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黄山市屯溪区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2~2014年三年间分别选择在兖溪村、傍霞村、篁墩村进行调查,2012年同时选择阳湖柏山小学为调查点,于每年的11月份采集调查对象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计算阳性率以及感染度等指标。结果兖溪村、傍霞村、篁墩村的粪检阳性率分别为0.62%(4/650)、8.14%(49/591)和2.31%(14/606),阳湖柏山小学中未检测到阳性感染者。在感染率相对较高两个村中,傍霞村以蛔虫构成比高,而篁墩村是钩虫为主。三个调查点均未发现重度感染者,兖溪村4例均为轻度感染,傍霞村轻度和中度感染者分别占79.59%(39/49)和20.41%(10/49),篁墩村轻度感染者占92.86%(13/14)。年龄分布上,60岁上年龄组感染率高。结论当地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显著,需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程银玲;王荣宝;周建红;李鸣;张军霞;徐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环鄱阳湖地区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感染情况,为当地开展禽流感风险评估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环鄱阳湖地区选取县区为研究地点,在每个县区中选取地理位置临近鄱阳湖的自然村作为采样点,分别于2014年9月和2015年3月期间,采集禽类粪便、禽类饮用水、禽类羽毛、笼具表面擦拭物和蛋表面擦拭物等标本,并对标本进行鸡胚接种后进行禽流感检测。结果2014年9月和2015年3月期间,两次采集环鄱阳湖地区外环境标本均为2500份,秋季采集标本的阳性率(9.04%)显著高于春季(3.96%);两次采集的活禽市场的阳性率(41.80%和26.33%)均高于养殖户(3.96%和9.09%);笼具表面擦拭物的阳性率(9.43%)高于其他类型标本的阳性率。结论秋冬季节环鄱阳湖地区禽流感疫情发生危险增高,要重视秋冬季节禽流感外环境和高危职业人群的监测工作。
作者:严文婧;曾晓旭;刘晓青;傅伟杰;黄维娟;谢昀;陈涛;杨静;祝菲;舒跃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2009~2014年安徽省繁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9~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县面上防治资料,进行纵向分析。结果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9年下降了55.7%,2008年以后全县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县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未查出阳性。全县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全县钉螺面积下降至103.2hm2,较2009年下降了16.4%;阳性螺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螺面积。活螺密度2009~2011年呈波动状态,2011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14只/0.1m2,较2009年下降了65.0%;阳性螺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繁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低水平。
作者:吴启平;盛明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全县钉螺和阳性钉螺分布现状,为急感防控、查灭螺工作及探索今后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开展全县螺情调查,同时收集2013~2014年螺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枞阳县现有钉螺面积1542.8hm2,分布于8个乡镇的28个行政村。全县有螺框出现率16.59%,钉螺平均密度为0.776只/0.11m2,未查到阳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江、洲、湖滩,呈片状分布,占总有螺面积98.56%;内陆环境有螺面积较少,钉螺呈点状分布于沟、塘及距居民点附近。2015年全县有螺面积继续下降,仍未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枞阳县螺情呈下降趋势,防控成果进一步巩固。
作者:周伟;刘琴琴;王晓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快速和准确掌握2014年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传播风险,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湖南省选取13个县(市、区、场)25个行政村采用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1粪3检)抽查监测村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应用改良压碎逸蚴法和LAMP法检测感染性钉螺。在钉螺调查环境观察人、畜活动的情况并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1粪3检)调查野粪感染情况。结果92%的监测村有存栏家畜,屈原管理区青港村、岳阳县机场村、北湖村和沅江市康宁村的家畜感染率分别为1.10%、1.00%、1.00%和0.93%;共调查25处钉螺环境,均为洲滩环境,均捕获钉螺。对各处环境双号框钉螺采取压碎逸蚴法检测混合样本23个,未发现感染钉螺。对各处环境单号框活螺采取LAMP法检测混合样本155个,6处环境钉螺(汉寿县明星外洲,津市市中心外洲,湘阴县沅潭外洲、东方红外洲,屈原管理区宝塔外洲,云溪区丁山外洲)检测有阳性反应;56%的钉螺调查环境有家畜活动,其中4处环境50头(只)以上(屈原管理区宝塔外洲、青港外洲,云溪丁山外洲、新设外洲)。44%的钉螺调查环境有人员活动,共计43人;在96%的钉螺调查环境采集野粪607份,其中牛粪592份、羊粪15份,检测未发现感染性野粪。结论钉螺、家畜和野粪等风险监测指标可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广平;周杰;胡本骄;汤凌;李以义;杨建平;任光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掌握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监测点28个,对各监测点进行人群、耕牛病情、螺情监测及相关因素调查,统计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耕牛感染情况及钉螺分布等相关指标。结果全市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5310人,耕牛348头,调查有螺及可疑环境67处1370.90hm2。人群、耕牛感染率分别为0.05%和0,人群感染率较2013年下降了61.54%(χ2=5.844,P=0.016)。垸内、垸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需进一步加强螺情监测,巩固传染源控制措施,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作者:罗华堂;李洋;李群英;王浩;周业华;周水茂;徐明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厦门市居民鼻咽癌死亡变化趋势,为厦门市鼻咽癌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2014年厦门市居民鼻咽癌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等评价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鼻咽癌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4年,厦门市居民鼻咽癌死亡率2.31/10万,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2.64倍;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死亡年龄中位数为57岁,10年间死亡率处于较平稳水平(P>0.05)。男性(OR=2.95,95%CI:2.38~3.67)和年龄(OR=1.32,95%CI:1.29~1.36)可能是鼻咽癌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厦门市居民鼻咽癌死亡率处于较平稳水平,未来应以男性、老年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重视鼻咽癌防治工作。
