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7年9期文献
  • 白内障患者报告结局条目库的研制

    目的:基于Rasch模型研制白内障患者报告结局(PROs)条目库,为准确、全面和动态评估白内障PROs奠定基础.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我院已确诊的白内障住院患者,采用本课题组前期基于循证医学方法构建的白内障PROs条目池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Rasch分析各维度条目选项概率曲线(CPC)、测量精密性、条目拟合指标(infit/outfit MNSQ)、单维性、匹配度和条目功能差异(DIF)等测量特性指标,并反复迭代、提炼,直至得到测量特性优良的条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维度和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96例白内障患者,其中男130例,女166例,年龄70(63,77)岁,受过小学及以上教育者178例(60.1%),术前双眼日常生活视力(LogMAR)为0.0~3.0,中位数为0.6.条目库共纳入3个维度,其中视觉相关活动受限维度23个条目,视觉症状维度14个条目,精神心理健康11个条目,所有条目选项数量均为4个.视觉相关活动受限维度中,选项类别阈值分别为-1.84、0.04、1.79,被试分离信度/被试分离系数(PSR/PSI)为0.93/3.59,主成分分析(PCA)第一成分未解释方差特征值为2.61,匹配度为-0.81,DIF值均小于1;该维度得分与好眼视力(r=0.619,P<0.01)和双眼视力(r=0.622,P<0.01)有相关性.视觉症状维度中,选项类别阈值分别为-1.83、-0.18、2.00,PSR/PSI为0.88/2.68,PCA第一成分未解释方差特征值为2.53,匹配度为-1.35,2个条目在眼部并发症方面的DIF值大于1,其余DIF值均小于1;该维度得分与好眼视力(r=0.482,P<0.01)和双眼视力(r=0.492,P<0.01)有相关性.精神心理健康维度中,选项类别阈值分别为-2.83、0.03、2.80,PSR/PSI为0.88/2.68,PCA第一成分未解释方差特征值为2.79,匹配度为-0.34,所有条目DIF值均小于1;该维度得分与好眼视力(r=0.425,P<0.01)和双眼视力(r=0.426,P<0.01)有相关性.上述所有条目infit和outfit值均介于0.50~1.50之间.结论:基于Rasch分析研制的白内障PROs条目库覆盖了视觉相关活动受限、视觉症状和精神心理健康3个方面,全面地反应了白内障PROs的内涵,且条目简明易懂,临床可操作性好,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

    作者:黄锦海;朱森淼;涂瑞雪;章思芳;刘艳华;赵陈培;彭芳丽;曹思;王勤美;高蓉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光学治疗区偏心对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高阶像差及眼轴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偏心状态对近视儿童角膜高阶像差及眼轴发育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8~14岁接受角膜塑形术的近视儿童20例(40眼),测量戴镜前,戴镜后1周、6个月及1.5年角膜地形图、角膜高阶像差和眼轴.比较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不同偏心状态各时间点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分析戴镜后光学治疗区偏心状态与眼轴变化值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中心主要呈颞下方向的中度偏心(0.5~1.0 mm),各时间点偏心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塑形镜戴镜后角膜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彗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F=4.491、5.297、2.927,均P<0.05).戴镜后1.5年,偏心距离与角膜各像差变化值无相关性.戴镜后1.5年,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延长(t=-0.725,P<0.05),但眼轴变化值与偏心距离不相关.结论: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中心偏心距离在戴镜后1周达到稳定并可引起戴镜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增加,但在戴镜1.5年后光学治疗区中心偏心程度对眼轴发育无影响.

    作者:李晓柠;王琳琳;陈兆;杨智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预后并探讨其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在深圳市眼科医院进行综合治疗的65例(92眼)RB患儿的临床资料.综合治疗的方法为以化疗为主联合局部治疗(光凝或冷冻)+眼球摘除治疗.不同结局相关临床因素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指标采用Fisher's精准检验.结果:所有RB患儿的总生存率为92%,不同分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总的保眼率为51%,E期和其他4期之间保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风险D、E期RB患儿共60例,采用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保眼的共42例,D期18例中11例保眼成功,E期24例中4例保眼成功.治疗成功与失败患儿的初诊时间和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眼内肿瘤的位置将42例患儿分为3组,分析显示即周边部(包括中周部)与后极部、后极部+周边部保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21).42例患儿中4例死亡,均为肿瘤位置处于后极部的患儿,后极部与后极部+周边部2组之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综合治疗提高了RB患儿的生存率,但患儿的生存率和保眼率与其临床分期及肿瘤所处的位置高度相关.

