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术后复发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我科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期间218例慢性硬膜下钻孔手术病例,收集相关资料,建立EXCEL表格并完成相关分析,找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肿厚度、有无分隔或脑萎缩、术后中线移位程度、手术前后中线变化值、术后积气程度及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6种因素是导致复发的原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慢性硬膜下病人应采用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案,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张曙光;程峰;石磊;李晓良;贡伟一;潘天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26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宽颈动脉瘤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26例患者术前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24例患者术中栓塞满意,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例,术后脑血管痉挛致脑缺血1例,经过处理,25患者恢复良好,1例因术中动脉瘤再破裂而死亡.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超勇;滑祥廷;巴永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张力性气颅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张力性气颅患者9例,其中7例患者行锥颅排气再手术并置硅胶管持续引流,2例单纯通过调整引流管排气.结果 术后7天后,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示气体大部分排除,仅1例残余少量积液存于薄层硬膜下,中线结构无偏移,脑组织受压得到缓解.所有病例均于10天~1个月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无1例出现血肿复发或遗留血肿.结论 锥颅排气再手术并双引流管接闭式引流术或经调整引流管排气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张力性气颅有效方法.术后常规行颅内压监护及头颅CT复查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外流术后张力性气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深誉;孙卫东;黎景光;罗益民;李邱旺;杨琨;龙任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I—gel喉罩联合气管导管应用于后颅凹手术预防插管与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后颅凹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60岁,体重35~90kg,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0):气管导管组(TT组)和I-gel喉罩联合气管导管组(TI组).麻醉诱导后,分别置人气管导管(IT组)或I-gel喉罩联合气管导管(TI组)行机械通气.于患者入室后10 min(T0)、麻醉诱导前即刻(T1)、气管导管置入即刻(T2)、置入后3 min(T3)、拔除喉罩(TT组)或气管导管(TI组)前即刻(T7)、拔除后1 min、5 min和15 min(T8-10)时记录MAP、HR; TI组于拔除气管导管前即刻、拔管即刻及拔出后3 min(T4-6)时记录MAP、HR、Ppeak、PETCO2;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MOAA/S评分、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T组MAP于T1-3时降低,T7-8时升高(P<0.05),HR于T1-3,7,9-10时降低,T8时升高(P<0.05);TI组MAP于T1-3,7,9-10时降低(P<0.05),HR于T1-3,78-10时降低(P<0.05).与TT组比较,TI组虽拔管时间有所延长,但拔喉罩时MOAA/S评分明显增高(P<0.05),同时拔喉罩时呛咳、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例数显著减少,T2-3,7-10时MAP、HR降低(P<0.05).与T4时比较,T5时HR升高(P<0.05)、T5-6时Ppeak、PETCO2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后颅凹手术中,I-gel喉罩与气管导管联合应用既能保证患者的通气,又可减轻患者插管与拔管的反应,提高麻醉苏醒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作者:唐朝亮;李娟;牛朝诗;康芳;黄祥;丁宛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脑放疗+后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多发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治疗疗效.方法 48例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接受全脑放疗(WBRT) 30 Gy后给予12~14 Gy的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果 全组48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脑部放疗.治疗后全组总有效率为85.41%,全组治疗前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4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位生存期9.8个月,1年生存率29.16%.结论 全脑放疗联合后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有效延长生存率,治疗副反应可以接受,是一种有效临床手段.
