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国际刊号:1005-8478
  • 国内刊号:37-1247/R
  • 影响因子:1.52
  • 创刊:199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7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 外科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年8期文献
  • 不同入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分析

    [目的]比较前、后路不同入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9月~2011年9月分别对126例患者采用前路、后路的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病,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比较则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硬脊膜囊矢状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膨胀回复率比较则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效果更佳.

    作者:曾昭池;郭中凯;朱志勇;汪海军;朱凡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老年髋部骨折后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住院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后早期及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的年龄、伤前合并症数量、治疗方式、伤后并发症均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年及5年的病死率有显著影响(P<0.05),而患者的性别只对患者5年病死率有显著影响;其中高龄和保守治疗是患者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和合并症≥3种是患者5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手术时机、麻醉方式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应给予立体化的治疗.重视高龄患者的病情评估,提高男性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积极治疗患者的合并症及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尽可能创造手术条件;同时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合适的麻醉方式及手术方式,注意伤后并发症的防治及治疗,可以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中期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晓;莫冰峰;尹东;孙晓彤;黄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 3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99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 3部分骨折患者,53例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A组),46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B组),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肩关节功能等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优良率分别为88.68%和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下,应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Neer 3部分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仍存在较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选择时需慎重.

    作者:郭震;刘晓东;姚勐炜;吴旭;涂意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拉力螺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已发表文献,探讨拉力螺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通过系统检索从1950年1月~2012年10月使用拉力螺钉治疗髋臼骨折的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筛选后,提取需要的数据,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加权汇总分析.[结果]共检出524篇相关文献,经逐步筛选后有9篇被纳入分析,共有240名患者241髋,平均加权年龄为48.7岁,平均加权随访时间为34.1个月,加权后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术后优良率、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指标令人满意.[结论]螺钉固定治疗髋臼骨折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洪顾麒;朱剑津;张宏波;王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2011年4月,本科收治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和DHS进行治疗,其中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57例,男26例,女31例;DHS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手术时间较DHS组短,术中出血较DH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手术时间较DHS组复位优良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94.7%,DHS组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7,P=0.000).[结论]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能够维持稳定的固定,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作者:吴刚;罗晓中;谭伦;吴超;林旭;郭勇;钟泽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两种建立股骨隧道方法的比较

    [目的]对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角度进行比较.[方法]在140例ACL移植重建患者中,7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70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夹角,并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胫骨隧道组及经前内人路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50.67±5.00) mm、(37.97±4.45) mm,后者股骨隧道长度短于前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两者分别为68.20°±6.92°;矢状面为45.45°±7.47°、32.81°±9.45°,无论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前内入路组股骨隧道角度均小于胫骨隧道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关节镜下ACL移植重建手术中,采用前内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它可以减小“雨刮效应”和“蹦极效应”发生的可能,终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徐虎;张春礼;李光政;熊川;王迎春;朱庆生;裴国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中心自2011年8月~2012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22例,女68例,年龄55~ 81岁,平均69.28岁,病程2~16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瓶100 ml氨甲环酸(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 g)进行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点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张瑜哲;金毅;苏礼;郑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26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矫正丢失的观察与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段压缩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区域矢状面参数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变化,探讨引起矫正丢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d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行胸腰段标准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其矢状面各参数:伤椎近端椎间盘高度(proximal intervertebral height,PIH)、伤椎远端椎间盘高度(distal intervertebral height,DIH)、伤椎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椎体楔变角(anterior wedge angle,AWA)、节段性后凸角(regional angle,RA),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18.6个月(12 ~24个月).术后3个月时,PIH、AVH、AWA较术后3d内分别丢失2.11 mm、3.52 mm、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终末随访时,PIH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进一步丢失0.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复位+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是纠正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存在矫正丢失,近端椎间盘高度的丢失尤为明显,术中过度撑开可能会加重椎间盘的损伤,因此建议术中先行体位复位,以减少对椎间盘的过度撑开.

