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体系与反复发热惊厥(febrile seizures,FS)的关系.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1次,每次大鼠进行热水浴的时间不超过5 min,共10次.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和发热组,后者又根据惊厥与否进一步分为发热对照组和反复FS组.用原位杂交法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型NOS(nNOS)mRNA的变化,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脑组织及血浆中NO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脑组织cGMP含量.结果在大脑皮层深层,FS组nNOS表达阳性的神经元明显增高,而发热对照组仅出现少量nNOS阳性神经元,正常对照组偶见nNOS阳性神经元;脑组织及血浆中NO含量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FS组脑组织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对照组.结论大鼠反复FS后24 h脑内nNOS mRNA表达增高,但此时NO不见增多,脑组织cGMP水平增高,可能由于其他途径调节所致.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hIGF-1)基因对软骨细胞分泌聚集蛋白多糖(aggrecan)、Ⅱ型胶原的影响.方法构建并鉴定携带hIGF-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hIGF-1),采用1、10、100及500感染复数单位(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Ad/CMV-hIGF-1转染软骨细胞,PBS为阴性对照,100μg/L hIGF-1生长因子为阳性对照,转染后4 d进行aggrecan、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参照文献分析免疫组化阳性单位.结果在1~100MOI范围内,随着Ad/CMV-hIGF-1滴度增加,aggercan、Ⅱ型胶原表达递增,500 MOI Ad/CMV-hIGF-1转染后,aggrecan表达骤减;Ⅱ型胶原表达下降不明显.结论 hIGF-1基因对软骨细胞aggrecan、Ⅱ型胶原的表达有影响;100 MOI Ad/CMV-hIGF-1优于100 μg/L hIGF-1生长因子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对糖尿病(DM)大鼠心肌非酶糖基化的影响.方法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M大鼠灌胃给予SF 110 mg/(kg·d)治疗8周,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果糖胺(FMN)、丙二醛(MDA)水平,并用酶免法测定心肌糖基化终产物(AGEs)含量.结果 DM大鼠心肌AGEs及血清FMN、MDA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SOD、CAT活性降低,SF治疗显著改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论 SF可显著抑制DM大鼠心肌AGEs的形成,机制与其保护抗氧化酶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对大鼠左心室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与二者的关系.方法用呋喃唑酮饲养大鼠4~8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心室结构和功能,HE和VG染色分别观察大鼠心肌细胞和间质胶原纤维的变化,RT-PCR检测左室心肌MMP1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左室心肌组织TNF-α和MMP1表达水平.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的大鼠左心室增大,收缩功能下降;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明显增生;左室心肌组织TNF-α和MMP1表达水平上调.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大鼠左室肌TNF-α和MMP1的表达水平上调,两者在心肌纤维化及左室重构中起重要作用;TNF-α等细胞因子的激活伴有MMP1表达上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在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卵巢上皮癌细胞系OVCAR3转染FSH受体表达质粒,得到FSH刺激敏感的FSH受体稳定表达细胞系OVCAR3-FSHR.部分裸鼠去势(切除双侧卵巢),分别将OVCAR3及OVCAR3-FSHR接种到裸鼠皮下,测量肿瘤体积,免疫组化鉴定血管形成相关因子、细胞生长刺激及抑制因子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接种OVCAR3-FSHR细胞、并注射FSH的去势裸鼠(A组)移植瘤体积(302.69 mm3±49.27 mm3)明显大于去势、接种OVCAR3细胞(B组,130.34 mm3±28.25 mm3)、未去势分别接种OVCAR3-FSHR细胞(C组,76.83 mm3±22.56 mm3)和OVCAR3细胞(D组,32.38 mm3±7.84 mm3)者.A组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Ⅱ receptor,TβRⅡ)阳性细胞数低于其他各组.结论 FSH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的血管形成、降低肿瘤细胞对生长抑制因子的反应等方式促进卵巢上皮癌细胞在移植裸鼠体内的生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该研究通过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模型,观察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手术组(n=24),并于术后3、7、14和28 d取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表面GMP- 140的数目、血管AT1受体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表达极弱,球囊损伤术后3 d已显著增加,术后14 d达峰值,术后28 d开始下降.②ATi受体mRNA于术后3 d明显增高,并持续至术后14 d,术后28 d恢复至对照水平.③GMP-140于术后3 d明显升高,术后7 d开始下降.④内皮损伤术后3 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移行至内膜层,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术后14 d VSMC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 d VSMC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结论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和AT1受体mRNA表达增加参与了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血清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等在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使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及成熟神经细胞的分化条件.方法用Nestin、CD133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用NSE、β-tublin鉴定神经元;用GFAP鉴定神经胶质细胞,膜片钳检测分化成熟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培养第8天多数细胞表现出Nestin及CD133抗原阳性,即为NSCs细胞;诱导后3天即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此后神经元样细胞逐渐增多,膜片钳检测发现这些细胞具有类似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同时,与其他培养条件相比较,低浓度血清(2.5%)+RA+GDNF组诱导分化效能高.结论应用RA+GDNF及配合使用低浓度血清能够高效诱导骨髓源NSCs向成熟神经细胞分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使用不同样品稀释液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梯度条件对定量检测PER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竞争性RT-PCR与DHPLC结合定量检测基因表达.