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双轴灌注抽吸(IA)与同轴IA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中抽吸皮质的临床效果,探讨双轴IA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依据不同皮质注吸方式分为同轴IA组(30眼)和双轴IA组(30眼),同轴IA组采用传统两切口,主切口同轴灌注抽吸皮质;双轴IA组采用三切口,主切口超声乳化,2个相反方向的侧切口交替灌注抽吸.常规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状核,分别利用同轴和双轴IA注吸晶状体皮质,术中记录抽吸皮质时间,前房涌动、皮质残留以及后囊破裂发生率,术后1周、1个月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变化.采用秩和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以及Fishef's精确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同轴IA组平均皮质吸出时间为(150±16)s,双轴IA组平均皮质吸出时间为(118±10)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74,P<0.001).同轴IA组皮质一次性吸除的成功率为57%,双轴IA组无前房涌动,皮质一次完全吸除成功率为100%;同轴IA组与双轴IA组术后视力及散光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轴IA组1例后囊破裂.结论:与同轴IA相比,双轴IA抽吸皮质时间更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纪风涛;李永蓉;孙文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中动态眼球旋转(DCC)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FS-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500例(1 000眼),术中采用阿玛仕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测量并记录手术过程中DCC值.左右眼DCC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年龄、眼别、性别、术前等效球镜度(SE)、术前球镜度、术前柱镜度、切削直径、切削时间、中央切削深度、激光腔内平均温度及湿度等对DCC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截断点的取得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术中测得平均DCC幅度为1.61°±0.90°,其中右眼DCC为1.50°±0.85°,左眼为1.71°±0.94°,左右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P<0.001).平均DCC旋转角度范围为1.44°±0.93°,其中右眼的DCC旋转角度范围为1.32°±0.91°,左眼为1.56°±0.95°,左右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切削时间(β=0.022,P<0.001)、年龄(β=-0.026,P<0.001)、眼别(β=-0.213,P<0.001)、激光腔内湿度(β=-0.018,P=0.008)对DCC幅度有影响;眼别(β=-0.238,P< 0.001)、年龄(β=-0.019,P=0.001)、激光腔内湿度(β=-0.016,P=0.025)对DCC旋转角度范围有影响.结论:FS-LASIK术中,年龄、眼别、切削时间及激光腔内平均湿度会对DCC产生影响.
作者:陈世豪;文佩;瞿佳;胡晓建;张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经视网膜光凝治疗后仍合并黄斑水肿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水肿特点及其视功能低下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绵阳万江眼科医院治疗的30例(43眼)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观察影像学特征,归纳其黄斑水肿的特点.根据是否存在某一个临床特征将患眼分为几个亚组,每一临床特征亚组之间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30例(43眼)患者平均BCVA为3.98±0.58.影像学特征:中、重度黄斑水肿比例大30眼(70%),其中直径大于350 μm的大囊腔22眼(51%);水肿或囊腔位于中心凹比例大(63%),对视网膜外层结构(椭圆体带及外界膜)破坏严重(81%),合并黄斑下微小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6%)、黄斑前膜(21%)和糖尿病视神经病变(14%).椭圆体带是否破坏(t=3.62,P=0.001)、水肿是否位于黄斑中心(t=-1.23,P=0.029)、黄斑区是否有大囊腔(t=5.49,P<0.001)、水肿的程度(F=17.54,P<0.001)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神经病变(t=-5.56,P<0.001),各亚组间对应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斑水肿广泛存在于视网膜光凝治疗后的糖尿病患者中,以中、重度的黄斑水肿为主,椭圆体带破坏,水肿位于黄斑中心、黄斑区有大囊腔、水肿的程度以及合并糖尿病视神经病变对视力影响较大.
作者:乔岗;董万江;曹奎;邹强性;何春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自动定位跟踪系统辅助Contoura矫正屈光不正伴轻度角膜不规则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居中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6年3-6月在杭州明视康眼科医院行全自动定位跟踪系统辅助Contoura手术的屈光不正伴轻度角膜不规则散光患者23例(40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2周、3个月检查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电脑验光、显然验光、三维角膜地形图、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SE)与预矫正SE进行相关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的UCVA、SE、偏心距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d、2周、3个月随访时,UCVA分另为-0.04±0.08、-0.06 ± 0.08、-0.06 ± 0.08,且BCVA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水平,其中术后3个月时BCVA较术前BCVA提高1行有13眼(32.5%),提高2行有1眼(2.5%).术后3个月时实际矫正SE与预矫正SE呈正相关(r=0.999,P<0.001),其中SE偏差量±0.50 D以内占100%,SE偏差量±0.25 D以内占37.5%.术后各时间点间UCVA、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d和3个月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自动定位跟踪系统辅助Contoura矫正屈光不正伴轻度角膜不规则散光临床效果肯定,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居中性.
