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8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0个RCT,干预措施治疗组为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相关汤药,对照组均为常规西药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对照组相比,益气活血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比数比(OR)合并值达3.47,95%CI[1.91,6.31];在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方面,益气活血干预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07,95%CI(-0.09,-0.05),P<0.00001];对于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益气活血干预组也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在促进斑块的稳定及消退方面或者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方面具有颇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宋书婷;韩辉;郑明翠;马士才;奚亚明;王艳昕;杨文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症候诊断及证素分布情况,寻找其证素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1990年1月-2018年7月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中检索的中医治疗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文献作为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文献发表年度、关键词、文献类型、证型、证素等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文献共54篇,文献发表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共有22种证型,肾虚肝郁证出现的例数多为1602例,病位证素肝的频数高为2422次,病性证素气滞频数高为2826次,而阴虚仅次于气滞频数为2638次,在全部病性证素分布中,实证证素占53.09%,虚证证素占46.91%.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本虚标实亦或是虚实夹杂的一种疾病,肾虚肝郁为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常见证型,以肾虚为基本生理病理特点,肝郁为其核心病机,为临床中医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卓泽伟;胡柳;陈启亮;梁文娜;李灿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石萆汤对肾虚夹湿型弱精子症患者精子线粒体膜蛋白PHB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肾虚夹湿型弱精子症患者(60例)和生殖体检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生殖体检正常者纳入正常精液组(N组,n=30),检测为弱精子者纳入弱精子组(A组,n=30);确诊为肾虚夹湿型弱精子症的60例患者纳为石萆汤治疗组(T组,n=60).A组暂未接受相关治疗措施,T组连续口服石萆汤16周.三组受试者均禁欲7 d后经手淫方式采集精液,用计算机辅助精液质量分析仪(CASA)分析精液质量;采用荧光探针MitoTracker,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精子细胞的荧光强度,分析精子细胞线粒体膜蛋白PHB阳性细胞的比例;用透射电镜观察精子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三组受试者除精液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N组受试者部分精子质量指标[精子(a+b)级活动力及精子成活率]、精子线粒体膜蛋白PHB水平均明显高于A、T两组,且T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toTracker荧光探针检测,LSCM观察显示N组可见精子中段结构,类似棒状;T组可见精子中段结构,但较短或弯曲状;A组的精子结构变形;荧光强度A、T组精子弱于N组,但T组优于A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N组精子线粒体鞘完整;A组精子出现水肿、呈现空腔,线粒体肿胀;A组精子线粒体鞘较完整、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结构较完整、整齐.结论:石萆汤能够改善肾虚夹湿型弱精子症患者精子质量,可通过上调精子线粒体膜蛋白PHB表达阻滞精细胞凋亡,保护精子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来达到治疗弱精子症的目的.
作者:程宛钧;张敏建;史亚磊;危椠罡;江澍;程标建;詹华深;邓日森;曾智承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加味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接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6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愈显率(90.91%)高于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耐受性好.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高永强;刘建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学用麻黄汤必须重视以下六个问题:一、必须打破原有学习麻黄汤的固定理论框架;二、必须重新学用麻黄汤辨治各科杂病的组方思路;三、必须重新学用麻黄汤用药用量的基本要点;四、必须重新学习灵活运用麻黄汤的基本准则;五、必须学好用活麻黄汤是辨治各科疑难杂病的切入点;六、必须懂得运用麻黄汤合方针对疾病的核心是以变应变,变化无穷.本文重点研究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并能从长期以来固有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实现重新认识麻黄汤、重新运用麻黄汤辨治各科杂病的目的.
作者:王付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肾病综合征为肾脏常见病,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常规西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并发症及副作用较大,吴国庆教授从事肾病临床工作20余年,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丰富,大量临床疗效表明其自拟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方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借鉴及推广.
作者:周雯姣;艾一多;卢愿;范伟;吴国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芦荟多糖与大黄素不同配伍比例对SCC15人舌鳞状癌细胞的活力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CC15口腔癌细胞,分为实验空白组、芦荟多糖组、大黄素组、芦荟多糖与大黄素配伍1:1组、1:2组、1:3组、2:1组、2:3组、3:1组9个不同的组别,观察SCC15的生长状态,免疫组化鉴定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①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与空白组比较,芦荟多糖单剂量组、大黄素单剂量组、各配伍组的细胞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且随大黄素比例的增加抑制作用而增强,其中以芦荟多糖与大黄素配伍1:2组、2:3组、1:3组为显著(P<0.01);②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空白组的VEGF蛋白表达较强,各给药组VEGF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配伍组1:3为明显.结论:芦荟多糖与大黄素配伍对体外培养的SCC15口腔癌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大黄素比例增加而增强(1:3佳),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静;陈力;王丹;陈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分析偏痛汤1号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UH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LTQ-Orbitrap MS数据,依据保留时间信息、高分辨质谱精确分子量和MSn多级碎片信息分析偏痛汤1号全方的化学成分以及方中蔓荆子、甘草和细辛三味中药的特征性成分.结果:从偏痛汤1号中共鉴定出126种化学成分,其中17种化学成分为蔓荆子特有,60种化学成分为炙甘草特有,5种化学成分为细辛特有.结论:该方法可为偏痛汤1号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为复方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定性分析提供借鉴.
