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初步探讨联合小切口、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体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肩胛骨体部粉碎性骨折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2~58(39±7)岁;均为闭合性损伤;按Ada-Miller分型均为肩胛骨体部粉碎性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肩后侧联合小切口、微型钢板内固定.采用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10±1)个月,骨折均愈合.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均优良,优良率100.O%.结论 肩关节后侧皮肤联合小切口、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肩胛骨体部粉碎性骨折的佳方案之一.
作者:钱军;方跃鸣;张仲华;韦雪丽;刘闯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2例“原发性头痛”的误诊经历,探讨头痛诊治的误区.方法 例举特殊类型的“原发性头痛”:第1例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DSA发现多支动脉存在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颅内动脉瘤;第2例长期误诊为紧张性头痛,治疗效果不佳,DSA证实为与脑外伤相关的双侧颈内动脉海绵寞瘘.结果 2例患者病史均符合典型的原发性头痛,但终通过辅助检查发现均属于继发性头痛.结论 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头痛不能局限于病史,DSA有时能发现少见的头痛病因.
作者:黄睿;金皎蕾;董莹莹;陈富强;陶涛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易患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05例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分为SAP组52例和非SAP(对照组)253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肺病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Glasgow评分,吞咽功能(洼田氏饮水试验),出院时转归情况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AP组患者年龄(74.3±7.6)岁,合并糖尿病者占30.8%,慢性肺病者占80.8%,入院时及发病4周NIHSS评分(9.87±2.18)、(11.26±1,73)分,洼田氏饮水试验(3.67±0.56)级,住院日(23.7±2.48)d及住院期间病死率(9.6%)均高于对照组的(68.8±6.5)岁、14.2%、60.5%、(3.76±1.93)分、(2.71±0.34)分、(1.21±0.08)级、(12.8±1.59)d、4.0%,Glasgow评分[(8.89±1.12)分]低于对照组[(14.35±1.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存在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早预防,已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作者:崔颖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钩线穿刺定位在肺部小结节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98例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小结节的患者行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钩线穿刺定位,共定位1 14颗肺部小结节(术前均无明确诊断),定位结束后送手术室行胸腔镜肺局限性切除术.观测肺部结节大小及胸膜下距离、穿刺定位时间、定位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和中转开胸比率等.结果 本组患者的肺部结节直径[6.9±2.1)mm;胸膜下距离(9.5±6.9)mm.行CT引导下钩线穿刺定位操作顺利,定位成功率98.2%,定位时间:19~ 30m in.穿刺后并发症包括气胸、出血和钩线脱落,发生率分别为22.4%、11.2%、3.1%.除2例患者中转开胸,余9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胸腔镜手术,中转开胸率2.O%.术后所有患者均能明确肺部结节性质.结论 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肺部小结节钩线穿刺定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一些定位困难的肺部小结节患者.
作者:李冬;沈琦斌;郑屹峰;顾勤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右心窒室性期前收缩在三维电解剖系统Ensite Velocity指导下的X线零曝光射频消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右心室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下X线零曝光导管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重建右心房、三尖瓣环及右心室流出道及流出道的三维解剖图,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指导导管放置,送入10极标测电极至冠状窦、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至右心室相应部位.消融终点:室性期前收缩消失,观察30min,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条件下,均不能诱发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结果 18例患者中,1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5例流入道室性期前收缩、3例三尖瓣环,均消融成功,平均手术时间(90.3±17.3)min、标测时间(23.5±9.4)min、放电次数(5.5±1.6)次、放电时间(6.4+1.2)min,放置冠状窦时间(24.1±4.9)min,手术全程为零射线,随访6个月,1例复发,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的零射线射频消融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作者:李光宇;钱骏;张薪茹;张保海;杜明昭;张劲松;张梓桑;杜荣增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瘦素与瘦素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内异组,并选取同期行输卵管结扎术的32例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两组患者的血清、腹腔液(PF)和腹膜组织(Pl).内异组患者切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切取囊肿组织(OE),并吸取囊肿液(EF).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I和OE瘦素及瘦素受体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F及EF中的瘦素水平.