作者:林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A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11例PNSAH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治疗与预后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PNSAH患者无意识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无明显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再出血等并发症,预后较好.结论 正确认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提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戴荣权;任祖东;李明;吕文革;朱庆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典前颞叶切除术治疗颞叶癫痫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12例颞叶癫痫患者行磁共振(MRI)、脑电图(EEG)检查、颅内电极埋置等监测,进行术前综合评估,在皮层电极引导下行经典前颞叶切除术.结果 12例术后随访2年,满意9例,显著改善1例,良好1例,无效1例,有效率83.3%.结论 颞叶癫痫手术治疗效果好,对致痫灶的准确定位能保证较好疗效,熟悉颞叶局部解剖结构及娴熟的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绍宽;袁邦清;苏同刚;林川凎;吴贤群;林立;杨光;沈汉超;林杨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并分析难治性额叶癫痫手术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到2012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43例难治性额叶癫痫患者临床表现、术前评估、手术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6年,平均2.4年;疗效结果根据Engel's的标准进行评定,其中Ⅰ级24例(55.8%),Ⅱ级4例(9.3%),Ⅲ级11例(25.6%),IV级4例(9.3%),效果优良率(Ⅰ、Ⅱ级)为65.1%,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难治性额叶癫痫,VEEG与MEG两者—致时,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本组总体有效率,可以作为额叶癫痫患者预后较好的评判指标之一.
作者:伍勇;朱海涛;刘宏毅;钱中润;杨坤;邹元杰;吴婷;杨露;张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伽玛刀治疗的139例有病理学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KPS评分1个月内达90分以上者占95%.治疗后2~3个月经MRI、CT扫描以了解肿瘤变化:完全缓解112个病灶(51%),部分缓解67个病灶(30.6%),无变化37个病灶(16.9%),进展3例占1.4%,局部控制率95%.水肿指数从治疗治疗前EI平均值为10.1±3.6降低到治疗后的4.2±2.3,显著下降(P<0.05).生存期5~49个月,中位生存期13个月,0.5年生存率82%,1年生存率58%,2年生存率23%.至随访末时,97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分析:因颅内病变进展导致死亡31例,占32%,由颅外病变恶化导致死亡66例,占68%.结论 伽玛刀是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潘绵顺;邱书珺;李勇;王敏;吴佳;张国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策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夹闭的112例MCA动脉瘤,其中出血72例,动脉瘤位于MCA近端19例(上壁型10例、下壁型9例)、分叉部76例(前上、后方及下型分别为28、32、12例)、远端5例、多发MCA动脉瘤12例,常规翼点经侧裂入路.结果 成功夹闭109例,术后COS 5分85例、4分5例、3分13例、2分4例,死亡5例,手术相关的脑缺血损伤11例(近端4例、分叉部5例、远端2例,他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6.14,P<0.05),患者的预后与有无血肿、术前Hunt-Hess分级有关(x2分别为4.15和3.98,P<0.05).结论 MCA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效果较好,预后与是否出血、是否伴有血肿等有关.
作者:李卫东;卞留贯;孙青芳;李云峰;沈建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为合理选择术式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17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脑室镜血肿清除术治疗2个月后各组患者GCS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ADL评分.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2个月GCS评分相比手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随访6个月,开颅血肿清除组患者ADL评分1~2级者26例(44.8%),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组患者ADL评分1~2级者25例(59.5%),钻孔血肿引流组患者ADL评分1~2级者31例(67.4),脑室镜血肿清除术组患者ADL评分1~2级者16例(64.0%),均获满意疗效.结论 术前全面、准确评估高血压脑出血的类型,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发病时间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有利于降低后遗症.
作者:廖昆;杨恒;岑武;田景友;吴金桥;蒋伟峰;王俊;刘窗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透明隔囊肿伴发癫痫的机理、诊断及神经内窥镜手术疗效.方法 针对7例透明隔囊肿伴发癫痫患者进行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单侧造漏手术治疗,手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除透明隔囊肿外均未见明确的其他致痫灶,7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22个月,7例癫痫患者中,4例坚持术后口服抗癫痫药3例未发作、1例偶发,3例术后未规律服药癫痫1例无发作、1例偶有发作、1例频发.复查CT或MRI显示囊肿横径均不同程度缩小,膨胀性状态消失,囊肿双边内凹或平直.随访期间,无发作患者复查脑电图基本正常,发作患者术后早期仍存在偶发棘尖波,6个月后棘尖波消失.结论 透明隔囊肿占位效应可以导致癫痫发作,应用神经内镜行囊肿侧脑室单侧造瘘术具有微创、安全优点,癫痫症状缓解较理想.
