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南昌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8174
  • 国内刊号:36-1160/R
  • 影响因子:0.73
  • 创刊:199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江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44-60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02第三届)
  • 临床医学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年3期文献
  • 盐酸氨溴索联合氨茶碱治疗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将135例0.5~13岁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伴喘息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1、3、5 d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哮鸣音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咳嗽、排痰困难、哮鸣音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减少痰量的疗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盐酸氨溴索联合氨茶碱对于改善支气管炎患儿的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喘息等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作者:田桂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药炮制与临床用药安全

    文章阐述了中药炮制定义、作用以及历史地位及现状,分析了中药临床用药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警示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给中医药发展带来的危害,并从中药炮制入手,提出了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的措施,介绍了近年来中药炮制技术的新进展,指出继承和发展中药炮制对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熊青;李香斌;袁飞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肝外侧支供血的螺旋CT检查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检查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HCC)肝外侧支供血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PHCC肝外侧支供血的螺旋CT表现.结果 6例存在肝外侧支的PHCC病例中,共检出6支来自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侧支血管向其供血.其中来自网膜动脉1例,右膈下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3例.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为PHCC介入治疗前确定是否存在肝外侧支供血及其来自哪个器官或组织提供了又一新的检查方法.

    作者:杨喆;王瑞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监测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38例和非左室肥厚组82例.结果 左室肥厚组24h收缩压负荷(24h 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 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结论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负荷异常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增多.

    作者:丁育钧;王柏荣;郑昱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PAS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PAS疗法)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观察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分为PAS治疗组和AS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PAS治疗组40例,应用普罗布考(0.5g/d),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20mg/d);AS对照组40例,予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20mg/d).共随访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TC、TG、LDL-C、HDL-C)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PAS治疗组及AS对照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含量均下降(P<0.05),PAS治疗组更明显(P<0.01);PAS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轻微下降趋势(P>0.05).结论 (1)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脂、降低炎症指标hs-CRP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用效果明显.(2)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需长期进一步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作者:李英;朱榆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0例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静脉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LC 120例分静脉全麻(G)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E)组,于麻醉前、麻醉后、气腹后5min、术毕记录MAP、HR、Peek、PetCO2 、SpO2、SEF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术后8h内的平均VAS评分.结果 G组CO2人工气腹后Peek、HR、MAP、PetCO2明显增加(P<0.05),E组SEF大于 G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术后8h内的平均VAS评分小于G组,且围手术期清醒质量较好.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和呼吸干扰小,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作者:王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老年人与青壮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征比较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与青壮年两组人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110例老年人SAH(老年组)和160例青壮年SAH(青年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SAH病因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青壮年组;而意识障碍、精神症状与癫痫样抽搐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青壮年组;且病死率明显高于青壮年组.结论 对青壮年SAH和老年人SAH进行评估,老年人SAH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误诊,应及时做脑脊液及颅脑CT检查.

    作者:张聚斓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对母婴的影响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孕妇5569例,其中确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组)93例,妊娠期糖尿病(GDM组)260例(其中使用胰岛素治疗的45例为GDMA 1组,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15例为GDMA 2组),取同期住院无合并症的正常孕妇300例作为对照组.对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妊娠期糖尿病及正常孕妇的母婴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在GDM组及GIGT组孕妇中妊娠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羊水过多、产前感染、巨大儿、呼吸窘迫、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感染 、畸形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与GIGT组比较仅见产前感染及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巨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GDMA 1组(使用胰岛素治疗组)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早产、羊水过多、低血钙、颅内出血及畸形的发生率高于GDMA 2组(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与GIGT均是影响孕妇及围生儿结局,导致母婴近、远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师应重视孕期糖代谢异常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同时加强产后随访,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孙桢;孙翀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颅脑外伤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对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血糖水平、CRP、颅脑损伤类型及血肿量等12个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GCS、年龄、血糖值及脑肿胀等6个指标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CS、年龄、血糖及脑肿胀可能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临床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很多,它们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彼此影响的.但临床工作中更应注意术前GCS评分、年龄、术前血糖值及脑肿胀这四个因素.