结果 两组PI中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内异组OE中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水平均较PI中瘦素及瘦素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两组血清及PF中瘦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内异组EF中瘦素水平明显高于血清及PF中瘦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内异组患者OE与EF、PI与PF、OE与PF的瘦素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OE中瘦素与瘦素受体、EF瘦素与OE瘦素受体、PI中瘦素与瘦素受体、PF瘦素与PI瘦素受体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PF瘦素与OE瘦素受体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瘦素通过与瘦素受体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者:唐利飞;刘敏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新辅助治疗对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数及阳性淋巴结数的影响,探讨肿瘤T分期与放疗灵敏度的关系及淋巴结状况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216例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新辅助治疗后再手术的10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行新辅助治疗直接手术的1 1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淋巴结检出情况,同时研究新辅助治疗后肿瘤T分期与放疗灵敏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生存曲线分析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情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标本淋巴结检出数[6.5(4.5,15.0)枚]及阳性淋巴结检出数[1.0(0,4.0)枚]均少于对照组[11.0(8.5,17.5)、2.5(1.5,5.0)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 1.60、2.05,均P<0.05).肿瘤T分期与放疗灵敏度相关(r=0.97,P<0.01).观察组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78.0%)高于淋巴结阳性患者(5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4,P<0.01),观察组淋巴结阴性患者中检出淋巴结总数≥12枚患者5年生存率(80.8%)高于<12枚患者(6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4,P>0.05).结论 新辅助治疗使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总淋巴结及阳性淋巴结数减少,肿瘤T分期与放疗灵敏度相关,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增加淋巴结检出数可能提高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阴性患者总体生存率.
作者:左志贵;王颢;高显华;于志奇;张畅;柴瑞;傅传刚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紫铆因对骨肉瘤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并探讨自噬在紫铆因抗骨肉瘤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以不同浓度紫铆因作用骨肉瘤细胞24h和30μmol/L紫铆因作用骨肉瘤细胞不同时间,使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及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eclin-1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检测骨肉瘤细胞的凋亡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自噬泡的产生;后分别用自噬激动剂和自噬抑制剂预处理后再加入紫铆因作用于骨肉瘤细胞,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 紫铆因作用后,骨肉瘤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Bax、Cleaved caspase3、Beclin-1、LC3 Il的表达增加,而Bcl-2、p62的表达降低,骨肉瘤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紫铆因处理组有较多自噬泡产生;使用自噬抑制剂预处理骨肉瘤细胞后,紫铆因对骨肉瘤的凋亡效果被逆转,而使用自噬激动剂预处理骨肉瘤细胞后,紫铆因使骨肉瘤细胞凋亡的效果进一步增强.结论 紫铆因可以降低骨肉瘤细胞活性并促进其凋亡;同时紫铆因可以激活自噬,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蔡宁宇;潘天龙;李斌;吴登颖;潘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利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测定脑静脉血相位值(phase值)、观察梗死病灶周围静脉改变,评价脑梗死后的缺氧状态及局部脑氧代谢改变.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5例头颅MRI检查正常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检查,其中梗死患者14d内行MRI检查.MRI检查包括T1W、T2W、DWl及SWl检查.按梗死部位分基底核区及侧脑室旁亚组(21例),脑叶亚组(7例),桥脑亚组(8例);按梗死时间分为第1~7天亚组(17例)和第8~14天亚组(19例).测量对照组及脑梗死组上矢状窦和直窦phase值,测量梗死病灶体积,观察病灶周围静脉,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脑梗死组直窭phase值(2574.91±223.20)低于对照组(2908.49±20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核区及侧脑室旁、脑叶和桥脑亚组直窦phase值(2523.00±215.80、2668.19±229.66、2629.55±224.7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叶亚组上矢状窦phase值(2205.09±65.73)高于基底核区及侧脑室亚组、桥脑亚组、对照组(2126.55±62.16、2137.24±51.31、2112.94±48.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组中发现梗死病灶周围不同程度的静脉扩张21例,其中第1-7天亚组13例,第8~14天亚组8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病灶周围静脉扩张与梗死体积及梗死时间相关(均P<0.05).结论 SWI定量测定静脉血phase值,发现梗死灶周围静脉扩张,为临床无创性评价梗死区域脑组织缺氧及局部脑组织血氧代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规范治疗.
