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激活凝血酶受体引起的一系列细胞事件和内源性PDGF-A,bFGF的产生可能是血管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平滑肌细胞增生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阐明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生的机理及探索有效治疗途径,针对凝血酶受体基因中一段包括转录起始点,翻译起始点,凝血酶结合和切割位点的序列作为靶序列,构建了凝血酶受体反义RNA重组表达载体pLXSN/ATR,并将其导入凝血酶刺激的动脉平滑肌细胞.结果表明重组基因转染能抑制凝血酶对大鼠平滑肌细胞DNA合成的刺激作用.提示序列特异的凝血酶受体反义重组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凝血酶受体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作者:任国锋;王宗立;李拥军;许漫;赵三妹;刘佩毛;张华;佘铭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CTL是红前期恶性疟免疫防护的关键环节.MHC分子多态性和严格的种属特异性是限制CTL恶性疟重组疫苗研制的重要因素.本文选用中国人群常见的HLA I类分子A-2.1和B51限制的恶性疟CTL抗原表位TR26和SH6,进行表位DNA序列合成并将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单表位DNA重组疫苗.同时应用同尾酶克隆技术,将上述表位DNA序列串联构建成双表位DNA重组疫苗pcDNA3.1 TS.将以上克隆在含相应HLA抗原分子的细胞株中进行表达.经细胞表面HLA I类分子表达水平检测证实,两个单表位DNA疫苗编码的短肽在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促进相应HLA I类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平均荧光强度可量化表达水平(P<0.05).串联双表位DNA疫苗编码的肽并不受其位置毗邻的影响,分别促进HLA-A0201和HLA-B51的表达(P<0.05),提示各自在相应细胞株内被加工递呈,此项研究提示:该串联表位疫苗可能为两种MHC遗传背景的人群提供免疫防护.
作者:唐玉阳;王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本文比较了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次极量运动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运动前冠心病组tPA及PAI-1活性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运动后冠心病组PAI-1活性明显升高(P<0.05),而tPA活性水平明显下降(P<0.05);(2)心肌缺血面积与PAI-1活性呈正相关.提示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下降,且与心肌缺血面积相关 ;次极量运动可加重冠心病患者纤溶系统的损害,使其易于形成血栓,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作者:林松柏;金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药物诱导MEL细胞沿红系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改变.以六个锚定引物和六个随机引物共36种组合进行差异显示分析,得到67个差异片段.对部分片段进行克隆测序,获20个片段的序列,其中12个新的表达序列标签.以反向斑点杂交检测部分差异显示带的差异性,阳性率为27/39(69%).
作者:陈渝萍;刘德培;薛社普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了进一步阐明人热休克蛋白90b(hsp90b)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本文对hsp90b基因调控序列中的CRE和 AP-1元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含有这两个元件的系列删切报告基因质粒,通过转染 Jurkat细胞,检测并分析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表明,CRE和 AP-1元件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hsp90b基因的组成性、PHA激活和热诱导表达.
作者:刘秉胜;吴宁华;沈珝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实验自己合成的异丁酰胺对小鼠活体内胚胎珠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在以每天500~900mg/kg体重的剂量注射15天后,鼠胚胎εy mRNA水平可达到未注射对照的3~6倍.受注射小鼠的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及白细胞计数(WBC)基本上均在正常范围内.受注射家兔的血液钾、钠、氯含量无异常变化,血浆离子渗透压亦保持稳定.这些结果说明异丁酰胺能够有效地在成年小鼠体内作用于早期成红细胞,激活胚胎εy-珠蛋白基因的转录,并且不显示血液学和电解质毒性,进一步证明了其在b-地中海贫血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作者:张雪青;陈平;张俊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探讨胃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变化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相关性.以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78比例消化性溃疡和61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20例作对照,观察办液EGF含量变化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消化性溃疡和浊性胃炎患者胃液EGF含量分别为175.1±103.5ng/L和240.9±182.1ng/L.明显低于政党人119.±54.1ng/L(均P<0.01)消化性溃疡患者EGF含量明显低于慢性胃炎患者P<0.01.具有CagA基因的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EGF含量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P<0.05.表明胃液EGF含量与Hp感染有关,尤其是具有Cag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作者:门子荣;任继平;万小平;张建忠;付汉菁;王雁;谢新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用SDS-PAGE制得的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SIEA 54kD抗原免疫小鼠,用尾蚴攻击感染后,其肝内的总虫卵数和成熟卵的比例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有显著的减少.SIEA 54kD抗原分子诱导的免疫有很强抗雌虫生殖和抗胚胎发育效果,因此可望作为日本血吸虫抗病疫苗候选分子.
