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比分析60例采用BRW分次、GTC低分次、多分次、高分次SRT治疗颅内肿瘤的治疗与随访资料.结果:随访23.31±13.83月,1年生存率85.0%,生存期23.31月,实际肿瘤控制率86.67%.结论:SRT疗效确切,并发症低,以小病变和多分次尤佳,优于单次治疗.但是,SRT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病变部位、体积、性质、一般情况及放疗史等选择治疗方式和剂量.
作者:何永生;宋锦平;蒋万书;黄光富;付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方法,临床结果.方法:采用单纯SRS治疗颅内转移瘤33例,SRS+WBRT治疗42例,31例行单纯全脑放疗.单纯SRS治疗的剂量为14~22Gy/单次,SRS+WBRT则在单次SRS后在行全脑放疗30~40(y)3~4周,单纯WBRT治疗剂量40~50Gy/4~5周.结果:经2~3年随访,SRS组33例PR+CR局部控制率87.8%,一年生存率75.8%,两年生存率45.5%;SRS+WBRT组41例,CR+PR92.9%,一年生存率88.1%,两年生存率47.6%;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10),但无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WBRT组31例,CR+PR 87.1%,两年生存率25.8%,与SRS+WBRT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10),瘤生存率分别为48.4%,71.4%,两组一年生存率54.8%,与SRS+WBRT组对照有显著差异(P<0.005).平均生存时间SRS、SRS+WBRT、WBRT分别为11月、14月、8月,经t检验:SRS组与SRS+WBRT组相差不明显(P>0.10),SRS+WBRT与WBRT组相差明显(P<0.01).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转移瘤的疗效比传统外科手术、外照射好,是一种方法简单的治疗手段.早期脑转移瘤的SRS治疗和全脑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作者:刘均;柏秀松;刘跃;马莉萍;苏厚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手术切除的癫痫病灶进行抗癫痫药物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将手术中切除大脑皮层病灶切成脑薄片,通过脑标本的降温通氧保存脑片活力,用低Mg2+和4-氨基吡啶(4-AP)灌流诱导脑片自发性癫痫样放电,用自行研制的多孔浴槽实现对同一脑标本进行4种药物实验,观察在抗癫痫药前后自发放电波幅变化.结果:4例癫痫病灶及2例非癫痫脑组织(对照组)实施了药物敏感实验,常用的4种抗癫痫药在低浓度时(μmol/L:苯妥英钠100,苯巴比妥1000,安定30,卡马西平100)对癫痫脑片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较对非癫痫脑片的作用弱.药物浓度增大3倍后,对两组脑片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癫痫病灶皮层脑片在体外可以用来观察药物的抗癫痫作用,癫痫病灶片对常用抗癫痫药物的敏感性较非癫痫者差.
作者:王天佑;栾国明;孙振荣;白勤;谭郁玲;徐立新;董丽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寻求继发性癫痫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从而提高疗效.方法:收集近10年来因脑膜瘤引起癫痫的病例51例,将切除的标本作有目的的病理研究,并结合临床进一步分析研究.如果:经半年到10年的随访,51例中,满意41例,显著改善6例,无改善1例.无法全切除的3例中,良好1例,无改变2例,总有效率达94.1%.结论:脑膜瘤引发癫痫的原因可能为:(1)肿瘤位于运动、精神情感区.(2)因脑组织受损后,神经网络形成捷径.(3)局部微环境变化出现的体液改变三个因素,它们共同为局部异常放电提供条件,引发癫痫.要取得好的疗效,(1)必须争取肿瘤全切除并彻底清除侵入性部分瘤细胞;(2)充分保护正常脑组织、神经和血管.
作者:张增良;陈文荣;吴育典;杨少锋;许海雄;谢泽宇;刘明发;周志韶;孙德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偶极子定位法(DLM)对癫痫痫灶定位的价值.方法:对133例癫痫病人进行DLM和CT/MRI检查,部分病人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120例手术病人行皮层或深部电极验证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LM检查与术中电极结果一致,且精确度高(<1cm)、特异性好.结论:DLM是一种新型的无创伤癫痫痫灶定位方法,对局限性癫痫样波DLM定位明显优于影像学方法.
