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北京生理科学会
  • 国际刊号:82-358
  • 国内刊号:1001-6325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58
  • 全年订价:4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北京市优秀期刊(91)
  •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   2006年11期文献
  • 抗重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单抗抑制rhTFPI-1的抗凝作用

    目的 研制抗重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单克隆抗体(rhTFPI-1 McAb),了解其对rhTFPI-1抗凝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分泌rhTFPI-1 McAb的杂交瘤细胞注入经降植烷预处理的Balb/C小鼠腹腔中,诱生腹水.腹水先经硫酸铵沉淀处理,再用rprotein A亲和层析柱进一步纯化.对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进行SDS-PAGE检测和Western blot分析.并用发色底物法测定rhTFPI-1 McAb对rhTFPI-1的活性抑制.结果 纯化后的抗rhTFPI-1 McAb经SDS-PAGE检测,其纯度为98%;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其能特异识别rhTFPI-1抗原.发色底物法检测结果表明,其能有效阻断rhTFPI-1的抗FVIIa/TF活性,McAb浓度为8 mg/L时FVIIa/TF剩余活性达到86%;但对rhTFPI-1的抗FXa活性作用不明显,McAb浓度为80 mg/L时FXa的剩余活性为48.4%.结论 rhTFPI-1 McAb可明显抑制rhTFPI-1活性,阻碍rhTFPI-1对TF/FVIIa的抑制活性.纯化后的rhTFPI-1 McAb的各项鉴定指标均较为理想,rprotein A亲和层析柱纯化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作者:蔡旭;白浩;孔德升;郭泓坤;梁旺;宋后燕;马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间充质干细胞对不同刺激条件下Th1/Th2细胞比值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不同刺激作用下T淋巴细胞向Th1及Th2亚群转化的影响.方法 将MSC植入24孔板中,在第3天加入经佛波脂(PMA)及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的T淋巴细胞,或者按照不同比例将MSC加人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和内因子IL-4、IFN-γ的分泌变化情况,从而间接了解Th1及Th2亚群的改变.结果 对于共刺激作用下单独培养的T细胞,MSC能轻度抑制其Th1细胞的转化;而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MLC)中,MSC能够明显抑制其中的CD8+T细胞亚群和Th1细胞,轻度提高Th2细胞比率.结论 MSC在体外能抑制CD8+T细胞(CTL)和Th1细胞,升高Th2细胞.所以在临床上可能有减轻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而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潜力.

    作者:宣旻;谢晓宝;邱国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OX-2参与戊地昔布抑制Lewis肿瘤的生长

    目的 探讨戊地昔布对Lewis肿瘤的抑制作用及与抑制环氧化酶-2(COX-2)是否有关.方法 用Western blot检测COX-2的表达,用ELISA检测前列腺素E2(PGE2),用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淋巴细胞的浸润.结果 戊地昔布可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戊地昔布对COX-2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降低肿瘤部位PGE2的含量;戊地昔布增加肿瘤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不影响荷瘤小鼠胃肠道上皮细胞结构以及出、凝血时间.结论 戊地昔布可抑制Lewis肿瘤的生长,与抑制肿瘤组织COX-2的活性,降低PGE2含量有关.

    作者:李军霞;齐亚娟;陈雪彦;王永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顺铂增强替尼泊甙杀伤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作用

    目的 通过顺铂(CDDP)与替尼泊甙(VM-26)联合作用,探讨顺铂增强替尼泊甙对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杀伤作用的机制.方法 用MTr法,测定H446小细胞肺癌细胞24 h抑制率;AO/EB双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活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断裂条带;半定量RT-PCR及蛋白印迹检测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及特化蛋白1(SP1)的表达.结果 CDDP与VM-26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二药合用与单独用药相比,细胞活率明显降低,DNA损伤程度增加.H446细胞经CDDP单独作用可以促进SP1、TopoⅡα和TopoⅡβ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经VM-26单独作用后,TopoⅡα和TopoⅡβ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而SP1表达无明显改变;二药合用后可见TopoⅡ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比单独应用CDDP下调,S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比单用VM-26升高,但与单用CDDP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CDDP通过上调SP1促进H446细胞中TopoⅡ表达,为TopoⅡ抑制剂类药物VM-26提供更多的作用靶点,能够明显提高对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

    作者:翟丽东;李雪梅;闫蕴力;李云生;马卫东;蒋常文;周娜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海马提取物调控PI4-K激酶活性

