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492
  • 国内刊号:34-106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5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安徽省优秀学报(2004 2009)
  • 医药卫生综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2年12期文献
  • 白色念珠菌菌丝壁蛋白1的N端片段的克隆及表达

    目的 构建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壁蛋白1(Hwp1) N端片段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重组蛋白.方法 PCR扩增目的 基因,将其连接到pMD18-T载体上,经测序验证成功后,将目的 基因连接至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提取质粒进行PCR、双酶切法鉴定,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Hwp1的N端片段.结果 成功制备了重组质粒pMD18-T-Hwp1及pET28a(+)-Hwp1,PCR及双酶切法鉴定结果.构建了含重组质粒pET28a(+)-Hwp1的大肠杆菌工程菌,经IPTG诱导能高效表达目的 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表达了Hwp1的N端片段,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诊断白色念珠菌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苗秀英;许夕海;朱玉林;程君;胡立芬;李家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生活方式对高脂肥胖大鼠APPL1和GLUT4的影响

    目的 探讨饮食、运动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大鼠肌肉组织中细胞内转接蛋白(APPL1)、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影响,以及APPL1与GLUT4的关系.方法 70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肥胖组(HF组)、饮食控制组(DC组)、运动锻炼组(EC组)、饮食运动结合组(DE组).NC组给予普通饮食,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饮食.12周后,DC组饮食限制,EC组进行游泳运动,DE组两者结合,共 6周,空腹取血检测相关代谢指标,取骨骼肌组织检测甘油三脂(TG)的含量和APPL1、GLUT4的表达.结果 HF组大鼠体重、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明显高于NC组(P<0.05),APPL1、GLUT4的水平明显低于NC组(P<0.05),骨骼肌组织中的TG水平明显增加(P<0.05).饮食、运动干预后能减轻体重(P<0.05),降低TG、TCH水平(P<0.05),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P<0.05),降低骨骼肌组织中的TG水平(P<0.05),上调APPL1、GLUT4的表达(P<0.05).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模型.通过饮食控制和(或)运动锻炼均可降低高脂喂养的脂质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上调骨骼肌组织中APPL1、GLUT4水平.

    作者:童俊露;王佑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低氧诱导对胃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氧状态能否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方法 取不同时间(0、6、12、24、48 h)低氧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划痕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结果 低氧诱导48 h后,胃癌SGC-7901细胞形态发生变化,逐渐类似于长梭形并生出伪足.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P<0.05),HIF-2α、N-cadherin、Vimentin表达升高(P<0.05).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增强.结论 低氧诱导可增加胃癌SGC-7901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可能性,进而促进该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作者:史冠男;戴夫;夏阳;刘尚全;袁媛;彭琼;甘惠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弓形虫感染与NLRP3炎症小体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弓形虫感染与NLRP3炎症小体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弓形虫激活NLRP3炎症小体机制及NLRP3炎症小体在弓形虫防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弓形虫速殖子以1:2(速殖子:细胞)的比例感染THP-1细胞,对照组加入与速殖子等体积的PBS缓冲液.半定量PCR法分析THP-1细胞中NLRP3和caspase-1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法分析THP-1细胞中NLRP3和caspase-1蛋白的变化.ELISA法分析THP-1细胞上清中白介素(IL)-1β和IL-18的变化.再将昆明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2×107个弓形虫速殖子,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PBS缓冲液.半定量PCR法分析小鼠脾脏中NLRP3和caspase-1 mRNA的变化.ELISA法分析小鼠外周血血清中IL-1β和IL-18的变化.结果 弓形虫感染THP-1细胞后NLRP3、caspase-1 mRNA和蛋白增加,IL-1β、IL-18含量也升高 (P<0.05).弓形虫感染小鼠的脾脏中NLRP3、caspase-1 mRNA增加,同时血清中IL-1β、IL-18含量也升高 (P<0.05).结论 弓形虫感染可激活NLRP3炎症小体,并导致了IL-1β和IL-18水平的升高.

