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估高尿酸血症在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16例血清肌酐(Scr)<176.8μmol/L并急诊PCI的患者,根据术前血清尿酸水平(SUA)分为高尿酸血症组(59例)和正常血尿酸组(157例),于术后第1、2、3d复测Scr、BUN等,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和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CIN发病率37%,正常血尿酸组CIN发生率20%(P=0.01),因CIN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分别为6.8%和0%(P=0.005).住院期间仅在高尿酸血症组发生死亡1例.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提示高尿酸血症的比值比为4.31(95%可信区间1.85-10.04,P=0.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Scr<176.8μmol/L的患者急诊PCI后发生CIN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丽玲;陈开红;方勇;李卫国;黄国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0月~2010年9月在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儿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予常规吸氧、吸痰、抗感染、纠酸、平喘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及对症处理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654-2;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山莨菪碱联合治疗;两组患儿疗程为3~5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75.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及山莨菪碱能明显改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衰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关向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脑出血疾病患者脑水肿变化情况,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对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90例脑出血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内科保守治疗组(n=42例)及微创血肿清除组(n=48例),所有病例于入院后1、3、5、7d运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 发病第1d(即入院第1d)两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均低于健侧.随着病程的进展,内科保守治疗组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于第3d时达高峰,持续7d以上;微创血肿清除组出现3d时患侧综合扰动系数高于健侧,5d两侧接近,7d时患侧与健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5、7d时患侧与同组健侧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综合扰动系数随病程进展呈现动态变化,反映了脑水肿的形成过程;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地清除血肿,从而明显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可灵敏、客观地评估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动态演变过程,对脑出血患者病情的及时判断,有效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黄振林;甄云;陈麒声;胡少杰;李玉虎;李伟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农村接触过甲氧滴滴涕(MXC)且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妇女进行MXC干扰妇女免疫、内分泌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对照研究,为有机氯农药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科学的证据.方法 接触过MXC的EMs患者50例为观察组,未接触过MXC的EMs患者50例为对照组,另选30例正常妇女做参考值.采用气相色谱仪检测血清MXC,酶标法检测性激素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免疫因子白介素6(IL-6)、自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MXC与性激素的性惯性相关性.结果 两组性激素分别与正常组比较,观察组Ⅰ~Ⅱ期、Ⅲ~Ⅳ期EMs患者FSH、LH、E2、P及对照组Ⅰ~Ⅱ期EMs患者FSH,Ⅲ~Ⅳ期FSH、E2、P有统计意义(P<0.05,P<0.01,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FSH、LH、E2、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01).两组免疫因子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Ⅰ~Ⅱ期、Ⅲ~Ⅳ期EMs患者IL-6、IL-8、TNF-α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01).MXC与性激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XC低、中、高残留量与FSH呈正相关,与E2呈负相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XC与FSH、LH、E2,P有一定的相关性,MXC主要是通过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王春林;刘烨;曾国秀;李永春;王未恩;刘玉珍;丁定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与雷尼替丁防治急危重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将2009年5月~2011年3月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针对基础性疾病予以综合治疗,包括吸氧,抗生素,脱水利尿,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输血,机械通气及纠正休克,抗肝昏迷等对症处理.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泮托拉唑;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尼替丁.两组患者疗程均为5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显效率6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显效率44.44%.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后胃液pH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尽早使用泮托拉唑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使胃液的pH值提高,有效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避免加重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对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尹炳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卡前列甲酯栓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副反应.方法 选择218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108例和对照组110例,试验组在胎儿娩出后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1mg,手术结束后卡前列甲酯栓1mg直肠给药,两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均向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10IU,静脉滴注缩宫素20IU,观察两组产后2h及产后24h的出血量.结果 产后2h出血量试验组为335.5±123.2ml,对照组为378.6±178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后24h出血量试验组为423±283ml.对照组为516±312m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总出血量≥700ml共9例,其中试验组1例(0.9%),对照组8例(7.27%).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约7.4%(8例),表现为舌下含服时轻度恶心、呕吐,短时间内消失.结论 卡前列甲酯栓在剖宫产术中促进子宫收缩明显,能较好地预防产后出血.
作者:周福花;邱榕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50例肺癌确诊患者,50例肺部良性疾病者以及50例健康人,对这三组人群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等.结果 肺癌组的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组和健康人群组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检测某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相比,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更能有效地对肺癌患者及时作出诊断,以便更有效地采取措施.
作者:齐拥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立普妥(阿托伐他丁钙),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相关指标(TC、TG、LDL-C)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下降幅度不大(P>0.05).两组的HDL-C治疗前后变化都不大(P>0.05).按照安全性评价标准都认为两组试验药有良好安全性.结论 常规阿托伐他丁钙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同时,使用麝香保心丸能提高疗效,也可改善血脂状态,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晓峰;杨勇;梅佩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2年8月~2010年9月1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分别给予CHF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两周为1疗程,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显效42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1.2%;观察组显效5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1.5%;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及超声心电图指标等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均无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治疗CHF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率、血压、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等,且无不良反应及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茂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分析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术前、术后均按骨折三期辨证,根据患者主诉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及X线摄片等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经中西医综合治疗,均获得骨性愈合,优良率93.3%.愈合时间10~21(平均14.5)周,术后无切口感染、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心梗、肺栓塞及无髋内翻、螺钉松动断裂及股骨干骨折等现象.积极的围手术期评估和中西医结合处理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者:杨晓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将6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平均腹围有所减小,且腹水消退时间缩短,其有效率为97.3%,显效率为80%;对照组有效率为63.3%,显效率为40%;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优势明显.中西医药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能有效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弘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对照组23例单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抑酶和抗炎等西医治疗;治疗组23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大承气汤,使用时间为12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86.96%.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王鸿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4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呕血3次,入院时呈急性失血面容.急查血,血红蛋白低至46g/L.对症处理,输血.入院后查CT示:胃底-贲门大面积溃疡性癌,病理证实为高分化腺癌.人院后共做2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2次24h动态心电图.见图1~4.
作者:宋春红;李崇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血管内皮功能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已得到公认.目前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开展迅速,正确对待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建立未来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规范操作流程对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意义深远.
作者:高浩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呈自限性病程,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少数可复发或慢性经过,慢性重度头痛和视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社会生活.永久性的视力障碍虽然少见,却是严重的并发症,对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仍是困惑我们的难题.本文对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诊断治疗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张宝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在患者大量出血的紧急情况下,可挽救人的生命.但输血也有风险,会造成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引起输血传染病的病毒有巨细胞病毒、朊病毒、西尼罗病毒、切昆贡亚热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等,其通过输血传播的问题已引起国际输血医疗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这些病毒的致病机制、流行趋势及对输血安全的危害作一综述.
作者:贺舰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叙述有关神经外科影像检查的新方法,如CT、MRI、MEG、PET等及其扩展、派生的技术,对其诊断及评估都是有价值的,但要合理应用而不滥用.
作者:刘泉开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