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8年7期文献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更换手术的短期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ICL)更换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因ICL V4c在眼内的拱高低于100 μm而接受PPC-ICL更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7例(10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拱高、角膜内皮细胞数量(ECD)、瞳孔直径及眼压(IOP)等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f检验对术前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UCVA(LogMAR)分别为1.52±0.29、0.02±0.08、0.00±0.0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08,P< 0.001).ICL更换术后6个月UCVA、BCVA均较ICL植入术前UCVA、BCVA显著提高(P<0.05),与ICL更换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眼ICL更换术后6个月UCVA等于或超过ICL植入术前BCVA.ICL更换术后6个月拱高(410±175) μm,较ICL更换术前[(74±25)μm]明显增加(t=5.93,P<0.001).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ECD、瞳孔直径、IOP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一术眼出现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随访期间亦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PPC-ICL植入术后拱高过低进行ICL更换手术是有效的,但远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红霞;周奇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垂体瘤术后视野改善的时程特征及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

    目的:通过对垂体瘤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心静态视野的定量分析,来探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视野改善时程的特征,以及术后视野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且术前有视野缺损的垂体瘤患者110例(212眼),对其中在术后1周复查视野有改善且术后3、6、12个月时随访资料完整的30例患者(45眼)视野改善的时程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平均缺损(MD)定量分析视野.对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资料完整的30例患者视野在术后1周时改善为明显,而后随时间推移视野改善程度逐渐趋于平缓,其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出现垂体瘤复发.110例患者手术后1周视野正常、改善、无改善者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MD绝对值、全颞上象限视野缺损、视交叉压迫以及肿瘤大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25,P<0.001;F=37.580,P<0.001;x2=17.459,P<0.001;x2=11.296,P=0.004;F=13.19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BCVA(=2.241,P=0.011,OR=9.406)、术前视野MD绝对值(β=0.195,P<0.001,OR=1.215)、术前全颞上象限视野缺损(β=1.614,P=0.002,OR=5.024)、肿瘤大径(β=0.512,P=0.023,OR=1.668)为影响术后视野改善程度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视野在术后l周时改善为迅速.术前BCVA、术前视野MD绝对值、术前全颞上象限视野缺损和肿瘤大径为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视野改善程度的相对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于晓彦;朱皓皓;廖宇洁;金轶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低、中、高度近视患者行SMILE的角膜切削精确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患者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中央角膜切削误差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近视程度对切削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SMILE的近视患者61例(120眼),将其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低度(24眼,-0.50D≤低度近视≤-3.00D)、中度(54眼,-3.00 D<中度近视≤-6.00D)以及高度(42眼,高度近视>-6.00 D)近视组.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使用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并计算切削误差及中央角膜切削偏差率,其中切削误差定义为中央角膜实际切削厚度(A-CCT)与预测切削厚度(P-CCT)的差值(△CCT),中央角膜切削偏差率定义为△CCT与P-CCT的比值.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各组患者中央角膜实际切削厚度均小于预测切削厚度;术后1个月和3个月各组间△C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47、35.100,均P<0.001);各组间中央角膜切削偏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末次检查时,其中低、中、高度近视组△CCT分别为(-8.9±5.0)μm、(-15.6±6.2)μm、(-21.4±5.9)μm,3组A-CCT与P-C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7、18.50、23.65,P<0.001).术后切削误差与术前屈光度、切削直径呈正相关(r=0.649、0.384,均P<0.001),与术前CCT呈负相关(r=-0.219,P=0.016).结论:各近视组A-CCT均小于P-CCT;不同近视患者SMILE手术后中央角膜切削误差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各组间中央角膜切削偏差率保持一致.

