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真核细胞稳定表达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糖蛋白E( gE)的胞外域基因,应用gE抗原建立VZV感染的血清学试验来评价VZV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构建含有VZV gE胞外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gE,测序后脂质体转染 COS-7细胞,经 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VZV gE的细胞株。采用RT-PCR法检测VZV gE的mRNA, 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gE的免疫反应性,表达产物经Ni2+-NTA柱纯化后包被ELISA板,对127份0~10岁正常儿童血清中VZV-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成功筛选出能够稳定表达VZV gE胞外域基因的COS-7细胞株,RT-PCR检测到gE的mRNA,经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gE具有明显的免疫反应性,COS-7细胞株和其培养上清液中均有gE融合蛋白,表达量约为0.632 mg/ml,纯度约为90%。 ELISA实验检测了127份0~10岁儿童血清中VZV-IgG抗体,总阳性率为81.89%,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3.75%和88.24%。结论本实验获得稳定高效表达VZV gE胞外域基因的COS-7细胞株,建立的ELISA 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助于 VZV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对易感人群VZV感染的诊断和预防。
作者:伊兴旭;陈敬贤;甘霖;王明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 rhEndostatin)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HSFs)增殖的影响,探讨rhEndostatin抑制 HSFs 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制备兔耳增生性瘢痕( HS)模型,分离、培养并鉴定兔耳HSFs;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rhEndostatin对HSFs增殖和周期的影响。结果分离培养的兔耳细胞经波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呈阳性。 rhEndostatin对 HSFs增殖的抑制效应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测得IC50值为100 mg/L。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HSFs G1期细胞比例减少(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与模型组细胞相比, rhEndostatin组细胞G1期比例增加( 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1)。结论rhEndostatin可抑制兔耳 HSFs 增殖,该作用可能与其引起HSFs细胞周期G1期阻滞相关。
作者:张晓明;余建;黄学应;邓雪飞;李小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 ROS)对耐他莫西芬( TAM)的乳腺癌细胞MCF-7/TAM体外生长的影响,及对其耐药性的逆转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分析法测定ROS作用于MCF-7/TAM细胞后的抑制率及逆转耐药的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OS作用MCF-7/TAM细胞后的凋亡率;采用实时定量荧光 PCR 技术检测ROS作用MCF-7/TAM细胞后对FOXA1、ERα、ErbB-2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ROS干预MCF-7/TAM细胞后,呈量-效和时-效关系抑制其增殖。半数抑制浓度(136μmol/L)的ROS对MCF-7/TAM细胞具有明显的逆转耐药效果,逆转耐药倍数为2.05倍。高浓度可诱导MCF-7/TAM细胞凋亡。半数抑制浓度(136μmol/L)的ROS作用MCF-7/TAM细胞后,能够上调FOXA1、ERα和P53基因表达水平(P<0.05),下调ErbB-2基因表达水平(P<0.05)。结论ROS可抑制MCF-7/TAM细胞增殖,高浓度ROS可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 P53基因表达有关。 ROS 可逆转MCF-7/TAM细胞的耐药性,逆转机制可能与上调FOXA1和ERα基因表达,下调ErbB-2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陈皖京;汤铜;钱波;李佳;田多;郑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PV-杀白细胞毒素亚组分( LukS-PV)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THP-1的诱导分化作用,为寻求白血病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0、0.50、1.00、1.50μmol/L体外重组PV-杀白细胞毒素亚组分LukS-PV( rLukS-PV)体外刺激THP-1细胞24、48 h。倒置显微镜、瑞氏-吉萨姆染色镜检等方法观察rLukS-PV作用前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11b、CD14,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吞噬功能。结果经rLukS-PV刺激的THP-1细胞由分散、悬浮转变为黏附、贴壁,且呈梭形。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增多,核质比例缩小,细胞核呈肾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偏于一侧。细胞表面CD11b、CD14表达增加,以CD14增加较为显著,细胞对荧光颗粒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以上作用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rLukS-PV具有诱导THP-1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
