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变.[方法]采用Luner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以健侧和患侧术前BMD为对照,对6例(男5,女1)人工踝关节置换后6、12个月、2年和3年分别测量BMD改变和观察骨小梁生长情况.获得数据经SPS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5~2年X线片显示骨小梁长入假体微孔,BMD术后第3年达到峰值,平均(1.155±0.210) g/cm~2.术后6个月平均BMD(0.854±0.217) g/cm~2,12个月(0.975±0.142) g/cm2,2年(0.956±0.213) g/cm~2,3年(1.155±0.210) g/cm~2,P<0.05.[结论]术后1.5~2年X线片示骨小梁出现、增加,并密集长入假体微孔,BMD逐年增高,第3年达到峰值[(平均1.155±0.210) g/cm~2].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李新春;司全明;王岱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微创腰椎横突成形术治疗Bertolotti综合征的适应证、方法和早期疗效.[方法]2006年4月~2008年12月,于METRX X-Tube扩张套管下,应用微创腰椎横突成形术共治疗Bertolotti综合征患者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4~43岁,平均34岁,Santavirta分型均为I型,病程1~6年,平均3.4年.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感觉对疗效进行判定.[结果]术中失血120~800 ml,手术时间60~280 min(平均115 min),无严重的手术合并症.9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6.7±2.2)分,降为术后1周(2.2±0.7)分, 3个月时(2.8±0.9)分;ODI评分由术前的(27.8±3.6)分降为术后3个月的(5.9±2.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疗效评定:优1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微创腰椎横突成形术适用于I型Bertolotti综合征患者,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损伤小等优点,对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I期进行手术处理.
作者:李立钧;杨明杰;李昕;潘杰;钱列;周炜;谭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采用股骨髁上截骨矫形结合坚强内固定治疗成人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 自2002年4月~2008年8月行股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和早期功能练习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膝关节屈曲畸形127例141膝.其中男56例62膝, 女71例79膝;平均年龄为18.3岁(14~45岁).压腿行走83例,扶单拐行走35例,扶双拐行走9例;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像, 测量膝关节屈曲度并进行比较.术后观察手术并发症,随访了解骨愈合情况、膝屈曲畸形角度的变化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经过顺利,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6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所有127例141膝随访时截骨端获得骨性愈合,无1例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膝屈曲畸形均得到矫正,屈曲角度由术前的36.4°(18°~61°) 矫正到术后的2.8°(-5°~8°) ,平均矫正32.9°(18°~56°).末次随访时能自行(或在支具辅助下)行走108例,压腿行走6例,扶单拐行走10例,扶双拐行走3例;膝关节伸屈活动自如,无1例膝关节僵直发生.[结论]股骨髁上截骨矫形结合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膝屈曲畸形的方法.
作者:刘方刚;杨以龙;陈建民;曹华;查明建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及融合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2008年5月本科收治的13例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全部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并根据侧凸结构性特点选择内固定及融合节段.测量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 s角、侧凸矫正率、骨盆倾斜、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躯干偏移、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结果]冠状面Cobb' s角从46.8°减少到9.2°,侧凸矫正率80.7%;骨盆倾斜从9.9°减少到3.2°;顶椎旋转度从1.9°减少到0.3°;顶椎偏距从3.6 cm减少到0.8 cm;躯干偏移从16.8 cm减少到1.6 cm;胸椎后凸角从18.2°增加到23.5°;腰椎前凸角从37.4°增加到41.8°.术后平均随访22.2个月,无明显矫形丢失、躯干失平衡、假关节形成,且未发生原有神经症状加重及新的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及融合术治疗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效果满意.
