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2302
  • 国内刊号:34-1263/R
  • 影响因子:0.81
  • 创刊:1972
  • 周期:季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2005年安徽省优秀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1999年3期文献
  • 编码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大亚基核糖体基因的亚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得到基因克隆并测序.方法体外将以阳性克隆为模板的PCR产物和pGEM-T载体连接,转染大肠杆菌XL1-blue,经抗生素及生色底物X-gal初筛,再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进一步鉴定为重组质粒后,DNA自动测序仪测序.序列送blast基因服务站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构建三个含日本血吸虫cDNA基因片段的重组子,其中一个阳性克隆序列为编码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大亚基核糖体的基因序列.结论获得编码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大亚基核糖基因片段,为分析其作为候选重组疫苗分子的潜能打下基础.

    作者: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渊;汪学龙;吴忠道;周青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后肾脏损害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后肾脏损害和肾脏损害加重(SBP-RI)的临床特点、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29例慢重肝SBP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慢重肝病人常伴有SBP-RI,患者年龄越大、肝病病程越长、合并其他感染或糖尿病、SBP前已发生肾损害、病情越重,越易于发生SBP-RI,且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SBP前BUN值越高、血Na+值越低、对抗生素治疗反应不良者,预后不佳.SBP-RI的肾损害是功能性的,可以迅速恶化,也可以随着SBP的好转而稳定或好转.

    作者:李旭;苏菲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的原核融合表达及鉴定

    目的在已建P30克隆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表达质粒,诱导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的能被免疫血清识别的P30蛋白,并探索佳表达条件.方法双酶切P30克隆载体和空白表达质粒PGEX-4T-1,连接后转化入DH5α进行PCR筛选,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重新将重组质粒转化入表达宿主菌BL21进行诱导.对比不同诱导时间的菌体蛋白PAGE图谱,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改变诱导物浓度和培养温度,优化出佳表达条件.结果构建成功序列和读框正确的重组质粒并表达出特异性P30抗原,该抗原能被抗弓形虫蛋白血清识别,表达产量在IPTG为0.1mM时较高,而培养温度影响不大.结论表达出的具有免疫原性的重组蛋白,经纯化和切割后,可为研究P30在虫体入侵,诱发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条件.

    作者:游东生;沈继龙;马华;戴克胜;余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藐小棘隙吸虫尾蚴在体内、体外成囊与囊蚴生物学活性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藐小棘隙吸虫尾蚴在体内、体外成囊和囊蚴生物学活性以及硝酸银对尾蚴体外成囊的抑制作用.方法尾蚴经或不经硝酸银处理后,观察其在金鱼体内和Locke's液等实验溶液中成囊情况;囊蚴在37℃0.1%去氧胆酸钠脱囊液中孵育1h进行脱囊;同时用两种来源的囊蚴人工感染终宿主新西兰兔,比较其新西兰兔的感染力.结果尾蚴在其第二中间宿主金鱼鱼鳃中1h即发育为成熟的囊蚴;尾蚴在Locke's液、生理盐水、人胃液、人工胃液等溶液中也能发育成囊蚴,24h成囊率分别为74.28%、44.94%、8.37%和10.79%.尾蚴在0.7×-1.2×Locke's液和0.7%-1%NaCl溶液中成囊率较高,但体外形成的正常囊蚴以Locke's液多(正常囊蚴率>50%).体内形成的1日龄囊蚴、体外形成的正常和异常囊蚴(1日龄)在脱囊液中1h的脱囊率分别为88.53%、88.60%和84.95%,差异无显著性.异常囊蚴室温下一般在10d内死亡,而正常囊蚴在4℃、0.5×Locke's液中保存3个月后70%仍能脱囊.体内、体外形成的囊蚴对西兰免的感染力相似.尾蚴经1uM硝酸银处理后在Locke's液和生理盐水中的成囊率分别为16.25%和6.6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硝酸银处理的尾蚴经多次洗涤后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体外成囊(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成囊率分别64.80%和39.36%),成囊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尾蚴在体外能形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囊蚴,特别是在人胃液中发育成囊蚴的发现有助于阐明该尾蚴直接感染终宿主的机制.硝酸银处理能可逆地抑制尾蚴在体外成囊,因此推测尾蚴体表的感觉乳突在尾蚴成囊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囊蚴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肖祥;汪天平;王玉萍;沈光金;汪奇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变色纵眼果蝇形态学观察(摘要)

    关于我国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简称T.c)的中间宿主问题长期来是寄生虫学领域中人们甚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少人曾作过探讨.Faust曾怀疑蟑螂为本虫中间宿主,经实验未获成功.Roa(1949)和光化县人民医院等(1976)曾在家蝇体内检出线虫幼虫,未经动物实验证明,就认为是结膜吸吮线虫的幼虫,误认为家蝇是其中间宿主.以此误传,在理论上造成混乱,是值得吸取的一个教训.我们自1981~1987年曾先后检查家蝇22 328只,感染线虫丝状蚴的蝇147只,共检出线虫幼虫497条,选220条对12只家兔和3只家犬眼进行感染实验均未成功,又将家蝇体的线虫幼虫与犬眼近期感染T.c小童虫作形态学比较,发现二者差异很大.

