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和同视机主观斜视角比较,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知觉眼位的情况和意义.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对2017年2-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别用同视机检测其主观斜视角和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检测其知觉眼位,将同时具备以上2项检测结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水平方向眼位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统计同视机主观斜视角在垂直方向眼位偏斜的检出率,对同视机主观斜视角未检出垂直偏斜者分析其垂直知觉眼位的分布情况;对水平和垂直知觉眼位进行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被纳入研究.在水平方向,主观斜视角为(-8.1±5.3)°,知觉眼位偏移值为(332±233)像素,同视机主观斜视角越向外偏移,水平方向的知觉眼位偏移越大(r=-0.383,P<0.001).在垂直方向,3例(2.5%)同视机检测到眼位偏斜,117例未检测出垂直眼位偏斜者中有113例(94.2%)可检测出不同程度的知觉眼位偏差,为(22±29)像素,其中67.5%(81/120)≤26像素(垂直眼位偏斜在0.5°以内),有82.5%(99/120)≤53像素(垂直眼位偏斜在1°以内).120例患者垂直方向知觉眼位偏移为(24±32)像素,它与水平方向知觉眼位偏移呈线性相关关系(r=0.373,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垂直知觉眼位偏移=6.403+0.052×水平知觉眼位偏移(F=19.093,P<0.001).结论:同视机主观斜视角与知觉眼位偏移均能反映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分视状态下水平方向的眼位偏斜状态;知觉眼位检查在垂直方向的眼位偏斜检出率明显高于同视机;垂直方向的知觉眼位偏斜随着水平方向知觉眼位偏斜的增加而增大.
作者:吴葆健;付晶;洪洁;王京辉;孙省利;褚航;阎丽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唐山地区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速度与季节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自2017年3月20日起,为期1周,等距随机抽样法抽取唐山市眼科医院视光学诊疗中心就诊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212例(424眼),年龄8~16岁.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散瞳验光,测量并记录客观屈光度,之后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同年9月23日起,为期1周复查其客观屈光度;2018年3月21日起,再次复查记录其客观屈光度.进行整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8~10岁、11~13岁、14~16岁)的冬季半年和夏季半年2个时间段屈光度变化量比较,研究屈光度变化量与季节的关系.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唐山地区青少年儿童近视冬季半年[(0.46±0.12)D]近视屈光度增加速度快于夏季半年[(0.31±0.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09).不管是男生(t=4.36,P=0.013)还是女生(t=4.87,P=0.012),还是不同年龄组[8~10岁(t=2.31,P=0.042);11~13岁(t=5.25,P=0.010);14~16岁(t=4.72,P=0.011)]均是冬季半年近视屈光度增长快于夏季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唐山地区青少年儿童冬季半年近视增加速度快于夏季半年.该地区的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工作应多关注冬季半年.
作者:范恩越;谷春雨;王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青光眼睫状体炎(又称Posner-Schlossman综合征,PPS)患者角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56例PPS患者(56眼)的病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记录患者的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及共聚焦显微镜下表现,包括角膜基质细胞有无活化、内皮细胞形态、有无角膜后沉着物(KP)及KP的形态、有无朗格罕氏细胞(LCs)及其形态特点.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6例PSS患者LogMAR视力为0.3±0.2,眼压为(29.7±13.4)mmHg,使用青光眼药物的种类为(2.6±1.0)种.全部患者受累眼角膜内皮细胞呈六角形.50例患者(89%)的患眼可以观察到角膜基质细胞活化;32例患者(57%)的患眼可以观察到内皮面LCs;44例患者(79%)的患眼可观察到KP,共6种类型.以上与对侧眼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69.14,41.29,60.89,P<0.001).结论:IVCM下可见PSS患者的角膜基质细胞活化,内皮面出现LCs及多种类型的KP.
