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陈洪宇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非透析期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陈洪宇教授对CKD发病机制的认识和从脾肾论治的学术观点,总结陈洪宇教授应用健脾益肾方治疗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经验,并分析其典型案例.[结果]陈洪宇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瘀、毒邪为标,而风湿邪气是促使病情活动、迁延不愈的重要危险因素,易致肾虚、肾痹,预后不佳.陈洪宇教授主张顾护脾胃,以益肾健脾为根本大法,并善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论治,对缓解或消除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症状、延缓肾功能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疗效.[结论]陈洪宇教授治疗CKD5期非透析期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作者:顾亚亭;陈洪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刘虹主任医师辨治小儿腺样体肥大疾病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实践,分析小儿腺样体肥大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型论证,同时通过分析导师治疗本病的临床验案,以证明之.[结果]刘师认为痰壅清窍为本病发病之核心病机,以化痰散结、宣肺通窍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据多年临证经验,以自拟腺样体肥大方为基础辨证加减药物,分风热郁结证、痰热互结证、气血瘀阻证等三型论治小儿腺样体肥大疾病.所举验案一则,疗效甚佳.[结论]导师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疾病经验颇丰,临证时强调掌握核心病机,治以化痰散结为主,兼施解表、清热、化瘀之法,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既可免除手术对患儿及家长造成的困扰,又可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龙义;刘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国国内人群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现状.[方法]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等检索关于中国国内人群中所开展的关于IBS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情况,对我国国内IBS调查的地域分布、年龄分布、身份特征、职业分布以及伴随症状和相关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共60篇相关研究被纳入.中国国内IBS调查研究分析显示:我国国内IBS调查人群的地域、年龄分布较广,所调查人群的身份特征和职业分布较为合理,IBS发病所伴随的症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也较为普遍.[结论]中国国内IBS调查虽然比较广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希望今后能针对某人群做长期的追踪调查.
作者:冯文林;伍海涛;洪睦铿;陈诗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较基于补肾活血法的自拟补肾活血方与达芙通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诊断、纳入标准的病人200例,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予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采用达芙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妊娠12周通过率和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妊娠12周通过83例,成功分娩80例,12周妊娠通过率87%,成功分娩率84.2%;对照组妊娠12周通过70例,成功分娩66例,12周妊娠通过率75%,成功分娩率71.0%.治疗组12周妊娠通过率及成功分娩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达芙通相比,基于补肾活血法的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12周妊娠通过率及妊娠结局均更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佶;蔡诗莹;戴煜婷;倪坤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浙江古代针灸医家临床学术思想及其特点.[方法]分析清代以前浙江针灸医家的著作及学术观点,从灸法、刺法、针灸药三者兼用、刺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浙江古代针灸医家的临床学术思想及其特点.[结果]浙江古代针灸医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成熟,以宋明时期为发展的高峰.在临床治疗上,针刺注重手法的运用、灸治急重病症范围广泛、针药合用各具特色、刺穴放血影响深远.[结论]浙江古代针灸医家学术思想在整个针灸学术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浙江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分析总结其发展轨迹,将为针灸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适合当前临床诊疗特点的针灸治疗体系提供一个新思路.
作者:戴晴;陈峰;朱勇;金航;张爱军;沈鸿飞;石留皓;钱夏琪;盛燮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本院就诊的103例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参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予以电针八髎穴治疗,对照组予以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每天1次,每次0.2mg,饭后服用,两组患者共治疗4周,在治疗结束时观察两组患者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评分、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3个月临床复发情况.[结果](1)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疼痛或不适感、排尿异常、生活质量评分及NIH-CPSI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在疼痛或不适感、生活质量及NIH-CPSI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排尿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为74.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共有7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7.1%),对照组有1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36.8%),两组临床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电针八髎穴能够明显改善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远期复发,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作者:眭兰;张晓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及淀粉样β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设置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进行对照观察;电针组百会、大椎穴治疗30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手术前、后及治疗后)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评价模型制备及电针对脑血流改善情况;采用Morris水迷宫(MWM)观察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用Elisa法检测海马促炎细胞因子TNF-α及BACE1浓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Aβ1-42及GFAP阳性细胞数量变化.