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北京生理科学会
  • 国际刊号:82-358
  • 国内刊号:1001-6325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58
  • 全年订价:4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北京市优秀期刊(91)
  •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蛋白激酶C对鼻咽癌CNE-2Z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利用细胞培养、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探讨PKC对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Z中磷酸化酪氨酸蛋白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磷酸化酪氨酸蛋白主要在胞膜(65.2%)与胞浆(85%)表达.作用于PKC调节区的抑制剂sphingosine(SS)(2×10-5 mol/L)与作用于催化区的staurosporine(ST)(2×10-6 mol/L)使其表达减弱、胞膜阳性率分别降低至12.8%和9.0%.提示PKC对CNE-2Z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具有调控作用.

    作者:鲍波;陈南岳;黄培春;董传仁;何志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红霉素对家兔结肠平滑肌条收缩活动的兴奋作用

    通过家兔结肠离体平滑肌条实验,观察红霉素 (1.4、14μmol/L及0.14、1.4mmol/L) 对结肠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4μmol/L红霉素对结肠各部位肌条的收缩活动无明显影响;14μmol/L红霉素增加结肠头端环行肌(CMPC)和结肠尾端环行肌(CMDC)的收缩幅度和频率,但对结肠头端纵行肌(LMPC)和结肠尾端纵行肌(LMDC)的收缩活动无明显影响;0.14和1.4mmol/L红霉素明显增加结肠各部位肌条的收缩幅度(LMDC除外)和频率,同时增大CMPC、LMDC和CMDC的张力.异搏定(1μmol/L)部分阻断红霉素(0.14mmol/L)对LMPC和CMDC收缩幅度和频率的兴奋作用;六甲溴铵(10μmol/L)、阿托品(1μmol/L)和L-精氨酸(1μmol/L)不影响红霉素(0.14mmol/L)的兴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红霉素兴奋家兔结肠头端和尾端纵行肌和环行肌的自发收缩活动,该兴奋作用部分与Ca2+通道有关,但与胆碱能途径和NO合成无关.

    作者:谢冬萍;刘传勇;刘京璋;周玉琴;刘克敬;陈连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犬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中NO和SOD与小肠粘膜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

    研究犬小肠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和c-fos、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及Bax的表达改变及其相关性.于阻断小肠动脉前及再灌注0、30、及60 min采集伴行静脉血液标本及小肠组织进行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再灌注0 min,NO和SOD的血中浓度明显下降,c-fos、PCNA和Bax在小肠粘膜上皮及小肠腺的表达明显增强.再灌注30 min,NO和SOD浓度降至低、c-fos、PCNA和Bax的表达达高峰.至再灌注60 min,NO和SOD有所升高,而三种基因的表达则显著减少.NO和SOD的改变与三种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出他们之间密切的相关关系.犬小肠缺血再灌注可造成氧自由基的增多和c-fos、PCNA和Bax的表达增加,可能与损伤后的修复重建等有关,氧自由基的增多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密切关系.

    作者:赵佐庆;刘福兰;张玲;项红军;张志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S-亚硝基谷胱苷肽对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

    为探讨脂溶性NO前体药物S-亚硝基谷胱苷肽(S-nitrosoglutathione,GSNO)对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利用体外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MTT法、同位素掺入法及细胞计数法测定其增殖率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AGE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GSNO对AGEs作用的预防和逆转作用.MTT法测定的OD值、3H-胸腺嘧碇核苷(3H-TDR)掺入量、细胞计数均显示AGEs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用GSNO干预后,AGEs的上述作用被明显抑制 (P<0.05).提示NSNO可以抑制AGE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秀华;徐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实验性心肌肥厚大鼠血浆与心肌儿茶酚胺含量变化及黄芪的影响

    结扎大鼠腹主动脉形成实验性心肌肥厚,对动物血浆及左心室组织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与心肌肥厚程度,以及黄芪注射液和卡托普利抗肥厚作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手术4周后开始连续给药8周.以动物的心脏重量衡量心肌肥厚程度,用HPLC法测定血浆及左心室组织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以SPSS统计软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肾上腺素在血浆和左心室组织中的含量均比对照组升高,去甲肾上腺素的血浆浓度比对照组升高,而其左心室组织中含量则低于对照组.黄芪注射液和卡托普利有不同程度的抗心肌肥厚作用,并可部分纠正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异常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肥厚程度(全心重量、左心室重量)与左心室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上述结果提示:药物改变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对心肌肥厚程度的影响.