作者:章成芳;马筱玲;戴春阳;孙晓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佐剂性关节炎( AA)大鼠血浆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KKS)的活化情况,并探讨PKSI-527对大鼠关节炎及全身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AA大鼠模型,并通过测量足爪肿胀以及炎症反应评分的方法进行半定量评价。 ELISA法检测血浆中KKS相关指标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量激肽原(HK)及缓激肽(BK)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外周血 BK 受体 B1R、B2R mRNA的表达情况。使用 PKSI-527腹腔内注射,观察抑制剂对AA大鼠KKS活化以及关节肿胀和全身炎症的改变情况。结果 AA大鼠表现继发性足爪肿胀、关节和全身的炎症反应,与正常大鼠比较,其血浆内BK、HK显著升高( P<0.05),PK未见明显升高;同时外周血B1R、B2R mRNA表达水平亦较正常大鼠出现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注射PKSI-527可显著降低 AA大鼠血浆BK、 HK、PK以及B1R、B2R mRNA的水平,与溶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KSI-527注射后关节肿胀较溶剂组大鼠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炎指数以及全身评分也有下降趋势。结论 KKS在AA大鼠体内处于活化状态,使用KKS抑制剂PKSI-527能够明显改善AA大鼠的关节炎和全身的炎症程度。
作者:朱洁;王迪;陈镜宇;吴华勋;魏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干预对2型糖尿病( T2DM)大鼠各代谢指标及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并探讨脂肪因子chemerin与T2DM的关系。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组( NC组,n=10)及高脂饲料喂养组(HF组,n=25),12周后将高脂饮食喂养的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T2DM大鼠造模成功( n =20)后随机分为两组:T2DM 对照组(T2DM组,n=10)、西格列汀干预组(SP组,n=10),ELISA法分别测定干预前后各组大鼠生化指标, 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肾周脂肪、肝脏和肌肉组织chemerin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 T2DM大鼠的血清chemerin、体重(BW)、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 LDL)、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O-IR)与NC组比较均增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 HOMO-β)降低,肾周脂肪、肝脏及肌肉组织的chemerin蛋白表达量增加;②西格列汀可降低T2DM大鼠FBG、FINS、TC、TG、LDL、HOMO-IR、血清chemerin水平及肾周脂肪、肝脏组织的 chemerin 蛋白表达量,提高HOMO-β指数;③相关性分析显示西格列汀干预前后TG、FINS及HOMO-IR始终与 chemerin独立相关。血清chemerin水平与肾周脂肪chemerin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 r=0.79,P<0.05)。结论西格列汀可降低血清、肾周脂肪及肝脏组织中 chemerin 水平,改善血清学各代谢指标, chemerin可能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炯炯;王长江;胡红琳;戚仁娟;夏莉;方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细胞自噬在弓形虫增殖复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自噬抑制剂Bafilomycin A1及自噬诱导剂氯化锂作用于人胚胎成纤维细胞( HEF),然后将弓形虫( RH株)速殖子悬液分别以虫/细胞2∶1、4∶1、8∶1、16∶1感染HEF细胞,作用1、2、4、8、24、48、96 h。采用吖啶橙( AO)荧光染色和丹酰尸胺( MDC)荧光染色检测HEF细胞自噬情况,采用Giemsa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的弓形虫感染复制动力学。结果 AO 和 MDC 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自噬抑制剂Bafilomycin A1及自噬诱导剂氯化锂可分别抑制和促进HEF细胞自噬,Giemsa染色结果显示使用自噬诱导剂氯化锂可以促进弓形虫在 HEF细胞内的增殖,使用自噬抑制剂 Ba-filomycin A1可以抑制弓形虫在HEF细胞内的增殖。结论调控宿主细胞自噬可调控弓形虫增殖复制。
作者:张婧;高冬梅;汪学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胃癌细胞SGC-7901顺铂耐药后的细胞特性的变化。方法用彗星实验( SCGE)观察SGC-7901与胃癌细胞顺铂耐药细胞株( SGC-7901/DDP)的DNA损伤修复的能力,观察SCGE检测图像的尾长评定DNA的修复能力;通过观察胃腺癌 SGC-7901细胞和 SGC-7901/DDP的形态学不同,比较SGC-7901和SGC-7901/DDP自身变化;用细胞划痕的方法检测 SGC-7901/DDP 和 SGC-7901的迁移能力,通过对其迁移能力的观察,初步评价两株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MTT法分别检测临床常用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依托泊苷、表阿霉素、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对SGC-7901/DDP的敏感性和IC50,观察这些药物对SGC-7901/DDP的敏感性和交叉耐药性。结果人胃腺癌 SGC-7901/DDP 较 SGC-7901的SCGE图像的尾长短,SGC-7901/DDP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比SGC-7901强,表明顺铂耐药与其DNA损伤修复能力密切相关;SGC-7901/DDP和SGC-7901的形态不同, SGC-7901/DDP SGC-7901体积较小、核分裂较多;通过用细胞划痕的方法观测到SGC-7901/DDP较SGC-7901的迁移能力变差;SGC-7901/DDP对5-氟尿嘧啶、依托泊苷、表阿霉素、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性,其 IC50较SGC-7901明显增加。结论人胃癌细胞 SGC-7901对顺铂耐药可使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强,并具有多重耐化疗药性,但其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弱。
