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已经渐渐地走向了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1]。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致病因素共同致病的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基本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如:家族遗传史、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外伤病毒感染、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等[2-4]。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不仅自身痛苦有损日常生活能力,也严重增加儿女负担,故研究其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本研究进行盐酸多奈哌齐临床治疗的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秀燕;张丽进;程佳佳;陈嗣昌;赵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美沙酮与羟考酮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经诊断为癌症晚期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美沙酮组和羟考酮组,每组45例。美沙酮组采用口服美沙酮片治疗,羟考酮组对45例患者静脉注射羟考酮,观察两组止痛效果、生活质量恢复情况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羟考酮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达88.9%,美沙酮组仅为73.3%,羟考酮较美沙酮组镇痛效果好(χ2=7.938,P <0.05);服药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羟考酮组仅为15.6%,美沙酮组为33.3%,美沙酮组较羟考酮组不良反应多(χ2=8.480,P <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好且美沙酮组较羟考酮组生活质量恢复水平差(t =8.977,P <0.05)。结论美沙酮可有效帮助病患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多且起效慢,临床使用羟考酮治疗患者不仅镇痛效果好、患者生活质量恢复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尚志杰;尚迎辉;赵新;赵琛;尚会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高脂血症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高脂血症的中老年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也明显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早期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IMT 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能够在疾病早期有效反映血管情况,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炎性因子、IMT、斑块面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作者:刘峰;张瑞芳;李梓;叶旦阳;张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机制及远期疗效。方法分析1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使用阿司匹林剂量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50 mg/d);对照组(100 mg/d)。药物治疗维持1年。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行血液学检测。结果共纳入观察组51例,对照组49例。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TC 水平显著下降(P <0.05),而 HDL 水平显著上升(P <0.05);LDL 及 TG 水平在治疗前后并无明显改变(P >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PAG(1 min)、PAG(5 min)及 PAG(max)均显著下降(P <0.05);但治疗后观察组 PAG(1 min)、PAG(5 min)及 PAG(ma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7%比28.57%,Log-rank χ2=0.111,P =0.739)。结论小剂量(50 mg/d)阿司匹林可有效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小板凝聚功能,在远期疗效上与常规剂量(100 m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京;张金冉;高燕;孙小军;王晨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无创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其优势在于其进行停止的自由性、有效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自主性及对上呼吸道防御机制的保护。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此种效果可被解释为尽早纠正二氧化碳潴留,降低呼吸的阻力。传统治疗的失败的急性呼吸衰竭以呼吸浅快、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1-4]。临床上的大量随机对照、非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有效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和心源性肺水肿,而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虽然无创通气同样被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实践指南中效果还不甚清晰。美国胸科协会(ATS)发表的2012年度报告中统计了自2001年至2009年美国的无创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显示无创机械通气的运用有过度应用的现象。其报告中显示无创机械通气运用于AECOPD、心源性肺水肿、重症肺炎、间质性肺疾病、神经肌肉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多种疾病,而除 AECOPD 及心源性肺水肿的治疗效果明显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他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及其他系统的损害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对2012年至2015年收治的所有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尝试从描述性的分析中摸索规律,供同仁们参考。
