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通报杂志

中医药通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厦门市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1-2749
  • 国内刊号:35-1250/R
  • 影响因子:0.33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福建
  • 语言:中文
  • 邮发:34-95
  • 全年订价:1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中医药通报杂志   2015年5期文献
  • 傅友丰“鬼箭羽系列方”治疗妇科疾患

    鬼箭羽系列方系傅友丰教授以早年创制的“内异停”主药,与益肾调周药物结合并增损而组成的系列方剂.该系列方组方构思精妙,重剂攻邪不伤正;临床应用广泛,凡冲任胞宫胞络有癥积瘀阻而见月经病、不孕、妇人腹痛等,悉可以之加减图治;遣药精而不杂,对药组药配伍谨严.

    作者:闵静红;朱杰;傅友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三)——治疗杂病案五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为更好地传承裘老的学术精华,应本刊的盛情邀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领衔整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医案”将在我刊连载发表.本期试从偏瘫、不寐、痹证医案探析裘老的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薛汉荣运用麻杏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支气管扩张经验

    薛汉荣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发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虚(气阳虚)为本,痰、瘀、热为标.治疗上重视宣降肺气,重视补虚,标本兼治;同时根据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迁延缠绵的特点,重视清肝疏肝.

    作者:张智玲;薛汉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唐江山辨治便秘心法

    唐江山主任认为便秘病位在于大肠,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与五脏的关系甚为密切.主张治秘之法,从五脏论治;将理气通降之法贯穿始终;在药物治疗之外,通过合理摄生,使气机调畅、胃肠濡润、大肠传导正常,自无便秘之患;在日常摄生调养当中亦可适当选用单方,简易有效.

    作者:丁东翔;郑立升;肖辉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李发枝辨证思路及应用举隅

    李发枝临证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善从中西医两方面来探寻疾病的基本病机类型;崇尚方证对应,对常用经方、时方和经验方的方证认识深刻;十分注重体质辨析,常通过患者的既往病史来分析其体质特点;对于一时难以把握的病证常先投一二剂以探虚实.

    作者:樊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化浊行血方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化浊行血方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库、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化浊行血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手工检索相关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进行独立筛选、质量评价和原始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评价指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愈率;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化浊行血方能显著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WMD=-2.00,95%CI-2.41,-1.58),P<0.00001];化浊行血方并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化浊行血方能显著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且相对安全.

    作者:于金平;宗寿健;胡晓洁;孙海洋;柴宗颖;吴春丽;于丽红;王兴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七味化纤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Ⅱ、Ⅲ期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七味化纤汤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Ⅱ、Ⅲ期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PB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七味化纤汤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照组单独给予UDCA;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肝功能、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4%,对照组为61.2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区胀痛、皮肤瘙痒、乏力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免疫指标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味化纤汤联合UDCA可以明显减轻Ⅱ、Ⅲ期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降低免疫指标,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林立;俞晓芳;陈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自拟附子救心方治疗闽西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自拟附子救心方治疗闽西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方法:将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均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醛固酮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自拟附子救心方,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心衰Lee氏计分、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容积(LVEDD)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70%,对照组总有效率84.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无明显变化,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NT-pmBN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附子救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疗效,达到了“专病专方”应有的疗效.

    作者:杨福龙;姚木铭;林丹华;谢景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九)——辨治痢疾验案

    1 湿热痢疾,湿甚于热某某,男,17岁,住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992年8月某日来诊.昨日突发大便下痢,日达7~8次,每次则先小腹拘急疼痛而欲大便,下痢则又滞下而不得利,肛门后重不舒,利出则为红白冻子,呈痛苦面容,苔白,脉濡.乃湿热痢疾,湿甚于热.治宜调气治血.用芍药汤以为治.药用:白芍12g,当归10g,槟榔10g,黄芩10g,黄连10g,桂枝10g,干姜10g,大黄10g,甘草10g,广木香6g,枳壳10g,桔梗10g.加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取汁温分再服,1日服尽.药服1剂而病愈.

    作者:李今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承气汤方证及合方辨治杂病的思路与方法

    大承气汤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热结证的重要基础方,运用大承气汤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热结,即可以法选用.本文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角度对大承气汤进行解读;从应用指征、方证辨病两方面探讨辨治思路;同时探讨治疗热结证与脾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气阴两虚证、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气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气虚证等相兼的合方思路;并举大承气汤与吴茱萸汤合方辨治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与桂枝加附子汤合方辨治精神分裂症、与大黄附子汤合方辨治痤疮验案.