    作者:路璐;唐松;郭慧;刘桂琴;赵东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国眼科医师临床科研研究类型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中国眼科医师对临床研究类型的了解程度和影响因素,为全面提高眼科医师科研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参加第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的全国各地眼科医师进行调查.对调查问卷各问题,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分数累加得到总分.对调查者按照学历、职称、医院等级、医院所在城市和医院类型进行分层,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总分与各因素的关系.结果:共收回调查问卷233份,其中有效问卷197份(84.5%).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38.8±8.6)岁,其中男99例(50.2%),女98例(49.8%).博士研究生总得分高于本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P<0.001).住院医师总得分高于副主任医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P<0.001).北上广、省会级、地市级得分高于县级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县级城市相比较,北上广[OR=7.52(2.27~24.96),P<0.001]、省会级[OR=3.48(1.21~10.02),P=0.02]和地市级[OR=3.18(1.19~8.48),P=0.02]得分更高,北上广大城市的总得分更高.结论:高学历的医师、住院医师和北上广城市的医师对临床研究类型认知程度较高,提示应加强对基层地区眼科医师的科研能力培训,而且应从医学生抓起.

    作者:李蕾;李仕明;孙芸芸;康梦田;王宁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角膜塑形镜对低中度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和停戴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1.9)岁.将受试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框架眼镜组).分别于基线、配戴6个月和1年并停戴1个月后测量散瞳后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CLT).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终91例近视儿童完成研究.框架眼镜组(46例)和角膜塑形镜组(45例)的基线AL、CCT、ACD、C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框架眼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儿童,配戴6个月后AL延长量分别为0.21 mm和0.10 mm(t=3.213,P=0.002),1年后分别为0.34 mm和0.23 mm(t=2.388,P=0.019).与基线相比,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后,CCT、ACD及CLT的变化量分别为-4.80μm、-0.03 mm及+0.02 mm,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4,P<0.001;t=4.473,P<0.001;t=-3.971,P<0.001);角膜塑型镜组配戴1年并停戴1个月后,三者变化量分别为+3.45μm、-0.01 mm及+0.03 mm,其中ACD和CLT的变化量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9,P=0.006;t=-3.589,P<0.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缓近视儿童AL的延长、减小ACD和增加CLT,且停戴1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

    作者:魏士飞;李仕明;孙芸芸;康梦田;王嘉南;冉安然;张丰菊;王宁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法治疗兔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目的:评价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法治疗兔眼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80眼)实验兔平均分为模型组(A组)、药物组(B组)、交联组(C组)、药物联合交联组(D组),每组各10只.均选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组不治疗,B组给予药物治疗,C组给予交联治疗,D组给予药物联合交联治疗.治疗90 d后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共聚焦显微镜选取病变区深度分别为100、200、300μm的图片,对图像中棘阿米巴包囊的密度使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测定.所得实验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2×2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治疗90 d后,裂隙灯显微镜示各组角膜病变不同分级的眼数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738,P<0.001),药物组与模型组、交联组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交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药物组、交联组、联合组棘阿米巴原虫密度值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组与交联组在治疗上存在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药物组、交联组、联合组棘阿米巴原虫密度值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组与交联组在治疗上存在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法治疗兔眼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有效,且药物联合交联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疗法和单纯交联疗法.

    作者:张亚丽;刘丽梅;刘玉强;张少斌;明春秀;刘丽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

    目的:观察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手术前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表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为累及黄斑的RRD并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52例(52眼),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RRD患眼均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进行OCT及mfERG检查,观察RRD患眼黄斑区微结构,以及黄斑区反应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采用t检验对术前患眼与正常眼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与中央1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比较分析;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后各时间点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中央1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眼术后均成功复位.术前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正常眼明显增厚,为(534±4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27,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眼相比较,术前患者中央1环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降低(tN1=17.372、tP1=23.943,P<0.05),潜伏期延长(tN1=5.291、tP1=7.30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中央1环N1波及P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均提高(P<0.01),潜伏期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BCVA在术后1、3、6个月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r=-0.801、-0.695、-0.643,P<0.05),与中央1环N1波及P1波振幅密度呈正相关(r N1=0.702、0.695、0.632,rp1=0.811、0.713、0.648;P<0.05),与潜伏期无相关性.结论:OCT与mfERG可以客观综合观察RRD患者术后黄斑区的形态和功能,评估视网膜脱离后的手术疗效.

    作者:蔡瑞珍;陈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SMILE术后层间积液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18岁,屈光不正病史10年.2016年7月13日于我院行双眼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前双眼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8.50-0.75×10=0.8,左眼:-9.25-2.50×155=0.8.气流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测量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角膜厚度:右眼564 μm,左眼572 μm.双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梁家铭;汪倩;王淑荣;张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遗传学基础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是欧美国家角膜移植常见的适应证之一.以前FECD被认为在我国并不常见,但是随着我国眼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FECD患者被诊断,FECD的发病机制也逐渐被重视.FEC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综述就FECD的遗传学基础进行讨论.通过了解FECD的遗传学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FECD的发病机制,从而为发现FECD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作者:余海跃;陈梅珠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