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2302
  • 国内刊号:34-1263/R
  • 影响因子:0.81
  • 创刊:1972
  • 周期:季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2005年安徽省优秀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2012年1期文献
  • 粪便毛蚴孵化法检测牛血吸虫病的评价

    目的 评价现场检测牛血吸虫病的常规粪便孵化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 将已知的血吸虫病阳性牛粪和阴性牛粪分别用孵化法做病原学检测,评价孵化法的真实性;平行检测孵化法的可靠性.结果 粪便孵化法检测血吸虫病的灵敏度为73.9%,特异性100%,假阴性率为26.08%,正确诊断指数为0.739;平行检测的观察符合率是77.9%,Kappa值为50.23%;平行检测中符合率和粪便中毛蚴数量相关(R2=0.9476).结论 常规粪便孵化法检测牛血吸虫病的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低.

    作者:童来保;朱传刚;陆珂;李浩;杨艺;刘一平;吴月圣;曹晋蓉;汪彤;林矫矫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5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 5~12岁儿童是过敏紫癜的高发群体,男多于女.秋冬季是其高发季节.以双下肢、臀部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的达45例,占80.4%;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者9例,占16.1%;以关节为首发症状的1例,占1.8%;以肾脏表现为首发症状的1例,占1.8%.结论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多样,皮肤型紫癜较为多见,腹型、关节型、肾型过敏性紫癜较少见,且首发症状常因缺乏皮肤紫癜表现而易造成误诊,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曹良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钙网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目的 为了寻找日本血吸虫病新的免疫学候选分子,克隆日本血吸虫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编码基因,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SjCRT编码基因,并与pGEM-T连接进行亚克隆,双酶切后回收目的基因,并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PCR和双酶切鉴定后测序.IPTG诱导表达重组质粒pET28a-SjCRT,进行SDS变性蛋白质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用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重组蛋白.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SjCRT,SDS变性蛋白质电泳显示可见一与预期分子量大小相符的特异蛋白条带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能被血吸虫感染小鼠阳性血清识别.亲和层析纯化获得SjCRT重组蛋白.结论 重组质粒SjCRT的构建和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血吸虫病疫苗和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邦安;汪学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Whonet软件分析医院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

    目的 了解我院2011年度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VITEK 32仪器分析并结合手工法作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结果以WHONE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度,共分离病原菌40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4株,占30.9%;革兰阴性菌有277株,占69.1%.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较为多见.未检测出耐碳烯青霉素肠杆菌科细菌及耐万古葡萄球菌.结论 多种细菌均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不同细菌耐药特性明显不同,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适抗菌药物.

    作者:吴婷婷;蒋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8~2010年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 评价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规划达标地区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资料和疫情监测点资料,评价防治效果,分析疫情变化趋势.结果 通过防治策略的实施,至2010年,规控县人群感染率降至0.58%,较2008年下降了13.4%;耕牛感染率降至0.67%,较2008年下降了11.8%;钉螺面积上升至30 156.34hm2,较2008年上升了5.3%;活螺密度上升至0.81只/0.11m2,较2008年上升了15.7%;感染螺密度0.000 66只/0.11m2,与2008年基本持平;急感发生例数分别为19、25和16例.规阻县人群感染率降至0.20%,较2008年下降了13.0%;耕牛感染率降至0.05%,较2008年下降了37.5%;钉螺面积上升至410.08hm2,较2008年上升了2.1%;活螺密度上升至0.92只/0.1 1m2,较2008年上升了95.7%;无急感和感染螺存在.结论 3年来,两类达标地区人畜感染率均进一步下降,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均出现回升趋势;规控县感染螺密度和急感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何家昶;高风华;李婷婷;金伟;张世清;汪天平;张功华;汪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5~2010年江西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掌握进贤县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连续5年定期观察金红村人群和牛血吸虫病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金红村实施“以机代牛”后,尽管草洲钉螺感染率、阳性螺密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仅2005年为0.62%,其以后均为0,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在3%左右,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结论 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除以机代牛外,封洲禁牧也是杜绝传染源污染草洲重要保证,这样才能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

    作者:洪献林;王鑫英;范云龙;胡神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IHA和ELISA试剂盒在血吸虫病临床检验中特异性的评价