    作者:王付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组方思路及临床应用

    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是《伤寒论》中治病之大法.本文举例阐述此治法及组方特点,并提出个人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吴美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伤寒论》辨证体系探析少阴病之“渴”

    立足于六经辨证要点,将经脉脏腑与六经整体进行对比,认为少阴病之“渴”以脏腑理论之肾阳不足、蒸化无力做解释有悖于仲景思想,应联系三阴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整体考虑.少阴病之“渴”乃由其经气所导致.

    作者:郑利钦;何晓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温经汤调摄冲任机理浅析

    本文剖析温经汤的组方配伍特点,并从冲任学说的角度分析了该方的作用机理.温经汤作为治疗妇女杂病的经典方剂,既可主治妇女经孕疾病,亦可治疗因冲任损伤所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诸疾.

    作者:王婷;王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和胃安神”论治不寐五法

    从《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意展开,对以“胃不和”为主要病机的不寐的治疗,从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消食导滞、益气温中、养阴清热和胃安神法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辨治“胃不和”引起的不寐提供借鉴.

    作者:陆飞龙;冷伟;张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思路

    气血瘀滞、脉络闭阻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痰瘀阻络型及气虚血型两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敷,其中痰瘀阻络型采用祛瘀化痰通络方以逐淤化痰、通络止痛,气虚血型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以活血化瘀通络,疗效满意.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中医药在辨证论治、专病专方及外用药物治疗该病的疗效.

    作者:郭昊睿;王新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妇女围绝经期肝郁病理中的应用

    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中医通过心理调节、改善生活方式、中药疗法、移情易性法及芳香疗法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以防治围绝经期妇女的肝郁病理.

    作者:吴海红;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黄芩素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抑制慢性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黄芩素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粘膜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阳性对照组、黄芩素高(200mg·kg-1)、中(150mg·kg-1)、低(50mg·kg-1)剂量干预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CAG造模,造模28周后开始灌胃给药,连续10周后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环氧合酶-2(COX-2)的蛋白表达.结果:黄芩素高、中剂量组的大鼠体征状况与空白组相似;黄芩素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CAG大鼠的IL-8、NF-κB和COX-2含量,提高HSP70含量.结论:黄芩素可能通过降低CAG大鼠的IL-8、NF-κB和COX-2含量从而阻断了慢性炎症对胃粘膜长期、反复的损伤,并通过提高HSP70含量使胃黏膜的抗炎性损害能力增强,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保护作用.

    作者:田华;王小平;张峰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成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外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作用机制日益明确.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对其中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总结.

    作者:李雪溦;张红阳;朱继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升降散治疗风湿瘀热证验案二则

    升降散具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之功,原本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之证.笔者临床应用并研究其组方发现,该方对风湿郁阻气机、郁而化热导致气血瘀滞的风湿瘀热证疗效显著.

    作者:姚越宁;陈宝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中国哲学根本特征认识和理解中医

    中国哲学整体关联思维方式和“自然合理”理念奠定了中医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需正确认识中医与西医之间是两种医学类型的差别,二者可以交流与互补.要从人文领域加强对中医的研究,并注重在传承基础上发展中医,加强对中医经典的学习.

    作者:楼宇烈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浮脉分部认识的文献及病例研究

    自《内经》以来中医脉学关于浮脉就有诸多论述,但究之始终不够系统全面.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形成机理及分部主病,将浮脉主病分别从寸、关、尺的不同分部进行辨析,并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浮脉分部主病.

    作者:陈晨;石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唐宗海《血证论》治血四法临床应用体会

    清末著名医学家唐宗海《血证论》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治血法则,临床应用当四法合参,注重治血必治气.

    作者:阳国彬;刘玉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国医大师调研报告

    2009年6月19日和2014年10月30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分别举行了两次“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共评选出60位国医大师.第一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涉及14个省(区、市),既有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专家,也有藏医、蒙医专家.第二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涉及22个省(区、市),除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藏医、蒙医专家以外,还新增了维吾尔医专家.

    作者:毛嘉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第二十三讲 关于脂肪肝医案的讨论

    本次王琦讲堂围绕脂肪肝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难点展开讨论,并着重讨论了王琦教授对脂肪肝的诊疗思路,包括病机要点、诊疗模式、制方思路,以及处方用药特色和加减变化等.王琦教授治疗脂肪肝主要是“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辅以脂肪肝特色用药.

    作者:李英帅;倪诚;王济;张惠敏;李玲孺;俞若熙;姚海强;张曾亮;李长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