作者:曹志坚;章正祥;刘玉凤;张丽萍;侯群;许茂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Dx-pH检测系统在小儿反复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咽喉反流(LPR)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和门诊的30例反复喘息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另择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均行美国Dx-pH系统检测,并进行反流体征评分(rRFS)量表和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评分.记录两组站立及卧位时Ryan指数、LPR发生率,分析量表评分与Ryan指数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站立时Ryan指数、卧位时Ryan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LPR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酸性反流发生率为70.00%(14/20),高于气道碱性反流发生率30.00%(6/20)(P<0.05).Ryan指数评分与RSI或和RFS量表评分结果不一致,如以Ryan指数为检测LPR金标准,则量表评分准确度为60.00%(18/30),特异度为20.00%(2/10),灵敏度为80.00%(16/20).结论 LPR的发生与小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以气道酸性反流较为常见,Dx-pH检测系统能准确检测LPR反流事件,减少误诊.
作者:庞夏玲;冯燕华;谭杰;覃敏;黄丽莲;杨晓祥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10(TLR10)基因多态性位点Rs4129009(Ile775Val)与慢性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集42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210例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并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特定基因多态性位点,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两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均P>0.05),即研究对象具有群体代表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BV感染组变异型(AG+GG)、等位基因G频率均较低(均P<0.01).高病毒载量(>1061U/ml)、HBeAg阳性的变异型基因比例较高(均P<0.01),而HBV感染程度、乙肝家族史与基因多态性无关[均P>0.05).结论 TLR10基因Rs4129009可能与慢性HBV感染相关.
作者:汤永志;陈巧玲;江挺;朱敏;燕飞;陈华忠;朱坚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葛瑞林(Ghrelin)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组织及血液中硫氧还蛋(TRX)和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6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CHF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只.观察组给予尾静脉注射Ghrelin,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在第2、20、45天时,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情况.第45天时,多道生理仪检测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TRX及pASK1表达水平;RT-PCR检测TRX及ASK1mRNA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在第2、20、45天时,对照组心肌细胞损伤均比观察组明显.第45天时,对照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比观察组更明显;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较对照组高(均P<0.05);观察组ASK1免疫组化面积比和ASK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RX免疫组化面积比和TRX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Ghrelin可下调CHF心肌组织中ASK1的表达,上调TRX表达,从而改善CHF心脏生物学功能.
作者:徐建博;张茹冰;陈颖;陈哲;刘隽东;陈振栋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吸氧、抗感染、辅助通气、解痉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CBP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7d后分别测定外周血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和动脉血气指标、APACHEIⅡ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7d后,研究组患者TNF-α、IL-6、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3、7d后,研究组Pa02、氧合指数(PaO2/FiO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aCO2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7d后,研究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CBP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改善肺部氧合功能,降低APACHEⅡ评分,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朱满意;韦正祥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尿路净合剂联合物理振动排石在上尿路结石ESWL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行ESWL治疗的231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尿路净合剂排石(中药组)115例、尿路净合剂联合物理振动排石(联合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石率、结石排净率、术后不良情况、治疗有效率等.结果 联合组术后排石率、结石排净率均明显优于中药组(均P<0.01).不同部位结石患者术后排净率比较,联合组肾下极、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ESWL术后排净率分别优于中药组(均P<0.05);其余部位结石患者术后排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ESWL术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肉眼血尿等常见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与意义(均P >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8.3%,明显优于中药组的85.2%(P<0.01).结论 上尿路结石患者ESWL术后应用尿路净合剂联合物理振动排石,可明显提高术后排石率、结石排净率,缩短排石周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排石方法.
作者:傅骏;张高岳;石兵;王文志;胡青;吕伯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浆脂联素(ADPN)水平、微炎症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CKD患者62例,按患者采用的透析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腹膜透析)和对照组(血液透析),各31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透析前、透析1、3、6个月后血浆ADPN、C反应蛋白(CRP)和IL-6水平;采用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估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营养状态;采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简表评估患者透析6个月后生活质量.结果 随着透析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ADPN、CRP和IL-6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两组患者透析前ADPN、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后各时点ADPN、CRP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透析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较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不仅可改善CKD患者微炎症和营养状态,还可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林建;叶晴;詹林达;菅宏蕴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9例,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术前、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8(27.7±6.5)个月.术前膝关节HSS评分(48.66±6.29)分,末次随访(85.40±1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0膝,良8膝,中2膝,差2膝,优良率为87.50%.结论 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海龙;张建军;刘跃洪;陈亮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第3、7天的血清水通道蛋白4 (AQP4)水平与脑组织水肿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对5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出血第3、7天血清AQP4水平,通过头颅CT计算脑出血和脑水肿体积,计算相对水肿体积并分析其与AQP4水平的关系.结果 脑出血后第7天AQP4水平与相对水肿体积均较第3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天与第7天AQP4水平的改变与相对水肿体积差值呈正相关(r=0.555,P<0.01).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及发展与血清AQP4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减少AQP4的过度表达有可能成为脑出血后脑水肿治疗新途径.
