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2302
  • 国内刊号:34-1263/R
  • 影响因子:0.81
  • 创刊:1972
  • 周期:季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2005年安徽省优秀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2016年3期文献
  • 2015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报告并分析2015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4年以来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9个市、51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其中23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8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5年,全省共血检176.5万人,发现阳性24537人,粪检24.4万人,发现粪检阳性10人;共报告晚期血吸虫病5684例,未发现本地感染的急感病例,推算病人数为8904人。流行区牛存栏35542头,共检查牛17408头,发现粪检阳性11头,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7%。全省现有钉螺面积27144hm2,其中复现钉螺面积39.17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年以来,全省人感染率、牛感染率、急感病人发病率和感染性钉螺分布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84.3%、97.0%、100%和100%,有螺面积则在2.71亿m2与3.10亿m2间徘徊波动。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作者:高风华;张世清;汪天平;何家昶;许晓娟;李婷婷;张功华;汪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云南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特征,为消除疟疾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0~2015年,腾冲市共报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39例,间日疟170例,占71.13%(170/239),恶性疟67例,占28.03%(67/239),三日疟1例,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发病年龄小为1个月,大为7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5:1。职业以农民和民工为主。6~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6月发病数多,占41.88%(124/239)。结论腾冲市为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同时存在三日疟,病例以间日疟为主;本地感染疟疾呈低水平、散发趋势,自2013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

    作者:王加志;尹授钦;李胜国;李希尚;丰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君山段江滩钉螺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观察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的变化,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块江滩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纵向监测,并收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水情、泥沙等资料信息。结果2003~2015年,江滩钉螺分布范围缩小了74.77%,面积减少了72.56%,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7.20%,感染螺平均密度下降至0。结论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范围、分布区域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螺平均密度均呈整体下降趋势。

    作者:徐润尧;曹剑;胡本骄;李以义;任光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5年重庆市3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目的:分析重庆市2015年3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病例病原、抗原及核酸检测过程,减少卵形疟原虫的漏诊和误诊。方法收集流行性病学资料及血样,按照WS259-2015疟疾的诊断标准对3例血样进行血涂片镜检、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及巢式PCR检测。结果3例患者均为非洲务工归国人员,并都有疟疾发病史。血涂片镜检结果,3例血样均为疟原虫阳性。RDT检测结果3例均为除恶性疟以外其他疟原虫阳性。国家参比实验室推荐的巢式PCR检测DNA,3例均为阴性。用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的种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3例均为阳性。结论根据镜检、RDT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种特异性PCR检测确定,重庆市2015年首次发现了3例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输入病例,为重庆地区首次发现。

    作者:谭妍;李志峰;凌华;周杨;许静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室温下片形吸虫卵孵化观察及尖膀胱螺感染实验

    目的:研究室温下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的效果,以及片形吸虫毛蚴感染尖膀胱螺的试验。方法采用云南大理本地采集的牛体片形吸虫排出的新鲜虫卵进行孵化,分A、B两组,A组每日换水,B组不换水,观察孵化效果。结果在平均水温24℃的情况下,两组均在第13d孵出毛蚴,但A组(换水组)孵出较多且观察较容易,B组(未换水组)孵出较少且液体混浊影响观察,两组孵化持续时间为20~30d;用孵出毛蚴感染尖膀胱螺,未能感染。结论在夏季室温22℃以上可以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每日更换瓶内去氯水,孵化效果较好,不用使用温箱等设备,肉眼即可观察,且成本相对较低,可适用于基层或现场;另外依据本实验结果推测尖膀胱螺可能不是片形吸虫的适宜中间宿主,成功感染还需寻找其他条件。

    作者:陈凤;赵银娇;杨慧;段玉春;刘榆华;罗天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5年安徽太和县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太和县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4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要求,在太和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各1个行政村和城关镇1个社区居委会共3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1粪2检。结果3个点粪检841人,共检出土源性线虫10人,总感染率为1.19%,其中检出有钩虫卵7人,蛲虫卵3人,感染率分别为0.83%和0.36%;未检出肝吸虫感染者。线虫感染者主要分布在乡镇调查点,以农民、女性、中老年人、低文化程度人群为主。结论太和县居民的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较低,居民中未检出肝吸虫感染者。

    作者:张西才;张勇;李春贵;李永中;张永俊;阮子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早期诊断效果的初步评估

