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R4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支持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s)扩增中的作用.方法 在长期培养基(LTG)中,以大鼠骨髓MSCs作为饲养层体外扩增骨髓CD34+细胞,每周分别加入SDF-1、SDF-1抗体或CXCR4抗体至5周.计算CD34+细胞数和集落形成细胞(CFC)数,以评价造血支持功能.为评估SDF-1/CXCR4对CD34+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进行了杀伤试验以计算增殖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和CD34+细胞中SDF-1与CXCR4的表达;ELISA检测MSCs和CD34+细胞培养基中SDF-1的含量.结果 CD34+细胞数、CFC数和增殖指数在加入SDF-1后明显增加(P<0.01),加入SDF-1抗体或CXCR4抗体后明显减少(分别为P<0.05,P<0.01).CD34+细胞表面表达CXCR4,MSCs则不表达;MSCs细胞内表达SDF-1,而CD34+细胞不表达.在MSCs培养基中检测到SDF-1,在CD34+细胞培养基中未发现.结论 SDF-1/CXCR4在骨髓MSCs支持HSPCs扩增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东平;张志坚;吴秀丽;林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顺铂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RPTC)凋亡的作用机制和BCL-2基因抑制顺铂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途径.方法 应用不同亚细胞结构分布的BCL-2基因体外转染RPTC,激光共焦显微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BCL-2(X)基因表达产物在RPTC线粒体和内质网上的分布定位,采用Hoechst33258染色并进行细胞凋亡计数.结果 不同畸变的BCL-2(BCL-acta,BCL-cb5)分别定位于RPTC的线粒体、内质网,BCL-nt同时定位于上述两种细胞器.BCL-cb5组可见更多BAX被激活,同时可见较多碎裂细胞核.定位于线粒体上的BCL-acta明显抑制顺铂对RFFC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结论 BCL-2抑制顺铂诱导RPTC凋亡主要是通过线粒体途径起作用.
作者:冯乐平;乔伟;DONG Zheng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对成年大鼠海马CA1区抑制性突触功能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SH)、2)缺血-再灌注3 d组(IR-3)、3)缺血-再灌注7 d组(IR-7).用四动脉阻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使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诱发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eIPSCs).结果 与SH组相比:低刺激强度时,IR-3及IR-7组elPSCs的幅值明显降低(P<0.05);IR-7组eIPSCs的上升时间明显变短(P<0.05);IR-3组elPSCs的配对抑制明显变大(P<0.05).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降低了大鼠海马CA1区抑制性突触功能.
作者:许林峰;马文裴;赵宁辉;冯忠堂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携带的ESBLs耐药基因进行分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51株大肠埃希菌和32株肺炎克雷伯菌,经PCR对上述菌株所携带的ESBLs耐药基因进行分型.结果 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耐药质粒编码TEM型、SHV型和非TEM非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的百分率依次为80.4%,7.8%和11.8%;而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百分率依次为78.1%,71.9%和25.0%.多数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同时产生一种以上的β-内酰胺酶.结论 获得了吉林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不同基因型,ESBLs基因型具有地区性差异.
作者:李坚;王艾琳;张晓梅;宿立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Akt在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方法 用10 μmol/L或50 μmol/L浓度H2O2:处理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以细胞体积和蛋白含量反映心肌细胞肥大程度,观察Akt抑制剂对H2O2致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H2O2对Akt的激活效应.结果 10 μmoL/L或50 μmol/L的H2O2培养心肌细胞48 h后,细胞体积增大和蛋白含量增高;应用Akt抑制剂后减弱了H2O2刺激心肌细胞肥大的效应;H2O2使心肌细胞Akt磷酸化水平增高,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Wortmannin和LY294002抑制了H2O2引起的Akt的活化.结论 Akt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了低浓度H2O2所致的心肌细胞肥大.