    作者:周海涛;胡中立;刘巧莉;魏巧慧;徐杨扬;林蒙;许志强;胡亮;瞿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血脂比值与视网膜血管管径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脂比值与视网膜血管管径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0年1-12月在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体检的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史且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广州市公务员4882名,对该群体进行血脂蛋白浓度的监测,并采集研究对象同时期的眼底彩照.采用科学有效的眼底血管分析软件(IVAN软件)测定视网膜动静脉管径.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ApoB/HDL)、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 (ApoB/ApoA1)、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TG/HDL)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LDL/ApoB)等6种血脂比值与视网膜血管管径的相关关系.结果:终纳入研究对象4 715名.在矫正年龄、性别等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LDL/HDL、ApoB/HDL、ApoB/ApoA1比值与视网膜动脉管径呈负相关性(β=-0.61,P=0.046;β=-1.91,P=0.020;β=-2.58,P=0.010),与视网膜静脉管径呈正相关性(β=2.01、4.63、5.99,均P<0.001).而TC/HDL、TG/HDL、LDL/ApoB比值与视网膜动静脉管径均无相关性.结论:LDL/HDL、ApoB/HDL、ApoB/ApoA1比值为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危险因素,TC/HDL、TG/HDL、LDL/ApoB比值对视网膜血管管径无明显影响.

    作者:曾秀燕;江瑜;余莎;秦双林;何明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原发性房角关闭行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后脉络膜厚度的改变

    目的:应用增强深部成像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技术测量原发性房角关闭(PAC)患者行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PI)术前及术后脉络膜厚度,并与正常人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符合PAC诊断的患者30例(48眼)作为PAC组,选择同期门诊正常体检的人群30例(5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测量正常对照组及PAC组LPI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并采用EDI-OCT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下(SF)以及距离黄斑中心凹鼻侧(N1、N2、N3)、颞侧(T1、T2、T3)、上侧(S1、S2、S3)、下侧(I1、I2、I3) 0.5、1.5、3.0 mm处共13个点的脉络膜厚度(CT).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间各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进行比较;绘制脉络膜厚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佳诊断界限值;脉络膜厚度与眼压、中央前房深度的相关性采用Person相关分析;2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AC组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于正常对照组(t=-14.383,P<0.001).PAC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时间点的中央前房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313,P=.001),且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中央前房深度依次变深(P<0.01).PAC组术前13个点的脉络膜厚度均厚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PAC组各时间点的脉络膜厚度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0.512,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脉络膜厚度均较术前变薄(P<0.001).2组所有受试者的脉络膜厚度与中央前房深度在SF、T1、T2、T3、S2、S3、I1、I2、I3位置呈负相关(r=-0.249、-0.239、-0.416、-0.330、-0.184、-0.176、-0.189、-0.184、-0.160,P<0.001),而脉络膜厚度与眼压、眼轴均无相关性.结论:PAC患者脉络膜厚度较正常人厚,行LPI术可使PAC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变薄.脉络膜厚度在PAC的早期诊断、病情观察及LPI手术治疗效果的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晨;陈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继发性淀粉样角膜变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倒睫相关的继发性淀粉样角膜变性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倒睫相关的继发性淀粉样角膜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估病变累及角膜的深度.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1 ~ 86岁.所有患者均有倒睫病史.角膜病变表现为单眼发病、角膜表面有新生物隆起,新生物具有表面欠平整、边界清晰和形状不规则等特征.OCT和UBM结果显示所有病例中病变深度均未累及后弹力层.有3例患者接受板层角膜移植术;1例患者行角膜病变切除联合羊膜覆盖术;3例患者行睑内翻及倒睫矫正术,因病灶对视力无明显影响,未行角膜病变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角膜上皮下方有大量无定形的嗜酸性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在偏振光下呈现“苹果绿”双折射现象.结论:与倒睫相关的继发性淀粉样角膜变性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患眼同时存在倒睫及角膜新生物2种病变,且新生物的发病位置与倒睫刺激角膜的位置一致;角膜病变特点为倒睫刺激角膜的部位有新生物隆起,新生物表面欠平整,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作者:张子蓓;翟华蕾;刘廷;孔倩倩;程钧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不同切割深度对SMILE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评估不同切割深度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切割深度可预测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在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行SMILE的近视屈光参差患者58例(116眼).以预期切割深度较深眼为A组,对侧眼为B组.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ld、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高阶像差等.记录患者术前平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矫正眼压、预期切割深度,并计算实际切割深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2组的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均大于1.0.术后1个月,A组角膜总高阶像差(t=3.747,P=0.001)、球差(t=3.308,P=0.002)、垂直彗差(t=3.507,P=0.001)的增加量较B组大.A、B组分别发生2眼和3眼一级弥漫层间角膜炎,经治疗后均痊愈.A组预期与实际切割深度的差值较B组大(t=4.250,P<0.001).预期与实际切割深度的差值与预期切割深度(r=0.397,P<0.001)、眼轴长度(r=0.350,P=0.002)、SE(r=-0.308,P=0.007)均有相关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公式:预期与实际切割深度的差值=0.171×预期切割深度-8.201.结论:SMILE适应证范围内,不同切割深度不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有效性.预期切割深度较深眼引入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垂直彗差较大,预期切割深度越深可预测性越差.另外,预期切割深度的可预测性与预期切割深度、眼轴长度、术前SE等呈弱相关性.