    作者:邓磊;钱锁开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的1374 例颅脑外伤患者中32例并发颅内感染者与同期40例术后未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其导致感染的各项可能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术后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及手术次数是影响患者颅脑外伤术后的重要因素(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是颅脑外伤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大多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形成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可以是某单一因素,也可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

    作者:林进平;杨绮帆;钱锁开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46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9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肾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懋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中胎盘植入子宫切除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1岁,孕9产2.因孕40+2周、瘢痕子宫、不规律腹痛2h,于2008年5月3日8时30分入院,孕期经过无异常,孕期产前检查.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心、肝、肾疾病及传染病史,有剖宫产手术并输血史一次.婚育史:患者22岁结婚,孕9产2流6,其中平产1胎,孕31周中央性前置胎盘大出血剖宫产1次,人流2次,自然流产4次(其中发生宫腔感染1次).

    作者:刘娥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儿童重症心肌炎3例

    1 病例报告例1,男,12岁,主因发热2d伴阵发性抽搐、晕厥1次入院.患儿于2d前发热,体温不详,第2d晨起时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晕倒,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心率30次/d,即用阿托品多次,心率仍不能提高,且患儿多次出现阵发性抽搐,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予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维持40~50次/min,转我科急诊进一步诊治,调整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速度,维持患儿心率100次/min,并收住院.入院查体:T 36.3℃,P 125次/min,R 30次/min,BP 130/80mmHg.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啰音;心律不齐,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Ⅱ级SM;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辅助检查:(1)血常规 WBC 10.1×109/L,N 0.855,L 0.109,Hb 120g/L,PLT 89×109/L.

    作者:胡方启;程贤高;李晓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子宫肉瘤的治疗

    子宫肉瘤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3%,主要来源于子宫平滑肌、子宫内膜间质以及子宫上皮和非上皮来源的混合性肿瘤.本文着重论述子宫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在手术,放、化疗,激素治疗及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的新观点、新方案和新药物.

    作者:苏继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跨膜蛋白CD151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CD151是四跨膜蛋白超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当前,已研究证实其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CD151基因与蛋白结构、与整合素的关系、在整合素信号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计斌;刘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人类冻融胚胎移植的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辅助生殖技术(ART)是现代医学治疗不育症的手段之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打破人类繁衍的自然方式和过程,是生殖医学领域的一场革命.随着人们对配子与胚胎培养条件的不断优化,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现已成为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理想治疗措施之一.冻融胚胎移植作为辅助生殖技术的有效补充治疗手段,日趋受到关注.本文对冻融胚胎移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是采用冻融胚胎技术可以提高一次取卵的总妊娠率,冷冻和复苏可降低优质胚胎率,但有较满意的临床妊娠率.在所有相关因素中,冷冻前胚胎质量和年龄是影响冻融胚胎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优质胚胎的选择能够明显提高胚胎存活率.

    作者:张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

    随着促排卵药的应用及辅助生育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开展,双胎妊娠近年有上升的趋势,与单胎妊娠相比,具有妊娠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病情严重等特点,做好双胎妊娠的孕期管理及分娩期处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改善母婴双方的结局.

    作者:帅采芹;徐芙蓉;胡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维生素E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就维生素E抗瘤的作用机制作一简述.

    作者:魏旭兰;王亦民;袁飞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核素心肌显像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标准,评价核素心肌显像(SPECT)、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及两者合用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97例患者同期(1周)内行CAG、SPECT及TET,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PECT和TET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7.1%、83.9%,特异性分别为34.8%、77.3%,对双支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3.3%、100%.除敏感性外,两者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者合用对于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轻、中度病变的检出率与TET、SPE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检查,TET具有价格便宜、简单实用、准确率较高等优点,是临床冠心病筛查的主要方法之一;与SPECT合用可明显提高检出率.

    作者:李洁;郭晋爱;荆忱;付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创伤高血糖与感染和MODS早期诊断和干预

    本文详细介绍了创伤后血糖应激适度理论,以及高血糖与感染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关系;提出涉及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的MODS实验诊断新方案和极化液个体化干预新措施,可早期发现创伤MODS、降低感染率及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占科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