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2302
  • 国内刊号:34-1263/R
  • 影响因子:0.81
  • 创刊:1972
  • 周期:季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2005年安徽省优秀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2014年1期文献
  •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及对策

    目的:了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编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焦点组访谈(FGD)、政策分析、文献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目前,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省本级投入血防经费不足,市县配套血防经费未到位,湖南省血防机构改革不彻底等阻力,血吸虫病仍将在未来10年阻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10年,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旅游、交通等项目的实施将对血吸虫病的流行产生影响,并起到巩固防治成果并阻断传播的作用。结论不能忽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建议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血防工作经费的投入,深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血防机构改革,加速血防科研技术推广应用。

    作者:李胜明;任光辉;贺宏斌;李援;刘宗权;丁良;夏蒙;董如兰;李岳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安徽石台县山丘地区感染性钉螺控制效果纵向分析

    目的:纵向观察山丘型地区控制感染性钉螺效果,为制订有效控制和消除感染性钉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2005~2011年石台县大演乡感染性钉螺的调查数据。对感染性螺环境点采用GPS定位,绘制出感染性钉螺分布图,根据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特点,制定各年度的化学药物灭螺方法和综合环改灭螺的实施方案。结果石台县大演乡从2005年的7个感染性钉螺环境点的村,下降到2011年只有1个行政村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环境点,感染螺面积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明显。资料显示:有1个行政村已连续7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6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村已连续5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4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行政村已连续2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对已控制和消除感染螺环境仍应加强查、灭螺的质量与监测,并全方位做好传染源控制。对一些复杂的钉螺环境点,适时的与小环境改造灭螺相结合,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作者:胡学文;许义祥;陈红胜;程胜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的几种重要金属元素

    目的:验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的几种金属元素的效果。方法用2-2-噻唑偶氮,5-二乙氨基酚为柱前衍生试剂,甲醇(内含0.30%磷酸酸)和pH4.6磷酸-磷酸钠缓冲溶液梯度洗脱为流动相,Waters Nova- Pak-18液相色谱柱为固定相。紫外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检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食品中铁、钴、镍、铜、锌和锰。结果根据信噪S/N=4.0各种金属离子的检测限分别为:铁4.0μg/L,钴5.0/Lμg,镍4.8μg/L ,铜3.0μg/L,锌4.8μg/L,锰6.0μg/L,本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在2.0%~3.8%之间,标准回收率在95%~108%。结论本方法可用于食品中痕量铁、钴、镍、铜、锌、锰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杨林飞;胡卓;方英;钟燕;胡迎春;张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氯硝柳胺及EDTA对不同螺龄湖北钉螺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硝柳胺及EDTA对不同螺龄湖北钉螺酚氧化酶(PO)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不同螺龄湖北钉螺(即成螺、幼螺、螺卵)软体匀浆、离心获取粗制酶液,再依次通过盐析、透析及凝胶过滤层析而获取部分纯化的酚氧化酶酶液。以邻苯二酚作为底物,检测不同浓度氯硝柳胺及EDTA对不同螺龄湖北钉螺PO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氯硝柳胺和EDTA浓度的增大,不同螺龄湖北钉螺PO活性均逐渐降低。结论氯硝柳胺和EDTA对不同螺龄湖北钉螺PO活性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许慧阳;孙裕华;杨进孙;王文节;喻艳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细辛精油体外抑杀蠕形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细辛精油体外杀螨效果。方法用细辛精油、1∶2、1∶4、1∶8、1∶16和1∶32稀释的细辛进行抑杀实验,并设定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获取蠕形螨,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的细辛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的抑杀作用。结果细辛精油对两种蠕形螨均有明显的抑杀作用,且对毛囊蠕形螨的抑杀效果优于皮质蠕形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72, P<0.05),但随稀释倍数的增加抑杀效果明显降低。结论细辛精油具有良好的体外抑杀蠕形螨的作用。