作者:齐晓玖;方保民;张璠;于鹏;孙铁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不同的抗凝方法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0例需进行 CVVH 治疗的 MODS 患者,根据出血风险随机分为普通组(P)和高危组(H)。其中普通组50例患者,分为普通肝素(UFH)组(P-P 组)25例,低分子肝素(LMWH)组(P -D组)25例;高危组80例患者,随机分为 LMWH 组(H -D 组),普通肝素+鱼精蛋白(UFH +Protamine)组(H -P 组),无抗凝组(H -W 组)和局部枸橼酸钠(RCA)组(H -J 组),每组20例。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普通组在应用 UFH 与 LMWH 抗凝时,两者间的抗凝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抗凝方式均能使 APTT、PT 及 TT 延长(P <0.01)。高危组在应用 RCA 时凝血指标与无肝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 LMWH 和 UFH +Protamine 体外抗凝时 APTT、PT 及 TT 均延长(P <0.01)。P-P 组有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而高危组患者均见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及黏膜出血点,无严重的大出血发生。结论抗凝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状况(原发病)和凝血条件而定,积极评估出血风险,结合抗凝剂的作用机制合理选择,提倡个体化抗凝。
作者:李诗;郝明伟;张金;钟明媚;张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乳酸脱氢酶(LDH)、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由病理诊断得到确诊,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 Beck-man 全自动生化仪(AU5800)对 LDH 进行检测,Roche Cobase E411对 NSE 进行检测,美国雅培 I2000SR 对 CEA、CYFRA21-1进行检测。采用 Beckman 全自动生化仪(AU5800)对 LDH、CEA、NSE、CYFRA21-1水平进行检测,对上述检测指标同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NSE、CYFRA21-1、CEA、LDH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EA、LDH、CYFRA21-1、NSE 可作为临床筛查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可靠指标,其检测准确率有待于在临床进一步验证。
作者:张欣;刘连清;刘英健;郭金艳;王瑞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随访观察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室结构功能3年的动态变化以及二级预防状况。方法横断面调查初发但因就诊延迟,未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急性 STEMI 患者8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15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2岁。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记录患者的基线以及二级预防状况的临床资料。结果3年随访期时较急性期左室舒张末内径扩大(P =0.033),左室舒张末容积(P =0.048)及收缩末容积扩大(P =0.008),左室质量(P =0.046)及左室质量指数增加(P =0.045),相对室壁厚度变薄(P =0.031),射血分数减低(P =0.003),E /A 比值增加(P =0.042),但 E /A 比值均值仍小于1。3年随访时,STEMI 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的比例较住院期间显著降低,分别为51.3%、68.8%及53.8%,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体质量指数达标率较低,分别为37.5%、17.5%及26.3%。结论心肌梗死后存在左室重塑,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状况不容乐观,应强化随访。
作者:郭志红;徐慧莲;丁永;崔现敏;田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保钾利尿剂与排钾利尿剂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钾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心力衰竭患者298例,其中包括单纯心力衰竭者179例,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者119例。单纯心力衰竭组及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组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B 及 C、D 四组,均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排钾利尿剂呋塞米和保钾利尿剂螺内酯联合治疗,A、B、C、D 四组呋塞米与螺内酯口服剂量比例分别为1∶1、1∶2、1∶1、1∶2,并排除饮食、基础血钾对血钾的干扰,监测血钾含量及肾功能。结果 A、B、C、D 四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3%、4.4%、10.2%、0.0%,四组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1.1%、8.5%、51.7%,四组再入院率分别为9.0%、4.4%、11.9%、13.3%;单纯心力衰竭组中 B 组较 A 组低血钾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47,P <0.01);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组 C 组较 D 组高血钾发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01,P <0.01)。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组较单纯心力衰竭组患者的总再入院率较高(12.6%比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1,P =0.082)。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钾水平与患者血肌酐水平具有正相关性(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67,P <0.01)。结论在正常饮食、肾功能和基础血钾情况下,呋塞米与螺内酯按1∶2联合应用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血钾含量影响较小;而当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时,应视肾功能不全的轻重调整呋塞米与螺内酯的比例。