作者:王林;凌士营;牛朝诗;刘向;魏祥品;钱若兵;傅先明;汪业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普成像在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比较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68例患者不同病理组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普成像参数上的差异.结果 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比较在Cho/NAA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0);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癌在Cho/NAA上有统计学差异(P=0.025);高级别胶质瘤与淋巴瘤在Cho/Cr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9);胶质瘤囊变区与脑脓肿在ADC值上有显著差异(P=0.006).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波普成像可以辅助鉴别治疗前常规检查诊断不明的颅内占位疾病.
作者:熊赤;牛朝诗;丁宛海;程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测量中国人脑丘脑底核(STN)的三维靶点、体积,为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提供临床基础数据.方法 在连续扫描的T2翻转加权序列MR轴位图像上,选取每例样本STN所见横径大层面,利用efilm软件自动读取该层面两侧核团中心点的坐标,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右侧STN的中心点坐标为X=11.38±1.19 mm,Y=-1.18±0.31 mm,Z=-3.95±0.94 mm;左侧STN的中心点坐标为X=-11.59±1.20mn,Y=-1.05±0.21mm,Z=-3.05±0.25 mm,STN中心点坐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结论 随着年龄增加,STN的中心点坐标向上、外、前移动;人脑STN体积左侧大于右侧.
作者:刘仲海;葛海涛;乔卫东;刘珍;王辉;林志国;陈晓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双针穿颅冲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其优点.方法 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对9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分别在血肿腔前、后1/3处双点穿刺,并在两针之间冲洗抽吸血肿.结果 90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和复发.结论 双针穿颅冲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简捷、微创、经济、有效、舒适、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佘晓春;陈勇军;何建军;蒋晓明;王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81例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围手术期护理,并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 我科自2004年7月~2012年5月共治疗护理了81例迷走神经刺激的患者,治疗期间仍坚持抗癫痫药物(AEDs)的治疗,重点在围手术期心理、药效观察、预防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对病人及其家属行健康指导.结果 81例迷走神经刺激器均顺利植入,随访病人从3个月到8年,无发生出血及其它远期并发症,其中2例死于癫痫持续状态,2例患者由于感染已取出该装置,其余患者症状平均改善率超过67.91%,生活质量(QOL)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细致专业的护理观察和康复指导是保证迷走神经刺激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作者:潘军红;栾国明;顾晶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手术前后腰大池持续引流,观察大中型听神经瘤患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在大中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9例听神经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和常规组37例.实验组:术前、中、后使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常规组:术中枕大池释放脑脊液,两组手术方式及术后常规治疗方案均相同,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平均手术用时.结果 两组面神经保留率分别为19例/22例(86.40%),22例/37例(59.50%),(x2=4.71,P<0.05),肿瘤全切率分别为20例/22例(90.90%),25例/37例67.60%,(x2=4 15,P<0.0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手术用时h:(2.6±0.5)和(3.3±0.6),(t=4.60,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大中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显著,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
作者:罗斌;查正江;李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帕金森病脑深部刺激治疗(DBS)在近十多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短期治疗效果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中远期效果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对这方面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丘脑底核DBS术后第5~10年,在药物关状态下,刺激时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药物治疗相关的运动并发症评分均较术前基础值明显改善;多巴胺每日平均等效剂量同术前相比下降43%~68%.但中轴症状、语言功能和姿势稳定性的得分已与基础值无差别.不良反应主要有体重增加、发音音量低,构音障碍等.苍白球DBS长期随访文献报道很少,仅有的文献提示苍白球DBS中远期效果不及丘脑底核DBS.
作者:康恩铭;闵伟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