结果样品稀释液中含有载体可极大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准确性;不同DHPLC梯度条件对定量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建立定量PE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竞争性RT-PCR系统有助于精确检测微量标本中节律基因表达的变化,探寻生物节律与疾病状态间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基因及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与2型糖尿病(DM)及合并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PCR、突变基因分离聚合酶链反应(MS-PCR)技术对195例2型DM患者和136例正常对照者的ACE I/D与AGT M235T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1)DM组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2)DN(+)组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DN(-)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AGT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在3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4)联合分析ACE-DD型及AGT-TT型对DN(+)、DN(-)的OR分别为4.17和3.16;均高于单基因DD型及TT型的OR值.结论 (1)ACE 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人群2型DM的易感因素.(2)未发现ACE I/D或AGT M235T多态性单一因素与2型DM患者中DN的发生有关联.(3)ACE-DD基因型与AGT M235T-TT基因型在2型DM及DN发生中有协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尖锐湿疣(CA)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34例CA皮损进行LC染色,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和数量变化,并对其中6例标本行电镜观察.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CA皮损表皮内LC分布不规则,少见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细胞突明显减少、缩短或消失,半定量计数显示CA皮损中LC为(13.15±9.42)个,较正常明显降低(P<0.01).超微结构表明LC中的特征性结构--朗格汉颗粒(LG)不仅数目减少,而且形态也不典型.结论 CA皮损中LC形态及数量均发生变化,可能在CA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脑组织中ATP酶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揭示PTX对大鼠HIE的保护机制.方法 7日龄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低氧组、HIE模型组和PTX组.缺血72 h后测定脑组织中Na+、K+-ATP酶、Ca2+-ATP酶和Mg2+-ATP酶活性,以及TNF-α、IL-1和TXB2含量.结果缺血组、低氧组和HIE模型组Na+、K+-ATP酶、Ca2+-ATP酶和Mg2+-ATP酶活性降低(P<0.01),TNF-α、IL-1和TXB2含量升高(P<0.05,P<0.01).PTX组可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5,P<0.01).结论 PTX对新生大鼠HIE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保护脑组织中ATP酶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人POT1(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基因过表达对HeLa细胞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本课题组构建的hPOT1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hPOT1,经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HeLa细胞;通过RT-PCR和EMSA法(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效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pcDNA3-hPOT1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48 h后,mRNA和蛋白质分析表明,外源性hPOT1基因能在HeLa细胞中有效表达,HeLa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S期,而对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 hPOT1基因可能参与了高等真核细胞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但与细胞凋亡无密切关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Ⅰ)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表型转化的作用及IGF-Ⅰ和TGF-β1之间有无协同作用.方法分为4组:(1)无血清对照组;(2)阳性对照组TGF-β1(8μg/L);(3)IGF-Ⅰ(1、10、50和250 μg/L)组;(4)IGF-Ⅰ(50μg/L)+TGF-β1(8μg/L)和IGF-Ⅰ(250μg/L)+TGF-β1(8 μg/L)联合作用组.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双染色法、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HKC胞质中抗原角蛋白、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和α-SMA的表达,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纤连蛋白和Ⅰ型胶原的浓度.结果 IGF-Ⅰ(50、250μg/L)能诱导HKC细胞表达波形蛋白、α-SMA,失去角蛋白和钙黏蛋白的表达;使α-SMA阳性的HKC细胞数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联合作用组α-SMA阳性的细胞数明显高于IGF-1或TGF-β1单用组,但无协同作用;IGF-Ⅰ(10、50、250μg/L)组培养上清液纤连蛋白、Ⅰ型胶原的浓度明显升高,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IGF-Ⅰ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化;IGF-Ⅰ和TGF-β1对诱导HKC转化无协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α-干扰素(IFN-α)、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苦参素和联合治疗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降低幅度较干扰素组及苦参素组大(P<0.05).治疗结束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情况3组间无明显差异.抗病毒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但有效组较无效组降低更加明显(P<0.01).结论 IFN-α与苦参素联合应用抗病毒效果与单一用药效果无差别,但有助于减轻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程度,提高抗纤维化的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对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使人们对基因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后基因时代的来临,又使基因功能研究备受瞩目.RNA干涉对基因表达的抑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RNA干涉(RNAi)是将双链RNA(dsRNA)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寂(PTGS)的一种.本文简要介绍RNAi的发生机制及该过程中重要分子Dicer的研究进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stic anemia,AA)是一组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低增生为特征的综合征,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免疫异常特别是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在发病中的作用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正常的免疫反应中,淋巴细胞会在不同的阶段全部死亡,而Fas/FasL系统在T淋巴细胞的清除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文将考查有关反对和支持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论证,尤其是支持和反对利用核转移技术形成人类胚胎(即人的治疗性克隆)从而取得全能干细胞的伦理论证.在分析这些论证中作者将着重讨论人类胚胎的价值和道德地位问题.文章后的结论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支持人的治疗性克隆是在伦理学上可以得到辩护的,或在伦理学上可以允许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15岁.间断鼻衄6年,反复呕血、黑便4年,再发4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