作者:杨体霞;程昭栋;张军;李峰;王三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及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 T 波电交替(TWA)和窦性心率震荡(HRT)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9例患者,其中心肌梗死(MI)57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MI +DM)52例,对照组40例。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时域分析法和渐量修正技术分析 TWA 值,以及 HRT 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分析:①三组患者 TWA、TO 及 TS 均值的比较;TWA 阳性率的比较;②心肌梗死患者复合心脏事件(室速/室颤、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①MI 组和 MI +DM组患者 TWA 均值及 TW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MI +DM组患者 TWA 的阳性率高于 MI 组,但 TWA 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MI +DM组室速/室颤发生率高于 MI 组(P <0.05),MI +DM组心脏性死亡患者2例;③心肌梗死患者的震荡初始(TO)较对照组增加(P <0.05),而震荡斜率(TS)则减低(P <0.01)。结论心肌梗死患者 TWA 值增加,HRT 的两个参数-TS 减弱而 TO 增加。TWA 和 HRT 可能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有用指标。
作者:赵淑琴;黄晓青;朱莉;张炜;任莉娜;齐国先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在改善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和自理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80例 Va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有效率、治疗前、治疗4周时、治疗8周时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分布及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U =3.512、χ2=4.501,P <0.05),在治疗第8周时,两组患者的 MMSE 评分、CDR 评分、ADL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P >0.05)。结论相对单独应用盐酸多奈哌齐,应用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 VaD,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张翠云;卢祖能;章军建;张贵斌;王普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毒素(ET)、降钙素原(PCT)在鉴别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胆囊炎中的价值。方法检测61例患者血清 ET 及 PCT 浓度,其中急性胆管炎组20例,急性胆囊炎组21例,慢性胆管炎组10例,慢性胆囊炎组10例,比较各组间 ET 及 PCT 的血清学浓度差异。结果急性胆管炎患者血清中 ET、PCT 水平较急性胆囊炎组明显升高(t =4.130,P <0.05)。急性胆道感染较慢性胆道感染患者 ET、PCT 血清学水平明显升高(t =9.629, t =5.365,均 P <0.05)。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血清 ET、PCT 浓度可提高急性胆道感染早期确诊率,且 ET、PCT与胆道感染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郭美霞;许小兵;金鑫鑫;李敏利;王彬;张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的α-微管蛋白(α-tubulin)的水平,评价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寻找 RA 新的血清学标记物,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 RA 患者68例,骨关节炎(OA)患者32例,健康对照(HC)32例,各取血清10μL,应用 ELISA方法检测不同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α-tubulin 水平,应用非配对资料的 t 检验分析不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α-tubulin 水平的差异,相关性检验分析α-tubulin 水平与 RA 患者年龄、病程、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水平、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RF)水平、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相关性。结果RA 患者血清α-tubulin 的水平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及健康对照(P <0.05),进一步分析提示α-tubulin水平与 RA 患者病程长短呈正相关(r =0.307,P =0.023),与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及 IgA 水平呈正相关(r =0.558,P =0.0001;r =0.395,P =0.004)。结论α-tubulin 是 RA 新的血清学标记物,在 RA 患者的免疫反应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能参与了 RA 的发病。
作者:程永静;张春媚;陈颖娟;王芳;高明;黄慈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将12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 Hcy 水平分为 Hcy 正常组、Hcy 增高组,所有对象均检测 Hcy,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Hcy 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 IMT)呈正相关,与颈内动脉内径(ICA DIA)、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ICA SPV)、颈内动脉阻力指数(ICA RI)无明显相关性。随着Hcy 水平增高,CA IMT 明显增厚。结论血 Hcy 水平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密切相关。说明其参与高血压动脉硬化,促进高血压大动脉的重构。
作者:刘春;殷子杰;曹志娜;张志强;张志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人群中高尿酸血症(HUA)的分布,探讨其与体质量指数(BMI)及脂代谢紊乱间的关系。方法对健康体检资料完整的10000名体检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及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按照血清尿酸水平(SUA)将人群分组,比较不同血清尿酸水平人群间脂代谢及 BMI 的差异,并按照体质量数分组,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人群间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的差异。结果(1)10000名人群中,高尿酸血症(HUA)者2619例,占26.2%。按年龄分层,各年龄组间男性 HUA 检出率无明显差异(χ2=7.637,P =0.177);女性50岁后 HUA 检出率较50岁前各年龄组显著增加(χ2=48.190,P =0.000;χ2=14.567,P =0.002;χ2=1.874, P =0.599);(2)HUA 组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高尿酸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 HUA 组(P <0.05);(3)HUA 组高脂血症及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非 HUA 组(P <0.05);(4)超重及肥胖人群 HUA 检出率显著高于 BMI 正常人群,且随 BMI 升高 HUA 检出率增高(P <0.05)。(5)Logistic 回归显示:BMI、TC 和 TG 是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肥胖和高脂血症是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吴珊珊;叶山东;邢燕;梅涛;洪海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因髋部骨折住院的老年患者共计78例,肺部感染组患者30例,非肺部感染组48例,采用 Logistic 多元化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肺部基础病史、糖尿病史、鼻饲、留置导尿、骨质疏松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后肺部感染与肺部基础病史、糖尿病史、鼻饲、留置导尿、骨质疏松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有关。
