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761
  • 国内刊号:34-1143/R
  • 影响因子:1.18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15
  • 全年订价:16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95年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 外科学
肝胆外科杂志   2014年2期文献
  • 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与T管引流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与T管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的适应证.方法 分析136例行开腹胆总管探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46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观察组),90例行T管引流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从而探讨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的适应证.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P =0.904)、术中出血量(P =0.476)、腹腔引流量(P=0.198)、胆漏发生率(P=0.705)、切口感染率(P=0.874)、术后残留结石率(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P<0.001)、术后禁食时间(p<0.001)、术后补液量(P<O.001)、术后住院时间(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领的情况下,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适于在临床推广.

    作者:刘宁;王德侯;甘建春;刘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脏切除手术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目的 建立肝脏切除术前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我科连续性完成52例半肝切除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预测因素.结果 术前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 R15)、残余肝脏体积/标准肝脏体积(RLV/SLV)、脾脏体积增大倍数(△SV/SSV)均为半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03和P=0.002),风险系数R=3.545×(ICG R15)-5.743×(RLV/SLV) +8.982×(△SV/SSV).结论 相对较高的ICG15R和△SV/SSV,以及较低的RLV/SLV可能影响肝脏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不全的发生.

    作者:邢天宇;李齐根;夏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CTPV外科治疗策略

    目的 研究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CTPV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670名,其中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合并门脉海绵样变性患者9例.分别采用ERCP/EST取石,胆总管切开取石,肝叶部分切除和分期手术方法.结果 手术残石率44.4% (4/9),治疗总残石率22.2% (2/9).ERCP取石成功2例,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外引流3例,肝叶部分切除3例,分期手术1例,术中输血率33.3% (3/9).结论 完善的术前影像学诊断,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案,精准的外科操作,是诊治此类患者的要点.

    作者:黄帆;赵红川;刘付宝;王国斌;赵义军;张志功;谢坤;余孝俊;耿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51例意外胆囊癌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意外胆囊癌(UG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1990年6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1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手术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1例意外胆囊癌均经冰冻或石蜡切片病理证实,其中腺癌47例(92.2%),鳞癌2例(3.9%),神经内分泌癌1例(2.0%)及小细胞癌1例(2.0%);根据Nevin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13例,Ⅲ期15例,Ⅳ期16例,Ⅴ期2例;31例(60.8%)改行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18例(35.3%)仅行胆囊切除术,另有2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随访33例(64.7%),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3月(2 ~ 60月);Nevin分期(P=0.001)、手术方式(P=0.026)是影响UGC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治手术组患者较非根治手术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3,P<0.05).结论 绝大多数意外胆囊癌患者的病理诊断为腺癌,行根治手术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应根据病理分期,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切实有效的手术治疗手段.

    作者:张大方;高杰;李澍;彭吉润;栗光明;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总管结石早期内镜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的早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和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胆总管结石的住院患者中,26例实施ERCP术,同期30例患者实施传统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26例患者顺利实施ERCP操作,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ERCP胆总管结石患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郭德胜;钱小星;齐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86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86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切除+门静脉取栓+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栓塞及生物靶向治疗.结果 1年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为85%,3年生存率为35%;结论 肝切除+门静脉取癌栓+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栓塞+生物靶向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杜振双;何谦;张诚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预测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新型评分系统

    目的 建立一个基于临床病理特征的预测肝癌术后预后的评分系统.方法 回顾性的观察2003年至2009年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793例病例,以死亡及复发作为终点,以Kaplan-meier和COX回归确定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小加权法建立肝癌术后预后预测的评分系统,并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来评价该评分系统的准确性.之后我们根据这一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个组,比较这三组人群的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 单、多因素分析表明,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以及手术切缘情况.用上述4个因素依据各自权重建立新的术后预测评分系统:微血管侵犯(有=2,无=0)+直径(>5cm =4,≤5cm=0)+肿瘤数目(多发=2,单发=0)+手术切缘(≤1cm=1,>1cm =0).该评分系统的C-index为0.747(95% CI,0.720~0.774).应用该评分系统将患者分成三个不同风险组,三组之间生存和复发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这一评分系统能够准确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可进一步为肝癌术后预防复发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黄黎峰;夏勇;李俊;雷正清;沈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疗效进展分析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的疗效及进展.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 2012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5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回顾性分析了1985年1月~1999年12月手术治疗的20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对照组)的资料,并比较了两组的疗效.结果 研究组残石率(18.5%)显著低于对照组(43.3%),P=0.000,疗效优良率(89.6%)显著高于对照组(71.6%),P=0.000,再手术率(5.7%)低于对照组(14.8%),P=0.026,而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529.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的提高与发病情况的变化、新诊疗技术的应用及肝叶切除术应用比例提高有关.

    作者:姚宁;龚谋春;方旭东;方晓明;姜朝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人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86例年龄大于70岁的胆囊切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295例,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79例,11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胆囊造瘘1例,25.6%的病人(99例)存在不同类型的并存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3%(28例),均治愈,死亡1例.结论 老年人胆囊切除手术应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关键.