作者:章晓英;宋水江;迟淑梅;王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改进型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慢性泪囊炎患者50例,按手术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行改进型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对照组行单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吻合口面积.结果 术后12个月时实验组治愈27只眼,好转5只眼,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25只眼,好转7只眼,无效2只眼,有效率94.1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吻合口面积分别为(8.31±0.56)和(7.18±0.58)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进型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较单纯术式好,手术组织损伤小,术后吻合口不易粘连,能提高远期疗效.
作者:徐象周;廖润斌;张世华;蔡树泓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眼底血管分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于入院3d内分别行眼底照相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根据2014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治疗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分析眼底血管分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l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眼底血管分级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6.06,P<0.05).转归良好组患者眼底病变分级较轻,转归不良组患者眼底血管分级较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3.05,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眼底血管分级与预后存在紧密联系:眼底血管分级越高,病情程度越重,且预后越差.
作者:冯晓燕;曹利民;李红琴;王建龙;侯群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择分别行BWSTT治疗(对照组)、BWSFT+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的CIS偏瘫患者各32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I-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6分钟步行试验(6MWT)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采用Prokin 254P型本体感觉评估训练系统中的平均轨迹误差(ATE)、评估完成时间(Time)评估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功能;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FAC、6MWT、ATE、Tim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FAC、6MW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ATE、Time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FMA、FAC、6MWT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BBS、ATE、Time均未见改善(均P>0.05);观察组FMA、BBS、FAC、6MWT、ATE、Time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有效改善CI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本体感觉,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作者:许林海;蒋松鹤;韩丽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急救流程优化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DT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流程优化前(2015年3至12月)32例为对照组,针对院内延误主要环节对原有急救流程实施改进后,2016年1至9月7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入院至影像检查完成时间(DTI)、影像检查完成至送达导管室时间(ITS)及送达导管室至股动脉穿刺时间(STP)、工作时段DTP、非工作时段DTP以及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结果 观察组DTI 20(4~124)min、ITS 48(2 ~ 209)min、DTP 87(30~ 232)min以及工作时段DTP 91.5[91 ~307)min、非工作时段DTP 87(32~230)min均较对照组[33(9~59)、87(5~227)、134(53~307)、169(30 ~ 232)、114.5(53 ~ 244)min]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76.3%)较对照组(40.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超过预期目标.结论 对急救流程开展优化改进措施,可显著缩短急诊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误.
作者:施天明;张锦华;史宗杰;赵鸿琛;潘婕;耿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重症患者常出现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其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肠屏障功能的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评价方法分体外和体内法.体外方法通过肠组织活检经免疫组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体内方法通过肠道渗透性试验以及生物标志物评估肠上皮完整性,如肠道细菌代谢产物、肠道内相关酶或蛋白质、细菌标志物如循环内毒素等.本文就近年来肠屏障功能的主要检测指标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秉欣;吴建浓;冯丹丹;蒋昭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胆道恶性梗阻常由局部恶性肿瘤侵犯胆道引起,确诊时患者多处于中晚期而丧失根治性切除机会.目前多采用置入胆道内支架的方法以保证其通畅引流.随着生存期的延长,支架再狭窄引起梗阻性黄疸及胆道感染的问题愈发突出.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胆道恶性梗阻及胆道支架再狭窄方面的文献,评价其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指出目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陆磊;张筱凤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自制的新型加药针头(双套叠式)对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效果.方法 选取门、急诊输液室护士30人,将护士按职称分层后1:1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照组护士使用传统的一次性20ml加药注射针筒,搭配使用包装内自带的针头进行加药操作;观察组护士则搭配使用新型加药针头进行加药操作.观察并比较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士针刺伤发生0人次,发生率为0.00%(0/18 000);观察组护士针刺伤发生2人次,发生率为0.01%(2/18 000);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新型加药针头可降低护士针刺伤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清美;赵志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过去10年中,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快速上升态势,冠心病成为城乡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CS)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不良预后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死因.而近年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社区发病率逐渐降低,伴随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发病率显著升高,目前有超过70%的患者为NSTE-ACS[1-3].
作者:葛均波;戴宇翔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