作者:岳玲;丁薇;綦珂;胡皓璐;蔡竟蕙;倪秀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P-FCM),采用 CD138/CD45/SSC 设门,检测40例 MM患者和20例正常献髓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结果MM患者抗原异常表达率由高到低分别为 CD45 dim +/-(95%)、CD81 dim +/-(80%)、CD56+(70%)、CD27 dim +/-(50%)、CD200++(48%)、CD33+(40%)、CD28++(35%)、CD117+(18%)、CD19+(5%)和 CD20+(3%)。CD56+、CD200dim +、CD28dim +在正常浆细胞的表达率分别为10%、10%和5%。结论应用 MP-FCM检测 MM细胞免疫表型,可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浆细胞,有助于 MM的诊断、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
作者:张翠萍;汪鹏;李庆;徐修才;胡超杰;郑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CAP)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75岁的患者136例,采用动脉脉搏波分析仪(Sphygmo Cor,Australia)测量 CAP,颈动脉超声检查有无斑块形成。然后分为颈动脉正常组(6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76例),分析 CAP 相关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冠心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中心动脉脉压、增强压(AP)、增强指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心动脉收缩压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9),外周肱动脉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揭示,AP、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P 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尹秋生;冬兰;周冬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叶酸对于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在两个功能社区内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名,采用随机数字法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予以常规降压药物+叶酸(2.5 mg,2次/d)和常规降压药物,连续双盲治疗1年。于给药前测定两组 Hcy 水平并于治疗1年后进行随访同时测定 Hcy 水平。结果干预组治疗前基线血浆 Hcy 水平及常规降压药物+叶酸干预1年后血浆 Hcy 水平为[(15.3±4.6)μmol/L,(9.1±2.7)μmol/L],干预后 Hcy 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 Hcy 水平为[(14.2±4.8)μmol/L,(14.9±4.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干预组基线Hcy 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补充适当的叶酸能有效降低血 Hcy 水平,从而降低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吴旭华;唐海沁;朱咏清;刘安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 D 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的变化。方法根据血糖水平将79例受试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C 组)、糖耐量减低组(IGT 组)和2型糖尿病组(T2DM组),比较不同组间25羟维生素 D3[25(OH)D3]水平及相关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25(OH)D3在 NC 组、IGT 组和 T2DM组呈递减趋势,NC 组、IGT 组和 T2DM组这三组间在餐后2h 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和25(OH)D3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5(OH)D3与 HOMA-IR 正相关,BMI 与 HOMA-IR 负相关。结论维生素 D 与糖代谢相关,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
作者:朱翔;周剑;朱文静;杨光伟;汪兰兰;邵丽洁;王卫东;康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窦性心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 D -二聚体、P -选择素和 B 型钠尿肽(BNP)的水平,探索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抗栓治疗的必要性及治疗的时机。方法选取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根据射血分数(EF)进行分组:A 组 EF≥45%,20例;B 组45%>EF >35%,22例;C组 EF≤35%,26例。分别测定血浆 D -二聚体、P -选择素、BNP 水平。结果C 组患者血浆 D -二聚体[(4.7±2.79)μg/mL 比(3.01±1.15)μg/mL]、P -选择素[(17.2±2.4)μg/L 比(14.6±3.7)μg/L]、BNP [(1347.8±158.4)μg/L 比(478.9±26.0)μg/L]明显高于 B 组,B 组患者血浆 D -二聚体、P -选择素、BNP 明显高于 A 组[(3.01±1.15)μg/mL 比(2.15±0.28)μg/mL,(14.6±3.7)μg/L 比(10.9±2.5)μg/L,(478.9±26.0)μg/L 比(264.5±27.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现 BNP 升高与 D -二聚体,P -选择素升高成正相关。