作者:马德选;徐如祥;张新伟;柯以铨;周谷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后的MR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38例颅内肿瘤的MR影像资料,其中胶质瘤13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6例,听神经瘤5例,生殖细胞瘤4例,垂体瘤2例,三叉神经瘤1例.病例均采用1.0T超导型MR扫描仪检查.结果: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后MR发生以下变化:(1)肿瘤中央长TIW、T2W信号改变,周边强化;(2)瘤体失强化或囊变;(3)瘤灶变化可分为完全消失、明显缩小、轻度缩小或基本不变和增大;(4)瘤周不同程度水肿.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肿瘤信号、病灶大小及瘤周可发生一系列生物学变化,MR能准确客观反映其变化特征,为临床确认颅内肿瘤性质,能否SRT治疗或其他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晓鸣;曾飞雁;黄石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对1109例采用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疗效进行分析讨论.方法:仰卧位,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局部浸润麻醉,刺中三叉神经节后以温控射频热凝对靶点毁损.作者对此项技术作了部分改进.结果:疗效优良854例,良好202例,无变化53例,总有效率95.3%.结论:认为改进后的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老年人更为适宜.每次毁损参数以温度60~75℃,热凝时间2~4min为好.
作者:吴承远;刘玉光;徐淑军;王宏伟;袁春亭;何守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13例脑立体定向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定向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是一种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因素有年龄、血压、毁损灶、合并其他疾病及操作不当等.结论:定向术后并发颅内出血可以通过控制血压、排除合并其它疾病、定期保养设备等进行预防,出血后可保守治疗、脑室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
作者:马骏;常义;扬纶先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颅内肿瘤132例临床结果.方法:利用GTC重定位头架和X刀治疗132例.本组病人共治疗3~10次,3~10Gy/次.每次间隔1~3天.结果:132例病,经8~3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其中显效31例(23.5%),有效80例(60.6%),无效21例(15.9%),出现并发症6例(4.5%).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治疗体积较大和位于重要解剖部位的肿瘤.它不同于一般外放疗,它的治疗次数虽少而剂量大.增加SRT治疗颅内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均;柏秀松;刘跃;于丽萍;苏厚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介绍神经导航系统在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摘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直径1.0~4.0cm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前均作2.4mm层厚的MR轴位成像,于导航计算机工作站行三维影像重建,制定手术计划和佳手术入路,手术中以观察棒指引定位.结果:神经导航下观察棒指引定位蝶窦和蝶鞍中线极为准确,同时可指示出垂体腺瘤的大小和范围,平均误差2.8mm.无一例损伤视神经和颈内动脉,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在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中运用,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减少了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邹元杰;刘宏毅;常义;张锐;彭永森;胡波;刘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从三脑室底部造瘘术的经验总结,提高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1 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科共实施立体定向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19例.术前均作MRI检查,鞍背与脑干之间距离大于5mm,梗阻原因为导水管狭窄14例,松果体区肿瘤3例,三脑室后部肿瘤2例.全部病例均在Leksell-G型定向仪辅助下,MRI导向,应用德国生产的Storz硬质神经内窥镜,由右额钻孔右侧侧脑室入路.根据术中内窥镜下脑室内解剖结构,参考立体定向靶点坐标及轨迹,选择造瘘口位置.造瘘口一般位于鞍背后方,两个乳头体前方,用单极电凝器电凝后,穿通之,再用球囊导管扩大造瘘口,直径在6~8mm之间.结果:全组病人造瘘成功,造瘘口未见出血.术后高颅压症状缓解明显.术后1周颅脑CT复查显示脑室系统缩小不明显,一个月后可见明显缩小,但是有1例病人术后二周不但未见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再行V-P分流术.全组无死亡率.结论:立体定向辅助下内窥镜作三脑室底部造瘘术,具有定位准确,手术安全,疗效确切的特点.用单极电凝穿通三脑室底部及球囊导管扩张造瘘,瘘口形成可靠.
作者:凌士营;凌至培;汪业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群中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进行性变性,使得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从而出现震颤、僵直、运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和立体定向手术,但两者均属对症性,不能阻止或延缓病理过程和病情发展,以致中晚期病人致残而生活不能自理.
作者:牛朝诗;凌至培;汪业汉;傅先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问题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胶质细胞作为神经细胞的一种辅助成分,历来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损伤修复中倍受重视.近来,胶质细胞通过合成分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g-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进而参与损伤修复,结果将胶质细胞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舞台.本文就胶质细胞与神经损伤修复的关系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李劲涛;马以骝;冯忠堂;杨志敏;王廷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后颅窝手术中颅神经监测始于Krause(1898年)为耳鸣患者施行耳蜗神经切断术中,以弱电流刺激面神经干导致右面局部收缩,监测面神经功能.