作者:张宏其;邓盎;陈凌强;刘少华;赵迪;王永福;王昱翔;吴建煌;刘金洋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切除后联合半月板撕裂全关节内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2006年8月~2008年5月共收集19例外侧半月板囊肿病例,其中男7例,女12例,通过MRI检查:其中半月板撕裂合并半月板囊肿14例,单纯滑膜囊肿5例,终关节镜下诊断半月板撕裂合并半月板囊肿15例,单纯滑膜囊肿4例,通过关节镜将囊肿切除后,利用肩关节镜缝合器械将损伤的半月板缝合,继而进行有效的康复计划.然后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的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5个月,所有病例恢复了正常的运动,没有发现关节内或关节外的术后并发症的产生.Lysholm scores 术前平均(64±5)分,术后平均(94±3)分.应用Studeng-t检验术前和术后的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的差异(P<0.001).其中13例镜下随访发现11例完全愈合,2例不完全愈合.[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切除后联合半月板撕裂全关节内缝合技术(all-inside)无论在操作方面还是半月板的愈合方面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关节镜技术的一项创新和发展.
作者:王飞;陈百成;张建兵;闫昌葆;刘虎;王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间收治的472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患者,436例患者得到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8.13个月(26~114个月),病人根据融合节段的多少分为3组:1个节段、2个节段、3个及3个以上节段.腰椎节段的退变等级根据UCLA椎间隙退变等级标准,临床疗效的判定根据侯树勋等制定的标准.[结果]58例患者出现了ASD,其中A组14例,B组27例,C组17例.发生在融合节段以上者49例,融合节段以下者9例.A组的14例患者中,ASD发生节段UCLA等级全部都是增加1级.B组的27例患者中,16例患者UCLA等级增加1级,7例患者增加了2级,4例患者增加了3级.C组的17例患者中,4例患者增加1级,8例患者增加了2级,5例患者增加了3级.临床疗效方面,A组有7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B组的27例患者中,13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6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2级.C组的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6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2级.[结论]ASD的发生率越高,临床疗效越差,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腰椎内固定融合时,尽量避免多节段固定融合.
作者:郑晓勇;侯树勋;李利;王华东;郭继东;史亚民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对肱骨近端骨肉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保肢治疗效果,以及局部复发与切除范围和影像评估的关系.[方法]对38例肱骨近端骨肉瘤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及保肢治疗,平均随访43.2个月.其中5例接受关节外切除,33例接受关节内切除;重建方法包括定制型肱骨近端假体置换31例、人工假体异体骨复合物4例、骨水泥临时假体1例,2例自体骨移植.分析关节内切除病例的影像资料,以判断肩胛盂及三角肌是否可能受到侵犯.[结果]5例(13.2%)患者发生局部复发.关节外切除的复发率为20%(1/5),关节内切除为12.1%(4/33).在接受关节内切除的患者中,7例影像评估显示肩胛盂及三角肌受侵犯,其中4例局部复发.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56.4%,无瘤生存率为40.5%.并发症包括2例自体移植骨骨折,1例上肢动脉栓塞合并桡神经损伤,4例关节内切除人工假体重建的患者出现肩关节不稳定,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8.4%(7/38).MSTS上肢功能评分平均22.7分(75.6%).关节外切除患者肩部主动外展活动均未能超过30°,关节内切除患者为平均45°.[结论]对影像检查没有肩胛盂或三角肌侵犯的肱骨近端骨肉瘤病例进行关节内切除,可获得较好的肿瘤学和功能结果.肱骨近端人工假体重建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较好的维持了上肢和手部的功能.
作者:汤小东;郭卫;杨荣利;李大森;姬涛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31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记录Wallis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1 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9±2.0、2.6±1.2和1.7±0.8,术后末次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 .[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作者:俞兴;徐林;毕连涌;李鹏洋 刊期: 2009年第23期
1 病例摘要患者,男,25岁, 2009年2月9日因骑摩托车摔伤致右上臂剧烈疼痛,活动受限,急被他人送至当地医院,X线片示:”右肱骨骨折(病理性)”,后转入本科,门诊以”右肱骨病理性骨折”收入.
