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联合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睑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蠕形螨性睑缘炎患者50例(50眼),所有病例经裂隙灯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混合茶树油配制而成的眼膏涂抹睑缘,对照组给予凡士林混合茶树油配制而成的眼膏涂抹睑缘,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对2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治疗14 d后,2组患者眼表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有各项症状、体征的患者数量占总患者数量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2组患者眼红、畏光、流泪和烧灼感4项临床症状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Z=-3.75、-2.39、-2.55、-2.82,P<0.05),2组眼痒和异物感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试验组睑板腺开口堵塞、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和结膜充血3项临床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Z=-3.12、-2.94、-2.02,P<0.05),睫毛根部鳞屑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眼压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症状.结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联合茶树油能改善蠕形螨性睑缘炎患者症状和体征,且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压升高,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柯兰;杨燕宁;黄林英;王宇静;汪波;李经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学龄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视患儿晶状体参数变化,并探讨晶状体参数与ROP近视的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诊随访的1~6岁ROP患儿,所有入选者未行手术,分为1~3岁和4~6岁2个年龄段.根据屈光状态分为ROP近视组(36例68眼,MOR组)、ROP非近视组(30例58眼,Non-MOR组).对2组病例采用带状检影镜检测屈光度数并以等效球镜度(SE)记录,采用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曲率(CR),A超测量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ITR)、眼轴长度(AL)及散瞳前后晶状体厚度(LT).通过比较MOR组与Non-MOR组屈光参数差异及散瞳前后的LT变化,来分析2组屈光参数的差异及晶状体参数的改变与ROP近视关系,2组间CR、ACD、AL等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①1~3岁患儿MOR组较Non-MOR组CR更陡(t=2.916,P<0.01),LT更厚(t=3.227,P<0.01);而2组间ACD、VITR及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4~6岁患儿MOR组较Non-MOR组LT更厚(t=2.257,P<0.05);而2组间CR、ACD、VITR及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散瞳前MOR组较Non-MOR组LT更厚(t=3.152,P<0.01),散瞳前后MOR组LT变化较小(t=2.045,P<0.05).结论 ①1~3 岁 ROP 近视患儿屈光参数特点主要表现为角膜较陡,晶状体较厚;而 4~6 岁 ROP 近视患儿屈光参数特点主要表现为晶状体较厚,说明学龄前期 ROP 患者近视主要来源于晶状体屈光力的增加. ②ROP 近视患儿晶状体厚,散瞳前后的 LT 变化小,提示 ROP 可能影响晶状体的弹性和调节. ③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和屈光参数匹配可能是影响 ROP 近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谢黎;王平;罗毅;马兰;罗俊;李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斜视手术术后矫正视力、屈光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12月16日至2014年8月13日于北京同仁医院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133例(194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1组为一条直肌后退术(63例102眼);2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截除术(19例27眼);3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改良线状折叠术(40例50眼);4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斜肌后退术(11例15眼).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组术前,术后1、3、6个月术眼的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比较.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类型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术前1、2、3、4组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矫正视力、SE比较显示组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散光度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4组散光度术后1、3个月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散光度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眼比例分别为57%、73%、76%、62%,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散光眼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29、19.80,P<0.001),其中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术后6个月散光眼比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斜视手术对术眼的矫正视力无影响,对散光度存在一定影响,但在 6 个月内多可恢复到术前水平. 不同术式对术后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变化无影响.
作者:李蕾;付晶;赵博文;齐梦;王京辉;孙省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分析光学药物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对儿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患者,根据采用的弱视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遮盖疗法组(遮盖组)与光学药物压抑疗法组(压抑组).根据弱视程度不同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弱视进行分析.对随访12个月以上患者的弱视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2组弱视程度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共纳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85眼),其中遮盖组52例(52眼),压抑组33例(33眼).遮盖组治愈率60%,压抑组治愈率64%,2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7,P=0.711).遮盖组有效率88%,压抑组有效率85%,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4,P=0.629).轻度、中度、重度弱视患者中,遮盖组与压抑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遮盖组52只弱视眼均转为注视眼,压抑组进行药物压抑治疗3~6个月后,29只弱视眼转为注视眼,4只未转为注视眼,后改为遮盖疗法.结论 与传统遮盖疗法相比,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对于儿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相近.