作者:洪颖;王渺;任靖;肖格格;洪晶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比较A型肉毒素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前后患者眼表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眼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1-6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欲行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的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2周采用Jankovic量表(JRS)对其病情进行评分;采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对其眼表症状进行评分;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SchirmerⅠ试验测定泪液分泌量.采用配对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30例(60眼),其中60%(18/30)合并干眼,且OSDI评分与JRS评分呈弱的正相关关系(r=0.278,P=0.032).所有患者经A型肉毒素注射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JRS评分由5.5±1.0减少至0.6±1.0(t=25.730,P<0.001).同时干眼患者中12例干眼症状也得到了缓解,OSDI评分由34.0±7.8下降为21.7±9.1(t=7.946,P<0.001);BUT由(6.3±2.1)s增加至(8.0±2.0)s(t=4.389,P<0.001);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也由1.0±1.0下降至0.6±0.7(t=2.963,P=0.00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有助于缓解特发性眼睑痉挛引起的干眼.
作者:赵奎卿;郭惠萍;高玫蕊;贺经;霍昭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注射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73例,根据是否联合使用NGF分为NGF联合治疗组45例(NGF 18μg,肌肉注射,1次/d,甲钴胺500μg,肌肉注射,1次/d)和单纯甲钴胺治疗组28例(甲钴胺500μg,肌肉注射,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治愈率和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结束时、结束后3个月,2组的治愈率(结束时:67%vs.43%,结束后3个月:87%vs.46%)(χ2=4.005,P=0.045;χ2=13.638,P<0.001)及总有效率(结束时:89%vs.68%,结束后3个月:98%vs.75%)(χ2=4.926,P=0.026;χ2=9.177,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GF联合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较治疗结束时治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单纯甲钴胺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结论:NGF联合甲钴胺肌肉注射能提高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治愈率和有效率,而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作者:毛春洁;张静楷;颜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评价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临床检查确诊各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脱位、IOL脱位、无晶状体眼且无后囊膜患者39例(39眼)纳入研究.采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IOL位置,以及术后IOL复位率、IOL脱位再发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2个时间点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个时间点之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LogMAR视力较术前提高,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眼压较术前下降,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所有患眼IOL均在位,位置居中.术后1个月,36眼(92%)IOL在位,位置居中;1眼(3%)IOL一袢暴露于结膜下;2眼(5%)IOL脱位.术后3~6个月,36眼IOL位置稳定.结论: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对无囊膜支撑的IOL植入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罗莎莎;张洁;丁楠楠;于津津;陈养浩;武志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矫正胎龄32~40周的屈光状态,评估早产儿屈光发育与出生体质量、出生孕龄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NICU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ROP筛查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早产儿屈光状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在矫正胎龄32~40周时右眼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再进行ROP筛查并记录.记录早产儿的基本信息如出生体质量、出生孕龄、性别、吸氧史等以及接受检查时的矫正胎龄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研究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与出生体质量、出生孕龄、矫正胎龄之间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矫正胎龄40周时有无ROP的SE差异.结果:共333例早产儿纳入研究,其中男175例,女158例.收集屈光记录542份.早产儿出生孕龄为26~36(31.3±2.1)周,出生体质量为740~3390(1643±418)g.SE随着早产儿矫正胎龄的增大而增大(r=0.455,P<0.001).早产儿出生后4~5周,出生孕龄(r=0.373,P<0.001)、出生体质量(r=0.345,P<0.001)均和SE呈正相关.至早产儿矫正胎龄40周时,SE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r=0.197,P=0.021),与出生孕龄无相关性,合并ROP的早产儿相比没有ROP的有较低的SE(t=2.225,P=0.028).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矫正胎龄32~40周时,屈光状态向远视发展.在出生后4~5周,出生孕龄小或出生体质量低的早产儿更偏向于近视状态.至矫正胎龄40周时,有ROP或者低出生体质量的早产儿有较低的SE,而与出生孕龄无相关性.