作者:张君;郑历;赵霞;许扬;林汉俊;毛洪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术后3种方法取出硅油的时间与速率.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玻璃体腔硅油取出术的患者52例(52眼),其中19眼采用注射器手动取油(A组),17眼采用玻璃体切割机取油(B组),16眼采用改良玻璃体切割机取油(C组).3组均做23G两通道.A组将一小段输血管两端分别连于10 ml注射器头部与23G套管,将注射器活塞拉至底部固定后开始吸出硅油;B组将输血管一端连接23G套管,另一端连接玻璃体切割机;C组将输血管膨大部分与23G套管相连,另一端连接玻璃体切割机.B组与C组的负压由玻璃体切割机提供.记录3组的取油时间与速率(即单位时间取出的硅油量).3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A、B、C组取油时间分别为(4.2±1.4) min、(6.1±1.5)min、(5.1±1.2) min,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P< 0.001),且A组取油时间短于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取油速率分别为(1.42±0.31) ml/min、(0.94±0.21) ml/min、(1.14±0.20)ml/min,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P<0.001),且A组取油速率高于B组与C组,C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术后第1天低眼压(≤6 mmHg)发生率分别为1/19、0/17、1/16 (P=0.76),但均在术后1周恢复正常.硅油取出速率与硅油填充时间无相关性.3组所有患者术中与术后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3种硅油取出方法均安全有效,其中注射器手动取油法时间较短,速率较高.
作者:吴荣瀚;林仲;梁奇华;林克;瞿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儿童眼及视力保健的信息化管理方法,介绍湖州市儿童眼及视力保健信息化系统的创建及应用情况.方法:以《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为蓝本,在儿童保健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儿童眼及视力保健信息管理模块,并建立数据库,通过市、县、乡三级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实时收集、监测并管理儿童眼及视力保健信息.结果:儿童眼保健信息系统创建后,经在市、县、乡9个适宜技术单位试点应用基础上,逐步以点连线向全市112个工作站点推广覆盖,录入系统信息4千条,提高了本地区儿童眼保健服务质量与儿童眼病筛查率,有利于儿童眼保健档案建立,实现对儿童眼病现况的统计、分析.结论:儿童眼及视力保健信息化提高了儿童眼保健管理水平,能为决策层决策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是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唐剑波;娄志武;龙又兵;张甦;梁远波;薛旻;白婷;沈岳坤;沈亚萍;沈小雨;慎国芬;杨峰;陆建龙;吴钜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技术用于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准确性及实效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的POAG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86眼)作为青光眼组,其中早、中、晚期组分别为20例(27眼)、20例(29眼)、20例(30眼).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120眼)作为对照组.各组研究对象分别通过mfERG进行技术诊断,观察比较mfERG二阶反应各环与各象限的P1波反应密度值及潜伏期.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x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早期青光眼组1~5环的P1波反应密度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颞下、颞上象限P1波反应密度值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青光眼组2~5环及4个象限P1波反应密度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青光眼组1~5环及4个象限P1波反应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晚期青光眼组1~5环及4个象限P1波的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期青光眼组中,晚期青光眼组较早期青光眼组潜伏期延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fERG 1~5环PI波潜伏期和密度值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青光眼视网膜的损害程度,对诊断早期POAG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峥嵘;杨晓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眼压(IOP)、角膜曲率(CC)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T)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1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散瞳验光测量屈光度并测量CCT、IOP、AL、CC及CT等数据.依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析屈光度与CCT、IOP、AL、CC及中心凹下CT的关系.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80例(158眼),年龄(7.9±2.4)岁.低、中、高度近视组SE分别为(-2.28±0.85)D、(-4.43±0.82)D、(-8.51±1.50)D.低、中、高度近视组AL分别为(24.0±0.7)mm、(25.0±0.6)mm、(26.6±1.5)mm,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03,P<0.001),中心凹下CT分别为(280±82) μm、(207±63) μm、(184±72) μm,3组问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4,P<0.001).各组间CCT、IOP、C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度的绝对值与AL呈正相关性(r=0.858,P< 0.001),与CT呈负相关性(r=-0.590,P< 0.001).CT与AL、CCT呈负相关性(r=-0.567,P< 0.001;r=-0.300,P=0.007),余指标间无相关性.结论:随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AL增加,中心凹下CT厚度的减小,而屈光度与CCT、IOP、CC的关系不明确.
