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PUMA蛋白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肝外胆管细胞组织与正常胆管细胞组织中PUM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胆管细胞癌组织PUMA蛋白的表达率为38.3%,低于癌旁组织中(48.3%)和正常胆管组织(63.3%).PUMA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结论:PUMA蛋白的表达缺失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海林;刘秋梅;李颖;代海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FOXO4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1 6例正常胃黏膜、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36例异型增生胃黏膜及60例胃腺癌组织中FOXO4的表达,并检测患者Hp感染状况.结果:FOXO4在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黏膜及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4.6%、69.4%和40.0%,胃腺癌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FOXO4的阳性率在高、中分化和低分化型胃腺癌组织中呈现递减趋势,且其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组织中FOXO4表达与Hp感染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癌前病变组织中FOXO4表达与Hp感染率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FOXO4的表达和作用逐渐下调;在癌前病变组织中FOXO4表达和Hp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张超;王德荣;曲飞;孙少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腱侧股静脉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大腔鞘管,50 mL注射器负压抽吸髂股静脉血栓.112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后给予肝素抗凝.结果:出院时膝上、下15cm处腱、患侧周径差分别降为(1.34±0.57)cm和(0.93±0.42)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23.99,P均<0.05);随访36个月,随访率97.88%(231/236).术后水肿、色素沉着和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12.99% (30/231)、8.23% (19/231)和0;随访疗效优92.21%(213/231).支架植入患者随访均通畅.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DVT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能够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作者:郝斌;张希全;王义平;朱亮;朱伟;张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高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1 14例早期高龄(≥60岁)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乳腺癌局部扩大泛切除术组,即保乳手术组(57例)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组(57例),分析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保乳手术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总引流量少,引流管拔除时间短,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手术组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4.74%,远高于传统手术组(3.51%);保乳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乳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机体损伤小、恢复快,可满足患者的美学要求,因此,保乳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可在早期老年乳腺癌患者中推广.
作者:陈海亮;王胜;赵兴文;陶守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道引流是否能够降低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方法:回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16例血清总胆红素(TB)在85 μmol/L以上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胆道引流对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直接手术组54例,引流组62例,平均引流9d,引流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15)μ mol/L,与引流前的(290±100)μ 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胆道引流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 (64/116),引流组为58.1%(36/62),手术组为51.9%(28/54),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死亡6例(9.7%),手术组死亡6例(11.1%),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结论:选择性胆道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作者:赵传宗;贺兆斌;洪建国;彭程;刘恩宇;牛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腹腔镜外科2005年3月-2010年8月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41例患者及同期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有2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80.73±19.06)min vs (136.15±11.82)min,P=0.00].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03.59±20.90)mL vs (201.34±28.96)mL,P=0.00].清除的淋巴结总数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3±0.85) vs (13.1±1.49)枚,P=0.183].直肠前切除远端切缘长度腹腔镜组明显长于开腹组[(3.86±0.51)cm vs (3.48±0.51)cm,P=0.001].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2.96±0.57)d vs (3.35±0.45)d,P=0.001][(4.91±0.82)d vs (5.67±0.95)d,P=0.00].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10.62±0.43)d vs (14.54±0.97)d,P=0.00],但住院费用仍明显高于开腹组[(3.59±0.71)×104元vs (2.42±0.41)×104元,P=0.00].2组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1% (27/31) vs 88.57% (31/35),P=0.286].结论: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安全、可行,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是目前结直肠癌的一种有效、安全且微创的治疗方式.
作者:徐键;尹家俊;白军伟;王伟;聂哲群;尹敏;韩玉龙;王亚东;赵会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6年1月-2007年8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同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标本147例,随访至2012年8月,采集患者5年内治疗和预后情况,运用SPSS17.0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所纳入分析的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1、3和5年存活率分别是79.3%、54.0%和40.6%,中位生存时间36.0个月.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性别(P=0.000)、年龄(P=0.047)、TNM分期(P=0.000)、清除淋巴结数目(P=0.038)、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0)、组织分化程度(P=0.010)、是否化疗(P=0.003)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Cox分析:TNM分期(RR=1.928,P=0.000)、是否化疗(RR =0,523,P=0.01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在影响胃癌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中,TNM分期可作为预后的危险性因素,术后化疗作为保护性因素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
作者:张建超;付国斌;王潍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3月-2012年6月1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的质地、厚度、胰管直径、胰管后壁胰腺组织的厚度、有无炎症,结合空肠的直径、空肠壁的厚度选择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端侧套入式吻合等不同的吻合方式.结果:术中胰肠重新吻合8例.术后胰瘘3例、胆瘘2例、死亡2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吻合应根据患者的胰腺和空肠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作者:焦猛;刘毅;刘恩宇;郭森;刘炎锋;夏磊洲;杨辉;孟海鹏;陈雨信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以4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确诊为SAP后进行腹内压(IAP)测量,同时化验肠屏障功能障碍标志物血清内毒素和尿L/M比值,如需手术则于术前、术后第3天再次测量上述指标.IAP平均值为(21.6± 12.7)mm H2O(1 mm H2O=9.81×10-3 kPa),23例(54.8%)诊断为腹内高压(IAH,IAH组),9例(21.4%)患者IAP< 12 mm H2O(无IAH组),10例(23.8%)诊断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ACS组).3组肠屏障功能障碍标志物血清内毒素和尿L/M比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ACS组高,而无IAH组低.相关分析发现,IAP与血清内毒素(r=0.214,P=0.026)和尿L/M比值(r=0.195,P=0.034)呈显著正相关.与术前相比,术后IAH、血清内毒素和尿L/M比值均显著降低.SAP并发肠屏障功能障碍可导致IAH和ACS,其可进一步增加肠屏障功能的损伤,手术仍是解决IAP升高和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有效手段.