    目的 海马是一种具有抗衰老、抗疲劳及抗肿瘤的中药,迄今对其分子作用机制不十分清楚.肌醇磷脂激酶(PI4-K)作为PI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的激酶,位于信号通路的上游,应是寻找新药十分关键的靶分子.方法 利用人红细胞膜内翻外的技术,将存在于细胞膜内侧的肌醇磷脂激酶(PI4-K)暴露在外,成为IOV-PI4-K抗原蛋白;用IOV-PI4-K抗原蛋白与其PI4-K单克隆抗体(A6D)的ELISA检测技术,对海马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从海马提取物中筛选出了对PI4-K与抗体活性亲和力具有上调或下调作用的二种不同组分,提示在这二种组分里可能存在有不同的分子对PI4-K有着上调或下调的作用.结论 从上述二种组分里有可能开发出治疗肿瘤和抗衰老的药物.这一筛选方法也可做为今后的药物筛选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陈芳;张璠;吕会田;乐加昌;殷勤伟;张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低氧促进P19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目的 观察低氧对P19细胞神经分化的影响,针对其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现象及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实验分为常氧组(20%O2)和低氧组(3%O2,每天低氧10 min).对诱导分化的神经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泌的多巴胺.用RT-PCR技术检测低氧诱导因子HIF-1 α mRNA水平.结果 ①在分化的P19细胞中,低氧组神经元含量高于常氧组(P<0.05),低氧组多巴胺能神经元含量及所分泌的多巴胺显著高于常氧组(P<0.001);②低氧组诱导期HIF-1 α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结论 低氧可以促进P19细胞的神经分化,尤其促进P19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HIF-1α可能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

    作者:靳冰;吴丽颖;赵彤;张翠萍;吴海涛;朱玲玲;范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KA诱发癫痫反复发作损伤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反复发作(Spontaneous recurrent seizure,SRS)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影响及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方法 以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制备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以是否出现SRS为标准将KA大鼠分为伴有反复发作和不伴有反复发作组,盐水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水迷宫行为测试,评价其学习记忆能力;并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方法来观察各组大鼠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结果 KA处理后,按照Racine描述标准,KA组动物发作全部达到4~5级.KA后3周大鼠19只出现SRS,16只未见SRS;Morris水迷宫发现,在5 d的空间学习记忆测试中,反复发作KA大鼠的寻找潜伏期明显长于不伴有SRS的KA大鼠和盐水对照组(P<0.01),而不伴有SRS组与盐水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伴有SRS的KA组大鼠总共穿过平台次数显著少于不伴有SRS的KA组大鼠和盐水对照组(P<0.01).TH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与不伴有SRS的KA大鼠和盐水对照组比较,伴有SRS的KA大鼠在腹侧被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脱失(P<0.01).结论 KA大鼠癫痫反复发作可能与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和在腹侧被盖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脱失相关.

    作者:肖昭扬;殷盛明;彭岩;于德钦;高溪;赵杰;张万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pGL3-EPO-HRE报告基因质粒的构建及功能鉴定

    目的 构建串联低氧反应元件(HRE)报告质粒pGL3-EPO-HRE并进行功能验证.方法 按照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3'末端HRE增强子序列,人工设计合成首尾2段3'末端部分互补的单链DNA,然后通过退火及延伸合成两端带有Mlu I和BglⅡ酶切位点的包含3个串联排布的HRE的双链DNA,克隆到T载体测序正确后,将其插入到pGL3-promoter报告载体.构建好的pGL3-EPO-HRE分别与pcDNA3-HIF-1α和pcDNA3共转染MCF-7细胞,经氯化钴(CoCl2)作用24h后测定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 质粒测序及酶切结果正确,瞬时转染实验显示,在常氧条件下,CoCl2及pcDNA3-HIF-1α可以使pGL3-EPO-HRE报告基因的活性增高约10倍(P<0.01),而且两者共同作用可以使报告基因的活性进一步增高约30倍(P<0.01).结论 pGL3-EPO-HRE可以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结合并被激活,可以用来鉴定和检测细胞中HIF-1的表达及蛋白活性.

    作者:苏燕;李宏伟;张静;修瑞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突变株Z-HL16 C转化性质的初步鉴定

    目的 初步鉴定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突变株Z-HL16C的转化性质.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分析、细胞在裸鼠体内恶性生长情况的组织病理学检测以及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等方法.结果 HL细胞转化的Z-HL16C细胞在形态上由梭形的纤维细胞变成多边形的上皮样细胞,且具有稳定无限传代等特点;染色体数目由正常人的46条二倍体,转化成多数为亚三倍体或超三倍体;染色体结构核型中约有30%~40%的染色体为结构异常染色体;裸鼠移植肿瘤发病率为100%,其瘤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该细胞株为癌变细胞株.病毒实验表明,Z-HL16C细胞对单纯疱疹等多种常见病毒高度敏感.结论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突变株Z-HL16C是对病毒高度敏感的癌细胞株.

