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胶质瘤是成年人好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理解的深入,提出了分子靶向疗法.这一针对恶性肿瘤的新疗法,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药物毒性.分子靶向治疗属于肿瘤的生物治疗范畴,其原理主要是针对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的差异,使抗肿瘤药物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细胞影响较小,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周翔;唐文渊;朱政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法在筛选血小板抗体方面的作用.方法 以计算纠正的血小板增值(CCI)作为判定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指标,研究57例患者102例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利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因反复输注发生免疫性PTR的病人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根据1小时后CCI值评估,102例次血小板输注中发生PTR 58例次,发生率56.86%.102例次输注中有40例次因为反复输注发生免疫性PTR,占39.22%.该40例次中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例次,占入选例次的45%,占总例次的17.65%.结论 反复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抗体很容易发生PTR,临床上对可能发生血小板抗体的病人有必要检测血小板抗体.在检测方法上微柱凝胶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者:程洪波;李国良;熊丽红;罗敏智;魏宇靖;王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替米沙坦治疗后其血胰岛素抵抗及左室肥厚的变化.方法 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者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C肽值,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高血压病患者接受替米沙坦降压治疗21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并与用药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能够显著降低血压,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P<0.01),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可能是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左室肥厚的诱发因素之一.替米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具有改善其胰岛素抵抗和左室肥厚的作用.
作者:吴丽仙;刘睦胜;马延峰;郭治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对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 根据胰岛素负荷+皮下注射、微量泵、胰岛素泵三种控制应激性高血糖的给药方式随机分组,观察三组之间控制血糖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静脉泵在监测血糖的基础上对血糖水平的控制为平稳.结论 采用静脉泵Portland强化方案是控制应激性高血糖较为理想的办法.
作者:王煜;曾苗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附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52例附睾炎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DFI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52例中急性附睾炎38例(73.0%),慢性附睾炎14例(26.9%);慢性附睾炎误诊为附睾肿瘤2例.结论 高频彩超对附睾炎的诊断符合率为91.65%,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是诊断附睾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吴小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普米克令舒联合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52例喘憋性肺炎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应用普米克令舒1ml(0.5mg)联合氨溴索1ml(7.5mg)加入生理盐水至5ml,以5~6L/min氧气为动力驱动雾化器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疗程5~7天;对照组应用地塞米松1mg联合糜蛋白酶4000U加生理盐水至5ml雾化吸入,疗程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持续时间等参数进行比较,治疗组在缩短喘鸣音及咳嗽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普米克令舒联合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既扩张了支气管平滑肌,又促进痰液的排出,改善了肺功能,缩短了病程,给药途径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汪晓林;肖明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腹部检查中的适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351例常规探头检查发现可疑病变或诊断不明确的病人,或临床高度怀疑有病变的病人,并初步确定该病灶与体表距离,再用高频探头检查,其所得结果与临床手术、病理、CT或MRI结果对照,并与常规检查组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病灶位于距体表15~55mm者239例,高频组显示率为90%,常规组为65%;高频组临床符合率为83%,常规组为57%.结论 高频超声在适用范围内能明显提高病变显示率和图像质量,相应地提高临床符合率,是常规检查的理想辅助手段.
作者:邓彩妹;卢丽萍;沈锡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治总结佳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经治的甲状腺结节102例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均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B)或病理检查确诊.手术治疗42例,131Ⅰ治疗30例,口服TSH抑制剂或继续观察30例.结论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应在详细的病史、体检的基础上首选FNAB,辅以核素扫描、超声及其引导下FNAB、相关化验.确诊的恶性患者应及早手术,可疑者术中冰冻切片病检决定手术方式;确诊良性者需手术的择期手术,能行131Ⅰ治疗的分次治疗,手术+131Ⅰ治疗+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佳方案,其余病例行TSH抑制治疗或继续观察.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
作者:谭兴普;黄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结肠透析与常规灌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结肠透析治疗组和常规灌肠治疗组.结肠透析治疗组给予结肠清洗+结肠透析治疗,灌洗透析后将退黄合剂经注液管注入结肠行保留灌肠,每周2~3次;常规灌肠治疗组用退黄合剂灌肠治疗.两组均予支持、预防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调节肝微循环障碍、抗病毒等基础治疗.结果 结肠透析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功能明显改善,且效果优于常规灌肠治疗组(P<0.05).结论 结肠透析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较常规灌肠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蔡春琳;钟凤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每日注射一次长效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与中效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NPH)联合口服格华止治疗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方法 35例口服一种或两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n=17)和NPH组(n=18),分别采用每晚10点注射甘精胰岛素加口服格华止(500mg,tid)和每晚10点注射NPH胰岛素加口服格华止(500mg,tid)治疗.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以两组FBG均达到5.6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观察血糖控制情况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甘精胰岛素组和NPH胰岛素组的平均FBG和HbA1c无明显差异(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NPH组(P<0.05).结论 每日注射1次长、中效胰岛素联合格华止的方案可使绝大多数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获得理想控制,甘精胰岛素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NPH胰岛素.