    目的 评价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试剂盒在血吸虫病临床诊断中价值.方法 采集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肝吸虫病人、肺吸虫病人、姜片虫病人、正常人群和乙肝病人血清,按照单盲试验的原则进行IHA和ELISA检测,对比分析两法特异性.结果 IHA和ELISA两种试剂盒,检测567份健康人员(献血员和中小学生)的特异性分别为97.88%和98.41%,检测65份肺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阳性率为21.54%和18.46%,检测52份肝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阳性率为5.77%和3.85%,检测56份姜片虫病人血清的交叉阳性率为3.57%和5.36%,检测195份乙肝病人假阳性率分别为2.56%和6.67%;两种试剂盒在检测其它三种吸虫病人的交叉反应均无显著意义(x2=0.19~0.21,P=0.661 0~0.646 7),但两法与肺血吸虫交叉反应均较高(x2=8.76~11.87,P=0.000 6~0.0031),而与肝吸虫和姜片虫交叉略高于正常人群(x2=2.33~4.13,P=0.126 6~0.0420).]HA试剂盒在检测乙肝病人和健康正常人群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x2=0.04,P=0.841 1),ELISA试剂盒在检测乙肝病人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正常人群(x2=7.90,P=0.005 0),其阳性率是健康正常人群的4.20倍.结论 在血吸虫病现场筛查和医院门诊检查血吸虫病时,IHA试剂盒优于ELISA试剂盒.

    作者:尤晓伟;曹国群;朱宏儒;徐明;孙乐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8~2011年安徽歙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掌握歙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歙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诊断手足口病715例,发病率48.3/10万(35.5/10万~63.6/10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病范围广,占乡镇的96.4%;发病季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3~6月;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9.0%;男性发病显著高于女性,性别比1:0.74;病原为CoxA16和EV71等肠道病毒.结论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人群,应加强实验室检测,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工作.

    作者:蒋江徽;孙思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研究Ⅰ内陆水网地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效果

    目的 评价内陆水网地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6~2010年,在南陵县奚滩村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观察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螺情、人畜病情变化情况,评价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0年试区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家畜感染率较实施前分别下降94.2%、100%、100%和100%,连续4年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结论 在内陆水网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作者:邓玉军;强广翔;蔡朝华;李兴华;张元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8~2010年镇江市丹徒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

    目的 掌握镇江市丹徒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08~2010年疫情动态变化,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在监测区内开展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并对3年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监测区2008年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密度和人群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阳性率分别为27.0hm2、14hm2、0.21只/0.11m2、3.10%;2010年分别为31.0hm2、0hm2、0只/0.11m2、1.37%,3年间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家畜感染率为0.结论监测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家畜已不是监测区内的主要传染源;近年来药物灭螺措施的加强对感染性钉螺面积控制效果较为明显,但有螺面积仍居高不下;建议江滩灭螺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传染源控制、监测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蒋晖;神学慧;王琳;夏小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洞庭湖区垸内钉螺分布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

    目的 了解洞庭湖区垸内钉螺面积分布现状及分布特点,提出防治对策,为进一步有效消灭垸内钉螺面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1年湖南省血防工作统计年报表及2011年湖南省垸内钉螺面积核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洞庭湖区垸内有螺单元环境类型以沟渠为主,新发钉螺面积60.5hm2,复发钉螺面积546.1hm2,现有钉螺总面积2 754.6hm2,2011年达灭净标准垸内钉螺面积398.6hm2,占总面积的14.47%.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药物灭螺和沟渠硬化.结论 洞庭湖区垸内虽有新发、复发钉螺面积,但有螺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可以采取药物灭螺和沟渠硬化、精养鱼池等防治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减少垸内钉螺面积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作者:汤凌;易平;罗志红;彭再之;李小松;李以义;杨建平;任光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1990~2010年北京昌平区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监测

    目的 了解昌平区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订下一步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别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结果 21年间共进行了14次蛔虫监测,累计监测中小学生222 400人次,其中阳性7 325人次,蛔虫感染率从1990年的15.61%下降到2010年的0,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除2010年感染率为0外,其他13年蛔虫感染率均表现为:小学生高于中学生,有8个监测年份蛔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有11个监测年份蛔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高于女生(1993年例外),有7个监测年份蛔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昌平区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处于低水平且反弹的可能性很小,今后的防治工作应以宣传预防为主.