    作者:方潮;王中新;胡元生;袁媛;石杜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乳腺癌依西美坦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建立稳定传代的抵抗依西美坦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EXE,并探讨其可能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浓度梯度递增的诱导方法建立依西美坦获得性MCF-7/EXE耐药细胞株;采用MTT法计算出MCF-7和MCF-7/EXE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倍数(RI);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细胞周期;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ERK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依西美坦对MCF-7和MCF-7/EXE的IC50分别为(27.06±3.47)、(128.43±0.91)μmol/L,RI为4.75(P<0.05).这两种细胞株的G0/G1期、S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M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亲本细胞相比,MCF-7/EXE中p-ERK和Bcl-2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一株耐依西美坦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EXE,适合于乳腺癌中依西美坦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胡丽霞;袁媛;杜瀛瀛;潘跃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携带hIL-10基因的腺病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在体内试验中携带人白介素(hIL)-10基因的腺病毒是否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能够发挥抗炎和抗纤维化的作用以及hIL-10表达时间的长短.方法 向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纤维化模型大鼠尾静脉中注射含携带hIL-1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林格液,观察其与不经过CCl4处理的肝脏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纤维化4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以及病理结果对比;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为荧光标记,观察腺病毒的转染效率;并使用ELISA、Western blot检测hIL-10在大鼠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携带hIL-10基因的腺病毒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在大鼠体内,能够发挥抗炎和抗纤维化的作用;在血浆中,8 h hIL-10的表达量达到高,之后逐渐下降,1周之内代谢完全.结论 携带hIL-10基因的腺病毒对肝病的治疗可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钱前;王卫兵;程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PV-杀白细胞素对THP-1巨噬细胞活性及凋亡/坏死的作用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PV-杀白细胞素(PVL)对THP-1巨噬细胞活性及凋亡/坏死的作用.方法 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重组PV-杀白细胞素(rPVL)对THP-1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P-1巨噬细胞凋亡/坏死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PVL刺激THP-1巨噬细胞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 随着rPVL对THP-1巨噬细胞作用的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细胞活性进行性下降,在低浓度(5 nmol/L rPVL)以凋亡为主,在高浓度(40 nmol/L rPVL)以坏死为主,且具有时间依赖性.NF-κB的蛋白在高浓度(40 nmol/L rPVL)刺激下活化,2 h量表达大,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 rPVL对THP-1细胞有毒性作用,低浓度诱导其凋亡、高浓度促进坏死,并能活化NF-κB的蛋白.

    作者:周馨;马筱玲;常文娇;张翠萍;卜素;谢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真核载体pcDNA3.1/PSD95-PDZ2的构建、表达及功能鉴定

    目的 构建含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第2个盘状同源区域(PDZ2)的真核载体pcDNA3.1/PSD95-PDZ2,并检测其在鼠嗜铬细胞瘤细胞株(PC12)中的表达和功能.方法 采用RT-PCR法从小鼠神经元细胞的cDNA中,扩增出约309 bp的PSD95-PDZ2基因片段.用EcoRⅠ、BamH I将片段和载体pcDNA3.1双酶切后,酶切产物加入T4 DNA连接酶16℃连接过夜,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SD95-PDZ2.用双酶切、DNA序列分析鉴定正确后,采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将其转染PC12细胞,IP法检测目的 片段在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结果 阳性克隆经双酶切法鉴定含有PSD95-PDZ2基因片段,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序列相同.IP检测出11 ku大小的蛋白,证明目的 基因在PC12细胞中可以正常表达并与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结合.结论 真核载体pcDNA3.1/PSD95-PDZ2构建成功,目的 片段PSD95-PDZ2在PC12细胞中可正常表达并与nNOS结合,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明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辛伐他汀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SIM)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对VEC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VE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Glu 5.5 mmol/L)、高糖组(Glu 33 mmol/L)、高糖+3个不同浓度SIM组,MTT法检测VEC增殖的变化,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ROS)的水平和凋亡率;增加高糖+SP600125组(SP600125 10.0 μmol/L),Western blot法检测JN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上清中NO水平明显下降、ET-1水平明显上升、ROS含量和凋亡率明显增加、JNK磷酸化水平明显上调.JNK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后,VEC的p-JNK表达显著减少.SIM可显著逆转上述高糖效应,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SIM对VEC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细胞增殖、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降低JNK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作者:周卫凤;王萍;鲁云霞;章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牙合)接触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单侧后(牙反)(牙合)(UPCB)患者牙 合接触特征并且探讨其与生理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 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记录22例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实验组)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牙合)的咬合接触数据并与22例正常(牙合)者(对照组)的记录结果做对照.结果 实验组(牙合)力中心点距中线的距离、闭合时间、前伸及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早接触牙合干扰出现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牙合)接触特征与正常牙 合者相比有明显差异,提示(牙合)力中心、闭合时间与(牙合)分离时间可以作为单侧后(牙反)(牙合)矫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

