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提高对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这一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了2012年3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中心确诊的4例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历资料,对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易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常见肝脏肿瘤混淆而导致术前诊断错误.手术治疗是治疗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唯一有效方法,研究收纳的4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应提高对其的认识,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作者:鲁皓;张传永;戴新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组织声学结构定量技术(ASQ)不同感兴趣区域(ROI)面积大小对乙肝后肝纤维化程度的研究.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及已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肝纤维化的患者60例,每位患者均进行腹部肝脏的二维超声检查及ASQ技术的检查,收集所得的每一位患者的肝脏二维超声图像及ASQ技术图像,将图像导出进行软件分析,所得ASQ技术图像,对其进行不同面积大小的ROI选取分析,得出ASQx2直方图.脱机分析软件计算ASQ参数:红色曲线众数(Redmode),将不同ROI下所得参数值分别与肝纤维化(HF)病理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健康志愿者中小ROI组与大ROI组红蓝曲线走行均平滑,红线峰值略偏向100cm2位置右侧,两图未见明显肉眼性差异;HF患者中红蓝曲线走行粗糙不平整,红蓝曲线下面积增大,蓝线峰值增大,偏离100 cm2,其中小ROI组较大ROI组程度更甚;Redmode值分别在A0、B0、C0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dmode值分别在A0和A1、B0和B1、C0和C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B1、C1组Redmode值均与HF分期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rs1=0 678,rs2=0.824,rs3=0.635).结论 ASQ技术可较为准确的评估乙肝后HF,且不同面积大小的ROI均与HF分期正相关,ROI面积为2*2cm2时,相关性高,意义大.
作者:万颖;郑慧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1,TFF1)在人肝细胞癌(H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建立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90例HCC肿瘤组织和90例癌旁非肿瘤组织中TFF1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肿瘤组织和癌旁非肿瘤肝组织中TF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和31.1%,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TFF1蛋白在H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均呈正相关,同时也和肿瘤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TFF1表达增高可能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TFF1的表达状况可作为评估HCC预后的一种潜在标记物.
作者:尚允利;钱叶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持续床旁肾替代疗法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方法 将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7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跟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床旁肾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炎症因子水平、各项肾功能指标水平及急性生理健康状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不具可比性差异(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肾功能指标水平无可比性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肾功能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优(P<0.05);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健康状况造治疗前无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急性生理健康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持续床旁肾替代疗法,可有效清除患者机体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水平,提升患者预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晓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双导丝技术与早期乳头预切开技术在困难性ERCP插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对106例困难ERCP患者所采用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对常规插管反复进入胰管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双导丝组(46例),而将常规插管不成功者即早期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后胆管插管的定义为早期预切开组(60例).观察两组插管的成功率、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孑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整个研究期间内106例困难ERCP患者,分别应用双导丝插管(46例)以及早期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选择性胆管插管(60例),其中双导丝组成功率为93.5% (43/46),早期预切开组成功率为96.7%(58/60),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双导丝组25例(占54.3%)、早期预切开组13例(占21.6%),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穿孔、出血.结论 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或者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均能提高插管成功率,早期预切开技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双导丝组明显降低,可作为困难ERCP插管中的补充方式.
作者:杨春建;齐伟;钱小星;文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探讨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池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4例,分为一期缝合组(n=32)和T管引流组(n=62)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花费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后肝功能变化、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后血清Na+水平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38%和1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期缝合组在手术花费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和术后血清Na+水平方面均优于T管引流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一期缝合术式是安全,有效的,且一期缝合具有外科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可推广使用.
作者:刘刚;孔胜兵;詹志林;吴迪;佘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有效实施及其疗效.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普外科器官移植中心病区2006年3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7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是否施行了联合肝叶切除分成:胆管切开取石联合肝叶切除组(A组)、单纯胆管切开取石组(B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B两组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76位患者中,65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5.5% (65/76),随访患者中A、B两组间术后胆管炎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个体化选择肝叶切除和内、外引流术,可以降低术后残石率并改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郭旗;刘付宝;陈江明;刘学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乳酸(Lactate,Lac)及降钙素原乳酸比(PCT/La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SAP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并发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7例)和未感染组(23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和检测指标,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间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SAP合并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1)一般因素及实验指标显示感染组较未感染组CRP(t =2.291,P=0.044)、PCT(t=2.682,P=0.016)、Lac(=2.384,P=0.044)及PCT/Lac(t=3.121,P=0.002)显著升高;(2)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后CRP、PCT以及PCT/Lac的增高均可预测SAP合并感染风险增大(均P<0.05);(3)CRP、PCT以及PCT/La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CRP:0.583±0.082、PCT:0.652±0.076、pct/lac:0.900±0.045,PCT/Lac相较于其他指标具有更佳的预测效能,其诊断SAP合并感染的阈值为2.92,其敏感性84.62%,特异性83.61%.结论 检测CRP、PCT、Lac及PCT/Lac水平可以提高SAP并发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其中PCT/Lac水平作为诊断SAP合并感染的指标佳,其大于2.92可作为合并感染的诊断切点.