    作者:刘继鑫;李朝品;孙艳宏;孙艳;刘伯阳;刘秀财;郭家;张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内镜下经鼻-蝶窦微创手术治疗Rathke囊肿的效果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窦微创手术治疗鞍区占位Rathke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鼻-蝶窦内镜下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对Rathke囊肿的组织起源、发病机理、诊断、手术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12例Rathke囊肿病例根据解剖分为3种类型:纯鞍区占位(4例)、鞍区及鞍上延伸占位(7例)和纯鞍上占位(1例)。头痛是术前主要症状(9/12,75%),术后头痛症状均得到改善;5例初表现为严重视力下降(5/12,41.67%),术后有所改善;4例垂体功能障碍(4/12,33.33%)术后得到改善,所有病例均无永久性垂体功能障碍;1例术后脑脊液漏,经颅底重建和腰池外引流后改善;2例复发囊肿,其中1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另1例拒绝再次手术。结论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Rathke囊肿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较少。

    作者:王彬;王文华;韩志强;侯立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并比较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mTOR及P70S6K在胰腺癌和非胰腺癌组织中的磷酸化水平,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与胰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p- Akt和p- mTOR蛋白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质内,而p- P70S6K蛋白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核。p- mTOR、p- Akt和p- P70S6K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胰腺癌组织(P均<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 Akt、p- mTOR和p- P70S6K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mTOR信号通路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但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在胰腺癌临床分型及转归中的意义不大。

    作者:赵有财;李俐;黄悦;王劲松;杨小兵;田智丹;赵建华;黄文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及流行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及流行因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表及有关螺情、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截至2012年底,全市现有血吸虫病人4141人,其中晚期病人361人(当年发现11人),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人;全市尚有钉螺面积39747.77hm2,其中湖沼型36843.06hm2,山丘型2904.70hm2,分别占有螺面积的92.69%和7.31%;全市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共有存栏耕牛3709头,耕牛感染率为0.12%,较2011年(0.33%)下降了63.64%。结论芜湖市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疫情仍然维持在一定水平,家畜数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仍然存在,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大力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作者:陈勇;操治国;鲍建国;张戎;季虹;高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吸虫病不典型临床特征初探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吸虫病的临床、影像和实验室特征,以减少肝吸虫病的误诊和漏诊。方法通过对4例不典型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肝吸虫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情况的详细报道和分析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归纳总结不典型肝吸虫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结果非疫区临床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或)血IgE水平增高者,在临床上要考虑寄生虫感染的可能;如影像上早期有以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损伤的临床表现,体现为肝脏呈片状低密度占位性改变,要排除外肝吸虫感染的可能,完善肝吸虫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必要时可试验性驱虫治疗。结论在非肝吸虫病流行区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影像上为肝脏呈片状低密度占位性改变,要加强肝吸虫病的鉴别诊断意识,即使在试验性杀虫治疗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粪便中继续寻找病原学依据的必要。减少肝吸虫病的临床误诊和漏诊。

    作者:邹洋;王非;王磊;李小丽;齐志群;栗绍刚;冯曼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成都市95例狂犬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成都市狂犬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索狂犬病发病流行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调整综合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2005-2012年95例狂犬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揭示成都市狂犬病的流行现状。结果成都市狂犬病病例在人群流行病学上呈现以农村地区为主(90/95,占94.74%),男性为主(68/95,占71.58%)以及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61/95,64.21%)的特征。而在暴露情况方面,伤人动物中,家养动物与流浪动物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暴露后伤口未作任何处置比例高达44.21%;狂犬疫苗的接种率近为10.53%。结论成都市农村地区是狂犬病防制的重点区域;流浪动物的管理是控制和消除传染源的关键环节;大众健康教育方面亟需加强农村地区工作,宣传知识要点重点突出犬伤暴露后伤口规范处置以及免疫制剂的使用。

    作者:岳勇;杜训波;奚川;韩德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9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我院收治的19例脑型血吸虫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诊断为慢性脑型血吸虫病,1例诊断为急性脑型血吸虫病。全部病例均行内科治疗,8例治愈,5例临床治愈,6例好转。结论脑型血吸虫病以慢性多见,内科治疗药物采用吡喹酮效果理想。