    作者:章成凤;王楠;侯爱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Bcl-2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RC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83例RCCC组织、31例癌旁组织及17例正常肾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Bcl-2在RCCC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及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5),且Bcl-2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细胞的病理分级有关 (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是否复发等无明显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Bcl-2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低于Bcl-2表达阴性者.结论 Bcl-2的表达程度可能与RCCC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关,可作为RCCC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有效辅助指标.

    作者:魏灿;叶炯贤;李贤新;来永庆;关志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及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及临床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检测42例LN患者及10例对照组肾活检组织中和血浆中vWF的含量,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与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检测LN患者肾组织及血浆中vWF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Ⅳ型显著(P<0.01),LN患者血浆中vWF的表达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321,P<0.05).vWF在肾组织与血浆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58,P<0.01).结论 vWF是反映LN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参与LN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璐;卢文;吴永贵;戴宏;徐星铭;钱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氮卓斯汀鼻喷剂联用吸入激素对控制不良的中重度哮喘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氮卓斯汀鼻喷剂联用吸入激素对控制不良的中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中黏附分子的强化抑制作用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多中心方法,61例中、重度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规律经口吸入沙美特罗(50 μg) 及氟替卡松粉吸入剂(250 μg),每天2次,每次1吸的基础上随机给予下列治疗:A组(22例)氮卓斯汀鼻喷剂每日2次,每次两鼻孔各一喷;B组(20例) 布地奈德鼻喷剂每日2次,每次两鼻孔各一喷; C组(19例) 氮卓斯汀联合布地奈德每日2次,每次两鼻孔各1喷,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按需吸入β2激动剂的次数和测定血清中及诱导痰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组的哮喘症状评分、按需吸入β2激动剂的次数和诱导痰中ICAM-1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A组哮喘症状评分、按需吸入β2激动剂的次数和诱导痰中ICAM-1浓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和按需吸入β2激动剂的次数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中ICAM-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氮卓斯汀鼻喷剂可有效治疗变应性哮喘、抑制气道ICAM-1的分泌.

    作者:王虹;杨淑玲;关向群;张少卿;毛锐;谢燕清;邹威凤;谭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酒精依赖患者的决策功能障碍

    目的 探讨酒精依赖患者的风险决策能力.方法 将18例酒精依赖患者和22例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爱荷华博弈测试(IGT)进行风险决策能力测试.结果 在博弈任务中,酒精依赖组的总不利选择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46.67±6.72 vs 46.45±12.28),t=0.07,P>0.05].采用2(组)×5(阶段)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不同阶段的总有利选择:结果发现不同阶段主效应显著[F(0.529)=3.929,P<0.05];而被试组别主效应[F(0.001)=0.01,P=0.92]和两者的交互作用[(F(0.333)=1.74,P=0.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被试5个阶段的净得分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在81~100张(block5)的净得分显著高于酒精依赖组(P<0.05).结论 酒精依赖患者IGT表现受损,可能与眶额叶皮质、杏仁核受损以及多巴胺功能障碍有关.

    作者:谢成娟;袁莉莉;汪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盐酸吡格列酮对T2DM患者尿8-羟基脱氧鸟苷排泄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排泄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98例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组(A组)和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组(B组).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白蛋白(ALB)、肌酐(Cr)及尿8-OHdG水平变化.结果 ① 治疗12周后,A组FBG、HbA1c、尿ALB与Cr比(UACR)及尿8-OHdG与Cr比(U8CR)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B组FBG、HbA1c及U8CR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UACR值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治疗后,两治疗组间FBG和HbA1c无明显差异,A组UACR及U8CR值较B组明显降低(P<0.05,P<0.01).③ U8CR水平与UACR呈正相关(r=0.755,P<0.01).结论 吡格列酮可以减少T2DM患者尿8-OHdG排泄,减轻体内氧化应激,该作用可能与其肾脏保护作用部分有关.