作者:毛剑波;劳吉梦;刘忱怡;吴明远;侯立杰;吕喆;祝晨婷;陈亦棋;沈丽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患者萎缩弧(PPA)面积的多模态成像定量分析结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伴萎缩弧的患者30例(45眼).其中,男13例(19眼),女17例(26眼).年龄27~69(53.1±11.6)岁.所有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CFP)、近红外自发荧光(NIR-FAF)、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由2名眼科医师在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分别对上述多模态成像图像进行精准定量分析.采用Image J 1.50i版软件描绘并计算CFP、FAF、FFA图像中PPA的面积.当NIR-FAF难以确定视盘和PPA边界时,用频域OCT辅助确定.医师之间多模态成像结果的一致性检验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CFP、NIR-FAF、FFA检查测得患眼PPA面积分别为(7.1±4.7)mm2、(8.3±5.8)mm2、(8.1±5.5)mm2.CFP、FAF、FFA 3种方法测得PPA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3,P=0.307).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2名眼科医师之间多模态成像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其变异范围CFP
作者:王佳琳;孙姣;王艳玲;孟照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0~6岁早产儿屈光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学龄前早产儿屈光异常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回访既往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行视网膜筛查的0~6岁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早产儿1505例,行睫状肌麻痹后进行屈光检查.按照矫正胎龄后的年龄进行分组,了解各年龄组双眼球镜度及柱镜度的P50参考值和75%参考值范围.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出生体质量、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屈光度差异.结果:①0~6岁早产儿球镜度的参考值分别为:<0.5岁组+2.02 D,≥0.5岁且<1.0岁组+1.87 D,≥1.0岁且<2.0岁组+1.60 D等.②各年龄段柱镜度的绝对值分别为:<0.5岁组2.54 D、≥0.5岁且<1.0岁组2.29 D、≥1.0岁且<2.0岁组2.14 D.③随着年龄增长,各年龄段早产儿球镜度P50参考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5~6岁早产儿基本完成正视化过程;0~3岁早产儿柱镜度P50参考值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3岁以上趋于稳定.④<0.5岁组及1~6岁各年龄组,出生体质量<1.5 kg比出生体质量≥1.5 kg的早产儿球镜度小(P<0.05);出生体质量<1.5 kg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远视度增加(P<0.05),后逐步向正视化方向发展,4~5岁基本完成正视化.⑤0~0.5岁及2~6岁年龄段,胎龄<32周比胎龄≥32周的早产儿球镜度小(P<0.05).0~6岁各年龄段,胎龄<32周比胎龄≥32周的早产儿柱镜度高(P<0.05);0~6岁各年龄段,出生体质量<1.5 kg比出生体质量≥1.5 kg的早产儿柱镜度高(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早产儿远视度逐渐减小,5~6岁早产儿基本完成正视化过程;0~3岁早产儿柱镜度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3岁以上柱镜度数趋于稳定.出生体质量及胎龄是早产儿屈光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梁晓翠;周炼红;易贝茜;曾彩琼;熊雪薇;叶美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基线近视屈光度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进展效果的影响.方法:自身双眼对照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或框架眼镜矫正的双眼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儿童.49例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实验组;32例接受框架眼镜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对照组.根据戴镜前的等效球镜度(SE)将同一患者的双眼分成2个亚组:较高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A组或对照A组;较低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B组或对照B组.记录基线双眼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实验A、B组基线SE分别为(-5.00±1.53)D和(-3.06±1.60)D(t=-20.593,P<0.001);两亚组间基线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E值、角膜厚度及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A、B组基线SE为(-5.05±1.43)D和-2.81(-2.00,-4.38)D(Z=-4.952,P<0.001).戴镜1年后,实验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03±0.14)mm和(0.12±0.1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49(0.07,0.75)mm和0.40(0.17,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实验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2±0.34)mm,戴镜1年后减少为(0.63±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4±0.38)mm,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差值的中位数为0.83(0.38,1.0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结论:基线近视屈光度越高,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可能越好.
作者:郑杰;张钰;陈跃国;张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前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且随着环境改变、老龄化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等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多发于女性及老年人.在需行白内障手术的疾病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老年患者同时发生白内障及干眼的比例明显增加.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增加,并可严重影响术后的视觉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同时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因此严密关注眼表情况对于所有白内障手术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就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发病相关因素及诊疗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刘鑫;胡萍;庄东梅;朱超;苏冠方;张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近年来利用飞秒激光实施的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和方式.与既往利用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表层和基质角膜屈光手术相比,SMILE对于提升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和应用潜力.现结合国内外对于SMILE相关的前沿研究,深入阐明该术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及临床前景,以期为临床安全稳步实施SMILE以及进一步提升其视觉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张丰菊;孙明甡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