作者:张韬;祝少博;罗维富;刘超;郭乐运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关节腔注射肾上腺素结合术后夹闭引流管的方法,在减少术后失血中的作用.[方法]自2006年2月~2008年3月,对符合标准的9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缝合关节囊结束前,注入50 ml低浓度肾上腺素(1∶200 000),引流管术后夹闭,直至术后4 h开放.对照组常规缝合后,置引流管.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t),术后24 h、48 h计算失血量,术后半年两组患者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结果]两组间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术后24 h、48 h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4 h Hb、Ht下降值及输血患者例数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在术后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感染病例及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关节腔注射肾上腺素,结合术后夹闭引流管的方法,对于减少术后失血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金毅;郑稼;刘珂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多功能无线寻呼系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自行研制的多功能无线寻呼系统应用于骨科病区,与传统有线呼叫系统相比较,观察实验时段内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完成主要护理工作内容所需时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病区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
作者:戴冬梅;杨金梅;李彦;杨晓萍;范树腾;杨广勇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术后放射治疗方法治疗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病人经手术结合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结果]随访12~40个月,病人获得完全恢复,均无复发迹象.[结论]手术结合手术后放射治疗是治疗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优良方法.
作者:吴玉杰;沈康平;傅智轶;金文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6例症状典型、定位明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男14例,女8例,年龄45~75岁,平均59.6岁,采用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年以上,观察症状恢复及内固定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28个月,平均24个月,采用JOA评分:术前评分为12.19±0.80,术后 14.69±0.79,手术前后JOA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优1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术后随访时复查X线片,生理曲度恢复,均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等并发症.[结论]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操作安全可靠,创伤小,减压彻底,疗效满意,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术式.
作者:汤立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脊柱动力平衡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对1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患者用KKT技术进行治疗,疗程8~51.3周,每周2次,平均19.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站立位X线片主弯段Cobb' s角的变化.[结果]10例中6例Cobb' s角有改善,改善度为1°~13°,平均6.17°,4例Cobb' s角治疗前后无变化.[结论]脊柱动力平衡KKT技术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新理念,尤其对少年儿童随年龄的增长而Cobb' s角加重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作者:杨传铎;李莉;赵毅哲;程婕;朱鸿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回顾性研究国内外近年来大量关于Morton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面的研究文献,总结Morton神经瘤临床特征,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与临床疗效.目前认为,Morton神经瘤为趾总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等因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的症候群,临床显示其发病因素复杂.Morton神经瘤的诊断必须结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超声辅助下药物注射疗法、关节镜下神经松解术、神经瘤切除术等,不同的方法存在不同的优缺点,何种方式优尚存在一定争议.
作者:胡孙君;陈舰;陈杰;叶征;缪佳庆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骨性关节炎的病变特征为软骨破坏和骨赘形成同时伴有滑膜的病变,近期研究证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骨性关节炎是在诸多危险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一种进行性病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哲彦;王文雅;张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髌骨不稳定是前膝痛的常见原因,是髌股关节常见疾病,是髌骨软骨软化、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通过探讨髌骨不稳定的病理机制、症状、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提出准确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治疗的重点是恢复髌骨周围软组织的平衡,选择手术原则上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稳定程度、不同的病理因素确定各个手术方案,一般采用联合综合矫正术式.
作者:潘永谦;李健;赵洪普;张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很多实验证明软骨下骨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软骨下骨硬化可能是关节炎发病的始发因素,但是关节软骨退变与软骨下骨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至今仍不完全清楚.骨重塑异常导致的软骨下骨硬化,极大的减弱了软骨下骨吸收应力震荡的作用,使其丧失保护关节软骨的功能,进而引起关节软骨退变,加速骨关节炎进程.研究软骨下骨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开发调控软骨下骨重塑的药物必将给骨关节炎的防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作者:单鹏程;曹永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椎间盘退变疾病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但退变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是研究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新型椎间盘模型分为动物体外模型和动物体内模型两大类.动物体外模型包括椎间盘细胞模型和椎间盘组织块模型;动物体内模型有机械力学模型和外伤模型等.该文就近年来新型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明;张颖;彭宝淦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诱导形成软骨细胞的方法,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_1,TGF-β_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按加入诱导条件不同分为四组:A组:TGF-β_1+ bFGF;B组:TGF-β_1+ IGF-Ⅰ;C组:TGF-β_1;D组:空白对照组.3周后分别做四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试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A、B、C三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MTT吸光度值和GAG含量检测结果均为:A组>C组>D组, B组>C组>D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兔B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导成软骨细胞,TGF-β_1和IGF-Ⅰ、bFGF在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和增殖时起协同作用.