作者:黄娜娜;张逸寅;顾康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切断前交叉韧带( ACLT)构建SD大鼠骨性关节炎( OA)模型的病理特点,并检测 miR-146a和 miR-27a在OA动物模型软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左膝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对照组只打开关节腔不切断前交叉韧带,分别于术后2、4、8周获取关节软骨、滑膜组织,对软骨情况进行大体及组织学评分,应用RT-PCR检测软骨和滑膜组织中miR-146a、miR-27a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软骨表面粗糙,色泽灰暗,4周和8周病变程度加重,对照组关节软骨无明显退变;实验组不同时间段Mankin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2、4、8周时软骨组织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8±0.13)vs(0.66±0.14)、(0.43±0.08) vs (0.68±0.12)、(0.18±0.06)vs(0.61±0.07),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检测到软骨组织中miR-27a、滑膜组织中miR-146a和miR-27a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iR-146a、miR-27a在软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 Mankin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2、-0.89,P<0.05),而滑膜、软骨中miR-146a和miR-27a的表达呈线性正相关(r=0.78、0.80,P<0.05)。结论 miR-146a 和 miR-27a 在 SD 大鼠OA模型软骨组织、滑膜组织中呈低表达,且与OA软骨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作者:周圆家;邹磊;董金波;史晨辉;王维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GM1)联合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M1组(剂量20 mg/kg,腹腔注射,1次/d)、依达拉奉组(剂量3 mg/kg,腹腔注射,2次/d)、GM1联合依达拉奉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缺血2 h后再灌注3、7、14 d,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大鼠模型缺血半暗带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结果在缺血半暗带,再灌注3、7、14 d各时间点,GM1联合依达拉奉组PDK1蛋白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分别显著高于 GM1组、依达拉奉组( P<0.05)、模型组( P <0.01),GSK3β蛋白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分别显著低于 GM1组、依达拉奉组( P<0.01)、模型组( P <0.01)。结论 GM1联合依达拉奉能增强缺血半暗带PDK1蛋白表达,抑制GSK3β蛋白表达。
作者:李晓艳;周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Ⅰ期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方法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MoCA)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运用注意网络测试( ANT)评估Ⅰ期高血压患者3个注意网络(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的效率。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MoCA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和总得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组在警觉和执行网络效率方面明显受损( P<0.05),而在定向网络、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方面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未治疗的Ⅰ期老年高血压患者MoCA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和总得分均明显降低,提示高血压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高血压患者注意网络出现明显损害,特别是在警觉和执行控制网络方面。
作者:李珺;徐光红;刘学胜;沈启英;汪凯;李元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DDH)患儿关节囊中I、Ⅲ型胶原表达与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相关性,为术后关节功能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0例2.5~3岁DDH患儿采用相似的术式,术后留取关节囊,对其中I、Ⅲ型胶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进行检测,术后采用相同的功能锻炼方法,术后6个月采用McKay进行评分分组。结果Ⅲ型胶原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Ⅰ型胶原在功能较差的患儿关节囊中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DDH患儿关节囊中I型胶原表达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有相关性,I型胶原表达量高的患儿术后应该加强功能锻炼。
作者:方继红;孙军;宁波;李惠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研究安徽省部分地区初治失败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采取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调查明确为CAP患者548例,分析其中初治失败者64例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结果64例初治失败患者病原学检出率为51.6%(33/64):病毒感染率高21.9%(14/64);非典型病原体15.6%(10/64);真菌14.1%(9/64),其中6例临床诊断为肺孢子菌感染;细菌感染4.7%(3/64),其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寄生虫4.7%(3/64)。初治失败的CAP按肺炎严重度指数( PSI )分级,不同PSI分级患者总的病原学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41,P=0.069),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真菌、细菌在不同危险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是初治失败的CAP主要病原体;PSI在初治失败的CAP患者的病原学判定上无指导意义。
