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 主办单位: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0411-9584
  • 国内刊号:36-1095/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51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44-5
  • 全年订价:23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 中医学
江西中医药杂志   2012年10期文献
  • 中医药在治疗术后关节僵直中的应用

    关节僵直是外伤和手术后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关节僵直导致患者肢体活动度减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西医治疗多采用机械辅助功能锻炼,或是手术松解治疗,但往往疼痛明显或是手术再次创伤,治疗难度大,易致残,导致手术虽然成功,但功能恢复不理想,达不到手术目的.我院自2007年-2011年,根据病情采用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松解治疗术后关节僵直5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楚晓笋;刘志强;苗金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30例

    目的:评价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参麦注射液6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前后相比,2组患者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而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患者有助于患者的肺功能的康复,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作者:蔡嵩;徐智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程中皮疹临床症状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 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感染之一.临床症状以发热、鼻塞、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较复杂多变,病情轻重不一,常累及多个脏器,出现严重并发症以致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王振;郝瑞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62例

    笔者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中药分期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6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62例患者均经临床学统查,排除盆腔炎症性不孕症、免疫性不孕症和原因不明性不孕症,确诊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年龄26-40岁,其中26-30岁36例,31-35 5岁21例,35-39 9岁5例.原发性不孕25例,继发性不孕37例.

    作者:许振燕;王钦茂;于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三才封髓汤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40例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三才封髓汤”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即将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中药组用三才封髓汤漱口及口服,对照组用口泰含漱液漱口.观察7天2组治疗口腔溃疡疗效、疼痛程度、盗汗程度、食欲不振程度.结果:2组口腔溃疡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药组的痊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在疼痛程度、盗汗程度、食欲不振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药组在改善这些症状上优于对照组.提示三才封髓汤可以有效的预防化疗所致口腔溃疡疗效.

    作者:李授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乌梅汤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50例

    慢性结肠炎是肛肠科一种常见病,西药治疗具有时胃肠道刺激大,不良反应多且需长期服药的缺点,自2008年以来,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5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50例,均由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其中男113例,女37例;年龄18-64岁;病程3个月-16年.

    作者:邹华利;熊斌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痞闷消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

    目的:观察痞闷消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痞闷消方和多潘立酮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痞闷消方) 较对照组(多潘立酮) 疗效有明显优势.

    作者:宋俊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四位一体方案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通常主要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的肝脏毒性作用已被人们熟知,酒精性脂肪肝容易引起人们重视,并且戒酒后恢复较好.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往往由于症状不典型,而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饮食习惯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越来越高.

    作者:刘旭东;张红星;涂燕云;林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后壁骨折12例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髋关节后脱位所致的髋臼后壁骨折及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后壁骨折及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或取髂骨造盖内固定术.结果:随访1-5年,按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评分,其中,优10例,良2例.结论: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后壁骨折及股骨头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且简便适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衣马木艾山.托合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86例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15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阴不足、气郁痰热4型口服中药,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观察2组治疗前后证候疗效、临床疗效、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证候疗效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泉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前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分离12例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前路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7月-2007年7月对12例骶髂关节分离患者行前路开放复位两块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术前对合并有垂直移位的患者先行牵引复位1周;所有患者术后至少8周时间免负重.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骨折复位,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1例,平均15.3个月,Pohlemann骨盆骨折评分:9例,良2例.结论: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在骶髂关节分离的手术治疗中具有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安全性高、且兼顾骨盆前环损伤手术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夏雄智;吴少鹏;李参天;邓崇礼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斑秃60例

    斑秃是临床常见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多为突发,重症者影响容貌,可成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创伤.其治疗的方法和药物有很多,但至今尚未见到较理想的治疗方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斑秃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继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麻杏石甘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40例

    目的:观察从风痰燥论治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麻杏石甘合止嗽散加减组成疏风宣肺、润燥通窍,化痰利咽之方(炙麻黄、杏仁、生石膏、荆芥穗、枳壳、桔梗、前胡、黄芩、紫苑、百部、射干、苍耳子、辛夷花、蝉蜕、等) 治疗本病40例.结果:治愈24例(60%),显效10例(25%),好转4例(10%),有效率为95%.结论:从风痰燥论治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可取的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洁;郝瑞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附子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探讨

    慢性心力衰竭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后终点,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本文通过回顾近些年含附子的经方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作者:芦波;刘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旴江医家龚廷贤陈自明月经病证治异同辨析

    比较了旴江医家龚廷贤及陈自明在月经病证治方面的异同.

    作者:杜河洪;李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气机升降法在治疗胸痹中的运用

    气机升降法源自<内经>,它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了脏腑的生理特性,因此气机升降失调为疾病的主要原因.而胸痹一证中,气机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气机通畅,血脉得行,心病可治,该证多以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改变为主,是气机升降失调的具体临床表现.气机升降法在治疗胸痹中运用广泛.

    作者:罗庆盛;杜武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论《黄帝内经》气血理论对中医伤科学发展的影响

    本文从<黄帝内经>气血的生理功能、病机、辨证论治三方面出发,探讨了气血理论对中医伤科学发展的影响.

    作者:潘永苗;叶承锋;潘金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一种很普遍的治疗方法,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冠脉介入治疗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1],西方医学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防治该病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进;张永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关节镜下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的治疗近况

    综述近年来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髁间前棘不同分型骨折的各种固定方法.

    作者:莫鑫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甚至坏疽等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本文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复方治疗、中药足浴、针灸治疗等中医治疗方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了综述.

    作者:金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目前西医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从中医内、外治法及名老中医经验几个方面阐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概况及进展.

