.
作者:杨帆;王媛媛;蔡建奇;郭娅;杜鹏;温蓉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比较3种色温环境下,成年人完成90 min用眼任务前后视功能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探索视觉疲劳与全眼波前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94例健康成年人,按照用眼任务时色温不同分成3组,4000 K环境下37例、5000 K环境下27例和6 500 K环境下30例,采集完成任务前后的全眼高阶像差,并计算得到调制传递函数(MTF)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5000K色温环境下完成任务前后MTF变化量小,人眼疲劳程度低,与另外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阶像差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6500 K色温环境下,垂直彗差变化量为负值,与5000 K和4000 K 2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00K色温环境下人眼舒适度高,人眼的波前像差指标中MTF和垂直彗差可有效反映人眼的视觉质量状态.
作者:王媛媛;蔡建奇;黄帅;杜鹏;温蓉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比较4种波动深度照明环境下,被检者完成90 min用眼任务前后视功能指标的变化,探索视觉疲劳与人眼波前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健康成年人85例,分成4组进行5%、15%、30%、50%[分别为5%组(20例)、15%组(22例)、30%组(23例)、50%组(20例)]不同波动深度照明环境下阅读和工作绩效,利用波前像差仪采集用眼任务前后的调制传递函数(MTF)、高阶像差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MTF在50%波动深度环境下变化量大,与5%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4组测试条件下,3~7阶像差仅有5阶像差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222,P<0.05);在50%波动深度照明环境下,完成任务前后垂直彗差变化量为正值,与5%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视疲劳评分显示,50%波动深度环境下评分高.结论 50%波动深度环境下人眼主观疲劳感强,MTF指标变化明显,认为MTF能有效反映人眼的视觉质量下降情况.
作者:蔡建奇;杨帆;郭娅;杜鹏;温蓉蓉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