作者:刘斌;吴承远;李龄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自1979年Perlow等人采用胚腹侧中脑(ventral mesencephalon,VM)组织移植入帕金森病(PD)模型鼠脑内,发现移植物中的多巴胺(DA)神经元修复了损害引起的功能缺损.自此以后脑内移植给病人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1987年Bjoklund 首先用胚VM组织治疗PD病人获得成功.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很多患者接受该术治疗,观察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1,2],但是病人的功能并没有完全恢复.Zawada等[3]人发现移植后的神经元大多数在头三天已经发生凋亡.因此,弄清移植神经元凋亡的原因以及如何阻止其凋亡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束汉生;曾水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性,15岁,因头痛、呕吐伴右侧肢体无力7月余收住院.查体:神清,双眼底水肿,双瞳等大,光反射好,右侧轻度面瘫,右侧上下肢肌力3~4级,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右侧巴彬斯基征(+).
作者:曹洪明;田芳镇;李园园;肖忠高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丘脑痛是中枢性恶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多表现为持续性慢性疼痛,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吗啡也不能奏效.应用伽玛刀毁损丘脑与疼痛传导有关的神经结构可以缓解疼痛,并且能持久的维持疗效.我们治疗了2例丘脑痛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灿虎;李冰;张金伟;张丽君;金道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高血压脑出血的立体定向碎吸术具有局麻下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但是,易并发再出血的缺点.我院自1997~1999年共有61例行立体定向碎吸术,有5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以发;赵全军;孙明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4岁,以四肢乏力为首发症状,病情逐渐发展至全身肌肉瘫痪、舌瘫及吞咽困难,MRI检查示:桥脑体积增大,桥脑及中脑见T1W低信号,T2W高信号区,结合临床诊断为脑干肿瘤.
作者:于飞;杨进;聂歆闻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应用CT扫描定位穿刺术,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及时施行血肿清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6岁(45~71岁).发病至手术时间短8小时,长3天,平均12小时,出血量大90ml,小21ml,平均43ml.位于左侧基底节区18例,右侧者10例,双侧基底节同时出血2例.其中破入一侧脑室者15例,两侧者5例,第Ⅲ、Ⅳ脑室铸型者6例.术前意识清醒者5例,其余为昏迷,2例伴有脑癌.
作者:袁邦平;郭明宝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4岁.因左足顽固性烧灼样疼痛6年入院.6年前被手枪击伤左腹部,子弹从右腰部穿出,当地医院诊断为:腰腹部贯通伤,脊髓损伤,肠破裂.先后行肠吻合、椎板切除减压、脊髓探查术.术后双下肢活动好转,5天后出现左足烧灼样疼痛,剧烈难忍,呈发作性,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易发.6年来自服吗啡类等强镇痛药物维持.查体:双膝以下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双踝以下肌力3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
作者:董海明;李兆明;薛刚;翁博文;赵黎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科自1998年8月~2000年6月,采用MRI-引导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治疗颅内小病灶30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大玮;吕洋;王树安;付双林;罗毅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自1997年10月至1999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穿刺置入Ommaya囊治疗颅咽管瘤8例,并且随访半年~2年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春阳;刘子彪;熊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于1998年12月至2000年5月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和内引流治疗颅内囊性肿瘤12例,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河清;陈家康;文超勇;郑捷敏;兰学军;李学东;陆建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脑立体定向手术是神经外科微侵袭手术,手术范围小,所以脑立体定向术尽量在局麻下进行,使病人术中一直保持清醒状态,利于术中对病情的观察.但是儿童在行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由于其生理特点,不能或不完全能配合医师进行手术操作,因此,在开展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时,对病儿进行全身麻醉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此时患儿处于麻醉状态,故操作方法、观察项目与成人有所不同.
作者:王锐;张勇士;李士月;田增民;刘宗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我院于1999年10月应用安科公司生产的ASA-602型立体定向仪,对2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柳鹏;石寄平;王凯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目前治疗方法有单独或联合应用手术、栓塞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3种.本中心自1986年至1999年共收治脑AVM492例,单纯行γ-刀或栓塞后行γ-刀治疗92例,未发现放疗后出血者,接收外地γ-刀治疗后出血5例γ-刀治疗后出血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文;凌锋;宋庆斌;王大明;张鸿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1997年3月至2000年2月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对11例巨大型囊性肿瘤伴梗阻性脑积水病人,行肿瘤囊腔、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再行伽玛刀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文;廖述才;吴高峰;袁树斌;孙守岐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