    目的:初步评估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模型,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及基于该试剂盒所使用的血吸虫天然蛋白抗原X的ELISA法(抗原X-ELISA法)检测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2、3、4、5、6周兔血清,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早期诊断效果。结果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检测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2周兔血清的阳性率均为0,从感染后第3w开始阳性率均达到100%;抗原X-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前正常兔血清的假阳性率为30.77%,检测感染后第1、2周兔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16.67%,从感染第3周开始阳性率也达到100%。两种方法检测同一时间点兔血清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在早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作者:孙成松;章乐生;朱海;王玥;汪峰峰;周莉;尹晓梅;汪奇志;张世清;汪天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2~2013年广州市心血管病逐日死亡数与气象因子的时间序列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市心血管逐日死亡数与气象因子关系,为政府制定预防干预措施及医疗气象的预测及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州市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心血管病死亡资料和同期气相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气象因素包括日平均气压、气温(日高、日平均、日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平均风速、日照时长与心血管病逐日死亡数死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广州市心血管病逐日死亡数近年有所增加,其中日均气压、气温、风速、湿度、降雨量、日照等气象因素均与心血管逐日死亡数相关(均P<0.05),日平均气压和日平均风速呈正相关(r>0),气温(日高、日平均、日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长呈负相关(r<0)。平均气压为1019hPa,滞后为30天时,RR值大为1.051(95%CI:1.026~1.076);平均气温为6℃,滞后为6-8天时,RR值大为1.036(95%CI:1.024~1.048)。结论我市应加强对心血管患者的宣传教育,气象因素对心血管死亡存在滞后性,因此对于气候变化应做好提前预防。

    作者:董航;李晓宁;刘华章;林国桢;李燕;李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红外检测技术用于钉螺生态体温检测的研究

    目的:根据热辐射理论和红外测温原理,探索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钉螺的生理学体温。方法在实验室,研究红外热像仪进行钉螺体温检测的条件,通过红外成像仪扫描各种检测条件下的钉螺,拍取热图像后取点分析,计算钉螺体温结果,分析钉螺的变温特征。结果在背景温度25.5℃,湿度51%条件下测试,钉螺生态温度呈正态分布(0.21±0.14)℃,活螺与死螺有不同的变温速率,钉螺表面湿度、体液分泌、运动状态是钉螺生态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螺龄对于钉螺生态温度变化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红外成像技术能准确、快速、安全、有效地测定钉螺的体温。检测钉螺生态体温的变化特征为无创鉴定钉螺死活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夏蒙;贺宏斌;李广平;周杰;刘宗传;丁良;王慧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CiteSpace的弓形虫研究发展演进分析

    目的:绘制近年来国际上弓形虫研究发展的可视化图谱并给予解读,从宏观上梳理和把握该学科研究与发展规律。方法运用可视化信息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99~2012年发表在Web of Science中以弓形虫和弓形虫病为主题词的研究文献进行参考文献的共被引分析。结果可视化图谱呈现出八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为弓形虫入侵机制、基因分型与种群、流行病学、细胞免疫学等为主的八个主要研究方向和各自发展进程,发现了以Sibley LD(1992)为首发表的十七个关键节点文献和近几年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结论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让相关科技人员能迅速、直观的了解八十年代以来弓形虫的研究和发展特点,对准确把握弓形虫研究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制定宏观科技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张光明;操治国;李启扬;徐梅;王毓洁;张诚;黄殷殷;刘道华;汪天平;Wang Tianping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04~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评价2004~2015年南京市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效果,为制订下一步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以来,全市钉螺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钉螺面积由2004年的4700.25hm2下降至2015年的1713.88hm2,降幅达63.54%。感染性钉螺面积下降显著,2009年至今,南京市均未查到阳性螺点。人群DDIA阳性率由2004年的4.04%降为2015年的0.88%,未发生急感病例。2008年以来未查到粪检阳性病例(2012年除外)2006年以来未查到病畜。截至2015年,全市11个血吸虫病流行区县中7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4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通过实施钉螺控制和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防控效果显著,顺利完成血吸虫病规划目标。

    作者:殷位刚;高原;裘玲;谢朝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湖北钟祥市文集镇钉螺分布状况分析

    目的:分析钟祥市文集镇钉螺的分布状况,为制定钉螺控制和监测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分析2016年文集镇钉螺分布情况,比较2012年至2016年文集镇钉螺分布变化。结果文集镇现有钉螺面积84.69hm2,主要分布在西大河、中大沟水系,主要环境类型为河滩、沟渠、水田等处。因行政区划调整,文集镇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有所上升,但钉螺面积、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平均密度等呈下降趋势,连续五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控制策略后,文集镇螺情得到控制,钉螺逐渐变为点状分布,但实现传播阻断标准后仍需加强综合防治和监测。

    作者:胡兴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例Sweet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与分析

    目的:探讨Sweet病临床特征、误诊误治原因,提出诊疗要点。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回顾2例病人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分析误诊原因。结果2例病人曾先后误诊为药疹、结节性红斑和变应性血管炎等疾病,后经组织病理学确诊。误诊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病为少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差异大;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多种疾病类似,极易混淆;基层医院皮肤病理学检查还未普及,缺少辅助检查等原因。结论 Sweet病是一组以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多、疼痛斑块或结节为特征,原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综合征,极易误诊;主要组织学特征为不伴发血管炎的真皮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作者:方丽萍;张健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云南巍山县首起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处置分析