作者:郭佃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并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 描述性研究.对674例(1348眼)3~6岁裸眼视力低于正常(3岁≤20/40,4岁≤20/32,5岁及以上≤20/25)儿童进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分析不同年龄段、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年龄段屈光参差分布以及屈光参差与弱视发生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屈光分布的构成比及弱视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视力低常儿童中屈光分布以远视为主,近视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远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7,P<0.001).弱视眼和非弱视眼屈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P=0.01);弱视眼中前3位屈光类型分别为复性远视散光(59.4%)、单纯远视散光(17.8%)和混合性散光(15.8%),而单纯近视眼中无弱视发生.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 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大而升高(x2=62.9,P<0.001).结论 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作者:王立华;陈巍;冯晶晶;仝欢;浦佳宁;邢杉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对图形刺激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招募8名(16眼)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2.1±3.0)岁,给予图形翻转刺激和分离格栅刺激,采用柯谛亚视觉电生理检测仪(湖州美科沃华公司)对志愿者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和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检测,分别使用LCD显示器和OLED显示器,不同显示器检测的先后顺序及检测项目顺序均为随机.由同一名检查者按标准程序进行操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台仪器的检测结果.结果 与LCD相比,OLED记录到的左右眼PVEP(空间频率分别为4.8、3.2、2.4、1.2 cpd)的P100波振幅较高(右眼:t=2.554、2.785、2.508、2.982,P<0.05;左眼:t=3.496、3.148、3.954、2.786,P<0.05),峰时较短(右眼:t=-7.985、-5.069、-14.145、-9.466,P<0.01;左眼:t=-9.186、-6.470、-14.700、-22.454,P<0.01);N75峰时(空间频率分别为4.8、3.2、2.4 cpd)较短(右眼:t=6.448、5.181、3.411,P<0.05;左眼:t=8.973、4.730、7.937,P<0.05),且N135峰时也较短(右眼:t=3.042、2.576、6.859,P<0.05;左眼:t=3.989、3.304、4.657,P<0.05),N135和N75峰时差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ED显示器记录到的左右眼icVEP信噪比更高(右眼:t=3.879,P<0.05;左眼:t=2.981,P<0.05).结论 显示器的种类对PVEP的记录结果有明显的影响,OLED显示器更容易诱发出较强的视觉电生理信号.针对不同的显示器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参考值,分析视觉电生理结果时应注意显示器之间的区别.
作者:赵冠华;陈涛;丁一峰;孙凯;严伟明;吴飞;张作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家族性真性小眼球患者的眼部临床特征及视觉电生理特征.方法 家系临床研究.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收集一真性小眼球家系,分析其遗传方式和临床特点,并对家系成员中的患者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底、眼轴长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等检查.结果 该家系连续3代共11人,5例患者,每代均有患者且存在父子传递,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其中2例患者行动不便,部分病例资料从当地医院的检查记录中获得.先证者及其他4例患者就诊时佳矫正视力均低于0.8 LogMAR.3例患者双眼眼轴长度均较正常人短,为17.27~18.85 mm,以前房和玻璃体腔长度缩短为主.3例患者视盘小、色红.3例患者OCT检查显示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大于280μm).视觉电生理检查显示PVEP P100峰时及幅值正常,PERG各波正常;全视野ERG显示为a波及b波振幅增高,且明显高于本院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结论 真性小眼球可以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视力低于正常,黄斑中心凹增厚,而全视野ERG表现为超高型.
作者:李蕙;姜茹欣;睢瑞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儿童早期前睑缘炎患者的眼表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描述性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确诊为早期前睑缘炎的儿童患者40例(80眼),年龄4~14岁.对患儿睑缘炎体征进行评分,利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其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并进行眼表充血、睑板腺缺失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对所得数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80眼中,58眼(72%)BUT缩短;50眼(62%)泪河高度下降;15眼(19%)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缺损;25眼(31%)睑板腺缺失范围>1/3.睑缘炎体征评分与BUT、泪河高度、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及睑板腺缺失评分不相关;睑板腺缺失评分与BUT呈负相关(r=-0.253,P=0.024),与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呈正相关(r=0.563,P<0.001).结论 儿童早期前睑缘炎患者泪膜稳定性下降,同时合并睑板腺缺失的患者易继发干眼.
