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肌膜Na+-H+交换能减少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动物实验显示,Na+-H+交换抑制剂能减少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时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延缓心功能不全的发生,限制组织坏死.临床试验显示,Na+-H+交换抑制剂可减少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损伤,改善左室功能不全的恢复.
作者:姚道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接种大剂量卡介苗活菌对晚期恶性黑色素细胞瘤的疗效和技术细节.方法对4例恶性黑色素细胞瘤转移或术后复发患者接种大剂量卡介苗活菌的长期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例2存活18年后失访,其余的3例现已存活了12、18、31年.而同时伴用化疗的1例,肿瘤再次复发.结论接种大剂量卡介苗活菌可能治愈晚期恶性黑色素细胞瘤,但仍需要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作者:沙小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西比灵治疗脑出血继发脑水肿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西比灵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治疗,西比灵治疗组应用常规治疗+西比灵5mg,每晚口服,共20天,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20天进行病情评分及ET-1、NSE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1)西比灵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2)西比灵治疗后ET-1、NSE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二者血浆含量有下降趋势,与脑水肿密切相关.结论 (1)西比灵治疗脑出血继发脑水肿具有肯定疗效;(2)ET-1、NSE血浆浓度测定可能成为脑出血继发脑水肿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客观指标.
作者:吴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胰岛素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0例使用胰岛素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情况,并与180例未使用胰岛素的可比病例进行比较,指标包括死亡率、致残率和感染率.结果胰岛素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致残率、感染率亦低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尧;邱永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的改良ELISA法.方法利用聚乙二醇(PEG)能加速抗原抗体反应,促使其沉淀的特点,在常规间接ELISA法的一抗和二抗中加入4%的PEG,以缩短反应时间.结果用该法测定39份风疹阳性血清和183份阴性血清的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血清检出率为97.4%,与常规间接ELISA检测结果(92.3%)一致;阴性血清的检出率为95.1%,高于间接ELISA(87.5%),经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风疹IgM间接ELISA法稀释液中加入PEG,可以缩短试验时间,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作者:周俊;徐连根;肖红;文莉;杨占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的骨髓象及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方法对124例确诊为MDS病人的骨髓象、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结果及部分病人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4例病人均表现为贫血,部分还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表现三系或二系或一系病态造血,骨髓活组织检查可见幼稚前期细胞异常定位(ALIP).结论诊断MDS的关键是病态造血,根据骨髓象特点排除其他相似疾病易诊断MDS,同步进行骨髓活组织检查,能提高检出率.
作者:陈小剑;熊树民;黄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寻找一种理想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试验.方法标准做法:受试者静立3分钟,然后下蹲1分钟,后在一个吸气期站立.下蹲-站立试验(SST):SST迷走[SSTv]=下蹲前R-R间期均值与下蹲后长R-R间期比值;SST交感[SSTs]=基础R-R间期与站立后短R-R间期比值.结果计算了362例健康人和219例糖尿病人,取得20~64岁健康人的95%和99%可信性区间(CIs)的正常值.糖尿病人和健康人SSTv超出99% CI分别是91(42%)和5例(1.4%).SSTs分别是88例(40%)和3例(0.8%).SST还与其它常用检查比较.结论 (1)SST区别健康人和糖尿病人等于或优于其它试验.(2)SST可以同时给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资料.
作者:丁立;陈虹;缪小萍;冯文凯;李晓江;姚正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海石合剂对过敏性哮喘豚鼠环核苷酸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过敏性哮喘豚鼠海石合剂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血浆环核苷酸水平,比较其结果.结果海石合剂治疗后哮喘豚鼠血浆cAMP水平上升(P<0.01),cGMP有所下降(P<0.05),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海石合剂可通过提高体内cAMP含量,使cAMP/cGMP比值升高而达到平喘的目的.
作者:彭红星;陈陶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用推拿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患儿22例,有效21例,无效1例.