    作者:王奕军;杨勇;周勇杰;樊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合并布-加氏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合并布-加氏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9例合并布-加氏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结果 9例患者中8例行肝癌切除治疗联合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1例既往2年前行BCS介入治疗后再发HCC行肿瘤切除,术后下肢水肿消失,曲张静脉好转,溃疡愈合,随访至今,无一例死亡,6例下腔静脉通畅,1例患者术后半年出现下腔静脉再次闭锁,行第二次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1例术后12月肿瘤复发行TACE治疗.结论 有效缓解症状,延长病人生存期,是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大勇;芮青峰;李恒;王润之;张伟;肖国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移植中变异肝动脉的处理

    目的 探讨肝移植中变异肝动脉的保护及重建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进行的340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变异肝动脉的保护及重建方法.取修肝过程注意保护变异的肝动脉,变异的肝动脉采用显微缝合技术与供受体腹腔动脉干的分支行端端吻合,术中根据变异动脉的条件,选择管径相互匹配、位置合适的腹腔动脉干的属支进行吻合,其中管径≧3 mm采用连续缝合;<3 mm采用间断缝合.术后常规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情况,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结果 340例中出现肝动脉变异64例,其中左肝动脉变异33例,来源于胃左动脉20例、腹腔动脉干11例,腹主动脉2例;右肝动脉变异30例,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胃十二指肠动脉10例,腹主动脉1例;肝总动脉变异1例,来源于腹主动脉.误扎变异左肝动脉2例,术后出现左肝管缺血坏死2例.结论 供肝肝动脉变异率高,取修肝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异肝动脉的保护,选择供受体合适的腹腔动脉干分支与变异肝动脉吻合是处理肝动脉变异的良好方法.

    作者:蔡秋程;杨芳;张小进;吕立志;江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放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恶性梗阻52例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内镜治疗对于恶性胆道梗阻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于自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的52例恶性梗阻黄疸的患者行内镜治疗,其中6例为胆囊癌,20例为胆管癌,25例为胰头癌.结果 所有病人均成功放置支架,黄疸水平较术前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支架平均通畅时间为85.3天,平均生存时间为165.7天.结论 对于恶性梗阻黄疸患者,胆道支架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作者:姚寒晖;黄强;邵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胰管空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附31例报告)

    目的 评价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改良胰管空肠吻合法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2013年6月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患者资料,其中2008 ~2010年14例行传统胰肠端端套入吻合,2011~2013年17例行改良胰管空肠吻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出血、引流液淀粉酶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改良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传统法对比无差异,术后出血例数对比无差异,但是术后引流物淀粉酶和胰漏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降低.结论 改良法胰管空肠吻合术操作具备相对简单、吻合可靠、胰漏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永清;成伟;徐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总管Ⅰ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行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其中行胆总管一期缝合30例作为缝合组,T管引流30例作为引流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 缝合组在术后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输液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避免了放置T管引起的一系列弊端,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微创术式之一,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卫国;程平;刘学礼;刘安成;胡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TOR抑制剂对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使用mTOR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对肿瘤复发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中心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手术的病例建立数据库.根据患者术后所使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分为两组,单CNIs免疫抑制剂组和含西罗莫司(Rapa)组.按照术前肿瘤所符合的移植标准(米兰标准、UCSF标准以及超标准)对组内病例分层分析,对比各组病例之间在肿瘤复率发、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方面的差别.结果 对于米兰标准及UCSF标准患者,两组间在肿瘤复发率、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超标准患者两组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含Rapa组总生存期优于单CNIs组(P<0.05).结论 超标准肝癌患者术后使用mTOR抑制剂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罗毅;何康;万平;张建军;夏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围手术期隐患及并发症处理体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手术切口美观、高危患者能耐受等优点,已广为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首选方法[1].但在大量的临床手术实践中发现仍存在许多隐患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探讨.并且规范并制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围手术期诊治程序,可以有效地规避手术风险,进一步完善、彰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技术优势.为此,本文回顾总结了25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手术前、后存在的隐患进行评估分析,同时就产生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

    作者:温占朝;郑纪虎;温凤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皮穿刺肝胆留置引流管管理

    猪尾巴导管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在肝、胆及胰腺外科中应用广泛,操作安全、有效,即使穿刺失败,也不耽误患者手术治疗[1].我院采用在CT引导下利用猪尾巴导管进行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用于治疗胆管梗阻患者的胆汁引流和肝囊肿、肝脓肿患者的囊腔、脓腔引流,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将14例行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后留置猪尾管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万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复发性肝癌行补救性肝移植的疗效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有效的根治手段为肝癌切除和肝移植术.由于肝癌起病隐匿,且多数合并严重肝硬化,发现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手术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很高.即使是小肝癌(直径≤5cm),手术切除术后5年的存活率虽可达到55%~71%[1-3],但是术后5年的肿瘤复发率也超过50%[4,5].对于复发性肝癌,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以及复发肿瘤的再次手术切除等,总体治疗效果欠佳,肿瘤复发率仍非常高.