作者:于花;李冰;宁晓玲;马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对大鼠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不同成分的贡献.方法 实验研究.出生后30日龄大鼠(RCS-rdy+-p+)12只,暗适应大于12 h后,分别行视网膜下腔注射mGluR5激动剂CHPG[(R,S)-2-chloro-5-hydroxyphenylglycine]200μmol(6只,CHPG组)和抑制剂MPEP[2-methyl-6-(phenylethynyl)-pyridine]200μmol(6只,MPEP组),对侧眼注射同等体积PBS作为对照.注射后2 d采用RETI-scan系统记录其系列刺激光强度下(-4.5、-2.5、-0.5、-0.02、0.51 logcd×m×s-2)的暗适应ERG.导出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双眼间数据比较.结果 CHPG组,a、b波幅值在不同光强下均显著降低(除低光强)(-4.5
作者:戴加满;何军材;李世迎;阴正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微视野计测量比较高度近视患者与低度近视及正视者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分布及差异.方法 描述性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在校学生志愿者共61例(61眼),其中高度近视31例(31眼)作为高度近视组,低度近视及正视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通过微视野计测量黄斑区20°范围视网膜光敏感度,并按照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进行3分环(中央区、内环、外环)和9分区(A1~A9)记录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各区域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光敏感度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t=4.60,P<0.001).3分环中,高度近视组在内环(t=3.30,P=0.002)和外环(t=3.63,P=0.001)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9分区中,高度近视组在A2(t=2.02,P=0.047)、A4(t=3.68,P=0.001)、A5(t=3.05,P=0.004)、A6(t=2.17,P=0.034)、A7(t=2.49,P=0.016)、A8(t=3.40,P=0.002)、A9(t=4.35,P<0.001)区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与AL呈负相关(r=-0.477,P<0.001).结论 矫正视力正常的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且外环下降更明显.视网膜光敏感度的下降可能与AL的延长有关.
作者:吴秋艳;陈绮;谭凡;程丹;沈梅晓;瞿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青光眼与正常人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差异,分析青光眼患者中视网膜血氧饱和度与结构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8例(35眼)为青光眼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眼压、血压、杯盘比,并进行中心30°阈值视野检测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纳入27例(41眼)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析仪测量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2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青光眼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与年龄、眼压、血压、杯盘比、视野平均缺损(MD)、视野指数(VFI)、视乳头旁RNFL厚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光眼组静脉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高(t=4.017,P<0.001),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较小(t=-4.431,P<0.001).青光眼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与年龄、眼压、血压均无线性相关性.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杯盘比、视野MD、VFI、视乳头旁RNFL厚度等均无线性相关.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杯盘比、视野MD值呈正相关(杯盘比:r=0.418,P=0.012;视野MD:r=0.504,P=0.002),与RNFL厚度、VFI呈负相关(RNFL:r=-0.514,P=0.002;VFI:r=-0.470,P=0.004).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与杯盘比、视野MD均呈负相关(杯盘比:r=-0.390,P=0.021;视野MD:r=-0.478,P=0.004),与VFI、视乳头旁RNFL厚度呈正相关(VFI:r=0.449,P=0.007;RNFL:r=0.385,P=0.022).结论随着青光眼加重,静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降低.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耗氧量降低可能与视网膜神经组织萎缩有关.
作者:聂莉;吴西施;沈丽君;王君;虞冠舜;潘伟华;廉恒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眼眶异物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0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诊治的22例眼眶异物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统计.结果 22例患者中,男19例,女3例;年龄3~67岁,≤14岁者占46%;右眼眶10例,左眼眶12例.植物性异物占73%,异物位置以眼眶上部多,占41%;其次分别为内侧(27%)、外侧(18%)、下部(9%)和锥后段(4%).术前视力损害占50%,眼球运动受限、斜视和上睑下垂占46%.眼眶CT和MRI显示植物性异物均有条状、棒状等高密度异物影或低信号异物影.全部病例均完整取出异物,其中前路开眶21例,侧壁开眶1例;21例行1次手术,1例行2次手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期内均没有出现新增视力下降和眼球运动受限,仅2例有暂时性轻度上睑下垂.结论眼眶异物以男性儿童多见,影像检查有利于准确诊断,前路开眶手术效果好.
作者:邬永娟;文芸;颜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近年来单纯利用飞秒激光实施的全新的治疗理念和方式,不同于既往利用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表层和基质角膜屈光手术.如何合理应用该手术方式为广大的屈光不正患者提供满意舒适的视觉效果尤为重要.现结合临床SMILE角膜屈光手术专家共识进行解读,进一步深入阐述其实际应用的内涵和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安全实施、稳步推广该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张丰菊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