作者:赵大海;赵卉;陆友金;李永怀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异位妊娠( EP )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早期诊疗、防治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ICSI)、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PGD)和冻融胚胎移植( F-ET)治疗后86例E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903个周期获临床妊娠,86例EP,发生率2.96%,其中包括宫内宫外同时妊娠4例(4.65%)。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是否合并排卵障碍、男方因素不孕、染色体异常、既往分娩史、获卵数、移植胚胎数目、移植管进入宫腔深度对EP的发生影响不大。输卵管盆腔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术后与EP的发生有显著的关联( OR =11.457, P =0.000;OR =3.479,P=0.002)。子宫内膜厚度≥7.5 mm时,输卵管妊娠风险则有所下降(OR=10.463,P=0.002)。结论输卵管盆腔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术后,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是EP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妊娠早期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监测结合阴道B超检查是EP主要的早期诊断方法。
作者:田婷;韩丹;刘书华;周平;曹云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 TXNIP)、癌胚抗原( CEA)联合检测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收集57例胸腔积液患者(良性32例,恶性2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胸腔积液中TXNIP和CEA浓度水平。结果恶性胸腔积液中TXNIP浓度明显低于良性胸腔积液中的含量;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血清中TXNIP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XNIP浓度89.57μg/L为佳临界值,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灵敏度76%,特异度87.5%,符合率86.96%;CEA浓度5.285μg/L为佳临界值,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灵敏度88%,特异度90.6%,符合率91.23%。联合试验,并联诊断的灵敏度为97.12%,特异度为79.28%;串联诊断灵敏度为66.88%,特异度98.83%。结论 TXNIP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与CE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但是TXNIP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并不优于CEA。
作者:袁杰清;束军;王丹平;沈继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采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esys)及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 Dynesys 及 PLIF 手术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患者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手术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 ROM)变化。结果46例患者均获随访,Dynesys组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手术时间(168±19)min,出血量(481±169)ml,术后住院时间(9±2)d,PLIF组平均随访时间(16±6)个月,手术时间(204±20) min,出血量(635±168) ml,术后住院时间(8±2) d;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Dynesys组手术节段术后ROM较术前减低(P<0.05),PLIF组手术节段ROM在术后消失,两组临近节段ROM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手术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近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时Dynesys和PLIF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但Dynesys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及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可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因此在具有相同手术适应症的L3~5节段腰椎退变性患者建议行Dynesys手术治疗。
作者:叶玉国;伍骥;郑超;黄蓉蓉;李松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新疆多民族地区三阴性乳腺癌( TNBC ) 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及突变者与未突变者临床、病理组织特征的差异。方法以新疆多民族地区130例TNBC患者为研究对象,从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联合直接测序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30例TNBC患者BRCA1突变率为17.7%(23/130),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 TNBC 患者 BRCA1突变率分别为20.5%(17/83)、12.8%(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6,P=0.869)。130例TNBC患者中发现23例BRCA1突变的19个位点,其中8个为新发现的位点;4个BRCA1基因突变“热点”;此外还发现了9例(6.9%,9/130)致病性突变,5例无义突变,4例移码突变。早发性 TNBC 组 BRCA1突变率28.3%(13/46)高于晚发性TNBC组11.9%(1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0,P<0.05)。 BRCA1基因突变组与BRCA1基因未突变组相比,发病年龄早,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 TNM分期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疆多民族地区TNBC患者BRCA1基因突变率高;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存在临床病理组织差异。