作者:张霖;黄斌;杨斌;陈剑;陶晓根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肝胆胰二病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2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Bismuth Ⅰ型1例(4.5%),Ⅱ型2例(9.O%),Ⅲa型9例(40.9%),Ⅲb型3例(13.6%),Ⅳ型7例(31.8%).8例行术前减黄治疗.22例均接受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其中半肝切除术14例,扩大半肝切除术2例,围肝门切除术6例,联合左尾状叶切除术3例,门静脉部分切除及修补术1例,肝动脉及门静脉切除重建术1例.术后病理证实中分化胆管细胞腺癌16例,低分化胆管细胞腺癌3例,中分化胆管粘液腺癌1例,低分化混合性肝癌1例,胆管细胞不典型增生1例.平均手术时间6.8±1.4小时;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86%),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或好转后出院.术后18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3~2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术后肿瘤局部复发或肝内或全身转移.肿瘤局部复发及肝内转移4例,无瘤生存10例.长无瘤生存时间28个月.结论 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有效可行的外科治疗手段.
作者:吴若林;方翊天;陈灿灿;黄帆;王国斌;余孝俊;侯刘进;叶征辉;赵红川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床旁严重指数(BISAP)评分系统与中性粒细胞-粒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依据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急性胰腺炎(SAP)、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和轻度急性胰腺炎(MAP),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BISAP、NLR及BM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ISAP、NLR及BMI在三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01),BISAP、NLR及B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0.973、0.955.结论 BISAP、NLR及BMI在预测及恶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BISAP和NLR的预测效力要高于BMI.
作者:吕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比较同期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的48例患者及同期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51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比,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方面没有差异(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开腹组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同样安全、可靠,但在术中指标及术后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慧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成人胆总管囊肿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胆总管囊肿术后患者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7例患者中,32例合并肝胆管结石,8例合并反流性胆管炎,4例胆肠吻合口狭窄,1例胆总管囊肿癌变.本次手术,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1例,9例患者因肝内胆管结石联合肝叶切除,4例行胆肠吻合口拆除重建;4例行胆汁袢重建,1例胆总管囊肿癌变无法切除仅行肿瘤活检.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随访中2例患者结石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胆总管囊肿术式选择不当及术后相关并发症为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手术方式及个体化治疗是减少胆总管囊肿术后再次手术的关键.
作者:刘学谦;单深良;郭旗;谢坤;赵义军;刘付宝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26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前1周内外周血NLR大小分为低NLR组(NLR<2.560)和高NLR组(NLR≥2.560).应用Kapl卸-Meier方法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差异,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 低NLR组和高NLR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8%、66.1%、42.6%和62.6%、35.7%、25.4%,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7%、81.3%、61.2%和83.5%、72.6%、46.9%.两组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73,19.75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400ug/L,肿瘤直径≥5cm,肿瘤数目≥2个,血管侵犯,巴塞罗那分期B或C期,ALT≥80u/L,NLR≥2.560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2.560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P<0.05)与总生存期(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NLR可作为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评估预后的指标,术前NLR较高者则预后较差.
作者:郝莉;王伟;潘跃银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一般处理方法包括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内镜下Odds括约肌切开取石(E ST).对于有开腹胆道手术史的二次胆道患者,由于其手术粘连,解剖结构变异等问题既往一般采取后两种手术方式[1-3].但是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等缺陷.而EST导致Odds括约肌功能破坏,短期可造成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长期可造成反复胆管炎、结石复发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外科医生经验的不断累积,腹腔镜下切开取石对于既往胆道开腹手术史的患者已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4-5].
作者:潘书贵;张亚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胆囊癌是肝外胆管多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的外科切除是胆囊癌患者唯一可能获得治愈可能的治疗方法.除了极少数的极早期的,且多是偶然发现的胆囊癌(Tis/T1a)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绝大多数的胆囊癌患者在发现时即处于晚期(Ⅳ期),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或即使是处于中期(Ⅱ~Ⅲ期)单纯的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也非常不理想.因此,临床医生们一直不停地在探索应用和联合辅助性的治疗手段,包括放化疗、介入治疗,以及新近出现的靶向和免疫治疗,以期望改善胆囊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辰;姜小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1概述遗传代谢性肝病是一类较常见的儿童肝病,大多数治疗无特异性方法,主要通过纠正代谢紊乱及改善其引发的生化改变,可在一定程度延缓疾病进展[1].但当肝病进展到了肝硬化晚期或肝衰竭,须进行肝移植.遗传代谢性肝病约占儿童肝移植适应症的15%~25%[2],是除了胆道闭锁以外的第二大常见适应证.