    作者:张崛;郭红侠;崔永强;黄艳丽;刘玉红;刘晓培;王金飞;滕淑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病例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是重视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和谐融合.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在进行改革,PBL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医学院校之一,川北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根据自己的教学方式,结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该学科的教学改革.人体寄生虫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临床学科,是重要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该学科理论教学中,把临床病例讨论引入到教学中,使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样更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周燕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江苏无锡市部分孕产妇和婴幼儿TORCH感染检测结果

    TORCH感染是指包括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和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一组病原体其中一种及一种以上混合感染的简称.妇女妊娠期发生TORCH感染后,孕妇一般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不易被察觉;但孕妇体中感染的病原体可以通过胎盘血液传播给胎儿,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TORCH宫内感染除可导致自然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外,存活婴幼儿仍可能出现各种发育缺陷和功能障碍[1].笔者近期在临床工作中对部分孕产妇和婴幼儿的TORCH感染进行了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整理总结如下.

    作者:沈敏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开展“项目-导师制”,促进实验教学

    高等教育的导师制概念早起源于英国,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直至19世纪末,导师制才首先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被运用于本科教育.近年来,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其质量问题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培养高素质、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以稳定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各个高校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特殊作用.但随着现代科学与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学的需要,制约着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课题组尝试开展了“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我院实验教学的发展.

    作者:刘继鑫;孙艳宏;孙艳;张浩;姚淑娟;刘伯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及支架安置术90例患者的护理体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经皮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用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一种非外科的手术方法,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手段.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将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支架置入病变的冠状动脉内,支撑起管壁,以保持管腔内血流通畅,是在PTCA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少PTCA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再狭窄[1].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们对9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观察、护理,发现系统的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洪丽萍;夏林凤;苏家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弓形虫眼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弓形虫病原体被发现已逾百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美地区感染率高,有较多的病例报告.我国于1954年从动物体内分离到弓形虫[1],安徽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本病研究[2,3],陈智铭[4-6]、沈继龙[7]、陆军[8]等的调查证实,我省存在弓形虫人体感染,但查阅文献,我省尚无临床现症病例报告.2011年7月,笔者接诊一例患者,经血清抗体和循环抗原检测,并经病原接种培养检查出弓形虫,证实为现症弓形虫病患者.现将该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文献复习如下.

    作者:刘道华;汪天平;李启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10年九江市现症晚期血吸虫病资料分析

    九江市是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全市15个县(市、区)中有13个县(市、区)138乡镇场769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受威胁人口数达290余万人,截止2010年底全市现有血吸虫病人4.08万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2076人.为了全面准确掌握本市晚期血吸虫病现况,救治晚血患者,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以及为制订我市血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0年对本市所有晚血病人进行了现况调查,并对随访调查资料建立电子文档,以利动态掌握晚血病人情况.

    作者:顾石林;李雪青;姜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淮河水系发现台湾次睾吸虫

    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 taiwanensis Morishitaet Tseuchimochi,1925)是我国常见的鸭体内寄生吸虫,分布于江苏、广东、上海、云南、福建、江西、四川、浙江、宁夏、吉林和台湾等省市[1,2].我们在淮南洛河、窑河、焦岗湖和高溏湖等(与淮河相通的水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在沿岸渔民饲养的家鸭体内检出了台湾次睾吸虫.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恩涛;朱玉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安徽阜南县人群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tin C,Cys C)是分子量为13.32kD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种非碱性糖基蛋白,体内有核细胞均能产生,产生速度恒定,特别是其血浓度不受炎症、肌肉量、发热的影响.Cys C为低分子蛋白,几乎全部由肾小球滤过,然后由近端小管重吸收并分解代谢,被临床作为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敏感指标而受到重视[1].本调查旨在观察安徽阜南县人群血清CysC浓度是否受性别、年龄的影响,并旨在探寻本地人群血清Cys C相应的参考范围.