作者:蒋明森;杨明义;余祖江;董惠芬;陈晓蓓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本文欲探讨中国汉族妇女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对北京地区95名健康年轻妇女和127名绝经后妇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CTR基因型,同时通过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BMD值.发现汉族妇女CTR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TC、TT(分别占90.5%、8.6%、0.9%),等位基因频率C和T各为94.8%、5.2%.年轻妇女组TC基因型者在腰椎和股骨大转子部位的BMD值均高于CC基因型的相应部位(P<0.05),绝经后妇女组不同基因型各部位BMD值无差别.提示汉族妇女CTR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同于已报道的其他人种;CTR基因型与BMD间有一定关联.
作者:章振林;孟迅吾;周学瀛;邢小平;夏维波;余卫;田均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进行精子发生过程中具有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的基因研究,本文应用mRNA差异显示与曲细精管透光分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Ⅸ~Ⅻ期和~Ⅰ期曲细精管的基因表达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通过27组不同引物组合的差异PCR反应,共得到56个具有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的cDNA片段.通过对它们中的12个进行序列测定和序列同源性分析,其中8个为代表未知基因的新的EST,另有一个与小鼠quaking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提示这一基因同样存在于大鼠曲细精管中并呈阶段特异性表达.将所得序列送至GenBank,均获得新的序列编号.
作者:赵明;刘辉贤;刘德瑜;缪时英;王琳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采用大鼠脑室内微量反复注射喹啉酸(quinolinic acid,QA)造成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和自然衰老大鼠,测定其学习记忆功能和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QA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受损,脑内胆碱能神经标志酶ChAT活性明显下降.脑海马、大脑皮层胆碱能毒蕈碱受体(MR)结合活性分别降低30%和26%;烟碱受体(NR)结合活性分别降低33%和27%,并较老年鼠明显.进一步发现,各组外周脾淋巴细胞膜胆碱能受体活性的改变与脑内变化一致.提示外周生物学指标可能间接反映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而成为诊断某些脑疾患的重要参考.
作者:左萍萍;雒蓬轶;刘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高脂肪饮食(脂肪提供59%的热量)喂养28天后,用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发现经高脂肪饮食喂养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对照大鼠,而且高脂肪饮食喂养后,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显著下降,空腹血浆胰岛素则显著升高.该结果表明,用高脂肪饮食喂养发可复制出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模型,而且该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便于广泛应用.
作者:李晨钟;张素华;舒昌达;任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研究糜酶的功能,本文利用蛋白酶抑制剂Lisinopril、Aprotinin及EDTA结合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同时测定了糜酶转基因小鼠心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及糜酶样活性.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心脏组织中糜酶比活力(0.274±0.071U/mg蛋白)较对照(0.152±0.021U/mg蛋白)显著升高,而ACE比活力不变(分别为0.172±0.029U/mg蛋白和0.177±0.019U/mg蛋白).同时测定出转基因小鼠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 II(angiotensinII,Ang II)含量(1984±184pg/g心脏组织)为对照(568±88pg/g心脏组织)的3倍.表明糜酶转基因小鼠心脏中可表达糜酶且糜酶能催化Ang II 的生成,而蛋白酶抑制剂结合放免分析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ACE及糜酶样活性的方法.