    作者:王月芬;叶山东;邢燕;胡园园;赵莉丽;郑茂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氨酪酸受体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胆管癌组织中氨酪酸(GABA)A型受体GABAAR(β3)、B型受体GABABR(R1)、C型受体GABACR(ρ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肝外胆管癌以及12例非肿瘤胆管黏膜上皮组织中GABAAR(β3)、GABABR(R1)及GABACR(ρ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42例胆管癌组织、12例非肿瘤胆管黏膜上皮组织中GABAAR(β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83.3%,GABABR(R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9%、16.7%(P<0.05),GABACR(ρ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4%、58.3%,仅GABABR(R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BABR(R1)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神经浸润和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GABABR(R1)蛋白表达阴性组和阳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和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BABR(R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胆管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胆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朱成林;黄强;刘臣海;谢放;刘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Wnt-3a和β-caten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Wnt-3a蛋白和β-catenin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及宫颈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正常组)、2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组)及56例宫颈鳞癌组织(SCC组)中Wnt-3a蛋白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 Wnt-3a和β-catenin在正常宫颈组织、CIN组织及SCC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与临床分期无关,而Wnt-3a与两者均无关.在SCC组织中Wnt-3a与β-catenin的表达有相关性(r=0.181).结论 Wnt-3a和β-catenin可能参与了宫颈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过程,在由CIN发展到SCC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赵玉洁;胡建鹏;章一涓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清PⅢNP及心房电压标测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

    入选89例接受由Ensite Navx系统引导下的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7例(A组),持续性房颤患者42例(B组).术前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ⅢNP)的表达水平; 术中标测得到心房电压解剖图,记录左房各点平均电压幅度,测量低电压区及瘢痕区.根据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成房颤成功亚组和复发亚组,结果显示A组复发8例,B组复发10例.A组或B组成功亚组较复发亚组PⅢNP血清水平低(P<0.05).A组和B组成功亚组较复发亚组双极电压高(P<0.05),低电压区比例低(P<0.05,P<0.01).

    作者:朱静;徐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肢体良性神经鞘瘤弹性

    回顾性分析行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9例肢体良性神经鞘瘤声像图特征及瘤体感兴趣区(ROI)内的横向剪切波速度(SWV).二维灰阶超声显示瘤体长径(24.20±6.54) mm、短径(14.00±3.61) mm,瘤体长径大于短径(P<0.05);瘤体周围载瘤神经超声检出率77.78%;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测量神经鞘瘤、肌肉组织及脂肪组织的SWV分别为(2.36±0.59)、(1.39±0.42)、(1.69±0.5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SWV超声测值:神经鞘瘤>脂肪组织>肌肉组织(P<0.01,P<0.05).

    作者:刘卫勇;隋秀芳;康冰飞;刘力;叶显俊;单立奎;叶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MDCK的葛根素跨膜转运机制的研究

    目的 利用马丁达比犬的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MDCK)研究葛根素跨膜转运的机制.方法 将MDCK按5×104个/cm2接种在悬挂式培养皿上培养至细胞生长分化成符合要求的细胞单层,用Millicell-ERS测量细胞单层的电阻值以确定细胞单层的完整性和致密性,改变葛根素的浓度、转运方向、温度以及加入P-糖蛋白(P-gp)抑制剂维拉帕米进行跨膜转运实验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葛根素的含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析葛根素的跨膜转运机制.结果 80 mg/L葛根素在37℃和4℃下,A→B 方向上的Papp分别是(2.36±0.12)×10-6、(6.10±0.36)×10-7 cm/s,而在B→A方向上则分别为(9.24±0.75)×10-7、(2.14±0.25)×10-7 cm/s.37℃下当加入维拉帕米之后80 mg/L葛根素的吸收Papp上升到(5.74±0.28)×10-6 cm/s.结论 葛根素的跨膜过程有多种转运机制参与,不仅包括简单扩散还有能量依赖的主动转运,同时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P-gp对葛根素的吸收有抑制作用.