    作者:洪缨;许少珍;曾德源;侯家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低剂量棉酚与甾体激素联合用药对大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

    采用检测细胞凋亡的微核 (MN)、原位末端标记检测(ISEL)及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等方法,研究低剂量棉酚与激素组合用药对大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不同剂量棉酚(高剂量100mg/(kg*d)、中剂量60mg/(kg*d)及低剂量12mg/(kg*d))及维持量棉酚对生精细胞凋亡及DNA的作用. 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棉酚G与单剂量激素H(甲基睾丸素20mg/(kg*d)、炔雌醇100(g/(kg*d))合并用药6周后,生精细胞的凋亡系数和微核率随棉酚剂量的增大而增加.高和中剂量棉酚组的凋亡系数分别为3.520±0.465和2.020±0.017,显著高于对照组(0.233±0.088)(P<0.05).微核率在高剂量组为27.633±3.755 ,显著高于对照组(5.600±1.137)(P<0.05);而低剂量组(3.567±0.869)反而显著低于对照组.服低剂量棉酚G+H 6周后继续服单独低剂量棉酚(12mg/(kg*d))12周,单细胞凝胶电泳未见生精细胞出现DNA单链断裂的彗星状细胞核,与高、中剂量组较多的出现率形成明显对照.结果提示低剂量棉酚与甾体激素组合用药在睾丸生精过程中互为调节,棉酚引起的生精细胞凋亡效应可在甾体激素的调节下降低而起保护作用.

    作者:王岚;叶惟三;刘霄;郭燕;薛社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TAT-β-半乳糖苷酶对小鼠生物膜穿透性的研究

    为寻找介导外源蛋白质进入组织细胞的生物学方法,本研究构建了pET28a-TAT-LacZ重组表达子, 纯化得到TAT-β-Gal融合蛋白,通过腹腔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TAT-β-Gal能否穿过各组织生物膜及达到各组织的时间、浓度.结果发现TAT-β-Gal在短时间内可到达各组织.该研究证明在生物大分子的N-末端加上TAT具有穿透力的蛋白转导区肽段形成的融合蛋白可穿过生物膜到达各组织,这一发现为肽类、生物大分子药物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严世荣;严洁;龚坚;李蓓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肠癌同期肝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探讨大肠癌同期肝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提高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对我院1996.1~1999.10收治的具完整资料的114例大肠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病人发生同期肝转移.术前联合应用B超和CT对直径大于1cm的转移灶的检出率为78.9%.同期肝转移多发生在肝左叶,左半结肠癌转移高于其他部位,原发灶直径超过肠腔一半(79%)、有周围淋巴结转移(89%)、无肝硬化者肝转移率较高.高分化癌的同期肝转移率较其他类型无显著升高.血CEA值≥15μg/L者同期肝转移率高于<5μg/L(P<0.05).血清CEA水平≥15μg/L、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无肝硬化是大肠癌同期肝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高分化大肠癌易发生肝转移.联合应用B超和CT检查及检测血清CEA值等方法有助于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大肠癌同期肝转移应一期手术切除.

    作者:袁辉生;程石;俞巍;巢仰云;张越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HPV58 E6体外降解p53蛋白作用的研究

    通过PCR方法从人乳头瘤病毒58型(HPV58)全基因克隆中扩增出HPV58E6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的T7启动子下游,并在体外转录成mRNA后,在源自网织红细胞的翻译缓冲液中成功表达了含有生物素标记的HPV58E6蛋白,并在体外成功发现HPV58E6能够降解p53蛋白,从而推断结合并降解p53蛋白是其致癌作用的关键环节,这为日后在细胞内对其致癌机理行进一步研究以及针对其进行治疗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海宁;于修平;卞继峰;Jason J.Chen;赵蔚明;贾继辉;周亚滨;刘颖;栾怡;齐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基因工程乳腺癌特异性人单链抗体的表达与特性

    研究解决分泌人单抗的杂交瘤细胞系难于稳定持久分泌抗体的难题,制备单链抗体,使单抗分子小型化,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准备.从分泌抗乳腺癌人单抗的杂交瘤细胞CM-1总RNA中,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出人单抗重链可变区VH基因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将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于pGEM-T载体中,进行DNA测序和序列比较分析后,将两者共克隆于表达载体中诱导表达,利用斑点免疫印迹及竞争抑制法检测表达产物的抗原性. 所克隆的CM-1人单抗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基因片段,分别属于人免疫球蛋白IgM Ⅲ亚群,和鼠κ轻链V亚群,ⅩⅦ家族,用斑点免疫印迹法检测可见表达产物能与人乳腺癌细胞特异结合;人CM-1单克隆抗体对此单链抗体与人乳腺癌细胞的结合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率为75.7%.结论成功地制备了可特异结合乳腺癌细胞的CM-1单链抗体.