作者:王春国;宋慧荣;罗亚敏;李伊然;周冉冉;陶晓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文章试从古籍和现代研究角度阐述血与神的关系,血瘀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直接与间接联系,提出血瘀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临床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供辨证依据.
作者:杨云翔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初步探讨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致津液生成不足或津液输布失常.临证以益气健脾法为主,配伍养阴生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杨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不懂天文历法,就无法研读古代经典,就无法学习《黄帝内经》.这是缘于古人应用五种天文历法知识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随处运用这些历法知识,度量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康复过程,解释相关理论.因此说,研读其中的历法知识,有助于明白相关原文的真正意涵及其发生背景.
作者:张登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系统评价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医学在线(PubMed)和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Issue1,2018),检索从建库到2018年3月发表的关于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合计8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热敏灸组与西药组对比其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68,95%CI(2.27,9.65);OR=3.10,95%CI(2.01,4.79)].热敏灸组与其它针灸疗法组对比其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97,95%CI(2.96,8.36);OR=2.94,95%CI(1.72,5.02)].结论: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和传统灸、温针灸等其它针灸疗法.
作者:陈梅;刘福水;刘佳欢;方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是医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随着人们对中医学的深入了解,运用中医治病防病已日益被人们所接受.中医疗法在当今的疾病防治和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疗效.在泰国,由于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的确切疗效,使其逐渐成为泰国医疗保健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深入探讨中泰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异同,对系统认识中泰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比较两种中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异同,探求各自的特色,取长补短,可促进中泰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对世界传统医学的交融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黄妙森;沈佳成;何其达;连林宇;杨宗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黄芪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本文从黄芪的功效出发,介绍骆杰伟主任医师临床应用黄芪治疗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和在围手术期使用的经验.
作者:李敬敬;朱耀彬;骆杰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乙肝患者合并不寐比较常见,其主要病因尚归结于慢性乙肝是一种湿热外邪之毒,感受湿热邪毒,所致肝火炽盛,上扰神明,脾失健运,营血不足.陈建杰教授,在四十多年来的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常常采用平肝养血法治疗慢性乙肝不寐证的患者,往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薛建华;吴香香;杜秀萍;成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总结洪敏俐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洪师认为,感染后咳嗽是因外感六淫侵袭肺系,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临症时根据患者四诊信息,结合四时感邪、年龄、素体禀赋、宿疾等因素不同,进一步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作者:魏宗明;洪敏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羊藿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予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羊藿通络丸,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肌电图变化等.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TCSS评分、肌电图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羊藿通络丸能显著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
作者:刘华珍;徐子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为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的实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53、Fas、FasL的含量.结果:与健康组相比,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组血清中的Caspase-3、P53、Fas、FasL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病非气虚血瘀证组与健康组相比,Caspase-3、Fas、FasL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组与高血压病非气虚血瘀证组比较,Caspase-3、P53、FasL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存在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P53、Fas、FasL表达量升高有关;与气虚血瘀证密切相关的蛋白主要为Caspase-3、P53、FasL.
作者:胡小勤;黄大利;蒙玉梅;吴培;王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清凉定痛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清凉定痛方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秋水仙碱与美洛昔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凉定痛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尿酸、C反应蛋白、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关节红肿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凉定痛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戴跃龙;白慧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调气解痉针刺法治疗发声性短暂抽动障碍(肝亢风动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发声性短暂抽动障碍(肝亢风动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治疗,治疗组口服天麻钩藤饮并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变化、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基于YGTSS评分的疗效比较,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调气解痉针刺法针对发声性抽动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作者:田志伟;李晓霞;高树彬;欧阳晓燕;叶志华;周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其他理论的基础.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几千年来又指导了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藏象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预防等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对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今庸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伤寒杂病论》是经典临床医学之巨著,其理论博大精深,非浅闻寡见所能及.于此试从诊治过程中、释疑解惑中、增补用方中、注释译文中、字词句中研究《伤寒杂病论》,以期达到运用《伤寒杂病论》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目的.
作者:王付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