    作者:孙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芜湖市卫生应急模拟疫情考核桌面演练分析

    目的:对芜湖市2012年卫生应急考核型模拟疫情桌面演练情况进行分析,查找芜湖市各县区卫生应急处置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各县区应急处置工作的差距等,探索应急演练的模式和方法。方法模拟一起暴发疫情的发生后的疫情处置过程,设计多环节以考核桌面推演的方式进行模拟处置,加入技能操作的考核环节,专家评委评分。结果演练设置桌面推演和技能操作两部分,8支代表队平均分为80.34分。桌面演练与技能操作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8.13%和91.12%。桌面推演中“病例对照研究”平均得分率高,其余环节与之比较,除“样本采集与检测”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代表队各环节之间得分率存在一定差别,平均得分率变异系数高在9.68至19.92之间。结论对演练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各队差异等问题,须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对应急技能加以强化,在方案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合理的前提下可探索采用桌面演练、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卫生应急能力的考核。

    作者:王斐;程周祥;钱邦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5%四聚乙醛粉剂室内撒粉灭螺试验效果评价

    目的:对5%四聚乙醛粉剂杀螺效果进行室内试验和评价。方法采用室内喷粉灭螺的方法,评价5%四聚乙醛粉剂施药后不同时段对钉螺的杀灭效果;试验同时设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24h半数致死量(LC50值)为1.92g/m2,48h半数致死量(LC50值)为0.48g/m2,施药后5d钉螺死亡率均大于97%。结论5%四聚乙醛粉剂达到国家农业部相关标准。

    作者:金伟;马艳;郭见多;朱磊;陈雪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广州北部山区螺种、蟹类及其感染并殖吸虫的调查

    目的:调查广州北部(从化市、增城市、龙门县、新丰县)山区淡水螺、淡水蟹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囊蚴的情况,了解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采集山溪螺蛳、溪蟹,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鉴定并殖吸虫虫种。结果从化市良口镇螺蛳尾蚴感染率0.32%,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100%,蟹种为平和华溪蟹。吕田镇螺蛳尾蚴感染率0.03%,螺种为拟钉螺;溪蟹感染率为36.73%,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龙门县南昆山尾蚴感染率0.15%,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为100%,溪种为平和华溪蟹。增城市、新丰县各调查点收集的螺蛳、溪蟹均未检测到尾蚴及囊蚴。结论首次发现广州北部山区从化市良口镇、南昆山为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Ⅰ级)。吕田镇为斯氏狸吸虫中度疫源地(Ⅲ级)。

    作者:赵太平;陆予云;沈浩贤;龙小山;魏桂芬;罗健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安徽马鞍山市辖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风险评估

    目的:分析安徽马鞍山市辖区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评估到2015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风险。方法2009~2013年期间,通过免疫学和病原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畜病情监测;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螺情监测;同时,通过人畜化疗和钉螺控制措施开展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结果2009~2013年,人群治疗及扩大化疗2060人次,采用IHA法共筛查20622人次,血检阳性率平均为3.75%,处于徘徊稳定状态;kato法粪检查病1526人次,均未查出阳性。5年间家畜扩大化疗279头次,家畜查病231头次,均未查出阳性。2009~2013年,开展药物灭螺611.3 hm2,环境改造灭螺10.7 hm2,开展螺情监测3152 hm2,均未查获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从2009年0.205只/0.11m2下降到2013年的0.0075只/0.11m2,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有螺面积比2009年下降44.1%。结论2009年以来,马鞍山市辖区血吸虫病疫情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5年间均未查出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和有螺面积逐年下降,距离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差距逐渐缩小。目前主要障碍仍然是辖区尚有较大面积的钉螺分布环境。

    作者:詹惕;汪为春;娄金海;朱应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的效果评估

    目的:评估酶联免疫方法用于辅助诊断肝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和Kato- Katz方法,对2009~2010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体寄生虫病研究所就诊的疑似肝吸虫病患者进行检测,利用贝叶斯统计方法计算ELISA和Kato- Katz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共对2359人临床疑诊为肝吸虫病患者进行了检测。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40.44%(954/2359),Kato- Katz方法粪便中虫卵检出率为21.75%(513/2359),血清ELISA阳性率明显高于粪便虫卵检出率(P<0.05)。其中,血清ELISA方法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76.53%、阳性预测值为54.66%、阴性预测值达99.52%,与粪便虫卵检出法的吻合度系数为0.564。结论粪便检查联合血清ELISA法可用于提高肝吸虫病的诊断率。