作者:朱孟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4岁,突发意识障碍1小时急诊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右利手,肥胖(体重指数31).家族史无特殊.体查:P 126次/分,R 24次/分,BP 240/110mmHg.潮式呼吸,深度昏迷,双眼球固定居中,双瞳孔:右侧5.0mm,左侧3.0mm,光反射均消失.额纹、鼻唇沟对称,四肢无自主运动,疼痛刺激无反应,双侧腱反射对称,双侧Babinski征阳性.辅助检查:血脂示TC 5.7mmol/L,TG 5.52mmol/L,Apo-A1 1.79g/L,Apo-B100 1.94g/L,HDL 0.73mmol/L,LDL 6.8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CT示右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第三、四脑室及右侧侧脑室均呈铸型高密度影,左侧侧脑室额角、体部可见积血.入院后予脱水降颅压,气管插管改善通气,床边紧急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减压术,病情进行性加重,入院第12小时突然血压下降,达45/30mmHg,急查心电图见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图形改变,心肌酶谱正常.12小时后复查心电图见急性右心室、下壁心肌梗死图形演变.心肌酶谱示GOP 150U/L,LDH 404IU/L,CK 830.8IU/L,CK-MB 52.8IU/L.治疗上予减少甘露醇用量,纠正心律失常,维持血压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第3天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临床诊断:右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小脑幕切迹下疝形成,急性右室、下壁广泛心肌梗死,高脂血症.
作者:黄志勇;吴修信;李伟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胸骨后疼痛2小时伴气急、出汗来院就诊,BP 135/90mmHg,心率86次/分,心电图见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V1导联室性早搏呈QR型,V2、V3、Ⅱ导联呈QS型,Ⅱ、Ⅲ、aVF、V1~5ST段导联抬高0.1~0.5mV,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胸导联T波异常高耸,V3达2.2mV,肢体导联QRS电压低下.室性早搏波形显现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图形(见图1).收住院后查心电图见Ⅱ、Ⅲ、aVF、V1~5导联异常Q波和QS型,V1导联呈qR型,Ⅰ、Ⅱ、aVR、aVL、V5、V6导联QRS终末波粗钝,其中Ⅱ、V1~3导联图形与图1室性早搏图形相似(见图2).血心肌酶谱升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查心电图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Ⅱ、Ⅲ、aVF、V1~4导联呈QS型.T波振幅下降,ST段尚未明显回降(见图3),数周后患者自感良好,要求出院,继续门诊随访.
作者:王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29岁,因停经40+2周,阵发性腹痛2小时,于2002年7月10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1年10月1日,停经45天,尿妊娠试验(hCG)阳性,停经4月自觉胎动,妊娠28+2周开始在本院定期产检,产检9次未发现异常,停经40+2周,腹痛2小时入院待产.专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92.5cm,胎心135次/分,胎位左枕前(LOA);左侧大阴唇见5个散在半球形结节,同正常皮肤色,直径0.2~0.5cm,质韧,按压无明显褪色.入院初诊:妊娠40+2周,孕1产0,LOA;外阴赘生物.2002年7月11日因骨盆出口狭窄行剖宫产娩出一活女婴,外观无明显异常.术中行左侧大阴唇结节活检,切面可见蜂窝状断面,缝扎止血,病理诊断: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追问病史,患者外阴结节已10余年,其母外阴亦发现类似结节30余年,因无不适症状未行诊治.
作者:王雪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58岁,因头部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50余天于2001年12月12日收入院.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T 36.5℃,P 72次/分,R 18次/分,BP 125/85mmHg.心、肺、腹(-).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表情呆滞,言语流利,答非所问,定向力差,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增强,右巴氏征阳性.颅脑CT示:左颞叶区小斑片状低密度灶,左颞、顶骨术后改变.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脏X线片、UCG及心肌酶谱均正常.多次查体表心电图,提示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ST段尖峰状抬高,V2导联ST段呈马鞍状抬高,Q-T间期正常,动态心电图可见偶发室性早搏.随访1年,无黑朦、晕厥发作,心电图无变化.
