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了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邹晋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60例FD患者和100例健康人进行测试.结果 FD患者EPQ内外向(E)得分低于对照组,神经质(N)因素得分高于对照组;SCL-90 FD患者总分及阳性项目均分均升高;SDS和SAS量表FD患者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FD患者应用心理干预疗法合并适量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3个月,各量表均分治疗后减分显著,53例好转,有效率达88.34%.结论 FD患者存在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个性和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的不良精神心理状态.对FD患者的治疗除常规用药外,还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因素采取措施.心理治疗也是治疗FD的一个重要措施.
作者:卢学龙;陈小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肌电图表现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45例Isaacs 综合征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电生理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连续性肌肉颤搐,睡眠时不消失伴多汗,少数伴发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免疫治疗有效.肌电图表现为持续的自发运动电位发放.结论 Isaacs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部位可能为周围神经运动纤维、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及运动纤维的末端.主要靠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诊断.
作者:黄赛娥;孟海娇;李盛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开放式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开放式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CEA组(A)和非PCEA组(B),对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术前、术后应激反应的部分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糖、前白蛋白和皮质醇进行观察.结果 (1)PCEA组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P<0.01);(2)术前各项指标两组无差异,术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糖和皮质醇浓度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前白蛋白浓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术后PCEA能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稳定内环境,有利于开放式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术后机体的康复.
作者:钟志鸿;伍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癌的表现与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41例子宫内膜癌经阴道超声检查,先观察子宫内膜及肌层的二维图像,记录二维图像特征,然后观察彩色血流情况,测得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并记录.后将超声结果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对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阴道腔内超声测得内膜厚度范围5.6~52mm,Ⅰa期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7.2mm,Ⅰb期为23.2mm,Ⅰc期为29.7mm, 各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Ⅰa期为66.6%(2/3例),Ⅰb期为85.7%(18/21例),Ⅰc期血流显示率为88.2%(15/17例),肿瘤内血流分级越高,肿瘤浸润深度越深;Ⅰa期患者阻力指数平均为0.52,Ⅰb期为0.42,Ⅰc期为0.50,肿瘤内血管的阻力指数在各期肿瘤中无显著差异.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可提供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流情况的准确信息,二者与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相关,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分期的检查方法.
作者:陈宇;郝玉芝;吴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53例CHD患者和98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脂水平,计算TG/HDL-C比值.结果 CHD组TG/HDL-C比值水平(1.78±1.7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90±0.49),差异非常显著(t=4.930,P<0.001).453例CHD患者中,TG/HDL-C比值异常者210例,异常率为4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异常率(17.3%),差异非常显著(χ2=27.99,P<0.01),也明显高于各单项血脂指标的异常率.结论 TG/HDL-C比值对CHD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优于各单项血脂指标.
作者:张代民;张莹;李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10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HBO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HBO组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 HBO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HBO组治疗以第1~2个疗程时限显效明显.结论 HBO治疗脑梗塞患者疗效肯定,简易、安全、可靠,副作用小,适宜尽早进行,而且第3个疗程为佳治疗时限选择.
作者:裘国刚;唐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转归和治疗问题.方法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10年B超检查及随访观察.结果 10年间2例(1.0%)因其他疾病死亡;134例(67.0%)无症状,其中4例(2.0%)行预防性胆囊切除,130例(65.0%)非手术治疗;64例(32.0%)出现胆绞痛或胆道并发症,其中49例(24.5%)行胆囊切除术,15例(7.5%)非手术治疗.结论无症状胆囊结石多在5年内发生并发症,B超是判断预后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留峥;于杰;冉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男,62岁.主诉乏力、纳差、腹胀伴少尿1月余,于2004年9月21日入院.既往肝硬化病史10余年.入院查体: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及巩膜可见黄染,有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稍膨隆,全腹轻压痛,以左下腹明显,反跳痛阳性,肝右肋下约1~2cm,剑下2~3cm,质硬,肝区轻叩痛,脾大,左肋下约4~5 cm,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浮肿.
作者:任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本组患儿2例,女,系姐妹,年龄2及12岁误服拌有氟乙酰胺的食物后感上腹不适,继而出现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不醒,其余家人有类似症状.经当地医院抢救,病情平稳后转入我院.
作者:姜芳;宋薇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4岁,因右大腿后侧渐增性包块8月余于2004年3月12日入院.入院查体:右大腿后侧中下1/3处皮下可见一7cm×6cm大小的隆起性病变,皮肤无红肿、破溃及水肿,肌肉深面可扪及一6cm×5cm×4cm大小的包块,质硬,界限不清,活动度差,轻微压痛.
作者:余发全;王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45岁,因头部外伤入院.当时CT检查示颅骨多发性骨折,双侧眶骨骨折,蝶窦及筛窦积血,合并有右侧视力丧失,并有脑脊液鼻漏,颅内有脑挫裂伤.
作者:秦剑军;颜强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26岁,0-0-1-0,末次月经:2001年6月1日,预产期2002年3月8日,平日月经4~6/28~32天,2年前药物流产1次,过程顺利.
作者:戴景曦;王玉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由于肿瘤患者体内卟啉的变化,导致肿瘤组织荧光特性发生改变.现综述肿瘤发光的机理、肿瘤发展与荧光强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荧光分析对肿瘤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蔡其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数据库检索英文文献,特别强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在SHEP、Syst-Eur、Syst-China这3个一级终点设计的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中,收缩压入选标准≥160mmHg、降压目标<150mmHg,所选用降压药为利尿剂和钙拮抗剂.而收缩压在140~159mmHg的收缩期高血压病人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证据主要来源于观察性研究,在这些观察性研究中,心血管危险随着收缩压升高而升高.在收缩期高血压病人中,收缩压≥160mmHg开始治疗,降压目标<150mmHg具有很强的证据.而收缩压在140~159mmHg治疗,降压目标<140mmHg证据强度较弱.
作者:雷梦觉;吴雅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腹腔镜肿瘤切除术后套管孔转移(PSM)的确切发生率目前仍不清楚,估计为1%~2%,与开腹手术伤口转移发生率一致.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有多种,包括直接伤口种植、外科操作技巧、CO2气腹的作用及机体的免疫反应等.目前PSM可能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就这些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曹祥龙;时军;韦军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肥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还与多种疾病有重要的发病学关系.现从近年来肥胖症的发生、治疗等方面讨论营养因素与肥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不同程度的肥胖者在减肥过程中提供较健康、科学的饮食指导.
作者:艾小平;吴纪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在肺癌的侵袭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MMP、TIMP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与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抑制MMP活性可能是肺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张帆;苏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可用于肺内结节的发现和疾病的诊断,是普查早期肺癌有效的影像学方法.现就胸部低剂量螺旋CT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作一简述.
作者:龙建新;徐小平;李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分析了影响尿液干化学分析结果的常见因素.
作者:刘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重要危险因子.现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的意义和防治措施予以总结.
作者:常桂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乳腺癌是全球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攀升,且呈年轻化态势,为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倍受世界各国瞩目.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不断认识,联合诊断、综合治疗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尚缺乏对乳腺癌更有效、更规范、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一些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寄希望能在21世纪有所突破.
作者:雷秋模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