作者:唐晖;杨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发病率居我国所有恶性肿瘤第4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位[1].因肝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70%~80%的病例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如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以下简称PVTT)、肝外转移等,预后极差,造成肝癌总体预后仍不理想.文献报道[2]肝癌合并PVTT的发生率高达44.0%~62.2%,且肝癌病人一旦出现PVTT,若不接受治疗其自然生存期仅2.7 ~4个月.因此,提高对PVTT的诊治水平在肝癌临床诊疗中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孙居仙;石洁;程树群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虽然肝再生并不完全依赖于肝干细胞,但当发生肝炎、肝外伤、肝硬化及肝癌等肝损伤时,肝干细胞便会被激活[1],受损后的残存肝组织通过再生,可迅速恢复至原有体积和重量,终实现肝组织结构的重建及肝功能恢复[2].通常情况下肝再生是由成熟肝细胞分裂增殖完成,但当成熟肝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或受抑制时,肝干细胞可分化发育为成熟肝细胞.干细胞是存在于胚胎和成体中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殊细胞,因其在诸多领域的临床应用前景广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干细胞研究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方向之一,其中干细胞移植用于肝再生的治疗也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
作者:赵亮;戴朝六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以人肝癌细胞HepG2为研究模型,探讨Rab17蛋白对其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永生化肝细胞系(L02)和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Bel-7402)中Rab17的蛋白表达水平,再分别将靶向Rabl7的小干扰RNA和Rab17过表达质粒转染于HepG2中,观察二者对HepG2细胞增殖以及其相关周期蛋白C-myc、CyclinD1表达的影响.结果 Westem blot结果 表明,与永生化细胞系相比较,肝癌细胞系中Rab17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在HepG2中沉默Rab17的表达,可以增加周期蛋白C-myc和CyclinD1的表达,促进其细胞增殖,而过表达Rab17则表现为对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 肝癌细胞中Rab17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永生化肝细胞,上调其表达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占书箱;李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SD大鼠制作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予以MSC静脉注射治疗,再灌注12h收集各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标本.通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HE染色判断肝脏损伤程度及MSC的治疗作用.通过体外中性粒细胞与MSC共培养及中性粒细胞Transwell实验验证MSC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结果 MSC可以降低血清转氨酶并减轻肝脏病理改变.MSC在体外可以下调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2的表达,抑制其趋化.干扰MSC中B7H3蛋白的表达会减弱MSC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抑制作用.结论 MSC通过B7H3蛋白下调活化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2表达,抑制其趋化,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郑旭;戴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居第六位,肿瘤致死率居第四位[1].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根据新公布的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全世界每年新增和死亡的肝癌患者超过一半发生在中国,2015年新增肝癌病例466100例,死亡病例422100例[2]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肝癌的发病率居第四位,而病死率仍高居第三位.近年来,肝癌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发展,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深入人心.如何高效,合理,规范选择各种肝癌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成为临床上提高肝癌疗效的首要课题.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简称MDT模式,是指多个学科的专家通过共同讨论的方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的过程,目前已成为全球肿瘤治疗的常规模式.
作者:汪珍光;周伟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背景:肝脏是实质性脏器肿瘤发生转移的一个主要部位.由于肝外转移灶的存在,对于大部分肝脏转移瘤的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是不可行的.对于结直肠癌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孤立性可切除肝转移灶,肝切除术是广泛适用的,并且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其有效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性的证据,肝切除术在非结直肠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non-colorectal non-neuroendocrine liver metastasis,NC-NNLM)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甚至存在争议.大多数已经进行的研究缺少足量的每种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样本,主要由于缺少包含孤立性可切除肝转移灶的病例样本.因此,先前文献报道的肝切除术的结局是笼统的,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型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非手术治疗的敏感性进行分析.
作者:Keiji Sano;Masakazu Yamamoto;Tetsushige Mimura;方翊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2018年9月12日WHO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结直肠癌发病率居全球第3位(10.9%),仅次于肺癌(11.6%)、乳腺癌(11.6%),死亡率占第2位(9.2%),仅次位于肺癌(18.4%)[1].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常见的靶器官.据报道,约15-25%的患者在初诊时即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约15-25%的患者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出现肝转移,CRLM已经是直肠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2].手术切除转移灶是目前有望治愈CRLM的唯一手段[3].CRLM患者肝转移灶可完全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约30~ 57%,未治疗的CRLM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9个月,不能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但仅10 ~ 20%的患者初诊时可根治性切除,部分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过转化治疗后,15 ~30%的患者可以重新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2].因此,如何通过转化治疗将初始不可切除CRLM转化为可切除,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作者:刘虎;杨家和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