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中国一先天性无虹膜家系进行PAX6基因突变检测,以确定其突变位点.方法实验研究.收集一先天性无虹膜家系,采集该家系患者及健康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收集100名健康人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PAX6基因的11个外显子(外显子4-14)以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域进行测序,随后进行家系共分离分析以及正常样本的对照分析.结果该家系8名成员经全面眼科检查,3名确诊为先天性无虹膜,且合并有复杂的眼部表型,包括不同程度的角膜病变、不同类型的白内障、黄斑发育不良、轻度上睑下垂和轻度眼球水平震颤等.在该家系患者中发现一个新杂合突变[c.569_570delinsACGG(p.Ile190Asnfs*18)],该突变可致PAX6基因编码的蛋白截短,该突变符合共分离且在100名正常对照者中未检测到.结论PAX6基因第8外显子上一个新的杂合突变[c.569_570delinsACGG(p.Ile190Asnfs*18)]为本研究中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与先天性无虹膜有关,本研究扩大了PAX6基因的突变频谱.
作者:邢怡桥;李印;李拓;李家璋;杨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姜黄素在三色豚鼠近视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将111只正常三色豚鼠(3周龄)随机分为正常给药组(N)和形觉剥夺组(FDM)两大组,每大组又分为空白对照组(N:n=13,FDM:n=12)、溶剂对照组(N:n=13,FDM:n=13)和姜黄素给药组(低剂量组15μg;N:n=17,FDM:n=17;高剂量组150μg;N:n=15,FDM:n=15).其中溶剂对照组每天球旁注射二甲基亚枫(DMSO)100μl(10%),姜黄素给药组每天球旁注射相应剂量姜黄素100μl.实验前、实验后2周和4周分别检测屈光度、眼轴等参数.实验2周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巩膜胶原蛋白表达量.屈光度、眼球相关参数组内双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 实验前,各组间的屈光度和眼轴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的屈光度和眼轴等参数在实验前后各时间点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注射4周后,姜黄素剂量依赖性诱导正常豚鼠产生近视[N+DMSO组vs.N+15μg组vs.N+150μg组:(-0.37±0.38)D vs.(-1.62±1.63)D vs.(-3.90±1.79)D,F=21.510,P<0.001],并伴有眼轴延长[N+DMSO组vs.N+15μg组vs.N+150μg组:(0.01±0.03)mm vs.(0.04±0.05)mm vs.(0.07±0.06)mm,F=4.992,P=0.011].同时姜黄素加剧了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DMSO组vs.FDM+15μg组vs.FDM+150μg组:(-7.81±3.24)D vs.(-8.99±3.12)D vs.(-10.93±1.96)D,F=4.425,P=0.018],眼轴有相应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姜黄素150μg注射眼巩膜胶原蛋白Ⅰ的表达量下降(对侧眼vs.处理眼:0.33±0.08 vs.0.18±0.03,t=-2.305,P=0.043).结论姜黄素能诱导正常豚鼠出现近视并加剧形觉剥夺性近视,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巩膜内的胶原含量.
作者:张森;祝瑞雪;张黎;胡洋;支知娜;周翔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3岁龄恒河猴的角膜、视网膜、屈光参数、眼压(IOP)、视觉电生理5个方面的眼球参数进行测量,获取该年龄段恒河猴眼球相关参数值.方法 描述性研究.选择3岁龄恒河猴8只作为实验对象.使用回弹氏眼压计、带状光检影镜、A型超声测厚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觉电生理仪检测猴眼IOP、等效球镜度(SE)、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长度(VCD)、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小凹处以及距黄斑中心小凹鼻、颞侧各500、1000、1500μm处)、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生物学参数.对所有眼部参数左右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黄斑中心小凹处与鼻、颞侧各部位脉络膜厚度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3岁龄恒河猴的IOP为(16.9±3.1)mmHg,SE为(+0.6±1.0)D,ACD为(3.4±0.4)mm,LT为(3.8±0.2)mm,VCD为(12.3±0.5)mm,AL为(19.5±0.6)mm,CCT为(537.6±50.8)μm,黄斑中心小凹处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06.8±16.0)μm,黄斑中心小凹处脉络膜平均厚度为(186.6±17.2)μm,脉络膜各部位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966,P<0.001),进一步进行Bonferroni检验,黄斑中心小凹处脉络膜厚度与鼻、颞侧各部位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适应视杆细胞反应b波振幅(170.3±41.7)μV,暗适应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195.4±37.4)μV、b波振幅(373.0±70.1)μV,明适应视锥细胞反应a波振幅(26.1±6.6)μV、b波振幅(105.4±35.7)μV.左右眼各生物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获取了完整可靠的 3 岁龄恒河猴眼部生物学参数,为恒河猴眼部疾病模型的制作奠定基础.