    作者:邱锜敏;谈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黑顺片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的黑顺片中的HPLC指纹图谱,并建立测定黑顺片中的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HPLC法,以乙腈-0.3%二乙胺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在线性范围内3个组分的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8%-103%,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3%,并建立了黑顺片的HPLC指纹图谱.结论:该分析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同时测定黑顺片中的3个生物碱.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来控制黑顺片的质量,为进一步控制其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作者:孙凯;李佳;张永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奉城医院17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析我院2011年-2012年17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析我院各科室呈报的(ADR)报表利用电子表格形式.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不良反应及累及器官和系统及临床表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良反应表现主要是皮肤、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中药制剂、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60岁以上老人发生ADR多见,注射液发生ADR多见.结论:床应重视和加强不良反应检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胡爱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妇康片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目的:建立妇康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为制定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鉴别处方中的主要药味.益母草鉴别中以丙酮-无水乙醇-盐酸(10:6:1)为展开剂;白芍鉴别中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白术鉴别中以石油醚(60-90℃) -乙酸乙酯(50:1)为展开剂.结果:处方中的益母草、白芍、白术3味药的薄层色谱具有鉴别特征.结论: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重现性好,可作为妇康片的质量控制指标.

    作者:肖林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石菖蒲挥发油及其纯化品的急性毒性研究

    目的:对石菖蒲水蒸气蒸馏提取所得挥发油粗油和经减压蒸馏后的纯化品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采用改良寇氏法进行急毒试验研究,测定粗油和纯化品的LD50.结果:石菖蒲水蒸气蒸馏提取所得粗油LD50=0.382 mL?kg-1,纯化品LD50=0.700 mL?kg-1.结论:石菖蒲挥发油存在一定的毒性作用,经纯化后,随着β-细辛醚纯度的提高,挥发油的毒性显著降低.提示石菖蒲挥发油的毒性作用可能是挥发油中的杂质造成的.

    作者:周长凯;王莹;高静;田景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灌肠方中主要成分的薄层鉴别研究

    目的:建立灌肠方主要成分的质量标准.方法:用TLC法对处方中黄柏、苦参、地榆、三七进行定性鉴别,并对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样品处理方法、展开剂等)进行优化.结果:黄柏、苦参、地榆、三七的薄层鉴别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专属性强.结论: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可靠,可用于灌肠方的定性鉴别.

    作者:温晓舟;钱芳;周晓雯;曹园;刘志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舒肝解郁胶囊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抑郁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双相抑郁发作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舒肝解郁胶囊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n=40)及对照组(单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n=38),分别在基线及1、2、4、8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疗效,同时应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转躁情况,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第4、8周末2组HAMD总分与基线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2组间HAM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末观察组的HAMD总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第2周末的有效率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第4、8周末时观察组HAMD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第8周末2组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不良反应类似,研究过程中2组均无病例转躁.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及单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抑郁均安全有效,但前者治疗双相抑郁可加快起效速度,同时并不增加转躁风险.

    作者:李良;杨剑虹;李建华;戴雄凯;俞柏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运用苍龟探穴手法针刺腹部阿是穴治疗腰痛17例

    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腰痛的病因非常复杂,临床上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部病变、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1].早在《素问?刺腰痛篇》中就有完整的篇章对各种类型的腰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世应用针灸治疗腰痛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作者:董志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近5年针刀治疗网球肘临床研究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或桡侧伸腕肌肌腱损伤.常因积累性损伤引起,多好发于经常做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工作或运动的人,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针刀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而且已见大量临床报道.现将近5年来针刀治疗网球肘的概况归纳整理如下.

    作者:毛佳强;彭金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刺络放血行间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效应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行间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效应.方法:取下肢足厥明肝经的行间穴,采取刺络放血的方法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病30例,并与对照组30例相比较.结果: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 %,结论:该方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安全有效,并对血流变指标有一定改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胡伟勇;龚瑗瑗;邹娴;资晓飞;邹定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耳穴贴压治疗痤疮的用穴概况

    本文对中国知网近10年耳穴贴压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统计,从中得出穴位的使用频率,常规取穴、辨证主配穴及对症主配穴使用频率.通过对用穴概况的研究来探索临床上耳穴贴压治疗痤疮更有效更规范的选穴.

    作者:田广;孙树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温针配合倒悬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倒悬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以温针配合倒悬推拿,对照组用温针治疗.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温针配合倒悬牵引组60例,痊愈23例,好转34例,无效3例;对照组60例,痊愈11例,好转38例,无效11例.2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配合倒悬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良好地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

    作者:范德辉;王尚巍;赖耀铭;苏美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史亦谦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经验浅析

    本文病例选自史亦谦教授的临床验案笔记手稿,主要介绍史教授滋阴养血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及辩证治疗其兼症.旨在学习探讨史亦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史亦谦,男,1953年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硕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医血液病协会副主任.1982年浙江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一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从事专业时间34年,擅长内科及血液病的防治.已获浙江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多项奖项,负责主编了<中西医结合内科急诊学><实用中医内科手册>等医学教科书.吾师对中医专心攻读,悉心研究实践,辨证精确,用药遵古方意而不拘泥于古方,推陈出新,很有发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史教授善于血液病的诊治研究,笔者对史教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经验进行整理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借鉴.

    作者:林丹;周郁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倪毓生医师治疗浆细胞乳腺炎经验

    吾师倪毓生,江苏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诊治乳腺病、疮疡、蛇伤、肿瘤等病证,临床经验丰富.现将其诊治浆细胞乳腺炎之经验整理报告如下.1 病机痰郁瘀久致寒化热,治予内外兼施,外治尤有特色浆细胞乳腺炎,是乳腺一种慢性非细菌性炎症,有称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其慢性期常形成乳瘘.对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乳头畸形或发育不全、哺乳障碍、乳腺外伤、炎症和内分泌失调等有关.

    作者:丁晓雯;方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