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通报杂志

中医药通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厦门市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1-2749
  • 国内刊号:35-1250/R
  • 影响因子:0.33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福建
  • 语言:中文
  • 邮发:34-95
  • 全年订价:1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中医药通报杂志   2010年2期文献
  • 刘晓鹰教授五联疗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

    刘晓鹰是湖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倪珠英教授多年,从事小儿肾脏疾病研究工作近30年,擅长用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继长程疗法、环磷酰胺、肝素、潘生丁五联疗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张雪荣;刘晓鹰;王文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时兼收创新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下)

    针对李可验方数量之谜,进一步挖掘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李可验方百首:李可命名方22首,笔者拟名方78首;李可验方归纳思路:从个案中找灵感,从类案中找规律;从对药中找素材,从治法中找特点;从按语中找提示,从疗效中找亮点.

    作者:孙其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选择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颈椎牵引和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情况,一个疗程后每组治疗前后病情综合积分对比、组间积分差值比较、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博动指数比较,分析并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的效果、缓解眩晕的疗效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眭承志;单红星;林景雄;樊孝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桂枝人参汤临床应用札记

    合理运用桂枝人参汤辨治慢性萎缩性伴浅表性胃炎、贲门失弛缓症、慢性肠胃炎、食管鳞状上皮癌术后呕吐、胃食管反流病、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阑尾炎、慢性喉炎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作者:王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建立中医寒哮动物模型初探

    目的: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寒哮临床发病特点的动物模型.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西医对照组(B组)、中医模型1组(C组)、中医模型2组(D组)和中医模型3组(E组),每组10只.观测各组大鼠体重、肛温、舌像、哮喘发作症状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均见明显消瘦,体重增长缓慢,比正常组和西医对照组B组体重降低,与正常组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以C组,体重降低明显,与中医模型D组、中医模型E组、西医对照组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各组大鼠肛温实验前与实验后自身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3)模型组大鼠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哮病的症状和寒哮证寒的特点.结论:通过观测模型组大鼠的症状和体征,表明体重、舌像可能为寒哮动物模型的主要评价指标.

    作者:余建玮;薛汉荣;付向春;程光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锯叶棕提取物通过阻断STAT3通路抑制U266细胞增殖及促凋亡

    目的:探讨锯叶棕提取物对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锯叶棕提取物对IL-6介导的STAT3磷酸化效应.方法:①体外培养的U266细胞加入到不同浓度的锯叶棕提取物(0.5或1.0μl/ml)培养24小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位于前G1时期的细胞百分比以检测细胞凋亡;②体外培养的U266细胞加入到锯叶棕提取物(1.0μl/ml)培养24小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STAT3与P-STAT3表达;③血清饥饿培养24h的U266细胞暴露于IL-6(20ng/mL,30min),另一组用锯叶棕提取物1.0μl/mL预处理3小时的这些细胞,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STAT3与P-STAT3表达.结果:①锯叶棕提取物诱导U266细胞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②应用锯叶棕提取物预处理的U266细胞,STAT 3磷酸化水平较未经处理的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80.0%;③血清饥饿培养24h的U266细胞暴露于IL-6(20ng/mL,30min),STAT3磷酸化水平增加20倍;用锯叶棕提取物1.0μl/mL预处理3小时的这些细胞,可阻断STAT3磷酸化水平85.0%.结论:锯叶棕提取物可能通过下调IL-6介导的STAT3磷酸化水平,抑制U266细胞增殖并促凋亡.

    作者:车玉琴;张立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针灸及合其它疗法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概况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发挥中医传统优势治疗本病,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几年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

    作者:王天磊;万文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钻研经典以培养铁杆中医——第八期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述要

    本文对2009年11月27日至29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的第八期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研修班专家们传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作者:李赛美;王保华;方剑锋;吴浩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太冲、风府穴对帕金森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太冲、风府穴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探讨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美多芭组,每组10只.采用6-OHDA毁损右侧黑质制作帕金森模型大鼠,运用太冲、风府穴电针治疗,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电针组、美多芭组与模型组比较,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P<0.01);模型组BDN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电针组阳性细胞计数较模型组增加(P<0.01).结论:针刺太冲、风府穴可显著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促进帕金森大鼠黑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作者:黄攀攀;马骏;王彦春;甘水咏;李浩;雷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试析《傅青主女科》带下病辨治特色

    傅氏,名山,字青主,山西太原阳曲西村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傅氏为医,精诣歧黄,通晓各科,尤为擅长妇科.<傅青主女科>为其传世之作,其学术思想独具匠心,辨证详明,制方严谨,用药精当,备受青睐,对中医妇科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读此书,受益匪浅,现笔者就傅氏对带下病的辨治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罗湘姣;代波;尤昭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论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不同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认为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近两千年中医学发展规律中的独特现象,可以说,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医学流派,各以其完整的学说理论,广泛的传播群体,众多的学术追随者,构成了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苏庆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大承气汤合小陷胸汤中药灌肠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1例体会

    大承气汤,小陷胸汤均源自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之作<伤寒论>.其中大承汤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心烦不解,潮热,甚者喘冒不得卧,神昏谵语,脉沉实等.病机是邪热与有形糟粕相搏结导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小陷胸汤主治太阳病变证的结胸证,症见: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病机为表邪不解,入里化热,邪热内陷,与有形之痰搏结于心下(胃脘部).笔者应用二方加减,水煎浓缩灌肠治疗一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银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外感发热体会

    本文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外感发热,认为此方治疗外感发热应把握外感风寒,卫闭热结之病机,临证以发热恶寒、脉沉紧有力为辨证要点.

    作者:石京花;王泽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