作者:吕红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血清补体水平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C3、C4,酶法检测CH50在42例肝癌与12例肝硬化患者、38例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肝癌及其不同临床分期和手术前后C3、C4和CH50的变化.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C3水平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别(P>0.05),C4显著降低(P<0.01),CH50显著增高(P<0.01),以甲胎球蛋白(AFP)阴性的肝癌为明显,且与AFP无相关性;肝癌不同临床分期补体水平有不同表现;手术后C4明显升高(P<0.05),CH50明显下降(P<0.05),复发时再次升高;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补体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 肝癌患者血清补体水平存在明显异常,检测血清C3、C4和CH50对肝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中的动态观察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秀琴;潘宝龙;雷家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从辨证分型、专方专药、针灸疗法、治疗进展、外用制剂和心理等方面,综述了早泄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情况.
作者:姚文亮;陈胜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静滴,并与对照组(即常规治疗组)30例比较.结果 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天数及胸部X线片转阴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川芎嗪可更好地改善小儿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明显.
作者:陈熊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28岁.于2006年2月23日因腹壁切口下方蚕豆大结节间断疼痛1年入院.患者于2002年在外院行剖宫产术,近1年发现腹壁切口疤痕下端一结节状物,蚕豆大小,轻度压痛,月经期结节状物增大如枣且疼痛明显.末次月经2006年2月13日,现月经净2天,要求手术入院.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0岁,因胸腹部刀刺伤后2小时入急诊科.床旁B超示:(1)脾回声欠均,不排外包膜下血肿;(2)脾窝积血;(3)腹腔积液(中量);(4)肝、双肾未见异常.CT示:(1)肺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2)心脏包膜下积液;(3)肝左叶裂伤伴包膜下积液;(4)脾脏低密度.给予建立多个静脉管道套管针输液3000ml,备血1000ml后收入我科.查体:P116次/分,R 35次/分,BP 68/47mHg.
作者:吴品;潘厚坦;王学闽;曾朋;陶丽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儿,女,2.2岁,因双下肢进行性肌无力1年,加重2个月来我院就诊.曾于外院查头颅CT及血微量元素均无异常,未予治疗.查体: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心肺无异常,能独坐,双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减低,双侧膝、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
作者:宋薇薇;王春芝;姜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59岁.2004年6月4日以进行性消瘦4月余,阵发性心悸2个月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心悸,每次可持续10~20分钟,数天1次或1日发作数次.全身皮肤瘙痒,无胸闷、胸痛、气短,无头晕、头痛.近4个月体重下降10余斤,无多饮、多食、多尿,无性格急躁、怕热、多汗.
作者:魏忠光;周明;林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随着白癜风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方法不断增多,疗效也不断提高,但至今仍没有一种能治愈白癫风的药物及方法.现就其光化学、窄谱UVB、激光、皮质激素、免疫制剂及自体表皮移植治疗进行阐述.
作者:李宗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新的疾病诊断概念,表现为尿频、尿急,或合并急迫性尿失禁,是相当常见的慢性疾患,可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现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富军;胡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重点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认识,指导临床正确及时地处理好Budd-Chiari综合征.
作者:崔春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自体大隐静脉是冠脉搭桥术中常用的材料,但其远期通畅率令人失望.许多基础研究正在尝试防止其再狭窄的发生.从十多年前初的实验开始至今,基因治疗在该领域已取得显著的进步.现对基因治疗静脉桥再狭窄现状及将来可能应用技术作一综述.
作者:万力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