    作者:张英才;覃伟;杨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DCD肝移植过去、现状和未来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为了更好地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启动了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移植试点工作,2013年2月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正式在全国展开.据中国肝移植注册(CLTR)统计,截止2013年12月我国累计完成DCD肝移植1120例,其中近3年开展的数量占了76%,几乎逐年成倍增加,仅2013年DCD肝移植数量就达626例,占全年肝移植总数26.02%.

    作者:霍枫;李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

    作为原发性肝癌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下简称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每年新发肝癌病例更是达到了626000例[1].其发病率在我国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我国每年约33万人死于肝癌,死亡率极高.肝癌的恶性程度高,很多情况下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而手术切除率仅为20%~ 30%,术后5年生存率为30% ~ 50%,复发转移率超过60%[2].外科手术的低切除率和高复发率,迫使人们深入研究肝癌的发病、转移和侵袭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来开发更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

    作者:沈艺南;卢军华;杨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研究进展

    1 背景介绍先天性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一种罕见的新生儿疾病.患儿出生后不久就会表现出阻塞性黄疸的症状.病变一般初发生在肝外胆道,如未经及时治疗可迅速向肝内胆道发展,引起严重的胆汁淤积和迅速发展的肝硬化.患儿随即出现肝脾肿大,腹水,静脉曲张,凝血功能减退等肝功能失代偿和门脉高压征象,严重者可致死亡.BA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大部分的BA患者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的炎症反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触发因素和具体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作者:单禹华;龙喜带;夏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50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211例胆源性胰腺炎(BAP)患者进行比较.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时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血糖、血钙、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肝发生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HLAP组患者年龄偏小,男性多于女性,甘油三酯、血糖、脂肪肝、复发率明显高于BAP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明显低于BAP组,胆固醇、血钙平均住院天数两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和甘油三酯关系密切,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发病率逐年增加,易并发糖尿病和脂肪肝,不伴有血、尿淀粉酶的显著升高,且易复发,积极降血脂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并防止复发.

    作者:吕魁;方茂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索拉菲尼联合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抗肝细胞癌生长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索拉菲尼联合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抗肝细胞癌生长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采用不同剂量索拉菲尼6.9 μmol/L、13.8μmol/L、20.8 μmol/L联合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作用于小鼠H22肝癌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二者联合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随着索拉非尼剂量增加,对H22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增强,与索拉非尼相比,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6,P<0.05;4.4 mg/ml剂量除外);索拉非尼在13.25 mg/ml时联合DC-CIK细胞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强,与索拉非尼4.4 mg/ml剂量联合DC-CIK细胞作用相比,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75,P<0.05).结论 索拉非尼联合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共同作用于肝癌细胞,能够提高索拉非尼杀伤肝癌细胞作用,且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为进一步提高分子靶向药物临床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秦建民;黄涛;盛霞;张敏;殷佩浩;李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iRNA干扰ABCG2影响肝癌细胞的耐药及侵袭能力

    目的 探讨ABCG2在肝癌细胞的耐药及转移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MTT方法检测siRNA干扰前后三种肝癌细胞MHCC97-L、MHCC97-H、SMMC-7721对多柔比星的药物敏感性;划痕与Transwell实验证实这几种肝癌细胞在siRNA干扰前后的转移、侵袭能力;western-blot、PCR实验证实siRNA转染效率.结果 SMMC-7721、MHCC97-L、MHCC97-H细胞内ABCG2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对多柔比星的耐受程度也同样逐步上升,同时侵袭能力逐渐增强;siRNA干扰后,MHCC97-L、MHCC97-H两株细胞中ABCG2水平明显降低,对多柔比星敏感性明显增强,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结论 ABCG2不仅在肝癌细胞的耐药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影响肝癌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靶向干扰ABCG2水平增加了化疗药物敏感性并降低肝癌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

    作者:季伟;焦宏波;罗维欢;江春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儿活体部分肝移植现状

    肝移植目前已成为小儿终末期肝脏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活体部分肝移植(livingrelated par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LRLT或LRPLT)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肝移植方法,已在小儿肝移植中广泛的应用.1988年,巴西Raia医生报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儿童活体肝移植,随后1989年澳大利亚Strong医生等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真正获得临床存活的儿童活体肝移植.随着活体肝移植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中国也在1997年报道国内首例成功完成的儿童活体肝移植.

    作者:沈丛欢;夏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症的预防与治疗

    活体肝移植术已被认为是器官短缺时代救治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有效方法.但供肝体积是限制活体肝移植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体积过小尤其当接受移植物受体重量比(GRWR,graft-to-recipient weight ratio)小于0.8%的情况下较易发生小肝综合症.小肝综合症发生的原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的病因是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血流过度灌注,尤其当门静脉压力高于20 mmHg时,发生了门静脉微循环和肝窦内皮的损伤、淤胆的病理改变,并继发了中介因子的释放,终导致移植物严重损害和失功.

    作者:王伟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