    作者:田金英;赵素兰;叶菲;叶峰;丛维娜;李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滴鼻接种HPV16 L1-E7 DNA初始引发及HPV16 L1 VLP强化免疫可增强小鼠黏膜和细胞免疫

    目的 探讨HPV16 L1-E7 DNA疫苗初始引发及HPV16L1病毒样颗粒(VLP)强化接种小鼠诱发免疫反应的效应,为进一步用于HPV16相关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HPV16 L1-E7嵌合蛋白、HPV16 L1 VLP以及HPV16 L1-E7 DNA单独或联合滴鼻免疫雌性BALB/c小鼠,连续使用3周.免疫后采血及收集阴道分泌物,检测特异性抗体.在末次免疫2周后,取小鼠脾细胞,用HPV 16 L1-E7蛋白刺激,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及IFN-γ水平.结果 HPV16 L1-E7嵌合蛋白滴鼻接种可诱导小鼠产生血清HPV16 L1特异性IgG,强化免疫后抗体水平明显增高(P<0.01);阴道局部产生HPV16 L1特异性IgA;在HPV16 L1-E7抗原刺激下,脾细胞上清液中IFN-γ水平升高.HPV16 L1-E7 DNA疫苗初始引发和HPV16 L1蛋白加强免疫可增高阴道分泌液中HPV16 L1特异性IgA水平,增高脾淋巴细胞中特异性T细胞产生IFN-γ的水平.结论 嵌合病毒样颗粒HPV16 L1-E7和HPV16 L1-E7 DNA疫苗初始引发及HPV16 L1蛋白强化滴鼻接种适用于预防HPV原发性黏膜感染和治疗HPV16相关肿瘤.

    作者:栾怡;于修平;赵蔚明;于瑾;杨宁;唐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抑制性消减杂交应用的研究进展

    抑制性消减杂交是一种简便易行、特异性高的高效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该技术应用于肿瘤、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郑邈;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制作和研究进展

    肾间质纤维化与肾功能的恶化密切相关.动物模型实验是研究肾间质纤维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实验者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本文对常见的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单侧输尿管梗阻、环孢素A肾病、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等8种模型的制作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志宏;谌贻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氯吡格雷抵抗

    氯吡格雷抵抗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个词汇,用来描述服用氯吡格雷而不能提供充分抗血小板作用的一种现象.氯吡格雷抵抗的存在促进了血栓事件的反复发生,在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中也发挥了主要作用.氯吡格雷抵抗分为生物化学抵抗和临床抵抗二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但是抵抗的确切原因尚末完全阐明.本文讨论了目前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的证据,以期提供一全面的认识.

    作者:郑少平;徐秀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米非司酮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中BCL-2/BAX表达的影响

    米非司酮因对孕激素和皮质醇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临床上普遍用于抗早孕药物流产、紧急避孕、催经等,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ctopic endometriun,EMT)还在研究阶段.米非司酮可以诱导早孕蜕膜细胞及离体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凋亡[1],但对大鼠异化子宫内膜的细胞凋亡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实验建立大鼠EMT动物模型,从基因水平探讨其治疗EMT的机制.

    作者:罗健英;陈晓姣;陈金和;乔福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汉防己乙素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汉防己乙素(demethyl-tetrandrine,d-Tet)与粉防己碱均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粉防己块根的有效成分.有报道粉防己碱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作用,还可作为一种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剂,对心、脑、肝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3].但是关于肝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的报道较少,特别是汉防己乙素对其的影响.本研究探讨汉防己乙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时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正;金京顺;张华芳;刘锡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HL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粒细胞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HLA基因在个体差异中是控制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决定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基因.大量的研究表明,HLA基因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发病密切相关[1~3],并在不同的人种和区域中存在差异.找出这种关联及差异的遗传因素,对于确定致病基因,明确致病机制都非常重要.本文就CML和ALL患者与HLA基因分布频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作者:何军;陈子兴;姚利;鲍晓晶;狄文英;张辉;张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模型的改进

    近年来,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的研究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大鼠因冠脉侧支循环少、费用低廉成为制作该模型的首选实验动物,但大鼠冠脉在心肌内走行不易辩认、心肌脆弱易出血、正常心率(414±29)次/min、冠脉结扎手术操作难度大等特点,以往的造模操作成功率低,需多人配合且耗时长对实验结果影响大.改进后的模型制备具有较多优点.