[结果]rCBF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CBF仍维持低灌注水平(P<0.01),而药物组、电针组动物rCBF均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MWM观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电针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逐步缩短(P<0.05或P<0.01),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增多(P<0.01);Elisa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 药物组及电针组大鼠海马TNF-α及BACE1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 电针组海马TNF-α及BACE1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电针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和Aβ1-42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或P<0.01).[结论]持续性脑低灌注致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促炎细胞因子含量上升,刺激BACE1的表达,进而促进淀粉样β蛋白产生,可能是CCH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电针改善局部脑血流、抑制海马炎症反应及BACE1的表达,进而减少淀粉样β蛋白生成,可能是其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巧玲;胡文盈;殷洁;艾琪;徐雁;刘喆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活性成分对肿瘤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差异,研究对信号通路抑制作用存在互补现象的两个化合物熊果酸(ur-solic acid,UA)和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协同抗肿瘤增殖的作用及其优配比.[方法]运用多信号通路报告基因技术,研究5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Cep)、Tet、18α-甘草酸(18α-glycyrrhetinic acid,18α-Gly)、UA、木犀草素(luteolin,Lut)对肿瘤相关的MAPK/ERK、MAPK/JNK、NF-κB、Wnt、Notch、Cell Cycle、Myc/Max以及Hypoxia信号通路活化程度的影响;采用MTT法和结晶紫法研究由Cep、Tet、18α-Gly、UA、Lut组成的15个不同化合物组合对人肿瘤细胞MDA-MB-231、SW480、MG63、PC3、DU145、HCT116、143B、MDA-MB-468的抗增殖作用;运用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 of drug interaction,CDI)法筛选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的化合物组合;采用等效线法和合用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法筛选该组合协同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优配比.[结果]信号通路报告基因实验发现化合物组合UA+Tet对与肿瘤相关的8条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存在互补,提示UA和Tet之间可能具有协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CDI法验证后发现UA和Tet具有协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等效线法、CI法分析得出UA与Tet佳浓度比为9:1.[结论]UA、Tet对8条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具有抑制互补作用,用MTT、结晶紫等不同方法证实二者协同抗增殖作用,并筛选出UA和Tet的优配比,这为研发抗癌复方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石荣珍;李世发;高建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冯昌汉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经验.[方法]基于《伤寒瘟疫条辨》及历代医家对升降散和郁热证的相关论述,探讨冯昌汉主任医师对升降散证机要点的认识,总结其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灵活运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解读典型案例.[结果]冯昌汉主任医师认为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但临证要注重舌脉,其证机要点主要是郁热为患,气机失调.主张治外感热病,重在宣发郁热;治内伤杂病,着眼调畅气机.可灵活应用于风痰、湿(痰)热、热毒郁滞与气机失调互为因果的病证,随证加减,以达到气机升降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所举案例获得良效.[结论]冯老应用升降散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作者:张国梁;唐蕾;刘芳洁;郑忠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嗳气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求深入了解并掌握连建伟教授治疗嗳气的经验.[方法]整理连建伟教授治疗嗳气病案,运用病案列举兼评析法将连教授治疗经验和观点贯穿其中.[结果]连教授认为嗳气常见证型为胃肠积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肝脾不和型.食积内停于胃者,治以消食和胃法;脾胃气虚者,治以益气健脾法;肝胃不和者,单平肝气即可,治以疏肝理气法;肝脾不和者,治以调和肝脾法,以平为期;脾虚夹湿者佐以祛湿法,久病成瘀者佐以活血法.连教授治疗嗳气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坚持辨证论治,依法立方,故多获良效.[结论]连建伟教授辨治嗳气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后学者学习和效仿.
作者:高煜;胡正刚;林咸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阐述《伤寒论》第374条的具体含义,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以《伤寒论思维与辨析》一书中所总结的《伤寒论》动态思维为基础,结合《伤寒论》原文当中与燥屎证、小承气汤、栀子豉汤以及下利有关的条文,以仲景本身的理论来分析并解释第374条原文的真正意义.[结果]第374条并非独立的一条,而是当与第375条结合,阐述了在治疗阳明病实热兼夹证时先使用大剂量的小承气汤攻下燥屎,后使用栀子豉汤清除余热的治疗思路.同时第374条在理解时也应与第368条至375条相参,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寒性下利、湿热下利、实热兼夹利、虚热下利的区别和治法.[结论]《伤寒论》第374条创立了治疗阳明病实热兼夹证时的先下后清之法,并通过和其它与之并列条文的结合,完善了治利的理论体系.同时此两方合用的范例,对临床治疗各种兼夹证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庞稳泰;张国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总结衢州雷氏医学第五代学术传承人林钦甫儿科临证特色.[方法]通过长期跟师衢州雷氏医学第五代学术传承人林钦甫老中医抄方学习,观察林老诊治方式,体悟林老辨证方法和用药思想,同时通过整理林老典型临床医案,查阅林老论文著作,综合探寻林老儿科临证特色.[结果]林钦甫儿科辨证重视经典理论,立法注意药性升降,辅偏救弊,治疗儿童时病,遵循雷丰六十法;诊断上特别重视望诊,通过观神色定病势,审苗窍定病位,审三关定病性,重视小儿嫩阴嫩阳之生理,通过平复心神、平衡阴阳、平和治法,平和药性调理,且处处顾及脾胃.[结论]林钦甫儿科学术思想上传承汇通新安王氏医学和衢州雷氏医学,诊断上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重视望诊,立法用药上重视小儿体质,以平和方法、药物达到小儿阴阳平衡,具有鲜明特色.
作者:邱根祥;刘根芳;方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析近代名医裘吉生在脾胃病的临证经验,以期对现代临床诊治脾胃病有所启发.[方法]通过对裘氏相关著作《裘吉生临证医案》《近代名医裘吉生医文集》等的阅读和研究,及对其中脾胃病有关医案的深入解析,以脾胃病中的胃病和痢疾为切入点,总结裘氏治疗胃病和痢疾的临证心得,提炼其诊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裘氏诊治脾胃病,不论诊病识证,还是立法处方,均形成自己的特色.治胃病首辨证象之燥湿,以此分胃痛和脘痞,进而依证立法,随法遣药,并结合临床经验自订效方疏肝和胃散;疗痢疾尤重四诊之望问,并根据病程分为四期,因期施方,同时对古方今用治疗痢疾亦有心得体会.[结论]裘氏诊治脾胃病,医理治法清晰明了,处方用药自出机杼,擅治胃病和痢疾,且经验独到,对现代临床胃病和痢疾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马凤岐;杨益萍;王恒苍;白钰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