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2-307
  • 国内刊号:1006-1703
  • 影响因子:0.97
  • 创刊:199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307
  • 全年订价:4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   2004年4期文献
  • 2型糖尿病患者尿Ⅳ型胶原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测定的意义

    为评价尿微量白蛋白与Ⅳ型胶原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早期损伤的诊断价值, 取正常人30名与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的尿液,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 同时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和Ⅳ型胶原(浓缩法).结果显示: (1)正常组24h尿微量白蛋白为6.45±2.04mg/24h,尿Ⅳ型胶原为86.68±11.98μg/L.(2)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分为两组,A组130例, 尿微量白蛋白大于或等于30mg/24h,尿Ⅳ型胶原为120.03±34.02μg/L; B组35例, 尿微量白蛋白小于30mg/24h, 尿Ⅳ型胶原为97.14±24.93μg/L.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尿微量白蛋白还未超过正常上限时, 已经有部分人尿Ⅳ型胶原升高, 说明尿Ⅳ型胶原比尿微量白蛋白更能体现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早期损伤.

    作者:杨礼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纤维化标志物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肝纤维化标志物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连蛋白(LN)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临床意义, 采用RIA对52例慢性肝病患者, 42名健康对照者, 38例慢性肝病患者经保肝抗纤维化治疗后血清中的PCⅢ、HA、C-Ⅳ和LN进行检测, 同时与对照组和治疗后进行对比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CⅢ、HA、C-Ⅳ和LN有不同程度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8例慢性肝病治疗后血清PCⅢ、HA、C-Ⅳ和LN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清PCⅢ、HA、C-Ⅳ和LN的测定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伯勋;陈跃;甘西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动态检测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在乙型肝炎中的意义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108例肝病患者分为五组, 其中急性肝炎13例, 慢性肝炎轻度17例, 慢性肝炎中度30例, 慢性肝炎重度25例, 肝炎肝硬化23例, 设对照组30名.EGF检测采用RIA分析方法.同时观察HA、LN、PCⅢ、C-Ⅳ与EGF的关系.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患者血清EG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药物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 血清EGF水平与各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动态观察EGF水平, 对了解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状况、疗效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韩丽红;梁雪松;许莉莉;蒋雪花;徐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OLAB、BNP和CRP水平变化分析

    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OLAB、BNP和CRP水平变化, 探讨冠心病发病机制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治疗前后对其影响.用RIA和ELISA法对124例冠心病患者和30名对照者血浆中的OLAB、BNP和CRP水平变化及相关性进行研究, 同时对48例UAP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PTCA)治疗前、后对上述三项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B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是AMI和UAP组比SAP组升高更明显; CRP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和AMI组升高明显(P<0.05);AMI组血浆OLA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和其他两组, OLAB、BNP和CRP三项在UAP组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总之,OLAB、BNP和CRP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并可预测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心功能恢复的情况, UAP组经PTCA支架术后, 三项指标均明显降低, 可作为疗效观察的一个重要参数, OLAB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及AMI的发病始末.

    作者:杜同信;王自正;王书奎;傅雷;罗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瘦素放免分析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 由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亲水性激素蛋白.本文用高纯的重组人瘦素抗原免疫家兔, 得到高效价的兔抗人瘦素多克隆抗体, 氯胺-T法制备125I-瘦素标记物, 建立人血清瘦素RIA.本方法特异性强, 灵敏度较高, 精密度较好, 其测定值与Linco公司的放免药盒有很好的一致性.用本法建立的正常参考值(BMI 18-25): 男性(34例)为2.15±1.46ng/mL,女性(36例)为7.86±3.60ng/mL.将112名健康者的检测结果分成男、女两组, 血清瘦素值与BMI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r=0.72,P<0.001).瘦素水平与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女性的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泌乳素、孕酮和雌二醇与瘦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对于男性, 睾酮与瘦素水平成明显的负相关(r=0.792,P<0.01).