作者:刘晓丹;吴涛;杜露;杨亮;王斌;吐鲁洪·沙吾列;赵倩;迪力夏提·金斯汗;朱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透析( PD)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RDW对PD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44例维持PD患者的RDW、脑钠肽(BNP)、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每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EPO )用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血肌酐、年龄等资料,分析RDW与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整组RDW水平超过检测参考值上限占15.28%。不同性别间及是否存在感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 PD患者的 RDW 与年龄(r =0.258,P =0.002)、BNP(r=0.212,P=0.011)、hs-CRP(r=0.199, P=0.023)呈正相关;与ALB(r=-0.220,P=0.008)、rHuEPO /HB (r=-0.173,P=0.038)、MCH(r=-0.469,P<0.001)呈负相关;与总出量、平均动脉压、HB、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间无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提示BNP、年龄、MCH为RDW的相关变量。结论部分腹膜透析患者存在RDW异常, RDW与多种临床指标有关,但其对腹膜透析人群的临床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冯云霞;王喆;齐向明;吴永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人血小板在4、25℃下,0、4、8、24 h各个时间点,血小板脱糖的两个标志物蓖麻凝集素( RCA)、鸡冠刺桐凝集素( ECL)是否有所差异,确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的佳条件。确立佳条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患者的血小板脱糖水平。方法随机选取正常成年人20例,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成年人不同温度(4、25℃),不同时间点(0、4、8、24 h)条件下血小板脱糖水平( RCA、ECL)是否存在差异。确立佳条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水平。结果4、25℃ 下,4个时间点脱糖水平 RCA%、ECL%均不明显。常规治疗效果较好的ITP患者脱糖水平RCA%、ECL%不明显,但是治疗效果不好的 ITP 患者脱糖水平 RCA %、ECL %明显高于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好在标本收集后立即处理,脱糖水平( RCA、ECL)与ITP患者治疗效果有关,即脱糖水平越低其治疗效果越好。
作者:汪嘉佳;陶莉莉;潘莹;王会平;晏开力;张家奎;倪合宇;翟志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还原酶1( Prx1)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EMT)相关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 Prx1、E-钙黏素( E-cadherin)、波形蛋白( Vimentin)在66例胰腺癌组织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Prx1、E-cadherin和Vimentin分别在66例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70%(46/66)、40.91%(27/66)、56.06%(37/66);Prx1、E-cadherin和Vim-entin分别在11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8.18%(2/11)、90.90%(10/11)、18.18%(2/11)。 Prx1、E-cadherin和Vimentin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变部位均无关;Prx1与神经侵犯显著相关( P<0.05),而E-cadherin和Vimentin与神经侵犯无关。 Prx1的表达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P<0.05),Prx1和Vimentin的表达均与 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 P<0.05)。结论Prx1与EMT相关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并与其侵袭转移能力相关,提示Prx1的高表达可能为预测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辅助指标之一。
作者:蔡重阳;汤志刚;黄强;陈炯;潘婷婷;翟路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CT三维重组在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SHPT)术前诊断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增生甲状旁腺的体积与主要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8例确诊SHPT患者术前行甲状旁腺CT三维重组,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研究,分析两者的一致性和CT检查的检出率,并研究增生甲状旁腺的体积与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 PTH)的相关关系。结果 CT三维重组对增生甲状旁腺的检出阳性率为92.9%(172/185),甲状腺双侧叶后方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测得的增生甲状旁腺体积与术前血磷及PTH值均呈明显正相关性。结论 CT三维重组对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增生甲状旁腺有很高的检出率,能清晰显示病灶的解剖位置以及与相邻结构的关系,结合相关生化检查能较好的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临床术前诊断和评价增生甲状旁腺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作者:徐佳玮;郑穗生;郝丽;姚文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2013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通科室分离菌和ICU分离菌之间细菌分布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析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各科室送检的病原体,分离培养与鉴定,并对ICU与普通科室分离的病原体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对比分析。对ICU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和普通科室分离菌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2013年全院共分离4052株,其中普通科室3068株,ICU 984株,均以杆菌为主,其中普通科室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共占48.5%,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共占13.3%。 