作者:林艺兰;池家煌;龚永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厦门市居民白血病死亡变化趋势,为厦门市白血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2014年厦门市居民白血病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等评价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白血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4年,厦门市居民白血病死亡率3.62/10万,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38倍;0~4岁组白血病死亡率较高,之后在较低水平波动,55岁后随着年龄的升高死亡率迅速升高;死亡年龄中位数为54岁,10年间死亡率处于较平稳水平(P>0.05)。男性(OR=1.46,95%CI:1.25~1.71)和年龄(OR=1.18,95%CI:1.16~1.20)可能是白血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厦门市居民白血病死亡率处于较平稳水平,未来应以男性、儿童和老年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重视白血病防治工作。
作者:林艺兰;池家煌;龚永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2005~2014年吉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吉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吉林省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共4900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90/10万,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年龄为3~1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为1.61∶1),病例数多的职业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66.56%,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为春夏季和冬季),不同年份的发病率呈现波动性,不同地区发病率分布不同,主要集中在与外省交界密集的城市。结论吉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应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作者:赵庆龙;钱程;邓立权;李雪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014年在番禺区中医院就诊的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对2014年8~11月该院收治的103例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登革热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100%),肢体酸软乏力(97.09%),头痛(64.08%),皮疹(45.63%),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分别占84.47%和75.73%,血清AST、LDH、CK和α-HBDH结果高于参考值上限分别占76.70%、46.60%、55.34%和67.96%。结论上述病例均为普通登革热患者,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
作者:方志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祁门县人体重点寄生虫的分布现状,掌握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祁山镇的星光村、祁红乡的祁红村、新安乡的高塘村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调查村3岁以上常住人口,调查人数每村300人。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采用一粪两检检查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华支睾吸虫等蠕虫虫卵并计数;试管滤纸培养法对钩虫感染者进行钩蚴培养,检查并鉴定粪样中的钩虫虫种;透明胶纸肛试法检查儿童蛲虫卵;碘液涂片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一粪一检检查肠道原虫包囊或滋养体。结果共调查770人,查出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者11人,总感染率为1.43%。其中钩虫感染2人,感染率为0.26%;小杆线虫感染8人,感染率为1.04%;微小内蜓阿米巴感染1人,感染率0.13%。无混合感染者。结论祁门县人体重点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43%,达到卫生部《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0)》Ⅲ类地区标准。感染因素与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和村民卫生健康知识低下有关。
作者:任以胜;方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芜湖市血防专业机构人员及基本建设现状,为改革和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提供依据。方法设计调查表、建立数据库,调查分析全市血防专业机构人员及基本建设现状。结果芜湖市各血防专业机构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人员缺编现象较普遍。全市血防专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2.7岁,30岁以下人员仅占14.73%。基层血防专业机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县级血防专业机构无学历和中专学历人员占在职人数的55.07%。技术职称构成不合理,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失调,市级和县级血防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严重缺乏。血防业务机构基本设施陈旧、落后,办公用房面积不足。结论芜湖市血防专业机构能力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使之适应当前血防工作的发展,更好的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服务。
作者:车玉良;陈勇;高岚;张戎;陶德超;叶廷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沙市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下一阶段防治工作策略制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0~2014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计算人、耕牛血吸虫疫情及螺情指标。结果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降至0.32%,较2010年下降了86.21%;2010年耕牛感染率为1.22%,后下降至0.75%、0.69%,2013年耕牛全部被淘汰。2010~2014年钉螺面积下降缓慢,未发现新增有螺面积,2012年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有反弹趋势。结论沙市区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螺情指标下降缓慢,甚至有反弹趋势。今后需要在传染源控制为主的基础上,大限度地降低当地螺情,巩固血吸虫病控制成果。