    作者:张明;杨鹏麟;唐疾飞;何茉莉;潘雪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TRKC基因体外转染大鼠神经干细胞的方法

    目的 探讨体外转染TRKC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的制备方法.方法 利用自行合成的引物进行PCR反应,定向克隆构建TRKC-cDNA质粒并进行DNA测序分析,将pEGFP-C1质粒和TRKC-cDNA质粒进行酶切、重组,构建出pEGFP-C1-TRKC质粒.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到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中.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MTr法观察转染基因的表达和转基因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TRKC-cDNA质粒,DNA测序证明所获得的目的基因与公布序列的一致性为99%,所获得的重组子符合研究要求.pEGFP-C1-TRKC质粒转染到神经干细胞后,宿主细胞能高效、稳定地表达目的基因产物GFP和TRKC.在NT-3作用下转TRKC基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活性有明显增强.结论 以质粒为载体、脂质体为介导可成功地把TRKC基因转染到神经干细胞内,转染基因表达好且具有功能.

    作者:梁日生;周良辅;张荣;毛颖;吴惺;杨卫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检测

    目的 建立用荧光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Flaer)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方法,并同传统的CD55、CD59测定进行比较.方法 分离PNH患者和相关的正常对照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检测Flaer、CD55、CD59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建立了Flaer的检测方法.同传统的CD55、CD59相比,Flaer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其相似,从散点图上更为清晰、明显;对外周血微小PNH克隆及骨髓CD34+细胞中的异常克隆的检测,Flaer更为准确(P<0.05).结论 Flaer是除CD59、CD55以外,检测PNH、尤其是微小PNH克隆的良好方法,将大大提高PNH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韩冰;汪玄;周道斌;赵永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选择性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对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诊疗价值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DSA)诊断和介入治疗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4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术中根据不同出血原因和部位分别采用动脉栓塞和/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DSA检查阳性58例(61.7%),其中13例患者造影前曾行核素扫描,有阳性发现11例(84.6%).42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获得介入治疗,其中34例行栓塞,止血率为91.2%,复发率为8.8%;动脉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8例,止血率为75.0%,复发率为25.0%.所有介入治疗患者均未发生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的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99Tcm-红细胞核素扫描发现出血灶较选择性动脉造影敏感,但定位诊断较差.动脉血管加压素灌注和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

    作者:马永强;杨宁;席名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阅读病理报告的技巧

    诊断病理报告是病理医师根据病变组织的大体形态和镜下改变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所做出的结论.病理报告是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对病理报告的错误理解可以直接造成错误的治疗,不但给患者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而且也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发生医疗官司,所以正确解读一份病理报告是至关重要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类报告方式.

    作者:刘喜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克罗恩病肉芽肿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比较克罗恩病肉芽肿组与非肉芽肿组的临床特点,探讨肉芽肿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995-2005年期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病历中符合克罗恩病的7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肉芽肿组较非肉芽肿组在疾病活动度、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升高.结论 肉芽肿可能是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

    作者:刘继喜;孙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男性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发病高峰在71岁.家族病例常有BRCA2基因突变而无BRCA1突变.职业风险因素包括高温环境和废气,而与电磁场没有关系.

    作者:白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顽固性疼痛

    目的 探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机理、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4例顽固性疼痛患者中,癌性疼痛2例,背部手术失败综合征2例.术前,4例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10分,3例行单次蛛网膜下腔筛选试验,1例行单次硬膜外筛选试验,VAS均下降75%~90%.结果 4例患者均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术后,鞘内持续泵入吗啡,剂量为1一8 mg/d,疼痛有效缓解,无明显药物副作用.结论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对于顽固性疼痛疗效好,可明显减轻药物副作用.

    作者:陶蔚;龚志毅;王任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强化三叉神经痛对因治疗的临床意义

    三叉神经感觉根入髓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手段,有效率高,复发率低,针对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进行治疗,能够完好保留三叉神经的正常功能.在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的基础上,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因此,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佳手段.

    作者:朱宏伟;李勇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疼痛的现代神经外科治疗

    慢性疼痛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参与,神经外科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立体定向技术、显微外科和电生理技术使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手段向微创和安全的方向发展,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慢性疼痛的现代神经外科治疗包括解剖性、神经刺激性和神经毁损性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依据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疼痛性质、基础疾病、生存期、生活质量等进行选择,严格掌握各种神经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作者:陶蔚;李勇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