ICU杆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共占64.0%,球菌为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占11.2%。普通科室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敏感性较高,分别在90.0%、80.0%、60.0%以上,而鲍曼不动杆菌只有29.7%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敏感率54.7%。而ICU分离的除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为98.5%,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敏感率仅达到50.0%,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敏感率只有6.0%。球菌属对苯唑西林敏感率只有33.3%,统计后较普通科室无明显差异。结论 ICU分离菌和普通科室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较普通科室比例明显增加。故定期进行全院及ICU细菌耐药性监测,将有助了解ICU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王春艳;周树生;曹晓光;鲁怀伟;戴媛媛;刘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c-M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甲胎蛋白( AFP)阳性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c-Met、VEGF与AFP阳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上AFP阳性胃癌组织标本共21例作为试验组,同时收集与该21例AFP阳性胃癌临床分期基本一致的普通胃癌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c-Met、VEGF的表达,分析比较两组肿瘤c-Met、VEGF表达的差别。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c-Me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18/21)、71.4%(15/21);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16/21)、47.6%(10/2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VEGF、c-Met蛋白的表达上明显高于后者(P<0.05)。 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c-Met与VEGF在试验组中表达呈正相关( rs =0.621, P <0.05)。根据Lauren分型,发现在AFP阳性胃癌中肠型胃癌较其他类型易表达c-Met。未发现试验组中c-Met、VEGF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生存时间、AFP水平等临床病理特征有相关性。结论试验组中c-Met及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共同参与了AFP阳性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具有协同促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方瑜;王琳;李桂梅;张瑜;杨宁蓉;秦叔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对22例胸骨正中开胸冠脉旁路移植( CABG)手术的患者行术中缺血心肌部位红外摄像,通过红外热图像判断心肌缺血部位、分析CABG手术前后心肌缺血区域温度变化,进一步研究温度变化幅度与术后心肌损伤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变化的关系。 CABG术中红外摄像能够推演桥血管通畅度及缺血心肌再灌注效果,并预判术后心功能状况,该技术在术中监测及术后评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临床开发及应用价值。
作者:赵曙光;陈子英;于丁;唐闽;孔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对30例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非PSD组)患者及25例PSD组患者于多个时间点行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CRH)检测。对照组为25例健康成年者。组内比较, PSD组血清BDNF及CRH的变化晚于非PSD组。组间比较, PSD组 BDNF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PSD组, CRH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非PSD 组。相关性分析显示, PSD 组患者治疗前, BDNF 与CRH呈负相关性。 BDNF及CRH参与了PSD的发生发展,并且两者具有相互作用关系,动态检测血清BDNF及CRH浓度有可能成为预测PSD发生、指导其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穆夏黎;黄永璐;高宗良;骆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对129例弱精症患者[伴精索静脉曲张(VC)113例]与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彩超检查,主要检查睾丸、附睾、精索静脉大内径及精索静脉返流情况,将113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设为曲张组,并进行超声分级,分为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 SVC)、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 VC1、VC2、VC3)。比较组间睾丸体积、精液质量变化的差异性,以及曲张组内两两组间睾丸体积及精液质量变化的差异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曲张组左侧睾丸平均体积小于正常组左侧睾丸平均体积(P<0.01);曲张组内左侧睾丸平均体积均明显小于同级右侧睾丸平均体积( P<0.05), VC2、VC3两组右侧睾丸体积均明显小于正常组右侧睾丸体积(P<0.05),VC3组的右侧睾丸体积小于SVC组( P<0.05)。曲张组的精液质量(精子活力、精子活率及精子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C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VC可引起睾丸体积减小,精液质量下降,随曲张程度增加,睾丸体积变小越明显、精液质量的变化也呈下降趋势。