作者:王亚辉;廖显超;吴广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并提出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3年我院收治的42例晚期腹水型血吸虫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诊疗资料。结果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程常表现为较长的发展过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约60%的患者肾功能衰竭有所改善,但对于到达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的患者,肾功能衰竭改善不明显。结论对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可能并发肾功能衰竭患者,应尽早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洪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掌握休宁县土源性线虫病分布情况、流行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安徽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每年选择一个总人口数不少于1500人的村为监测村。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3周岁以上人群粪便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采集农作物种植地的土壤样本,检测土壤钩蚴污染情况。结果5年来共调查5244人,查出感染者104人,感染率为1.98%。其中感染蛔虫87人,感染率为1.66%;感染钩虫17人,感染率为0.32%;未检出鞭虫;其中混合感染2人。共检测土壤标本75份,未检出钩蚴。结论休宁县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较低,属于土源性线虫病流行Ⅲ类地区。与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居住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
作者:徐基明;孙文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蜱媒传染病是由蜱作为媒介传播的一类疾病,其病原体种类繁多、动物宿主广泛、流行环节复杂,易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1]。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主要传播途径疑为经蜱虫叮咬[2~4]。我国于2008年、2010年陆续出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进一步加大了对该类疾病的监测防控力度。为此,对蜱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王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血吸虫病是当今世界危害仅次于疟疾的人类寄生虫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估计6亿人口受威胁,感染人口1.947亿[1]。血吸虫病在世界上至少已流行2300年以上,20世纪初,人们才掌握了血吸虫的生活史,发现钉螺(Oncomelania snail)为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并且发现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钉螺的生态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3]。因此,对有螺地区感染性钉螺的密度及分布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是判断当地血吸虫病流行潜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鉴别感染性钉螺是防治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现将目前对感染性钉螺的主要检测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张雪(综述);宋志忠(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立克次体可分为立克次体科及无形体科,前者引起恙虫病、斑疹伤寒等传统立克次体病,后者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埃立克体病等新发立克次体病。本文着重对无形体病防治所要面对的挑战即诊断困难和原因进行阐述,提出在临床上高度怀疑本病时,应使用特效药物——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经验治疗。
作者:张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2015年流行性感冒的监测结果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对2016的流行趋势进行预判。方法统计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2015年全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以及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数据。结果2015年夏季南方出现了流行高峰,北方维持在低水平,均为A(H3N2)亚型占绝对优势。南北方省份均在12月份开始相继进入2015~2016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甲型H1N1、A(H3N2)和B型共同流行。结论预计2016年2月下旬,流感活动水平将达到峰值,春夏季中国大陆省份将以甲型H1N1、A (H3N2)和B型流感共同流行,但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要流行株。
作者:陈涛;杨静;汪立杰;祝菲;成艳辉;李越;严文婧;王大燕;舒跃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2015年湖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制订防控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湖南省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聚集性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年湖南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5628例,其中重症病例710例,死亡14例,发病率为201.32/10万;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为湘中、湘东北和湘西地区;男女性别比为1.56∶1,5岁及以下年龄组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7.01%;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54.02%,普通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的EV71检出率分别为9.62%、29.48%和88.89%。结论湖南省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人群是低龄儿童、散居儿童,不同血清型的毒株交替占主导地位,加强监测和风险评估、有效处置疫情和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
作者:罗垲炜;高立冬;胡世雄;黄威;邓志红;张帆;陈雨;赵善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有焦虑、有期盼、有争取、有自信,也有失望,甚至还有拒绝,但每年10月,都会有一场“中国何时获得诺贝奖”的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国力增强,对于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话题,国人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摘获文学奖这一奖项,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奔相走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中国人获诺奖的重大突破,圆了国人百年之梦,让国人如释重负,大快人心。但高兴之余,我们发现,在世界认可度更高的自然科学奖领域,依旧是欧美日科学家的“天下”,中国依旧在等待“零”的突破。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其在发现治疗疟疾新药青蒿素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高奖项,也是中国获得的首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在举国同庆、万众欢呼的同时,也有质疑和反思。
作者:操治国;汪天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