作者:李斌;张伟;王健;孙水;吴帅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组织相容性.[方法]根据ISO10993-1标准,采用细胞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和体内植入(90 d)试验对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组织相容性进行评估.[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组织相容性的细胞毒性评分小于I级,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现象,无急性毒性反应,无溶血反应,体内植入符合植入材料生物学评价要求.[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作为骨组织工程中生物支架材料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超;陶树清;周长林;逯代峰;荣杰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检测低氧和常氧条件下原代和传代后软骨细胞各特异性基因及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3~5日龄C57BL/6小鼠,取四肢关节软骨,经机械分离和酶消化法获得关节软骨细胞,将原代细胞P0和传代后细胞P_1、P_2分别在普通和低氧培养箱中培养2 d,用RT-PCR检测II型胶原、可聚蛋白聚糖和sox9特异性基因及Ihh、PTHrP、bmp4、wnt5a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原代软骨细胞用免疫组化和阿利新蓝染色检测II型胶原、可聚蛋白聚糖的蛋白表达.[结果]低氧条件下,免疫组化显示II型胶原和可聚蛋白聚糖的表达较普通培养增强,II型胶原、wnt5a的基因表达增强,Ihh的表达降低;传代后软骨细胞的蛋白、特异性基因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低氧条件下,原代软骨细胞的II型胶原表达增强,且可能主要是受Ihh、wnt5a等分化相关基因的调控.短期单层培养方式不能明显改善、恢复特异性基因表达降低的传代后软骨细胞表型.
作者:梁静;邓廉夫;朱雅萍;周琦;魏立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患者及部分危险因素与TGF-β1 -509C/T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筛选符合既定相关标准的广西壮族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8例,分为血瘀证组30例与非血瘀证组58例,进行TGF-β1 -509C/T基因多态性检测,并观测患者的腰椎负荷强度等指标,观察部分危险因素以及部分危险因素和TGF-β1 -509C/T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关联性.[结果]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Forward(LR)法分析显示广西壮族重度腰椎负荷强度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风险是轻中度腰椎负荷强度者的3.911倍(95%CI:1.334~ 1.872)(P<0.05),TGF-β1 基因-509C/T多态性与重度腰椎负荷强度的累积暴露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风险是其中某单一因素的18.425倍(95%CI:1.767~ 3.693)(P<0.01).[结论]重度腰椎负荷强度很可能是广西壮族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TGF-β1 基因-509位点CT基因型与重度腰椎负荷强度累积暴露更易发生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许建文;钟远鸣;陈晶;欧伦;谢伟星;尹利军;张家立;杨光;韦家鼎;李桂焕 刊期: 2009年第2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6岁,左膝关节周围疼痛不适9年,走路活动时明显,加重半年,自服用非甾体类药症状有所缓解,发病前有左膝部的外伤史.查体:左大腿股四头肌萎缩,股骨内下方与髌骨下缘均有压痛,浮髌试验、前后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麦氏征均为阴性,左膝关节屈曲疼痛性受限(0°~100°),感觉肌力未见明显异常.X线片显示左股骨远端内侧骨皮质下卵圆形囊状透亮区,边界清晰,凸进骨髓腔,边缘增生硬化,无骨膜反应;髌骨下极面不光滑,有轻度缺损样改变,周围未见软组织影.
作者:黎润光;陈滨;王钢;任高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临床上经常因颈部软组织损伤而就诊,这是一种不被外科医生所关注的损伤.多主诉伤后颈项及肩胛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严重者因疼痛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相当多是由于颈部不太严重的创伤或扭伤所致,因此,临床上很容易被患者和医师忽视,导致长期不愈,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09年第23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本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孙新宏;宋涛;李明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