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采取现场调查方法,纵向观察移民建镇后钉螺分布、人畜血吸虫感染、滩地污染及环境变化情况.结果移民建镇后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2005年较2002年下降了45.61%;滩地野粪阳性率有所下降,2005年较2002年下降了37.97%,但野粪密度和阳性份数未见减少,野粪污染仍相当严重;居民粪检阳性率波动不大,2005年较2002年仅下降1.86%.各年份已搬迁与未搬迁居民粪检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较2002年下降了49.4%;移民建镇后滩地开发力度加大.结论移民建镇单退地区短期内血吸虫病疫情未发生明显变化.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恙虫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2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野外活动史50例(96.2%),全部病例均有高热、乏力、头痛,皮疹41例(78.8%),焦痂或溃疡47例(90.4%),淋巴结肿大45例(86.5%),肝脾肿大30例(57.7%),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阳性率48例(92.3%),中毒性肝炎45例(86.5%),合并心肌炎4例(7.7%),肺炎4例(7.7%),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9%),氯霉素或强力霉素治疗有效,死亡1例(1.9%).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合并症多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注意流行病学史调查及详细体检,是减少误诊、漏诊的关键.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吡喹酮二种不同剂量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疗效.方法将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2天兔12只分为三组,A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60mg/kg,B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20mg/kg·d,连续6天,C组2只不治疗.从治疗开始至治后22天观察粪毛蚴孵化和排卵变化,并计算治后22天总减虫率和减雌率,肝、肠减卵率.结果治后22d吡喹酮60g/kg和20mg/kg·d,连续6天家兔总减虫率分别为67.2%与74.7%(P>0.05);减雌率分别为74.3%和83.5%(P>0.05);肝减卵率为44.1%和34.2%.(P>0.05);肠减卵率为96.7%和95.7%(P>0.05).结论吡喹酮60mg/kg和20mg/kg·d,连续6天给药治疗家兔血吸虫感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强肝胶囊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的效果及可能的副作用.方法138例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试验组服强肝胶囊2.0g/次,每日2次,连续6个月,加维生素类和肝泰乐.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加维生素类和肝泰乐等一般护肝药.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肝脏B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即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蛋白(LN)检查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结果有无差异.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试验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试验组肝脏纤维化程度从Ⅱ级降到Ⅰ级的人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二组间转氨酶恢复正常的人数的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二组间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均为P<0.05).服药期间,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试验组一般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强肝胶囊有减轻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的作用,用药安全,可选择作为治疗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的药物.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山区水库季节性灌溉对感染性钉螺产生的潜在影响.方法在安徽钓鱼台水库灌区,选择一段干渠和相临的一段支渠为螺情观察点,每月系统抽样查螺,室内观察钉螺含血吸虫情况;收集气象、水文资料;结合已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推算感染性钉螺被毛蚴攻击感染的季节,分析感染性钉螺与季节性灌溉的关系.结果春季发现的感染性钉螺可能系上年8月16日~9月2日被血吸虫毛蚴攻击感染;8月份以后发现的感染性钉螺系分期成批形成,攻击感染时段主要集中在当年7月4日~11日,以及8月26日~9月中上旬.水库短续放水灌溉的时期与钉螺被毛蚴攻击时段一致,放水高峰期(7、8月份)与主要攻击感染时段(分布频次)相重叠,水库放水末期出现又一攻击感染高峰.在钉螺被毛蚴攻击感染时段降雨量也相对集中.结论在人工灌区,季节性灌溉肯定促进灌溉渠中感染性钉螺的产生,但不能完全排除降雨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了减少第三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中人为选择样本带来的偏差.方法采用SAS统计软件的SURVEYSELECT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抽样.结果分别用计算机在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随机抽取13、23、18、47、58、12和68个样本点;共抽取239个样本村,占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乡镇的所有流行村的1.36%.结论SAS统计软件的SURVEYSELECT过程是计算机和现代统计学结合发展的结果,它极大地丰富了现场流行病学,它为流行病学的现场调查提供了简单而快速的样本选择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安徽省近年来急性血吸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方法收集全省2001~2005年急性血吸虫病个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Visual Foxpro 6.0和Excel200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全省共发生1 033例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9起成批急性血吸虫感染.男性病例是女性的5.4倍,男性病例的主要感染方式为游泳戏水和捕鱼捞虾,女性病例的主要感染方式为游泳戏水、洗刷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所发生病例中学生和农民占比例较高,学生以游泳戏水为主要感染方式,农民以捕鱼捞虾、农业生产为主要感染方式;在湖沼地区感染的病例数稍多于内陆地区,湖沼地区以江滩为主要感染环境,内陆地区以沟渠和河流为主要感染环境;病例分布于14个未控县和9个出现疫情回升的传播控制县和1个传播阻断县;6~8月为接触疫水感染高峰;7~9月为发病高峰;潜伏期平均约40.81±14.28d,短11d,长97d,大多数病例在30d以后发病;19起成批急性血吸虫感染均发生于2001~2003年,并多集中于8月份,共有157人,主要是学生、民工和农民,感染方式主要为游泳戏水和捕鱼捞虾.