    作者:王增贤;陈群;王可灿;王红岩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感染胎鼠大脑皮质钙调素基因mRNA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致脑损害后钙调素(calmodulin,CaM)基因mRNA表达的改变,以探讨先天性HCMV感染所致脑损害的机制.方法选用10周龄Balb/c小鼠,雌雄小鼠腹腔内分别注射1.0ml、0.5ml、0.25ml HCMV后合笼交配以建立先天性HCMV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小鼠模型,对照鼠腹腔注射1.0ml RPMI 1640液.剖腹取21天胎龄小鼠大脑皮质,以自行设计的CaM cDNA编码区的一对引物与一条CaM特异性探针,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CaM mRNA相对含量、用原位杂交检测大脑皮质细胞内相应mRNA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母鼠腹腔内接种HCMV量为1.0ml与0.5ml的临产胎鼠大脑皮质分离出相应病毒,病理学检查等确认发现了侵袭性脑膜脑炎性病理改变,证实HCMV可经小鼠宫内传播至胎鼠CNS.1.0ml组与0.5ml组胎鼠RT-PCR产物浓度明显高于0.25ml组及对照组,而1.0ml组与0.5ml组间亦有明显差异.电泳结果显示对照组与0.25ml组胎鼠未见阳性条带,而1.0ml组胎鼠特异性条带信号强于0.5ml胎鼠,仅略低于同组母鼠.原位杂交显示CaM mRNA不但出现在1.0ml组胎鼠大脑皮质大神经元胞核及胞浆内,在中小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亦有高密度表达,阳性细胞的突起中亦有弱信号存在.结论提示先天性感染HCMV胎鼠大脑皮质内CaM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且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并与感染剂量有依赖关系.提示CaM mRNA表达增高可能直接参与了HCMV先天性感染脑损害的过程.

    作者:陈贵海;王明丽;袁中五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片段在真核表达载体中的亚克隆

    目的将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BKCMV中,以便对其进行核酸疫苗的研究.方法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和合成,TRIZOL提取日本血吸虫成虫RNA,RT-PCR法扩增GST基因编码序列,将扩增产物连接pGEM-T克隆载体,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BK CMV中.结果RT-PCR法特异性扩增出SiGST编码基因片段,其大小约为670bp,经双酶切、PCR鉴定表明所构建的质粒pGEM-T-GST和pBK CMV-GST中含有目的基因.结论pBK CMN-GST重组质粒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表达GST及其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免疫预防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了条件.

    作者:汪学龙;沈际佳;蒋作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模拟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寻找适合的研究HCMV先天性CNS感染是过程的动物模型.方法将人巨细胞病毒(HCMV)接种至6~8周龄Balb/c雌雄小鼠腹腔后,交配.待雌鼠临产时剖腹取出胎鼠脑双侧大脑皮层,进行病毒分离,病理学检测及用地高辛标记的HCMV寡核苷酸探针对大脑皮层细胞压印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检测.结果病理学结果证实,鼠脑为侵袭性脑膜脑炎性病理改变,并在神经细胞内发现病毒特征性的大的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病毒核酸存在于受染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核内及胞浆内;在鼠脑组织上清液中分离出HCMV.且感染雌鼠所生子鼠死胎率及出生后一周内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5).证明该病毒能侵袭Balb/c小鼠,并通过胎盘感染其子代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结论这种模拟人类HCMV先天性CNS感染的小鼠模型的建立所显示的许多相似的感染和病理过程,为进一步研究HCMV先天性CNS感染的病理过程和疫苗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作者:王明丽;唐久来;胡闻;史百芬;胡勇;毕克菊;李京培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急性致病性新弧菌腹泻的临床及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致病性新弧菌腹泻的临床特征及新弧菌的致病力.方法对47株非O1群霍乱弧菌、13株拟态弧菌、19株河弧菌、4株霍利斯弧菌进行生长特性、生化反应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部分菌株进行豚鼠角膜侵袭力、ST和LT肠毒素以及小白鼠毒力试验.结果除部分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耐药外,均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发病多见于青壮年,7~9月发病,急性起病、多有发热、腹痛,常致脱水.豚鼠角膜试验和ST肠毒素试验阴性,LT肠毒素试验河弧菌和拟态弧菌阳性,均能致小白鼠死亡.结论致病性新弧菌分布广、种类繁多、产毒力强、致病机理多样化、临床表现复杂、易致误诊漏诊.