    作者:韩惠萍;陆勤康;查桂平;张元钧;王惠云;童奇湖;赖晓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单纯远视性弱视与远视散光性弱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

    目的:比较青少年儿童单纯远视性弱视与远视散光性弱视状态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差异.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眼科视光中心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147例,根据屈光状态不同,分为B组(单纯远视性弱视)75例(75眼)和C组(远视散光性弱视)72例(72眼),并以所有患儿对侧健康眼为A组进行对照.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各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A组、B组、C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105±I0)μm、(113±I0)μm、(119± 14)μm,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90±25)μm、(201 ±23)μm、(209±24) μm,3组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241、16.179,均P<0.001).与A组比较,B、C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明显较大(均P<0.001),且C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显著大于B组(均P<0.001).结论:屈光参差性青少年儿童远视散光性弱视眼的黄斑中心凹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略厚于单纯远视性弱视眼.

    作者:李丽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运用高分辨SD-OCT探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视网膜厚度变化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在超高分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UHR-OCT)中视网膜神经纤维和轴突损伤、视网膜厚度的亚临床变化,以更好地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该疾病.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利用UHR-OCT分析21例NMOS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9个区域视网膜结构厚度,并根据NMOSD患者是否伴有视神经炎又分为非视神经炎(NO-ON)组(13眼)和视神经炎(ON)组(13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ON组在总厚度上较健康对照组、NO-ON组薄,除中央区外,其余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NO-ON组视网膜总厚度较健康对照组视网膜薄,主要在鼻侧内环(P=0.011)、颞侧内环(P=0.003)以及上侧外环(P=0.019)、下侧外环(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N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及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GCL+IPL)厚度在各象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薄(P<0.001),NO-ON组的RNFL厚度较健康对照组鼻侧内环(P=0.049)和颞侧(P<0.001)薄.NO-ON组的GCL+IPL较健康对照组上侧外环(P<0.001)和下侧外环(P=0.002)薄.ON组内核层厚度较对照组上侧内环(P=0.001)、下侧内环(P=0.003)、颞侧外环(P=0.043)厚,而NO-ON组较对照组在上侧外环(P=0.015)、下侧外环(P=0.012)薄.NO-ON组的Henle纤维层+外核层厚度较对照组比较在上侧内环(P=0.009)、上侧外环(P=0.018)、下侧内环(P=0.001)、下侧外环(P=0.001)有下降,ON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NMOSD患者不同层次的视网膜结构存在改变,在视神经未受累眼视网膜RNFL和GCIPL存在厚度下降,提示NMOSD患者未受累眼存在潜在的视网膜神经结构损伤.

    作者:彭晨蕾;William Robert Kwapong;周煜恒;何志勇;沈梅晓;瞿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双眼先天性黄斑缺损一例

    患者,女,19岁,因“双眼视力下降8年”于2016年2月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就诊.患者11岁时因视力下降曾来我院诊治,当时诊断为“双眼近视,双眼黄斑变性”.既往无其他眼部疾病及手术史.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1,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12.00/-0.50×180→0.7,左眼-11.75/-0.50×160→0.8;眼位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外隐斜,同视机及三棱镜检查:主观斜视角=客观斜视角=-9°,融合点0°,融合范围-5°~+15°,立体感存在;角膜荧光检查33 cm正位;交替遮盖试验矫正状态33 cm外到正10△,5m外到正20△.

    作者:吴万民;孙莉;杨义;李玉婷;张文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在眼视光学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作为计算机、光学、眼科学等的交叉学科,其在眼视光学的应用尤其令人关注.为进一步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现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眼视光学医学教育、手术辅助、疾病诊疗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峰;任彦新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