作者:高嵩丹;李宏伟;李爱玲;修瑞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羊栖菜多糖(SFPS)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和RKO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MTT法检测SFPS在体外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凋亡.结果 SFPS对lovo细胞和RKO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关系.电镜下可见细胞膜表面微绒毛减少、染色质固缩、边集,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G0/G1期的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相应的S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1);而lovo细胞的细胞周期时相比例无明显改变.结论 SFPS在体外能够显著诱导lovo和RKO细胞凋亡,这可能是SFPS抑制人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金星;胡昔城;杨维;钱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GR)第2外显子ER22/23EK多态性与维吾尔族人自然长寿的关系及种族差异.方法 选择新疆维吾尔族191名年龄>90岁的健康个体为长寿组,另选53名年龄(65-70岁)、性别、地域相匹配已自然死亡的正常个体为对照组;同时随机调查移居新疆和田地区30年以上的(65-70岁)汉族老年人82人.采用序列特异引物PCR(PCR-SS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和PCR-直接测序(PCR-sequen-cing)等技术对GR基因进行分型.结果 191名自然长寿老人和53名对照组中,ER22/23EK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无差异.新疆汉族老人GR基因ER22/23EK携带者显著高于维吾尔族老人,其WM、MM基因型(P<0.001)和M等位基因频率(P<0.0001)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老人,而 WW 基因型和 W 等位基因频率则显著降低.结论 ER22/23EK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可能与维吾尔族自然长寿无关联,但有显著的种族差异.
作者:姜文锡;程祖亨;牛文全;邱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胰岛素抵抗(IR)及改善后骨骼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表达变化及线粒体形态和参数的变化.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高脂组(HF)和高脂罗格列酮干预组(HF+RSG).喂养4周及8周时,清醒状态下用正常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价IR;第8周时,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PGC-1α和Mfn2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线粒体的形态;Image-Pro Plus 6分析线粒体的各项参数.结果 高脂喂养4周后HF组与HF+RSG组IR状态形成.继续喂养4周后,HF+RSG组由于服用罗格列酮IR状态改善明显.与NC组相比,HF组的PGC-1α和Mfn2均显著下降(P<0.05);与HF组相比,HF+RSG组上述两基因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与NC组相比,HF+RSG组PGC-1α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而Mfn2的表达仍较低.与其余两组相比,HF组线粒体的形态和各项参数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 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形成与PGC-1α和Mfn2的表达下降有关,也与线粒体的改变有关.
作者:曲东明;宋光耀;高宇;王敬;胡淑国;韩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人造血增效因子(hHSF)C末端结构与其趋化活性的关系.方法 用PCR方法合成编码3种hHSFC末端截短变异体DNA片段,分别重组到pET30a或pET42a中,并在E.coli B121(DE3)中进行表达.hHSF1-66和hHSF1-59用凝胶过滤和阳离子交换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融合蛋白GST-hHSF1-5 3经亲和层析、肠激酶(EK)酶切和凝胶过滤法进行分离纯化.hHSF3种缺失变异体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用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测定其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趋化活性.结果 测序证实合成的hHSF 1-66、hHSF1-59和hHSF1-53序列与设计一致,hHSF1-66/1-59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0%左右,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GST-hHSF1-53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以上,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3种目的蛋白纯度均达95%左右,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206.0、6401.2和5697.3 D,均具有全长hHSF的免疫学活性.与全长hHSF相比,hHSF1-66(缺失3个氨基酸)对人PMN大趋化活性(CI)(50 nmol/L)没有明显差异,hHSF1-59(缺失10个氨基酸)和hHSF1-53(缺失16个氨基酸,a螺旋完全缺失)大趋化活性分别下降34.3%和70.5%.结论 hHSFC末端结构,特别是a螺旋结构对维持和稳定hHSF的空间构象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罗丝;杨克恭;刘长征;邓艳春;苏林;孔燕;陈松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GZ)对裸小鼠移植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素受体(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和剂量的RGZ对荷瘤裸小鼠进行灌胃干预3周后,RT-PCR实时荧光定量检测PPAR-γ的△Ct值和表达拷贝数,测量各组瘤体体积(TV)和重量(TW),计算相对肿瘤体积(RTV)和相对肿瘤增值率(T/C%).结果 胆管癌移植瘤随RGZ剂量增高PPAR-γ的表达升高,而相对肿瘤增值率T/C%减少;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论 在裸小鼠移植瘤内RGZ能呈剂量依赖性地上调PPAR-γ表达.