    作者:郭顺明;聂青和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Aim The 3' -base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3' - BS- PCR)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tation of precore reg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the liver damage to the patients caused by HBV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BV precore gene integration in liver cells. Mdthods According to the DNA sequence of precore region of HBV, the method of 3' - BS- PCR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point mutation site 1896 of HBV precore in 126 clinical serum specimens and 23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atients' tissues and serum whose trmors have been surgically excised and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Rdsults The point mutation in site 1896 of HBV precore has been successfully rates of preore gene of HBV in the 23 patients' tissues and serum are 52.2 96 (12/23) and 30.4 96 (7/2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thod for HBV precore mutation analysis is simple and results can well repeated. It has provided a new approach to clinical HBV research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iver damage. The results obtained suggested that HBV precore mutation exists in a wide range among serum and tissue of the patients infected by HBV and HCC patients, and the pre-c gene of HBV can not be detected in the serum of 21.8% of the HCC patients (tissue HBV precore gene positive). We may deduce that there may be the integration of HBV precore gence in the genome of liver cells, which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 HCC.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肺吸虫病免疫诊断评述

    众所周知,肺吸虫病的确诊单靠病原学检查则不易或不能实现.由于虫种繁多、分布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成为临床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寄生虫学工作者的重要难题之一.多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有所前进,有所突破.现就肺吸虫病的免疫诊断问题作一简要评述,提供一些信息和资料作为同道们研讨时的参考.

    作者:沈一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在寄生虫感染中的免疫作用

    有关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是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以外的另一类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已知有100多种,功能多样.

    作者:陆惠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霍乱64例临床分析

    1998年8月~9月份对住院的64例霍乱(Cholera CH)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本次流行的特点,加强人们对此病的了解及预防,减少此病的发生.

    作者:朱继华;邱家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阜阳市疟疾流行因素及防治效果分析

    疟疾是危害我市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历史上疟疾流行十分猖獗,曾出现两次大流行和两次小回升,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和加强防蚊灭蚊的综合性措施,在各级有关部门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全市疟疾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了探索疟疾流行因素,巩固疟防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给疟防后期管理提供借鉴,现将流行因素和防治效果报告于后.

    作者:杨颖勇;徐俊启;张勇;范明红;王桑妮;李丽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脑囊虫病的CT表现

    按照1996年制定的脑囊虫病诊断标准[1],我们对1994~1998年间在我科诊治的98例脑囊虫病患者的头颅CT进行研究,以了解脑囊虫病的CT表现和囊虫各种形态在CT上的形成机制,以期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赵守松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两种白细胞形态改变在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流行性出血热EHF早期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常因误治而使病情恶化.在基层医疗单位寻找简便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对提高EHF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凤台地区是我省EHF的主要高发区之一[1].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EHF患者血片中二种白细胞的形态改变对EHF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跃;刘咏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肝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探讨

    我们检测了住院患者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血浆内皮素(ET)水平.研究对象1、健康对照组我院输血员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20~67岁.

    作者:常立非;尹春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输入性恶性疟综合防治与监测方法研究

    六安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辖6个县市、188个乡镇,人口652万.该地区为全省疟疾发病重点地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传疟媒介,70年代初发病人数高达150万.经大力防治,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88年全区疟疾发病人数已降至1.2万.此后,虽然继续加大防治力度,但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区农村大批富余劳力到海南省打工,将海南抗氯奎株恶性疟带回内地[1].自1989年9月发现首例病人后,已连续10年对输入性恶性疟开展了综合防治和监测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综合报告如下.

    作者:王安忠;卫平复;金祖根;沈毓祖;金家庆;翁元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老年人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我院自1970年3月至1999年3月共施行门脉高压症各类手术1 485例,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38例,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16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根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濉溪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濉溪县1986年全县整群抽样调查24个乡、镇,20万人口,平均微丝蚴感染率为0.872%(17 199/1 972 651),为单纯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全民普服海群生药化食盐(以下简称海盐),采取自由销售和送药到户两种方法,人均9.51g.,1990年,省考核调查单年双片,共调查八个行政村10 422人,实查8 082人,微丝蚴率为0.30%(24/8 082).

    作者:赵先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医院内感染与感染性腹泻

    医院内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它可泛指发生在医院内所有人员的一切感染,但确切地说,它是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又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过程中获得的感染.医院内感染性腹泻是医院内感染类型中的一种,其发病率为0.3%~0.7%,在医院内感染位中居2~4位.医院各科室均有感染性腹泻病人发生.因常暴发流行,而倍受关注.导致医院内感染性腹泻病人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病人因患者严重的基础疾病使机体免疫水平降低或本身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在治疗基础病时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以及放射疗法,降低了机体免疫水平;长时间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药基因转移,杀伤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菌定植、生长、繁殖和致病;临床某些侵袭性诊疗操作可损伤胃肠粘膜,为各种病原体的侵入提供良好的门户.医院内感染不仅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常常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美国报道每年约有75 000人至150000人直接死于医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多见于儿科病人,主要病原体为沙门菌尤其鼠伤寒沙门菌和轮状病毒.

    作者:郭顺明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