    作者:张云;王树蕙;郭彩云;李文辉;扬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川芎嗪对牛磺酸引起的交感神经节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实验中将牛磺酸(以任氏液为溶剂配成所需浓度的溶液)按一定时间间隔滴加到含有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的灌流槽中,以引起交感神经节较为恒定的膜电位反应.采用细胞外微电极技术,记录离体灌流的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细胞膜电位,观察川芎嗪对牛磺酸介导反应的抑制作用.牛磺酸(10 mmol/L)可引起神经节细胞膜超极化(n=38)、去极化(n=14)以及去极化之后伴随超极化过程的双相反应(n=8).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500 μmol/L)可抑制牛磺酸(10 mmol/L)的超极化反应(n=6).无钙溶液灌流对牛磺酸(10 mmol/L)介导的反应无影响.川芎嗪(300 μmol/L )可抑制牛磺酸(10 mmol/L)的超极化反应(n=13)、去极化反应(n=6)和双相反应(n=4).结果表明川芎嗪对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牛磺酸介导的膜电位变化有抑制作用.

    作者:梁尚栋;李焕英;刘汉清;关新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脊髓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早成分放电对晚成分放电的调控

    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通过选择性阻断有髓粗纤维的传入,观察大鼠脊髓背角深层广动力范围神经元(WDR)早成分放电对晚成分放电及其潜伏期的影响.结果显示:0.3 mg蛇毒溶液注入到大鼠坐骨神经鞘膜下后,WDR神经元出现如下动态变化:(1)诱发放电的早成分显著减少,每次刺激所诱发的早成分放电个数由6.94±0.48降至 0.75±0.25(P<0.05),15min左右几近完全消失.(2)随着早成分放电的减少,晚成分放电则逐渐增加,放电数从9.94±0.9增加到45.94±1.16(P<0.05).此时轻刷WDR神经元的感受野不能引起其活动改变,但伤害性齿镊夹捏仍可引起WDR神经元放电增多.(3)晚成分放电的潜伏期缩短,即宁静期的时程变短,由给蛇毒前的116.83±3.67ms降至46.86±1.13ms(P<0.01).提示:A纤维传入冲动在调控WDR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传入的反应性和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颖;谢益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自然流产中的早孕期蜕膜细胞Bcl-2 /Bax 比例异常

    探讨早孕期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异常与妊娠失败的关系.应用TUNEL法测定凋亡的发生及凋亡细胞的定位,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和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正常早孕40d蜕膜组织细胞大量凋亡,Bcl-2蛋白表达量较低,Bax蛋白有较强表达.(2)正常早孕50d,凋亡细胞明显减少,Bcl-2的表达显著增强,Bax蛋白表达减弱.(3)早孕50d自然流产组,蜕膜组织大量凋亡,与同时期正常蜕膜组织相比,P<0.01.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cl-2/Bax比例降低.早孕期蜕膜组织凋亡异常可能是自然流产的机制之一,Bcl-2/Bax途径可能是诱导早孕期蜕膜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丁峰;傅国强;邢福祺;陈士岭;刘以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汉族人群载脂蛋白CII基因二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TG)n(AG)m及(AG)m多态性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技术,并构建载脂蛋白CII (ApoCII) 基因二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TG)n(AG)m及(AG)m序列等位基因梯阶标准;检测正常汉族人群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检出36种(TG)n(AG)m序列基因型、12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为17、18、26~35,其频率分别为0.061、0.011、0.002、0.002、0.054、0.255、0.372、0.084、0.026、0.039、0.052、0.041.检出7种(AG)m序列基因型、4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为6、7、8、9,其频率分别为0.002、0.152、0.812、0.034.与欧洲白种人比较,ApoCII基因二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TG)n(AG)m及(AG)m序列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P<0.01,P<0.01).

    作者:高纯;周新;尹志农;朱名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合并平滑肌分化的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例分析

    为探讨合并平滑肌分化的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三例合并平滑肌分化的LESS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合并平滑肌分化的LESS临床表现多样,易复发.多次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检查有明确的诊断价值,手术切除肿瘤后辅以孕激素治疗是治疗的重要手段,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尚有待证实.

    作者:史宏晖;黄惠芳;潘凌亚;连利涓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胃癌中p16和p15基因表达及甲基化异常

    为检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16、p15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P16、P15蛋白表达情况.选择p16、p15基因及启动子区域,用PCR-SSCP、MSP(甲基化特异的PCR)和测序法对10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5例正常组织进行检测, 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癌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的P16和P15的表达.结果发现癌组织p16和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正常对照;胃癌组织中,71%的病例P16表达阴性,54%的病例具有p16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无突变和纯合缺失检出;11%的病例P15表达阴性,9%的病例具有p15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p15异常与低分化胃癌有关,p15基因内含子1和外显子1内各发现1例DNA序列改变;癌组织中 p16和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结果显示 p16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是胃癌中p16基因失活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p15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在胃癌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杨宇霞;孔祥东;张思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抗6-OHDA所致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

    帕金森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是黑质纹状体区的多巴胺(DA)神经元的减少或消失.许多研究已证实氧化应激状态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区的氧化应激状态与该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细胞凋亡程度之间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研究6-OHDA致细胞凋亡的机理和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对抗作用.