    作者:赵镒汶;徐晓峰;曹兴兵;陈奇;李勇;孙焱;王晓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锁定板外置治疗Pilon骨折

    [目的]探讨锁定板外置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Pilon骨折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26 ~63岁,平均37.5岁,左侧8例,右侧5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例,交通伤5例,运动伤2例.骨折按Rüedi-Allg(o)wer分型:Ⅱ型7例,Ⅲ型6例.开放骨折5例,其中Gustilo Ⅰ型3例,Ⅱ型2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4例,脊柱骨折和股骨干骨折各2例,髋臼骨折1例,上肢骨折1例,颅脑损伤1例.手术方法均采用胫腓骨远端解剖锁定板不超越踝关节外置治疗.[结果]13例患者随访12 ~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8个月.1例患者出现钉道感染,经络合碘或75%酒精加强局部消毒后感染控制骨折愈合.本组患者未出现骨折固定后再移位,螺钉无断裂、松动或进入关节间隙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平均(89.45±7.21)分,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采用胫腓骨远端解剖锁定板外置治疗pilon骨折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关节僵硬、减少早期并发症、固定可靠.

    作者:王穗源;肖扬;童作明;张朝贵;李贵求;蒋聚华;姚京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股骨干可膨胀髓内钉取出困难的原因与经验

    [目的]总结股骨干可膨胀髓内钉取出困难的原因及经验.[方法]自2009年6月~2012年10月,行股骨干可膨胀髓内钉取出术23例,对取出困难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困难取出,1例未取出.[结论]主钉阀门因骨屑堵塞及自身损坏导致主钉无法减压回缩是股骨可膨胀髓内钉取出困难的主要原因,术中需仔细检查主钉阀门情况,轻柔操作以避免再次骨折,不以破坏骨质为代价强行取出.

    作者:荆慧田;黄德清;贾林;刘雪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多节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治疗

    多节段脊柱骨折(multiple-level spinal fracture,MSF)早由Kosven (1965)提出[1],随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有报道.关于MSF的定义国内外报道各不相同,目前多数学者认可和采纳的观点指脊柱节段(除棘突和横突外)2个或2个以上发生的骨折[2].脊柱骨折在临床很常见,其中单节段的脊柱骨折多见,而MSF则相对少见,主要是由于导致MSF的暴力较大,多为高能量致伤,伤情重且危急,且致伤机制复杂,易漏诊或延迟诊断,以至于影响疗效,甚至死亡.本文主要综述其诊断、分型以及手术治疗的自身特点.

    作者:梁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的技术

    关节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研究表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率为0.5%~10%[1],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可达7%~25%[2~4].脱位在人工髋关节失败总量中约占5%~15%,术后1个月内发生比例较高,约占50% ~ 60%[5].全髋置换术后关节不稳造成的关节脱位(10% ~ 15%)仅次于人工假体松动(国内统计约70%,国外69%)[6].所以全髋关节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预防关节脱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进一步理解,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出很多研究来降低术后脱位发生的风险.本文旨在从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软组织重建技术、假体的选择与安放、康复锻炼等方面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夏琦;张绍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上肢丛内神经移位的研究进展

    就像皮肤缺损的修复策略,上肢神经损伤的治疗也要遵循阶梯重建的原则,对于Sunderlund 1度的损伤应采用保守治疗,是阶梯的第一层;如果神经完全断裂,无张力的一期直接修复是好的治疗选择,为阶梯的第二层;如神经损伤严重,则要根据损伤程度与累及范围的不同来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文军;陈山林;赵建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近年来脊柱外科手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脊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血管神经,手术难度和风险性很高.同时脊柱手术趋向微创化、精准化,迫切需要更安全有效的技术措施辅助手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CAOS)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手术过程中应用机器人设备或者定位导航系统,从而提高术野的可视度和手术精度.自Nolte等[1]应用计算机辅助微创导航手术系统实施了第1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逐渐发展,并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2~7].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又称图像引导手术导航系统(image-guided 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图像引导外科手术(image-guided surgery)等.本文将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郭乃铭;周跃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胫腓骨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和治疗