作者:吴良洪;程南生;杨帆;熊先泽;魏大鹏;夏庆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终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作为一种可以帮助生物抵抗外在感染的体内防御机制,近年来RNA干扰已成为人们进行抗感染和基因治疗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对RNA干扰技术在抗HBV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彭亮;刘志华;丁振华;曹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近年来国际HapMap计划的启动和深入以及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复杂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利用SNP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突变率低等特点,进行全基因组连锁研究和关联分析,有助于解决复杂疾病人群多样性的难题,为寻找复杂性皮肤病的易感基因、风险单倍型、药物靶点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复杂性皮肤病的SNP相关研究简要作一综述.
作者:王建锋;梁燕华;张学军;杨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e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CIK)是一种高效、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它通过处理、呈递抗原,介导机体的免疫应答[1].
作者:蒋东霞;徐虹;胡杰英;何琳;买玲;杨胜利;宋永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气道重塑在哮喘病程中的重要性已被逐渐认识.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途径是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ernal signal regulatedkinase,ERK)磷酸化是哮喘气道炎症和重塑的重要因素[1],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N-terminal kinase,JNK)是MAPK家族的另一重要成员.
作者:林立;李昌崇;苏苗赏;管小俊;张维溪;王晓丽;罗运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为探讨梗阻性黄疸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检测小肠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o,Ig)A,白介素(interleukin,IL)-6 mRNA的表达及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
作者:姜旭;李哲浩;翟晓芳;崔凤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方法.Zhao等[1]近提出的缺血后处理,即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前反复短暂开通及再闭冠脉,与缺血预处理一样可降低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酶释放,但其对心肌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国内、外报道较少,尚未见同时从亚细胞水平及细胞凋亡改变评价的报道.
作者:方军;陈良龙;吴黎明;崔花花;张绍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分别观察P19细胞心肌分化诱导中的几种影响因素,优化P19细胞心肌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 使用悬滴法或96孔板悬浮培养法制备细胞聚集体(aggregates),二甲基亚砜(DMSO)为诱导剂诱导P19细胞的心肌分化.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跳动的心肌细胞的产生来确定诱导是否成功,免疫荧光染色确认心肌特异性蛋白Tro-ponin T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分化诱导后心肌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使用96孔板悬浮培养法诱导细胞形成聚集体后转入贴壁培养阶段时细胞聚集体贴壁状态优于传统的悬滴法.DMSO的加入可以提高细胞形成聚集体后贴壁时细胞聚集体的完整性.1×10(7)~2×10(8)L-1的接种浓度下心肌细胞分化诱导效率较高.在可观察到跳动的心肌细胞之前即可检测到Troponin T的表达.结论 通过对细胞形成聚集体的诱导方法、诱导剂、接种浓度等因素的优化可以提高P19细胞的心肌分化效率,为开发高效心肌分化诱导法提供了条件.
作者:岳晓珊;長岡正人;赤池敏宏;王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多种成像技术对慢性胰腺炎诊断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5例经手术病理、临床追踪和其他影像学方法证实的慢性胰腺炎MRI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表现包括胰腺形态和体积改变、信号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和MRCP所见.检查方法包括平扫冠状位T2WI,轴位T1WI,轴位T2WI,轴位TIWI FS(脂肪抑制)序列,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动态增强前后的T1WI FS序列.结果 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T1WIFS病变区信号减低、动态增强扫描同步强化及串珠状扩张胰管穿透病变区是慢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结论 MRI能更早发现慢性胰腺炎,显示胰管的改变和假性囊肿,对慢性胰腺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肇慧;刘海明;滕坤;王阿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旨在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盆腔脂肪增多症病例8例男性(1983年~2006年11月)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治疗情况和预后.年龄为26~64岁(44±11)岁,入院前病程为2~240(95±82)月,随访时间为(15±33)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5例,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结果 8例中合并腺性膀胱炎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3例)、排尿困难(3例)、肉眼血尿(3例)、高血压(5例).8例均存在肾功能不同程度下降[估算肌酐清除率(ccr)为76±18mL/min].8例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均有异常,直接或间接显示盆腔内脂肪增多,其中6例存在输尿管或者肾盂积水.盆腔组织病理学检查4例,均表现为血管脂肪组织.治疗后症状缓解,肾功能变化不明显.结论 盆腔脂肪增多症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伴肾功能损害,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全;高瑞通;李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