    作者:孔一帆;李俊;黄成;马陶陶;陈昭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维生素C对细菌内毒素致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维生素C(VC)对细菌内毒素(LPS)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一次性腹腔注射LPS(4 mg/kg),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于LPS处理前0.5 h分别灌胃给予两种不同的VC剂量(100 mg/kg和500 mg/kg),LPS处理后8 h和24 h分别处死小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和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硝基酪氨酸(3-N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均明显升高,肝脏MDA含量明显增加,GSH含量明显降低,3-NT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细胞肿胀明显,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等病理学改变;与LPS模型组相比,100 mg/kg VC预处理可部分逆转LPS引起的上述改变,而单纯500 mg/kg VC处理组小鼠肝脏GSH含量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未达单纯100 mg/kg VC处理组小鼠水平,且其他指标与LPS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C的抗氧化及肝损伤保护作用与其剂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合理正确地应用.

    作者:董旭婷;赵梅;周珺;徐德祥;陈远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一种罗汉果叶黄酮Cu配合物的表征及活性研究

    目的 分离制取罗汉果叶黄酮,并与Cu配位形成Cu配合物,分别测定两种样品的癌细胞抑制活性,验证金属配位的影响效果.方法 通过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HSCCC)分离罗汉果叶粗提物,从中分离得到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 (黄酮苷KR).同时以黄酮苷KR作为配体,合成Cu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探讨黄酮苷KR及其Cu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在0.2 mmol/L的浓度下,黄酮苷KR对卵巢癌细胞SK-OV-3、乳腺癌细胞MCF-7、肝癌细胞株 HepG-2和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率分别为13.3%、13.7%、11.0%和20.5%,而黄酮苷KR的Cu配合物的抑制率则为44.2%、27.9%、27.6%和44.2%.结论 黄酮苷KR的Cu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比黄酮苷KR更好,说明黄酮苷KR与金属的结合有利于发挥其潜在的协同效应.

    作者:唐春丽;李振宏;朱志仁;杨漓;潘英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地塞米松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对NOX2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DEX)对大鼠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2O2(100 μmol/L)组、DEX(1、5、10 μmol/L)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细胞存活率,双氢溴化乙啶(DHE)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RT-PCR法检测NOX2、小G蛋白(Rac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OX2、p47phox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EX作用于PC12细胞24 h后,DEX(5、10 μmol/L)组细胞活力下降、ROS水平显著增高.进一步研究显示DEX(5、10 μmol/L)组可以上调NOX2和Rac1 mRNA的表达,可以增加NOX2、p47phox的表达.结论 DEX可以增加PC12细胞ROS的生成,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OX2表达有关.

    作者:司秀莲;李维祖;李卫平;孙立;曹玲玲;熊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事件相关电位中失匹配负波的临床应用进展

    事件相关电位(ERPs)作为大脑认知功能的客观检测指标,已被用于视知觉、注意、记忆、语言等多领域的基础研究,为观察脑内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直接窗口.失匹配负波(MMN)是一种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成分,反映的是对信息的自动加工过程,以它无需患者主动参与,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评定的特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现综述ERPs和MMN的基本特点及其相关临床应用,并进一步对MMN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作者:张成;胡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胃间质瘤影像学诊断现状

    胃间质瘤(GST)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具有分化潜能的胃肠道肿瘤,起病隐匿,多数因出现症状而就诊,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部分恶性程度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诊断、正确评估肿瘤的良恶性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影像学检查在术前对病灶进行定位、危险程度评估、术后评价治疗疗效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GST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及近几年影像学诊断新技术,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作者:彭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广州市某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广州市某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HUA)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对广州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 302例(男5 136例,女3 166例)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应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HUA与MS各组分尿酸水平对比采用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HUA和MS发生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体检人群MS患病率为11.96%,其中男性患病率(15.62%)明显高于女性(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UA组患者MS各组分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MS各组分的体检人群尿酸水平均高于无伴随组分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尿酸水平的增加,MS患病率不断升高,尿酸水平达740 μmol/L以上时,患病率达到峰值42.8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尿酸水平增高,患MS的风险加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部肥胖、血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都是HUA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与HUA的发生有关.结论 广州市某体检人群MS的患病率较高,HUA与MS之间关系密切,血尿酸水平可能是M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作者:马文峰;陈锦华;王万山;周娅;俞守义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