作者:叶磊;隋秀芳;王磊;张敬安;叶显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对79例行种植牙治疗的患者行曲面体层摄影片( OPG)及锥形束CT ( CBCT)检查,将测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OPG与CBCT(矢状位)的各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BCT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差异较小;CBCT矢状位断层片上前牙区种植体的高度及愈合帽的直径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牙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者:陈佳;张志宏;刘红红;司俊峰;朱元军;张震东;丁常领;夏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回顾性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 GIST)超声表现,术后证实超声测量瘤体大小与手术病理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GIST的声像图进行大小、形态、边界、内部有无坏死液化、血流情况、周围脏器有无浸润和转移等6个方面进行描述,根据Fletcher原则将GIST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除血流信号丰富程度与肿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瘤体大小、形状规则情况、边界和瘤体内液化坏死等超声表现与肿瘤侵袭危险性之间均存在相关性( P<0.01)。饮水后GIST的定位准确率为84.85%,高于饮水前的定位准确率68.33%(P<0.01)。
作者:叶显俊;邓克学;隋秀芳;刘卫勇;汪林;叶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31例。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 VIP)功能分为对照组(n=15)与观察组(n=16),随访起搏器参数,并观察累计心室起搏比例( Cum%VP)、左房内径( 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的变化。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um%VP比例明显降低( P<0.01);LVEDD显著减少( P<0.01);6 min 步行试验距离显著增加( P <0.05)。DDD心脏起搏器 VIP 功能可以显著减少累计心室起搏比例,从而更好的保护左心功能。
作者:赵韧;陈刚;史学功;李小虎;林先和;徐岩;陈旭华;周碧蓉;陈斌;李中清;吕冶芳;程自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选择120例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作为急性前循环梗死组,均经MRI/CT证实;另90例非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双侧颈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 IMT)、收缩期大峰值流速( PSV )、舒张末期流速( EDV)、收缩早期加速时间( AT)、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的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急性前循环梗死组IMT较对照组增厚( P<0.01);IMT增厚检出率、中-重度狭窄检出率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严重者可检测到颈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各项血流参数显示,急性前循环梗死组颈总和颈内动脉PSV、ED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前循环梗死组颈内动脉 RI 及 PI 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颈内动脉AT低于对照组(P<0.05)。
作者:黄琴;郑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牡荆素和葛根素对治疗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量效关系,探讨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I)方面更为优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RI模型,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5个剂量的注射用牡荆素(0.75、1.5、3、6、12 mg/kg)和葛根素注射液(3、6、12、24、48 mg/kg),记录大鼠各时期心电图ST段的变化,TTC染色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同时根据心肌梗死抑制率绘制量效曲线图,计算半数有效量( ED50)和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与MIRI组比较,注射用牡荆素组在0.75~12 mg/kg剂量范围内及葛根素注射液组在3~48 mg/kg剂量范围对抑制大鼠心电图ST抬高、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均呈剂量依赖性;注射用牡荆素和葛根素注射液对MIRI大鼠心肌梗死抑制作用的ED50分别为5.321 mg/kg和32.950 mg/kg,95% CI 分别为4.294~6.593 mg/kg 和24.690~43.970 mg/kg。结论注射用牡荆素对MIRI大鼠心肌梗死抑制率的ED50明显低于葛根素注射液,提示注射用牡荆素在防治MIRI方面可能是更为优效的药物。
作者:王亚男;彭成凤;甄毅岚;董六一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 GBE)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合并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及GBE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 NC)组、慢性间歇性低氧( CIH)组、GBE灌胃组,各组10只。于实验前后采用无创血压分析仪观察大鼠血压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肾、腹主动脉的病理变化;同时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及外周脂肪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CIH组大鼠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GBE灌胃组大鼠血压显著低于CIH组(P<0.01);与 NC 组相比,CIH组心肌细胞、肾小管明显水肿呈水样变性,GBE灌胃组与CIH组比较心肌细胞、肾小管水肿显著降低,各组腹主动脉均无明显病理改变;与NC组比较,CIH组大鼠血清中 TNF-α、IL-1、IL-6的含量均显著增高( P <0.01),GBE灌胃组与CIH组比较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GBE灌胃组与NC 组比较TNF-α、IL-6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L-1的含量GBE灌胃组明显高于NC 组(P<0.01);与NC组比较,CIH组外周脂肪组织中TLR4、JNK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GBE灌胃组其表达含量显著低于CIH组(P<0.01)。结论 GBE可以抑制OSAS合并高血压大鼠脂肪组织TLR4、JNK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血清中TNF-α、IL-1、IL-6的水平,对OSAS合并高血压大鼠血压有显著降压作用。