结论安徽省为全国急性血吸虫病流行较重的地区,但成批急性血吸虫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在实验室开展复方烟酰苯胺杀螺试验与对鱼毒性试验,初步检测其杀螺效果和对鱼毒性作用.方法将药物分别配成0、0.35、0.75、1、1.6、2ppm浓度组,每组各投入银鲫10尾,然后连续观察银鲫的活动及死亡情况.在不同药物浓度下,每只水槽中投入3袋钉螺,每袋30颗.每24h取出1袋,观察钉螺活动情况,并用针刺结合敲碎法在实验螺脱离药液的24h内完成死活鉴定.不同浓度组分别投入20只钉螺,使均匀撒在槽底中部,观察24内钉螺爬出液面的累计数量,计算药物抑制钉螺上爬的百分率,同时观察钉螺的死亡情况并计数.结果在室温25±1℃,水温22±1℃,药物浓度为0.75ppm时,24h钉螺死亡率为30%,48h、72h分别为60%和75%,而96h钉螺死亡率可达100%.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对鱼急性毒性试验,24h、48h、72h、96h均未见鱼死亡.钉螺上爬试验情况为,在1ppm浓度中24h钉螺上爬率为100%,在2ppm浓度中,24h钉螺上爬率为40%.结论复方烟酰苯胺具有较好的杀灭钉螺效果,高浓度(1.6ppm、2ppm)时,有抑制钉螺上爬的作用,该药对试验用银鲫毒性低.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内皮素(ET)、透明质酸(HA)、三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与肝纤维化形成、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及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6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1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ET、HA、PCⅢ、IV.C、LN含量,并与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期血吸虫病患者ET血清浓度明显增高,与慢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血吸虫病患者ET、HA、PCⅢ、IV.C、LN水平随着ch血d-pugh分级及肝纤维化程度增高而增高;晚期血吸虫病伴食道静脉曲张与无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清ET、HA、PCⅢ、IV.C、LN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T、HA、PCⅢ、IV.C、LN可能在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和门脉高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科学实验是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实验技术员的文化基础也有了提高,并从过去的洗洗涮涮、开关仪器等实验前后的准备和收拾那种简单重复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但实验技术员是教学科研辅助人员的性质仍然没有变,只是有了新的更高的职责: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还要参与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将自己的素质提高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贵池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行政区的长江南岸,地处江南丘陵地带,历史上曾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10个县之一,全区有25个乡(镇、处)208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截止2005年底,每年仍有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为了解近年来贵池区急性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更好地制定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1~2005年全区急性血吸虫病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江西巴蜗牛(Bradybaena kiangsinensi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亚纲、柄眼目、巴蜗牛科,雌雄同体.江西巴蜗牛是一些人和动物寄生虫病的宿主和中间宿主,如住血吸虫症、双腔吸虫病和猫圆线虫病等.同时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以蜗牛治病的记载,对多种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1].张超等[2]报道江西巴蜗牛提取物具有体外抗HBV的作用.因此了解江西巴蜗牛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而国内关于江西巴蜗牛生态的文献尚未见报道.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云南弥渡县1994年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5年起全县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转入监测巩固阶段,连续10余年的监测,从未发现本地感染的病人和病畜,病情稳定.但螺情从1998年起开始出现回升,尤以其所辖的竹元等村委会回升为明显.为了分析螺情回升的原因,寻求控制钉螺的措施,遏制螺情回升态势,巩固防治成果,我们对近年来的螺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包括大理、楚雄、红河、丽江4州市的18个县市,84个乡镇,462个行政村.经过47年防治,尚有3个县,25个乡镇、74个行政村未达到控制流行.现将2000~2004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如下,目的是掌握全省疫情,为科学制订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天然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约有300多种.人们对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6年Shear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发现[1].多糖作为药物始于1943年[2],随着化学和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分离技术的提高,多糖的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多糖作为生命物质参与生命的全部时间和空间功能,如受精、着床、分化、发育、免疫、感染、癌变、衰老等等[3],突破了多糖作为支持组织和能量来源的传统观念.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85年,噬菌体展示(Phage display)由Smith[1]早提出,1994年McCaffery等[2]先构建了噬菌体多肽和抗体展示文库,开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广泛应用的新时代.10多年来,噬菌体展示技术被用于抗体的制备,多肽及蛋白质和酶的制备,随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优越性被广泛认识,使用范围不断扩展.根据其基本原理一系列不同的噬菌体文库的构建使本技术的应用得到不断扩展.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40岁,干部,福建福鼎城关人,2004年11月中旬出差到广州市曾在某酒店食用过生鱼片.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