作者:陈莉;黄婼;郭莉;吴燕;耿娇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并发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 MHD 并发脑卒中患者(卒中组)的临床资料,58例同期单纯血液透析患者(非卒中组)作为对照组。结果卒中组较非卒中组血压高,血压波动大,总胆固醇高,平均透析时间短;其中脑梗死患者血糖高,三酰甘油较低;脑出血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较低(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P <0.01,OR =1.055)为血液透析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小板(P =0.002,OR =0.985)、血红蛋白(P =0.011,OR =0.951)为血液透析发生脑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MHD 患者发生脑卒中与高血压、贫血、低血小板血症有关。
作者:张黎明;夏兰;徐鹏程;吴小三;黄永璐;高宗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与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左心功能不全患者95例,按纽约心功能分级分为三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测量患者的踝臂指数(AB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抽静脉血查 B 型脑钠肽(BNP)等,并研究左心功能与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患者血浆 BNP、LVEDD 逐渐增加,LVEF 逐渐减低,ABI 也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逐渐减低(P <0.05)。心功能Ⅱ、Ⅲ、Ⅳ级组间资料比较,上述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 ABI 与 LVEF 呈明显正相关,与 BNP、LVEDD 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0,328、-0.229(P <0.05)。结论ABI 与左心功能不全程度密切相关,与传统反映心功能不全的指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较好的反应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功能,为左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邱晓燕;韩忠源;史多慈;秦艳;王燕飞;朱俊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多层螺旋 CT 增强扫描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肿瘤的超声造影及多层螺旋 CT 增强扫描表现特点,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超声造影与多层螺旋 CT 增强扫描诊断肾肿瘤的价值。结果55例病灶中,34例为恶性病变,21例为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肾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78.3%、85.3%、85.7%;多层螺旋 CT 增强扫描诊断肾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73.9%、82.3%、81.0%;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多层螺旋 CT 增强扫描对于肾肿瘤的诊断效果相当,临床可以根据检查技术的特点,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宜的检查。
作者:刘阳;范小明;叶瑞忠;黄志良;王立刚;李锋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寻血清总胆红素(TB)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将126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比较三组血清TB 水平及其他临床生化资料,探寻血清 TB 与 UAER 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P)、尿酸(UA)、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TB 在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血清 TB 与 UAER显著负相关(r =-0.32,P <0.01)。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BMI 和 TB 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189、0.850;P <0.05、P <0.01)。结论血清 TB 与2型糖尿病肾病呈负相关,其可能成为糖尿病肾病的一种新治疗靶点。
作者:杨昊;李艳;张莉;徐永霞;吕其阔;朱德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 <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 <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 <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 <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作者:徐鹏程;王天雄;吴小三;夏兰;黄永璐;高宗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营养风险状况,并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表评估98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的营养风险,并将有营养风险的89例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6例和早期禁食组(早期禁食,患者通气后普通流质饮食)43例,对早期肠内营养组的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行营养液缓慢输注,早期禁食组患者通气后给予常规流质饮食,对两组患者于术后1周再次行营养风险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免疫指标等情况(通气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肠瘘、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及白蛋白、血常规和 C 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有89例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占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91%。与非早期肠内营养组相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明显缩短[(55.3±6.8)h 比(73.5±7.9)h](P <0.05),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例数明显减少(P <0.05),且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8.5±1.6)d 比(11.3±2.1)d](P <0.05)。结论对老年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营养风险筛查,并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日。