作者:成俊;陈梅晞;李艳红;罗淼;龙冠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姜黄素潜在的抗纤维化作用,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T6)激活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姜黄素(0、5、10、20、40μmol/L)处理HSC-T6后,用MTT法测定其对HSC-T6增殖作用的影响;用RT-PCR法检测其mRNA水平的表达;用Westem blot法检测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α1I胶原(Col1α1)、NADPH氧化酶4(NOX 4)、 Smad 2、Smad 3及其磷酸化的水平。结果40μmol/L的姜黄素组刺激HSC-T648 h后,其抑制率达到大,显著低于仅TGF-β1刺激组、5、10及20μmol/L姜黄素组( P<0.05)。姜黄素可显著降低激活型HSC-T6的α-SMA、α1I胶原mRNA与蛋白表达,从而可以降低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有效降低了NOX 4的蛋白水平,减少了活性氧的水平;还明显降低Smad 2、Smad 3的磷酸化程度,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姜黄素在体外能够明显地抑制HSC-T6激活,对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诱导的NOX4的激活及Smad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王雅蕊;李俊;黄成;李小枫;李晓慧;王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脑细胞突然异常的过度放电,导致了脑功能失调。对癫痫双胞胎患者的研究表明,癫痫具有遗传性。通过连锁分析、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的位点扫描,越来越多的癫痫相关致病基因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位点被定位和克隆。综述了癫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认为癫痫的遗传学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辅助于其临床诊断。
作者:周阳(综述);施海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多数孕妇于妊娠早期出现疲乏、嗜睡、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称为早孕反应,部分孕妇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导致摄入不能及代谢障碍及电解质失衡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的情况称为妊娠剧吐。该疾病具有显著的时限性特点,但无特效治疗措施,近些年来西医从疾病病因学入手,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措施,祖国医学则通过辨证论治和针灸等治疗方法对妊娠剧吐进行了探索性临床研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永祺(综述);贺小进;曹云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膳食营养因素、人体成分分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NAFLD患者82例( NAFLD组),正常对照者82例(对照组),对被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人体成分分析及肝脏超声检查。收集其体检报告,利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个人一般状况进行调查,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调查其膳食种类和摄入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总能量、脂肪的摄入量、体质指数( BMI)、内脏脂肪面积( VFA)、体脂百分比( PBF)、腰臀百分比( WHR)均明显升高,血生化指标空腹血糖( FBG)、三酰甘油( TG)、丙氨酸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及血尿酸( UA)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总胆固醇( TC)、尿素氮( BUN)、肌酐( C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NAFLD患者体脂成分测定及其膳食营养素摄入调查,NAFLD组人群膳食结构不够合理,人体成分分析与饮食因素相关性很大,高能量、高脂肪是NAFLD的膳食危险因素,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内脏脂肪面积高是NAFLD的患病危险因素。
作者:陈艳丽;张宝;管石侠;侯丽丽;蒋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对乙酰氨基酚( APAP)引起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探讨低剂量脂多糖( LPS)预处理对APAP引起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方法①选取ICR雄性小鼠20只,随机分成APAP组和LPS+APAP组。禁食后,APAP组经腹腔注射APAP(300 mg/kg);LPS+APAP组经腹腔注射先给予LPS(50μg/kg),3 h后再给予APAP(300 mg/kg),密切观察小鼠存活状况,72 h后取材,测生化指标,行肝组织 HE 染色。②ICR雄性小鼠随机分成APAP 0、0.5、6、12、24、72 h组和LPS+APAP 0、0.5、6、12、24、72 h组。禁食后,APAP组腹腔注射APAP(300 mg/kg);LPS+APAP组腹腔注射LPS(50μg/kg),3 h后再经腹腔注射APAP(300 mg/kg),分别在每组对应时点取材。分离血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用Beutler改良法测肝脏谷胱甘肽( GSH )含量。结果①APAP组给药4 h左右小鼠开始出现死亡情况,72 h存活率为50%;LPS+APAP组72 h内无死亡。②低剂量LPS预处理能降低血清ALT(P<0.05),减少小鼠肝脏坏死情况(P<0.01)。③ APAP组与LPS+APAP组肝脏GS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LPS预处理能显著减轻APAP引起的急性肝损伤,这种作用不是通过减弱N-乙酰苯醌亚胺( NAPQI)耗竭GSH而产生的,可能与其激活了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了GSH耗竭的下游机制有关。
作者:许元宝;徐德祥;张程;王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