作者:张立华;董慧;贾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比较Verion导航系统与手动标记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矫正角膜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白内障合并规则性角膜散光>1.0D的患者80例(80眼).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使用Verion数字导航系统引导术中Toric IOL的植入,对照组术前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手动标记用于指导Toric IOL的植入.2组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DVA)(LogMAR)、佳矫正远视力(BCDVA)(LogMAR)、角膜散光以及术后3个月的实际与预期残余散光、Toric IOL轴位.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对照组术后平均UCDVA为0.13±0.13,观察组术后平均UCDVA为0.11 ±0.1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P=0.34).实际与预期残余散光的偏差绝对值对照组为(0.21±0.12)D,观察组为(0.12±0.11)D,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P=0.001).术后对照组裂隙灯显微镜下Toric IOL实际轴位与预期安放轴位偏差绝对值为4.6°±3.0°,观察组为2.2°±1.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01).结论:在Toric IOL植入术中应用Verion数字导航系统相较于传统手动标记技术可明显减小术后实际与预期散光的差值,减少术后Toric IOL轴位与预期轴位的偏离.
作者:张蓓;邓国华;周栋;江一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患儿,男,2岁4个月.因“自出生6个月起视物时伴随头部摆动”于2017年5月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患儿足月顺产,否认吸氧史,否认心脑血管疾病史.眼部检查:患儿双眼角膜明,瞳孔等大等圆,晶状体透明,视网膜正常;眼压正常;角膜映光:正位;交替遮盖不动;未发现眼球震颤(-);双眼眼球运动良好.视力检查:因患儿欠配合,无法获得.屈光状态(1%阿托品散瞳验光):右眼:+2.00 DS,左眼:+2.50 DS.注视功能检查:患儿在注视物体时,伴随他的头部不自主左右摆动.随着注视时间延长,该症状消失.更换注视目标后,再次出现头部左右摆动(见图1).行为检查:患儿发音不清晰,落后于同龄儿童;走路稳定性较差,站立平衡维持困难,落后于同龄儿里.
作者:于军;岑洁;亢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患儿,女,7岁,因双眼视远模糊3个月,于2016年7月19日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视光门诊.既往史:自幼听力差,配戴人工耳蜗,否认其他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25,左眼0.20;电脑验光:右眼-2.25-0.75×92,左眼-2.75-0.25×171;眼压:右眼13 mmHg(1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双眼睑无肿胀,睑缘无充血,睑板腺开口通畅,睑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中央前房深(Van Herick法测量)2.8 mm,周边前房深约0.7mm,虹膜纹理清,无色素脱落、萎缩、结节及新生血管,瞳孔圆,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玻璃体透明,视盘边界清,色橘红,C/D=0.3,视网膜平伏,血管走行未见明显异常,黄斑中心凹反光良好.眼位正,眼球发育未见明显异常,各方向运动良好.
作者:王兴存;贺树清;常颖;左文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脉络膜增厚谱系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增厚性色素上皮病变、厚脉络膜性新生血管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该谱系疾病共同存在脉络膜增厚、脉络膜血管扩张且渗透性增高的特征,是由脉络膜血管渗透性增加、脉络膜增厚引发的疾病进展过程.对该谱系疾病发病机制及影像特征的探究可以有助于临床诊断,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徐奕爽;苏钰;陈长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活体共焦显微镜(IVCM)能活体无创观察角膜上皮、基质细胞、免疫炎症细胞、神经,以及结膜、睫毛毛囊、睑板腺等组织结构,并进行客观量化分析,从而帮助从细胞水平对干眼进行早期诊断、细化分型、明确病因、治疗指导、预后判断等,为干眼诊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者:曾庆延;杨帆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