    [目的]探讨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2月~2011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胫腓骨骨折合并后踝骨折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21 ~61岁(36±3.2)岁.按AO分型:A型9例,B行18例,C型16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后踝手术组(A组)与后踝非手术组(B组),两组后踝骨折块均大于胫骨远端平台25%.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3例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20.4±2.2)个月.后踝手术组(A组)与后踝非手术组(B组)比照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O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胫腓骨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后踝骨折多为垂直应力造成,一般很少移位,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彦军;贾斌;张勇;高迪;郑杰;刘彦勋;邱元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腰骨盆重建术治疗涉及腰骶关节的粉碎性骶骨骨折

    [目的]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涉及腰骶关节粉碎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5月~2012年10月期间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3 ~ 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高坠伤2例,挤压伤2例.骨折分型,按照Denis方法分型:涉及Ⅱ区+Ⅲ区6例,涉及Ⅰ区+Ⅱ区+Ⅲ区5例;部分患者有明显骶神经损伤症状,根据Gibbons标准:1分6例,3分2例,4分3例.采用后路骶神经孔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利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对临床功能恢复进行评分,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6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平均660ml.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1例一侧髂骨钉松动,无钉棒断裂.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及下肢感觉障碍;1例略有改善,除下肢功能障碍外还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结论]对于涉及到腰骶关节的粉碎性骶骨骨折,除了稳定骨盆环外,还应重视腰骶段的重建,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是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雷;柳超;田纪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上肢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肺栓塞的预防与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提高上肢骨折并发肺栓塞的防范意识及防治策略.[方法]自2009年6月~2012年6月就诊于本院手术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167例,术前确诊附壁血栓形成者31例,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肺栓塞发生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螺旋CT检查的特点.[结果]本组7例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3例应用溶栓药物6h内迅速改善心脏功能,呼吸困难缓解,1例48 h内病情稳定,1例在72 h内病情稳定,死亡2例.[结论]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因其发病突然,死亡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上肢骨折合并肺栓塞者少有报道,极易产生医患纠纷.围手术期的宣教、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极为重要.

    作者:杨瑞;赵超;张帆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锁定钢板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锁定跟骨钢板加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粉碎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39足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扩大L形入路,骨折复位后骨缺损处行颗粒状硫酸钙人工骨植骨,利用锁定跟骨钢板行骨折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30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Maryland评分,优25足,良10足,可4足,优良率89.7%.[结论]应用锁定钢板结合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粉碎性跟骨关节内骨折,能使跟骨得到坚强内固定,又可以填充骨缺损,使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苏冠龙;王培吉;赵家举;祁连港;张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原花青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打击损伤组(B组)、原花青素治疗组(C组).A组行T8椎板切除术,不伤及脊髓.B、C组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备大鼠T8急性SCI模型.C组术后立即腹腔注射原花青素100 mg/kg,A、B组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检测脊髓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改变,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术后A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术后C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B组均有所改善,72 h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更为显著(P<0.01).术后48 hB组脊髓组织SOD活性较A组明显降低(P<0.01),而MDA含量较A组明显增加(P<0.01);应用GSPE后,术后48hC组脊髓组织SOD活性较B组明显升高(P<0.01),脊髓组织MDA水平较B明显降低(P<0.01);SCI后脊髓组织TNF-α含量、MPO活性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各时间点C组脊髓TNF-α含量、MPO活性较B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大鼠各检测点脊髓组织形态结构均正常;B、C两组72 h切片变化为显著;B组可见神经组织多灶性出血、大量神经元坏死、尼氏体溶解消失、核固缩变小及炎性细胞浸润;C组可见局部出血点、细胞轻度肿胀,胞质均匀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GSPE可明显改善大鼠运动功能,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对SCI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宋佳;齐慧慧;贾连顺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体外培养保存关节软骨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体外培养保存关节软骨组织,研究分析软骨细胞凋亡规律、培养液中组织代谢产物(NO、MDA、SOD)与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切取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骨软骨柱,使用普通无菌MEME培养液保存,分时间点检测实验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数量,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随保存时间延长,软骨细胞凋亡率、培养液中NO、MDA含量均逐渐增加、SOD活力逐渐降低,与前段时间点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液中代谢产物含量与细胞凋亡率高度相关(P<0.01).[结论]体外培养保存软骨组织,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呈时间依赖性,28 d时尤为明显;NO诱导的细胞凋亡对保存软骨组织活性降低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宋洪强;杨明峰;亓建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BMP加强型蚕丝人工韧带重建兔ACL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蚕丝作为原材料制作的人工韧带重建实验动物的前交叉韧带,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四个途径,研究蚕丝人工韧带与骨界面结合的具体转归过程.[方法]实验组和单纯对照组采用蚕丝人工韧带作为重建材料,空白对照组采用动物自体跟腱1/3作为重建材料,建立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术前将蚕丝人工韧带浸泡在含BMP 0.5 mg/ml的PBS溶液中4h,单纯对照组仅行PBS溶液预湿4h,空白对照组取完足够长跟腱预张后不做特殊处理.重建ACL方式模拟临床,韧带两端骨隧道部分均采用人指骨钢板配套的松质骨螺钉挤压固定.分别于术后4、8、24周取材做大体观察、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单纯对照组术后4周界面可见充满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术后8周界面见致密纤维组织与韧带连接紧密,术后24周界面可见Sharpey纤维结构.实验组术后4周界面充满大量的致密结缔组织,术后8周界面部分区域可见Sharpey纤维结构,术后24周界面以Sharpey纤维结构为主.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界面可见成骨反应及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术后8周界面部分区域可见Sharpey纤维结构,术后24周界面以Sharpey纤维结构为主,形成间接止点.[结论]蚕丝人工韧带重建ACL,韧带-骨界面通过Sharpey纤维形成间接连接,韧带中BMP细胞因子能促进韧带-骨的愈合.