作者:欧阳博文;孙明甡;王萌萌;张丰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白内障术中应用角膜保护剂对术后干眼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79例(90眼)入组患者随机分为Croma角膜保护剂组、平衡盐溶液(BSS)组、国产眼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组,术前及术后1、7、30 d检查泪膜客观散射指数(OSI)、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CFS)、SchirmerⅠ 试验(SIt)、主观眼表疾病指数(OSDI).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组间OSI、SIt在术后1、7、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术后1、7、30 d BSS组OSI高于Croma组而SIt低于Croma组(P<0.05);术后7、30 d HPMC组SIt值低于Croma组(P<0.05).3组各指标整体变化趋势相同;3组BUT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SS组术后各时间点SIt一直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OSI变化幅度(OSI-A)明显增加(P<0.05),术后7 d OSDI较大幅度上升(P<0.05),术后30 d CFS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MC组术后1 d SIt及OSI-A均有明显变化(P<0.05),而Croma组则始终变化曲线平缓,术后HPMC组与Croma组CFS和OSDI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roma角膜保护剂与国产眼用HPMC对于缓解白内障术后干眼有一定效果:术后泪液及角膜上皮的改变、主观不适较少,且Croma角膜保护剂的效果更显著.
作者:俞晓宇;王丹丹;常平骏;谢佳璐;李璋亮;廉恒丽;赵云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中心行近视矫正术的高度近视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21例(41眼)和FS-LASIK组19例(38眼).常规检查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眼压、对比敏感度(CS)、角膜高阶像差和屈光矫正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问卷(QIRC)评分,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复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S-LASIK组和SMILE组的安全指数分别为1.00±0.23和1.00±0.12.术前SMILE组12.0 cpd的LogCS值高于FS-LASIK组(t=2.137,P=0.035),SMILE组3.0 cpd的LogCS值术后6个月与术前变化量高于FS-LASIK组(t=2.843,P=0.008),其余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的总高阶像差、三阶彗差和四阶球差术后6个月与术前的变化量高于SMI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7,P<0.001;t=-4.127,P<0.001;t=10.068,P<0.001).2组之间术后3、6个月2个时间点QIRC量表评分与术前的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ILE和FS-LASIK均能安全地矫正高度近视.SMILE术后低频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恢复情况优于FS-LASIK.SMILE与FS-LASIK均使角膜的高阶像差增加,后者引入了更多的彗差和球差.
作者:魏然;郑琼芹;邱乐梅;张小兰;孙成淑;王顺清;邓应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6月于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的近视患者41例(41眼)作为SMILE组,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37例(37眼)作为FS-LASIK组.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综合验光检查,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角膜像差检查.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UCVA及等效球镜度(SE)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FS-LASIK组95%患者SE在±0.50 D范围内,SMILE组98%患者SE在±0.50 D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间UCVA达到5.0及更好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6 mm瞳孔直径下,SMILE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分别为(0.54±0.13)μm、(0.29±0.14)μm、(0.32±0.12)μm,均显著低于FS-LASIK组[分别为(0.71±0.45)μm、(0.48±0.42)μm、(0.47±0.3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2.00、1.66,P<0.05).结论 SMILE与FS-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SMILE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比FS-LASIK小,术后视觉质量更佳.
作者:雷晓华;范文雨;谭维娜;潘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一种新的矫正近视与散光的角膜屈光手术,相较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而言,其切口更小,理论上更好地维持了角膜结构的稳定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SMILE术后的效果、视觉质量、角膜生物力学以及并发症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角膜基质微透镜的再利用使得SMILE矫正远视成为可能,并且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现笔者对SMILE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谭倩;马代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TPTK)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手术设计要点、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采用德国阿玛仕准分子激光设备行TPTK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患者8例(8眼),其中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36.6±10.0)岁,观察角膜愈合速度,上皮糜烂有无再发,有无并发症尤其是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等情况.对患者未发病的间歇期、发作期及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眼压、TPTK计划切削深度、TPTK实际切削中央区深度及TPTK实际切削周边区大深度等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8例患者术后随访期(6~16个月)内均未再发角膜上皮糜烂,间歇期、发作期与术后6个月的UCVA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65,P=0.015),间歇期UCVA与术后6个月的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haze发生,眼部刺激症状在术后4 d时均好转或消失.实际切削中央区深度与计划切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1.000),但低于周边区大切削深度(t=-18.63,P<0.001).结论 TPTK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安全有效,是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可选方式之一.
作者:高阳;周奇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我国是近视眼大国,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对个人、家庭以及国家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近视眼是多因素致病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复杂,有效防控需有全局观念,不能盲人摸象.笔者从近视眼防控总的目标入手,基于当前对近视眼的认识,就近视眼的临床分类、新研究进展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等作一评述,供眼科同道们参考.
作者:蓝卫忠;杨智宽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