    作者:赵明辉;张春明;王彦;王德芝;韩佩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两种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方法的临床评价

    对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CLIA)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的方法进行临床评估, 旨在为尿微量白蛋白测定选择一种简便快速, 准确和特异的方法.85例糖尿病患者及80名对照均留取8h尿样本, 用CLIA和RIA法测定, 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精密度, 准确性、特异性及干扰因素.结果显示CLIA和RIA两种方法均具有很好的精密度, 批内CV小于4%, 批间CV小于6%,回收率在95.1%-105.9%,且测定不受样本中γ球蛋白的影响.CLIA的低检测浓度为2.5μmol/L.两种方法测定的尿微量白蛋白值相关较好(Y=0.9974X-0.0291),r=0.9902.结论: CLIA和RIA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方法均具有高精密度, 高特异性, 两种方法的结果明显相关.然而, 与RIA比较CLIA简便、快速, 没有放射性污染, 且自动化程度高, 比较适合临床常规实验室应用.

    作者:孙琦;杨国华;王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磁分离酶联免疫法检测IL-4方法的建立

    建立磁分离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人白细胞介素4(IL-4)的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碱性磷酸酶(AP)分别标记识别不同表位的两种抗IL-4单克隆抗体(mAb), 用抗FITC多抗或mAb包被免疫磁珠.结果显示: 检测标准品浓度在0-3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敏感性达10pg/mL, 平均回收率为101.7%,批内批间CV均为3.6%,与ELISA比较相关系数为0.9124.此法所需样本量少, 方法稳定, 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 又无放射性污染, 在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王东琳;朱勇;李琦;刘振世;谢晶;欧阳为明;金伯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胞内细胞因子佳染色抗体浓度的选择

    探讨胞内细胞因子佳染色浓度的选择方法.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研究对象, 应用胞内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比较不同浓度商品化IFNγ-FITC单抗和IL4-FITC单抗与实验室制备的IFNγ-FITC单抗和IL4-FITC单抗的荧光染色效果.结果表明, 应用不同浓度商品化抗体得到的染色率不同.选择与用商品化抗体佳染色浓度得到的染色率相同的实验室制备荧光抗体的染色浓度作为实验室制备荧光抗体的佳染色浓度.

    作者:曹云新;张赟;金伯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TR-FIA与RIA法检测HBV标志物的比较分析

    铕(Eu)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是新近推出的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微量检测技术, 将其与RIA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TR-FIA法较RIA法灵敏度高, 测量范围宽, 准确度相近; 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常见的8种组合模式中, 有7种完全符合(符合率为100%),只有HBSAg+抗-Hbe+抗-HBc组合模式符合率为73.3%,而HBeAg值差异较大.

    作者:张新利;谭玉华;党淑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性病门诊中单纯疱疹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与分析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系双链DNA病毒, 人类是其唯一的自然宿主.HSV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 GH), 即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门部位的皮肤黏膜, 导致生产一种慢性、复发性的性传播疾病[1].GH的发生和复发可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痛苦, 影响其生活质量.绝大多数GH由HSV-2引起, 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2],因此, GH已成为一个为人关注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本地区GH中HSV-2的感染现状, 我们对性传播疾病(STD)门诊中疑似GH的患者进行了HSV的定量检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余伍忠;张宇红;刘丽;仇东辉;陈虎山;何江;桂俊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内皮素(endothelin, ET)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 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物活性多肽[1].也是迄今所知体内强的血管收缩肽.内皮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共同关注, 因此, 本文采用RIA法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ET含量检测, 以探讨其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纯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肝病时CG、AFP和AIF的变化