    作者:刘庆鹏;于连祥;丁晓琳;李娟;贾庆卫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膝关节镜下治疗内侧盘状半月板损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膝半月板损伤是常见膝关节运动损伤,在我国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常见,内侧罕见,笔者2012年3月收治内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1例,经MRI确诊,关节镜检进一步明确诊断,镜下行内侧盘状半月板成形术,近期疗效良好.

    作者:李宇鹏;骆兆配;姚艺艺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先天性第一跖骨短缩1例报告

    患者男,28岁,因双侧第一跖骨短缩20余年入院,查体:双足第一跖骨短缩畸形,约与第4趾同长.术前跖骨X线测量:(与第2趾末端对比)左侧短缩1.8cm,右侧缩1.7cm(图1)第2跖趾关节足底见痛性胼胝体,约2×2cm2.

    作者:邢丹;宋东辉;马信龙;杨杰;陆军;曾宪帆;张蔚然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1例下肢严重毁损伤的成功救治和思考

    1病例报告患者,男,24岁,士官.2005年10月因车祸导致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并腘动脉、静脉完全断裂,腘窝神经严重挫伤,急诊在地方医院给于腘动静脉吻合、神经修复手术,胫腓骨多段骨折进行钢板固定手术.术后3d,病人高热,体温39℃,左下肢严重肿胀,并出现血管危象.急转送到本院治疗,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恍惚,高热不退,左下肢因组织坏死高度腐烂,胫骨及钢板大段裸露,创面除皮缘有出血点外,深部肌层因缺血已坏死,呈熟肉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14.41×109/L,HGB 90 g/L,尿常规:潜血试验3+,尿蛋白2+,肝功检查:谷草转氨酶131 u/L,高于正常值3倍,谷丙转氨酶229.0u/L,高于正常5倍,肾功能检查基本正常.病人时有短暂性昏迷,病情非常危重.

    作者:霍华春;王俊玲;吴涛;张厚敏;周成刚;周洋;杨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关于下肢创伤性致残功能重建的初步经验

    下肢是创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随着交通现代化,汽车撞伤多、也严重.在抢救生命之后,接着就是进行组织结构的重建,尽大可能恢复肢体的功能.现将本院治疗下肢创伤性残障经验结合文献报道介绍如下.

    作者:范启申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