    作者:徐强;徐如祥;张世忠;张旺明;王树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葛根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近年来,有关葛根素改善心脑循环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较多.但葛根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IRI)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测定家兔肝缺血前,缺血45min,再灌45min的血清及肝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并观察了葛根素对其影响,从而了解葛根素对HIRI的保护作用,为HIR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金建军;张中乐;王素玲;常永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米替林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大脑皮层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影响

    抗抑郁药作用机理的研究长期以来都集中于突触水平,即观察神经递质-受体功能和数量的改变,近年来抗抑郁药的受体后信号传递系统作用机理越来越引人注意.大量的研究表明,受体后的G蛋白及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可能为抗抑郁剂作用的结构基础,抗抑郁剂长期给药后可引起大鼠大脑皮层、下丘脑、Gpp(NH)p或forscolin诱导的AC活性升高,其起效时程与临床上抗抑郁剂起效时程一致.另有学者提出,缓慢给予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引起β-肾上腺素能受体-AC系统脱敏,且AC活性的变化比β受体的变化更早,幅度也更大.Rasenick等也认为抗抑郁药作用的分子靶标位于信号传导通路中神经递质受体的远端,如AC和磷脂酶C[1].新近研究认为,转录因子(CREB)的上调是长期给予各类抗抑郁药物作用的共同的终途径.我们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抑郁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大鼠大脑皮层基础AC活性变化,在受体后信号传递水平探讨经典抗抑郁剂阿米替林和新型抗抑郁剂氟西汀、帕罗西汀的受体后作用机制.

    作者:李晓秋;许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功能变化

    肺功能变化如何,对临床上诊断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医学科研中,众多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大鼠动物模型中,检测大鼠动物模型的肺功能对搞好科研工作,指导临床防治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有重要实用意义.但多年来,由于受条件限制,在许多大鼠疾病模型中无法检测大鼠肺功能变化情况.对于这方面工作国内外尚少见报道,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秀霞;庞宝森;王辰;牛淑洁;辛萍;张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平滑肌细胞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的微载体培养与快速扩增

    为获取足够数量活性良好的膀胱平滑肌种子细胞, 本实验探索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微载体技术快速扩增膀胱平滑肌细胞的方法.将培养的第二代新西兰兔膀胱平滑肌细胞应用Cytodex-3微载体在旋转生物反应器(RCCS)内进行动态培养,观测平滑肌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细胞代谢率,进行a-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与常规方法培养平滑肌细胞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膀胱平滑肌细胞在Cytodex-3 微载体上生长迅速、细胞代谢率高、生长倍增时间缩短.在培养第九天,细胞数量可达初接种的23倍.免疫组化显示平滑肌细胞活性良好.结果表明利用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可简便快速地在体外扩增平滑肌细胞,可为构建组织工程化人造膀胱提供大量活性良好的平滑肌细胞.

    作者:侯卫坪;郭希民;王常勇;叶本兰;赵强;段翠密;薄斌;范明;王永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毛囊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毛囊干细胞不仅对毛囊的形态发生和毛发的周期性生长起主导作用,同时还是表皮和皮脂腺更新的细胞来源.毛囊外根鞘隆突部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多种特征,包括慢周期性生长和自我更新能力等,因而被认为是毛囊干细胞的所在.毛囊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受周围环境的诱导.研究者相继提出多种假说,包括隆突激活假说和干细胞迁移假说,解释干细胞在毛囊形态发生和周期性生长中的作用.其分子机制涉及Wnt、BMP、Shh等多种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β-catenin和LEF1/TCF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仇文颖;许增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液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血液干细胞是早证实,研究多,临床应用成熟的组织专能干细胞.血液干细胞的移植已成功地应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和相关系统疾病.近年来,血液干细胞在胚胎时期的发生、发育过程和发育中的定向迁移及移植过程中的动员、归巢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干细胞的概念有所突破,发现血液干细胞具有跨系统分化潜能.这不仅开拓了干细胞研究内容,也极大地拓展了血液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本文同时对国内、外血液干细胞库的发展作一简介.

    作者:韩忠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为机体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细胞族,在机体细胞再生调控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认为以肝内胆管系统源性为主的多潜能肝脏干细胞分化群,既可向胆管细胞分化,又可向肝细胞分化.近年来,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推动下,有关肝脏干细胞定位、来源、发生、演变、功能及体外培养、鉴定技术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将近年来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郎松;陈耀凯;王宇明;孔祥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仅限于胚胎时期和出生后早期,这意味着成年动物脑和脊髓内的神经细胞只能逐渐减少而不能被更新或替代.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再生现象及具有增殖能力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的发现向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神经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因此可用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近几年来,移植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脊髓损伤、缺血性中风、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李学坤;郭安臣;左萍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