    肝脏功能如果发生病变, 血中的CG(甘胆酸)、AFP(甲胎蛋白)、AIF(酸性铁蛋白)均可不同程度升高.为探讨老年肝病与其临床关系, 检测了140例老年肝病患者血中CG、AFP、AIF浓度并与78例中青年肝病患者以及80名健康老龄组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德胜;吴兴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TNF含量动态观察及评价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是一种新的烈性传染病, 2003年初短短的半年时间以极强的感染传播力和毒性, 波及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 已经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度重视.SARS病原体冠状病毒的靶器官主要是肺脏和免疫系统[1], 它既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也可以造成宿主免疫抑制或免疫损伤.为了解宿主病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的动态变化, 本文对29例SARS患者的TNF含量作了观察并与正常组作了对比,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叶一秀;王巍;李洪敏;王安生;姚昊;孙立群;王仲元;刘金伟;李楠;郭晓青;陈红兵;林明贵;王金河;何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慢性肾衰伴缺铁贫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42例慢性肾衰(CRF)患者、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转铁蛋白受体(sTFR)及其它铁参数的检测, 以评价sTFR在CRF伴缺铁贫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悦;冯红;董枫;刘永娥;王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新生儿窒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疾病, 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关新生儿窒息的研究在临床和基础各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但对新生儿免疫方面的观察不多, 本文于2000年8月到2002年8月, 对38例窒息新生患儿动态观察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 并以正常新生儿对照, 探讨新生儿窒息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世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推荐PSA差值指标替代比值测定鉴别诊断良恶性前列腺疾病临床应用的初评

    检测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是早期发现与诊断前列腺癌(PCa)不可缺少的首选标志物[1], 而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测定对前列腺增生症(BPH)有较高的阳性率[2].由于上述任何单项检测对BPH或PCa患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升高, 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误漏诊因素.因此, FPSA/TPSA比值测定是目前国内实验室通用的惟一鉴别指标.本文以绝对差值(即差值=TPSA值-FPSA值)替代FPSA/TPSA比值, 并分析对良、恶性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复发或转移)的效果, 现将结果与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龙宪和;李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妊高征患者测定血小板三项参数与凝血纤溶五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一种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疾病, 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查清楚.本文对妊高征患者(95例)、正常妊娠妇女(60名)进行血小板三项参数(PLT、MPV、PDW)和凝血纤溶五项指标(PT、APTT、TT、Fib、D-二聚体)测定, 探讨妊高征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变.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政;贺建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妊娠妇女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CG测定的意义

    妊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妇女常见的并发症, 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轻度黄疸, 病因尚不明确, 但严重影响胎儿健康.目前实验室甘胆酸(CG)的检测是诊断及治疗监测ICP的重要指标.有报道在孕20周妇女血中即可出现CG含量增高, 但ICP多出现在孕28周以后.ICP患者预后良好, 但胎儿可发生早产、胎儿窘迫或胎死宫内等并发症.本文对80例ICP患者血清CG进行了测定, 现报道如下.

    作者:丛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肌肉组织褪黑素受体mRNA的表达

    为证实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 MR)存在于人肌肉组织内, 取人脊柱两侧肌肉组织抽提总RNA, 应用RT-PCR检测MR mRNA并测序.结果表明人脊柱两侧肌肉组织内有褪黑素受体mt1及MT2表达, 测序结果与人类褪黑素受体cDNA相吻合.证明肌肉组织是褪黑素作用的靶器官, 褪黑素可能通过存在于肌肉组织中的mt1及MT2受体, 来调节脊柱两侧肌肉组织的生长发育.

    作者:李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清PSA结合病理分级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

    探讨血清PSA结合前列腺癌病理分级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价值.对202例新诊断的前列腺癌患者, 以同位素全身骨扫描为金标准分为骨转移和非骨转移组, 分析血清PSA水平、病理分级和同位素骨扫描结果的关系.PSA RIA检测结果: 血清PSA<10μg/L和PSA<20μg/L病理分级中、高度分化者骨转移的发生率为7%和6%,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SA<20μg/L病理分级低度分化者和血清20μg/L<PSA<100μg/L者,骨转移的发生率为33%和39%,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SA>100μg/L者骨转移发生率为80%.建议排除对没有骨痛、血清PSA<10μg/L和PSA<20μg/L病理分级中、高度分化者和PSA>100μg/L者行同位素骨扫描.