作者:王醒;李鹏;陈兰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泵功能受损,致使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并出现心室充盈压升高、体(肺)循环淤血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以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下降,CHF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每年有50万人发生心力衰竭、.CHF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发达国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CHF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多种基因、生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与心肌收缩蛋白功能和兴奋-收缩耦联相关的分子发生变化,如肌球蛋白头部Ca2+-Mg2+-ATP酶同工型的改变、肌球蛋白轻链-1的胎儿/心房型增多而心室型减少、肌钙蛋白T亚单位的2型同工型增多;肌浆网上Ca2+ATP酶和 phospholambam基因表达下调等[2].上述改变构成 CHF的细胞分子基础,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非常复杂,涉及细胞外信号分子、细胞膜上信号接收器、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及其效应器等多方面的变化,且在多层次和诸多环节上发生交汇和相互调控.深入认识慢性心力衰竭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将有助于阐明CHF的细胞分子机制,并为临床CHF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秀华;王士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引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在心脏泵功能的进行性减退及心室腔的改建[1,2].CHF可由多种心血管疾病引起.这些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肥大、瓣膜性心脏病和自发性心肌病等[3~6].CHF时,除心肌细胞(myocardial cells,MC)本身结构、代谢及功能异常外,心脏间质组织也发生异常改变[7].上世纪80年代前对CHF的研究多集中在对MC本身的研究上.8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心脏泵功能的异常不仅仅取决于MC的改变.例如心肌肥大引起的心功能不全时,单个心肌细胞功能并无明显变化而整个心脏功能已明显降低[8].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心脏ECM尤其是心肌胶原的异常改变在CHF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20年中,以Weber,Schaper, Borg, Tyagi及Brilla等为首的研究小组在对心脏ECM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7,9~11],他们的研究成果拓宽了人们对心脏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心脏ECM的改变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以及引起心脏ECM改变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介绍.由于ECM涉及内容较广,同时由于目前对某些心肌ECM成分的功能尚不清楚,因而本文将主要讨论CHF时心肌胶原及MMPs的改变及这些改变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作者:田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编者按:细胞信号转导在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的研究已两度获诺贝尔医学奖,由此可见一斑.以此为契机,探索疾病的信号转导机制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倍受瞩目的热点课题.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研究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改变及其在发病学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专题重点介绍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时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改变等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专题还包括了利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机制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一领域的国外新研究成果,不仅会对肾上腺素机制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有更新的认识,而且对超表达或敲除基因动物模型在分子心脏病学中的应用有更进一步了解.本专题还涉及到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提出心力衰竭时除有心肌细胞本身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外,心肌间质组织尤其是心肌胶原亦发生异常改变,拓宽了人们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认识.希望通过本专题的介绍,读者能对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在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期望推动这一领域基础研究的深入及指导临床防治.
作者:符民桂;唐朝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前已有20多种与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信息系统有关的小鼠品系问世(表1)[1~17],这些品系已形成系统,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多数小鼠品系采用a-肌凝蛋白重链(a-myosin heavy chain, a-MHC)的启动基因来实现转入基因在心脏中的超表达,从而提高肾上腺素能信息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含量.其他小鼠品系包括非特异性基因删除(disruption)和心脏特异性表达某种抑制肽.目前应用这一类小鼠品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许多发现已使我们对HF中肾上腺素能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现阶段采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三种:(1)探索小鼠品系的心脏表现型;(2)品系间杂交(crossbreed)来实现基因互补(genetic complementation) ;(3)在小鼠品系上复制实验性 HF.
作者:杜晓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存在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心衰时交感神经持续激活,循环儿茶酚胺水平与心衰的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1],而交感神经张力的改变直接通过AR的介导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影响心衰的进程.本文对心衰时心脏AR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在心衰治疗学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侯嵘;韩启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已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家族中多种制剂均可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其中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那普利、培多普利在逆转心肌间质纤维化方面有较好疗效,但未见文献报道Fosinolpril(福辛普利)对高血压心肌间质胶原有逆转作用.为此我们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研究对象,依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NS)为阴性对照,观察新药Fosinopril对SHR心脏、血管不良重构及间质胶原的影响.
作者:周建中;雷寒;李法琦;陈运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约占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10%,APL的特征为在粒系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化被阻滞于早幼粒阶段.有研究发现:与其他白血病细胞株相比,NB4细胞(APL的细胞株)抗氧化应激的能力较弱,一些临床上有效治疗APL的药物如As2O3,可通过诱导氧化应激进而诱导NB4细胞凋亡.
作者:左路;孙义民;白海霞;许彩民;沈悌;张之南;于树玉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