    作者:桑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人体寄生虫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之一,是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实验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寄生虫病发病率下降和寄生虫病谱的改变,临床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发展,医学高等教育和教学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与发展.面对寄生虫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课时逐渐减少,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应用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几年我们实验教学中一直在摸索和探讨,现对近年来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尝试总结如下.

    作者:王朝兰;王业梅;汤冬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6例恙虫病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叮咬部位的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头痛、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及周围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间或引起多脏器损害[1,2].恙虫病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3],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省市和地区,近年来疫区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江苏省1984年报告发现有恙虫病[4],本组病例则为常州地区首次报告恙虫病,现就2011年11月下旬本院收治的6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作者:卫峥;徐天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电脑文件夹内Excel血防月报表自动汇总技巧

    Excel是可以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的电子表格软件,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众多领域.Excel也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统计,是基层血防信息人员使用为普遍的报表工具.湖北省血防专报系统要求各县(市、区)、市(州)使用Excel电子表格每月逐级向上报送查治病和查灭螺进度情况,因此每月审核汇总各乡(镇)、县(市、区)上报的月报表成为我们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月报表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Excel表上传至上一级血防专业机构,以往我们采用的是建立一个汇总表后将每个报告单位上报的月报表逐个粘贴到汇总表中,然后进行数据汇总,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采用了一种将Excel血防月报表置于文件夹内即能自动汇总的方法,供同道参考.

    作者:贺正文;彭孝武;梅方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虫卵肉芽肿引起的主要是肝脏和肠壁病变的慢性免疫性疾病[1].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是血吸虫病发展的后阶段,可以导致门静脉高压、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因此,控制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是提高血吸虫病预后的关键.目前对于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本文对近年来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汪玉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玉屏风散防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及因其他疾病引起体能下降也容易导致机体易感,从而形成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目前仍以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往往抑制了敏感细菌,导致条件致病菌的生长,造成菌群失调,容易引起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常易合并并发症,如支气管哮喘、急慢性肾炎、肺结核、风心病、过敏性鼻炎等,也因反复发作而迁延时间较长,形成各种机会性感染,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是临床医学界面临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玉屏风散现代常用于治疗或预防小儿及成人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因外受风邪而致反复发作的疾病,以及手术后、产后因表虚腠理不固所致自汗证等病症.依据中医辨证思路,结合近年来药理实验及现代实验方法手段的不断发展,玉屏风散临床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宽.现从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文献的报道中将该方防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王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某部学兵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及处置

    2011年4月23日至5月5日,某部学兵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证实为流行性腮腺炎,经有关措施处置,疫情被迅速控制平息.现将本次疫情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作者:安琪;贾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成人皮下感染斯氏狸殖吸虫1例报告

    患者女,36岁,云南省沧源县人,农民,佤族,因发现腹壁皮下包块伴疼痛、瘙痒3月余,于2011年4月26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征平稳,一般情况尚可,消瘦体质,神志清楚,心肺正常,中、下腹部触及散在性皮下包块,包块大约为3.0 cmx2.0cm,边界不清,质软,有触痛,诉包块周围瘙痒.既往常生食或半生食螺类、蟹类,曾食果子狸肉1次,由于包块呈游走性,患者怀疑自身得了什么怪病,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全身乏力,不思饮食,体重在3月内下降10kg,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增高,达0.48×109/L,尿、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胸片、心电图及肝功能正常.取一皮下包块作病理检查示:肉芽肿性炎症伴嗜酸性脓肿,同时见一虫体,大小约为2.0x0.4 cm,灰黑色,虫体经鉴定为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确诊为斯氏狸殖吸虫病.治疗采用“吡喹酮”按每日20mg/kg体重,分2次口服,10天为1疗程,间隔1个月后再行第2疗程治疗.第1疗程治疗后体重开始逐渐增加.第2个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患者皮下结节全部消失,无焦虑,乏力症状好转.

    作者:李稳仙;李芹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两种服药方法的副反应观察

    日本血吸虫病是对人体伤害大的寄生虫病之一[1],如在感染后未进行有效治疗,则可能会形成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直至后形成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因此,对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实施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吡喹酮[2]广泛应用于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和流行控制,常用的服药方法有“顿服疗法”和“二日疗法”两种[3],我们对该两种方法的副反应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正文;王友斌;王代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