作者:邵拥军;刘永武;胡世莲;涂从银;章周海;王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CSP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结果甲氨蝶呤治疗11例;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4例;米非司酮治疗4例;子宫动脉栓塞术的综合治疗40例;药物预处理后予以清宫术5例;直接清宫术1例;经腹疤痕处妊娠物祛除术7例;全子宫切除术1例;其他5例。结论CSP 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治疗。介入+清宫术治疗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玲慧;崔欠欠;王彦;陶丽;王艳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无甲减症状与体征,但血中促甲状腺激素TSH 升高(伴或不伴 FT4下降)的轻型甲减称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患者,体内已存在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不足,它通过机体的代偿机制使甲状腺激素维持在正常水平。亚临床甲减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一般不具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些患者可以出现类似甲减的症状,症状轻微,可以持续存在,也可以发展为临床甲减。
作者:王耀立;魏军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血管新生是机体常见的重要生理、病理过程,其过程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均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细胞因子通过信号转导通路调节血管新生相关细胞的迁移、增殖、凋亡影响血管新生。近年来对血管新生机制的新研究表明,VEGF 通路、Notch 通路、PTEN /PI3K/AKT 通路、JAK/STAT 通路参与调节血管新生。中医药可通过调节信号转导通路调节血管新生,在治疗以血管新生为主要病变基础的疾病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作者:刘磊;刘健;万磊;纵瑞凯;曹云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细胞因子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白介素(IL)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促炎、抑炎作用越来越重要。近期研究表明 IL-12、IL-17、IL-22在急性 GBS 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炎作用,IL-35、IL-37起着重要的抑炎作用。本文对 IL-17、IL-22、IL-35、IL-37、IL-9在急性 GBS 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加以总结。
作者:刘政博;孙伟;周勇;狄景龙;张吉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国内外仍无特效治疗方法。西药治疗往往具有较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RA,因其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中医药内外合治 RA 特色显著,疗效突出,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中医内外合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郭锦晨;刘健;汪元;黄旦;宋倩;周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本病患者多有心血管相关的基础疾病史,有习惯性便秘或近期手术史。主要症状根据分型各有特点,AMI 表现为无相应体征的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合并心房颤动的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胃肠道排空障碍;CMI 特点为频繁饭后腹痛、畏食及体质量下降;IC 表现为左侧腹部突发性绞痛,多餐后加重,梗死坏疽后可有急性腹膜炎表现。实验室检查多见为血白细胞增高及大便潜血实验阳性,D -二聚体升高可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腹部超声、X 光、CT、MRI、肠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本病的诊断方面各有独特的作用。本病的诊断来源于对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综合判断。治疗分为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各有其针对性及适应证。通过及时确定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的诊断,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
作者:袁凤仪;朱峰;刘德军;吴本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析刘健教授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方法从病名、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综合治疗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刘健教授诊治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特色。结果刘健教授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从中医“燥痹”论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津液不布。治疗原则以滋阴清热,健脾化湿,活血通络。选方用药强调培土制水,培土生金。结论刘健教授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为临床提供了参考。
作者:黄旦;刘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老年人尿失禁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研究热点。方法以美国国立图书馆的PubMed 数据库为文献信息来源,对2006—2015年收录的老年人尿失禁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国家、发文语种、期刊分布和作者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老年人尿失禁相关文献3449篇,其中美国作者发文多,为1313篇,占38.07%,中国位居第10位;研究文献以英语为主,汉语文献数量位居第5位;期刊分布则以《The Journal of Urology》发表老年人尿失禁文献多,中文期刊均未进入核心区期刊;在发文量≥7篇的22名作者中,中国作者仅朱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一位,列第4位。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尿失禁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尿失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病理生理学机制、流行病学研究、对尿失禁患者的护理、尿失禁的药物治疗方法5个方面。结论尿失禁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病理生理学机制、护理和流行病学研究是近几年老年人尿失禁研究的热点,应引起国内外该领域临床和科研人员的重点关注。
作者:石婧;刘尚昕;孟丽;段春波;于普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