作者:尹文波;孙秀娟;王惠玲;程晓亭;杨旭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微细导管应用之前,连续蛛网膜下隙麻醉(CSA)主要被限制在老年和高危患者.随着微细导管的应用使连续蛛网膜下隙麻醉应用范围变得十分广泛,由于微细导管的实用性使蛛网膜下隙再次被引起重视.连续蛛网膜下隙麻醉具有更好的时间和剂量灵活性,而且比单次脊髓麻醉的血液动力学稳定.与之相关的问题包括技术困难、硬膜穿破后头痛、局麻药的分布和马尾神经根的毒性损伤.通过调整导管位置、使用重比重局麻药有可能减少对局麻药分布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连续蛛网膜下隙麻醉研究进展.
作者:邵兵;李小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人们已经证明了发育期和成年哺乳动物的脑中存在着具有未分化性和多潜能性的前体细胞--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在体外增殖、克隆和基因操作,并可由生长因子诱导分化成某一特定的神经细胞.神经干细胞的这种可塑性特点可用于脑外伤后神经功能缺失的修复与重建的治疗.
作者:祝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临床医学已进入循征医学时代的今天,某些传统的观念和治疗方法已被循征医学的证据所否定,现根据循征医学的原则,对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赵胜乾;吴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回顾分析34例发生输液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救治措施.结果34例患者治愈32例,死亡2例,成功率达94%.救治原则不同于一般的输液反应.除应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外,积极抗休克、快速补充血容量、合理应用升压药物是关键措施,同时应联合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作者:冯云枝;徐慧;冯文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60例腹部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椎管内联合麻醉.A组(n=20)腰麻平面调至T4~5,B组(n=20)为T6~7,C组(n=20)为T8以下.观察和比较各组患者自腰麻至硬膜外麻醉开始用药时间,血压波动幅度及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自腰麻开始至硬膜外麻醉开始用药时间A组>B组>C组(P<0.05),血压波动幅度A组明显大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术中发生恶心、呕吐、牵拉反应相对较少.腹部肿瘤切除术行椎管内联合麻醉时,腰麻平面调整至T6~7既能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又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郑宗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对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QT离散的变化,并与对照组2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QTd、QTcd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QTd、QTcd明显降低(P<0.05).美托洛尔不但能改善心肌缺血,而且能降低QT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葛恒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2年1月诊治的168例肠梗阻资料.结果168例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其中87例保守无效,中转手术治疗,治愈72例;死亡15例,死亡率为8.9%,肠梗阻发生绞窄早期诊断困难,严密观察其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判断,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处理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龙亚新;安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采用酶偶联连续监测法,检测69例脂肪肝患者空腹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并以60名正常体检人员作对照组.结果两组的空腹血清GG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GGT是脂肪肝较敏感的生化指标,有助于脂肪肝的诊断.
作者:蔡文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探讨嘉峪关地区1型糖尿病可能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严格执行WHO DIAMOND计划的标准病例和对照设计方法,使用Pittsburgh大学合作中心实验室建立的标准实验方法,鉴定6个DQA1和DQB1等位基因,计算相对危险度(RR)、病因学分数(EF).结果证实,嘉峪地区1型糖尿病的基因型可能是DQA1*0301,DQ9*0302,DRB1*0405.可能的保护基因是DRB1*1428,DQB1*1254和DQB1*0602.
作者:关宝嘉;孙玉秀;杨泽;J.S.Dorman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研究结果表明,脑脊液、唾液、支气管灌洗液、肠道灌洗液、尿液、膀胱冲洗液、浆膜腔积液等体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对相应部位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侯振江;李永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本文对溃疡愈合质量的概念、如何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和溃疡复发的预防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崇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就国际高血压会议资料作一简介.
作者:胡发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