    目的:对巍山县首起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调查处置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布病防控工作、疫情调查处置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方法对巍山县首起突然发生的人间炭疽疫情调查处置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012年6月4日大理州医院报告1例布病。病例为巍山县畜牧局青华乡畜牧兽医站职工张甲,平时对其父张乙养殖的从布病疫区石林县购的山羊每月察看1次,发病前先后参加过巍山县马鞍山乡山羊流产事件调查处置工作、从布病疫区寻甸县引进羊种;对张甲家其余3人、与张甲一起购种羊的3位同事、8名接触过羊种的村干部或兽医,共14人采血检测布病抗体,结果张甲之父张乙阳性,其余13人均为阴性;对张甲家全部羊只(共27只)采血检测布病抗体,结果12只阳性。结论这是一起未经检疫私自从布病疫区购进山羊导致羊间布病流行,继而波及人间的布病疫情,并且为巍山县首起人间布病疫情。

    作者:杨辉;王彭;罗晓芸;徐智;左字华;柯春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5年安徽濉溪县登革热媒介监测分析

    目的:分析濉溪县2015年5~10月登革热相关蚊媒监测结果,为登革热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濉溪县2015年5~10月监测结果表明,伊蚊布雷图指数(BI)高是8月份为17,低是10月份为11,平均值为13.83。容器指数(CI)高是7月份为28.00,低是6月份为15.05,平均值为19.04。伊蚊幼蚊孳生环境中永久性容器阳性率(20.00%)高于暂时性容器(18.84%)。伊蚊成蚊密度以7~9月较高,平均叮咬指数为14.67只/人·小时。结论濉溪县总体上不存在登革热传播的高度危险性,但是远远超过了BI<5的安全水平,一旦有病人传入,就有引起本地感染甚至导致爆发的危险。因此,做好防蚊、灭蚊、清除蚊媒孳生地和加强监测是濉溪县防控登革热的关键。

    作者:叶超;董飚;马晓飞;张友爱;孙拥军;胡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结核性心包炎行心包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结核性心包炎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术间断抽液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在其中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15例结核性心包炎患者在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行心包穿刺置管术间断抽液,配合相应的置管前护理、置管中护理及置管后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结核性心包炎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术间断抽液治疗以及在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作者:武丹丹;孙裕华;匡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09~2014年河北献县蝇类种群分布及密度调查

    目的:了解献县住区蝇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在每年4~11月份中旬开展监测一次。结果2009~2014年间共捕获蝇类14812只,分3科6属10种,家蝇属占64.19%,绿蝇属占24.52%;2009~2014年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4.98只/笼、63.25只/笼、55.07只/笼、8.05只/笼、9.06只/笼、9.28只/笼;蝇密度高峰在7、8月。结论家蝇属和绿蝇属为献县住区蝇类优势种群,通过化学杀虫及控制蝇类孳生地等综合防治措施,蝇年平均密度指数呈下降趋势。

    作者:李俊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本刊已启用稿件在线处理系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慕课(MOOC)及其应用于寄生虫学教学时的思考

    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规模大、涉及面广,对传统寄生虫学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挑战。如何取慕课之长,补传统教学之短,使二者有机结合,探寻属于自己并有益于学生的新教学模式,是每一位寄生虫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浅析了慕课的特点,探讨了慕课对寄生虫学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指出了开发寄生虫学慕课时应思考的问题。

    作者:姜鹏;刘若丹;王黎;张玺;张紫芳;薛长贵;王中全;崔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简明稿约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部包虫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自细粒棘球绦虫被Batsch发现以来,包虫病已渐渐被人们所认知,包虫病(Hydatid disease)又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因棘球蚴幼虫寄生在动物和人的体内而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1],经确诊后其10年内的病死率可高达94%[2]。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4年3月报道[3],在流行区域,人类囊型棘球蚴病的年发病率超过50/10万,每一时刻都有一百余万人受到棘球蚴病的影响,在非洲东部和中部以及中国的部分地区患病率可达5%~10%。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牧区,是我国包虫病的“重灾区”。包虫病常侵犯的脏器是肝脏,而胸部包虫病的发病率仅位于第2位[4],临床上常见的胸部包虫病包括肺、肋骨、胸骨、膈肌、心脏包虫病等,但以肺包虫多见,约占全身包虫病的15%。目前胸部包虫病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术治疗,目的是彻底摘除内囊,预防囊液外溢引发头节播散和过敏反应。但因手术要求高、难度较大,一旦术中内囊破裂,可增加包虫病的复发率,故其术后复发率可高达25%[5]。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包虫病的治疗已有所发展,故本文对当前胸部包虫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瑞;张海平;张铸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