    作者:王振;周立权;高江平;史立新;张晓毅;洪宝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对获得性耐药性的研究

    了解不同年龄段肺结核病人的结核分支杆菌获得性耐药情况, 比较两种耐药性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 评价它们的临床应用价值.用药敏试验(绝对浓度法)检测了结核分支杆菌株对RFP、INH、SM、PZA和EMB耐药情况,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药rpoB、katG、 rpsL、pncA和embB基因突变, 用绝对浓度法作药物敏感试验.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89.2%、85.3%和67.6%, 耐药基因突变率分别为76.2%、81.3%和63.2%,青年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水平联系密切, 多数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易发生在高耐药区,也有少数基因突变发生在低耐药区.不规律用药时间越长耐药率越高.不同年龄组获得性耐药情况有差别, 应重视不同年龄组, 特别是青年组耐药率检测.PCR-SSCP是一种快速检测结核杆菌rpoB、katG、rpsL、pncA和embB基因突变敏感、特异的方法.

    作者:王巍;姜平;李洪敏;冯柏;吴雪琼;陈东进;王安生;叶一秀;王仲元;刘金伟;陈红兵;林明贵;王金河;李素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胆碱能神经细胞

    本文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在体外对原代分离培养的大鼠脑神经干细胞(NSCs)的胆碱能诱导分化效应.将从两月龄大鼠脑海马、纹状体等区域分离的细胞, 培养于含EGF和bFGF的DMEM/F12培养液中, 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 并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4h后, 一半细胞改换成含有BMP4的培养液培养作为实验组, 另一半细胞继续用原培养液培养作为对照组.在培养第8天,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观察培养细胞的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组呈ChAT阳性的细胞较多, 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 具有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对照组呈ChAT阳性的细胞较少, 发出的荧光较弱.另外行FITC标记的流式细胞术, 检测NSCs的分化、结果表明实验组有16%的细胞呈ChAT阳性,而对照组只有约7%.由此认为BMP4具有诱导NSCs分化成具有胆碱能特性的细胞的功能.

    作者:常艳;薛毅珑;潘静坤;田磊;高宇红;郭水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探讨急性应激因子诱导Leptin水平降低

    为探讨leptin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浓度变化规律和作用, 分别用PAF、NE、LPS、ET-1作为致炎因子诱导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 同时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观察leptin水平的变化.采用测人及鼠RIA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细胞上清液及大鼠血清leptin的浓度.结果显示, PAF和ET-1作用6h及24h后, 细胞上清液leptin的浓度相对于对照组明显下降; 肠缺血60min再灌注损伤30min后, 血清leptin水平相对于实验前显著下降(P<0.05),且随损伤时间延长血清leptin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提示leptin可能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石燕;颜光涛;林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抑制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抑制素(inhibin, INH)是一种多肽糖蛋白, 在男性主要由睾丸支持细胞(steroli细胞)分泌, 女性主要由卵巢颗粒细胞分泌.INH在反馈调节垂体前叶合成分泌卵泡刺激素(FSH)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并参与多种生殖内分泌、旁分泌及自分泌的调节.INH有两种活性形式, 分别称为抑制素-A(inhibin A, INH A)和抑制素-B(inhibin B, INH B), 它们都有2个亚基, 一个叫α亚基, 另一个叫β亚基, 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INH A(αβA)和INH B(αβB)的α亚基完全相同, 但β亚基不同.INH的β亚基可以形成二聚体称为ACT.人INH的α亚基与猪INH的α亚基约85%相同, βA亚基的全部, βB亚基的98%氨基酸残基与猪INH相同[1].

    作者:王国洪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