    作者:张晓丽;陈小贝;朱骥伟;舒晶;韩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病相关胃肠道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目的:了解慢性肠道血吸虫感染与肠道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池州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13年3月慢性胃肠道血吸虫感染合并胃肠道肿瘤患者病理资料,总结慢性血吸虫胃肠道感染患者并发胃肠道肿瘤发生情况,分析慢性血吸虫胃肠道感染与胃肠道肿瘤发生的特点。结果慢性血吸虫病并发胃肠道肿瘤的比例为25.8%(88/340),其中癌发生比例为22.6%(77/340),轻度不典型增生为0.58%(2/340),中度不典型增生为1.47%(5/340),重度不典型增生为1.17%(4/340)。结论肠道慢性血吸虫感染与胃肠道肿瘤发生有关,可能为癌前病变。

    作者:徐秀亮;杨江华;潮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粉尘螨主要变应原基因Der f2和Der f3基因改组的优化

    目的:优化粉尘螨变应原Der f2和Der f3基因改组条件,以期获得粉尘螨变应原融合突变基因。方法 RT- PCR方法扩增粉尘螨变应原Der f2和Der f3基因,用DnaseⅠ分别酶解Der f2和Der f3基因10、15、20、25、30min;酶解相同时间的Der f2和Der f3基因两两混合,采用DNA shuffling技术对粉尘螨变应原Der f2和Der f3基因进行重组,电泳检测重组子。结果以Der f1 F和Der f1 R、Der f2 F和Der f2 R为引物分别在酶切10min、15min、20min、25min均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以Der f2 F和Der f3 R为引物在酶切10min、15min和30min的模板中亦出现PCR片段。结论通过多种条件的组合,可获得多个粉尘螨变应原Der f2和Der f3基因间的融合基因,为大规模制备高效,低价的哮喘疫苗奠定基础。

    作者:刘志明;姜玉新;李朝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64例分析

    经皮肤行肺穿刺切割活检是肺部非血管介入技术中的重要内容,一些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检、痰细胞学检查等难以明确性质的病变,通过活检取得组织学资料可作出定性诊断,阳性率高,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制订以及治疗后随访、判断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CT引导下肺穿刺切割活检术方法简单、微创安全。现将我院2011年7月~2013年5月行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代平;魏丽;黄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是指在对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针对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心理问题,通过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我们分析和把握血吸虫病人由疾病所致产生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情绪因素,运用心理护理为病人提供支持治疗,调动其积极配合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有效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笔者所在医疗机构正在推行的以血吸虫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及心理护理。现将2012年我院收治的64例各型血吸虫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如下。

    作者:吴义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贫穷所致传染病。目前,全球有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感染者超过2亿,每年因血吸虫感染所致的死亡人数超过20万[1]。我国主要流行日本血吸虫病。截至2012年底,全国仍有血吸虫病人24万余例[2]。其病原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当成虫移行至宿主脑部异位寄生时,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3]。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易被误诊为神经胶质瘤等疾病[4~6]。本文主要就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彬;王文华;韩志强;侯立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颈胸段脊柱手术入路的选择策略进展

    颈胸段脊柱通常是指从第7颈椎(C7)到第4胸椎(T4),是从相对灵活、活动度较大的颈椎向相对固定、活动度较小的胸椎的过渡区域。其位于胸廓后部,位置较深,前有胸骨、锁骨及后纵隔结构的影响,后有肋骨、肩胛骨的阻碍,且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时暴露较为困难。虽然颈胸段脊柱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不高,但由于椎管相对较窄,通常症状比较严重。此外,该部位的脊柱肿瘤、结核以及外伤引起的骨折、脱位等病变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因此,选择合适的颈胸段脊柱手术入路是临床常见问题。本文主要就颈胸段脊柱手术的常用入路作一综述。

    作者:王安;李仁虎;陈华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