作者:宋希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通过对胃肠肿瘤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探讨胃癌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应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方法进行风险筛查,在患者就诊住院24 h内向患者询问病史,并填写营养风险筛查表并检查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在患者住院第二天对患者进行BMI测定,并按照规范流程使用超声波身高体重测定仪计算患者BMI值.跟踪记录患者出院后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提示对胃肠肿瘤患者进行NRS2002并尽早进行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手患者病情控制.
作者:杨述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收集车祸致伤非计划再手术患者23例,其中腹部闭合性损伤18例,开放性损伤5例.再手术的原因主要有首次手术时漏诊(6例)、处置不合理(8例)、并发症(8例)、阴性再手术(1例).23例患者共行再手术25例次,其中2例患者各行2次手术.病死率为8.70%(2/23),消耗性凝血病和(或)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为再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术中全面探查、正确的手术处理方式和腹部充分引流,可有效减少车祸致腹部创伤患者的非计划再手术次数.
作者:张杨;朱功兵;肖开提;杨新文;徐雅琼;马宏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回顾分析10例先天性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3~7 d保守治疗,病情加重3例,呈僵持状态7例,均手术治疗确诊为先天性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炎性肠梗阻2例,肠梗阻复发并反复发作1例.先天性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具有反复发作史、饮食不当诱因、典型的CT征象及保守治疗多呈僵持状态等共同特点.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同时,手术应持积极态度,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疗效、预防复发的关键.
作者:曹广涛;李伟;王新伟;王振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LCHTD)与开腹手术(OCHTD)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将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8例,分别采用LCHTD治疗和OCHTD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引流量、术后生化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手术效果好,并发症低等优点,是治疗胆管结石的良好术式.
作者:高合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对2008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36例胰尾无损伤性脾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及胰瘘、发热和胃结肠损伤;其中1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7例,胃排空障碍2例,腹水5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完善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手术操作,精细地囊剖、分离及脾蒂的处理,分束、分支断扎脾蒂血管后,再将脾脏移出切口外,是确保胰尾无损伤性脾切除的关键.
作者:崔树凡;王希温;何庆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本研究探讨甲状腺微小癌不同手术切除范围对其术后甲状旁腺素和血钙的影响.选择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44例,根据不同的手术切除范围进行分组,对其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的血钙水平和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进行检测,比较其变化.不同组别患者的手术前后血清PTH、血钙水平以及术后第1天的低血钙发生率及低PHH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甲状旁腺素水平同手术切除范围有很大关系,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甲状旁腺素水平,以指导治疗.
作者:吴全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127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PD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6% (30/127),高龄(≥65岁)、术后长期低白蛋白血症(<28 g/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高龄患者要慎重对待、仔细处理,排除禁忌证后可予手术治疗.对于术前、术后存在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并维持在30 g/L以上.
作者:马炳奇;张顺;张斌;吴力群;张胜龙;史成宇;吕海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Kallistatin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将Wistar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空壳腺病毒组(O组)和Kallistatin组(K组).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评价肝功能.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n-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Caspase-3、Bcl-2、Bax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AST、ALT水平明显升高(P<0.05),病理损伤严重,Caspase-3和Bax表达也相应增加(P<0.05),而Bcl-2表达减少(P<0.05).与I/R组比较,K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均为P< 0.05).O组与I/R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Kallistatin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实现.
作者:张靖岩;张峰;佟立权;蒋凯;劳华毅;胡继承;曹永刚;王广志;刘明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脾大部切除术后腹膜后长期存在的残脾其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从微观角度评价残脾免疫细胞的状况.方法:选取门静脉高压症睥肿大行脾大部切除患者8例,采用手术和穿刺活检获取睥组织标本,分为巨脾组和残脾组,另设外伤性脾破裂8例为对照组.制作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内皮细胞呈“长杆状”形态,基膜清晰,膜孔存在,胞质内线粒体结构大致正常;2)可见中、小淋巴细胞,形态大致正常;3)部分巨噬细胞出现凋亡现象,核染色质边集,核膜消失及核染色质外溢;4)网状细胞减少,胞体大,核质多,胞内张力丝较清晰,线粒体等细胞器未见异常.结论:残脾脱离高压状态细胞超微结构会发生适应性改变,是残脾免疫细胞功能恢复的基础.
作者:刘效方;褚海波;赵建华;徐永波;菅凤国;孙宏杰;吴红娟;张圣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构建人免疫基因CD1d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获得CD1d的全外显子片段,使之克隆到带GFP荧光报告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中,慢病毒包装质粒和穿梭质粒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功后收集上清,浓缩,鉴定.取浓缩纯化后的病毒上清感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表达.结果:电泳鉴定结果与目的基因表达条带完全吻合,克隆测序结果与NCBI收录的CD1d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重组慢病毒质粒可高效转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绿色荧光.结论:成功构建了CD1d与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CD1d基因的相关功能提供了适合的稳定转染载体.
作者:刘为军;任庆莹;师义;陈贤玉;郭世奎;雷毅;徐玉;王昆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别很大(6%~76%),其病死率高居各种并发症之首[1].所以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而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有着多种危险因素[2],如中上腹部手术、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所以笔者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出了一个综合性干预措施,以观察其对预防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疗效.
作者:师阳;袁德安;刘护民;李彬;陈强;张成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腹股沟嵌顿性疝处理不及时引起肠坏死、肠穿孔、甚至脓毒血症、死亡等严重后果,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无张力修补手术,但很多患者担心不能耐受手术、怕手术后复发、以及原发病加重危及生命.对44例腹股沟嵌顿性疝采用网塞补片行一期修补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4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36~78岁.双侧斜嵌顿性疝7例,单侧37例,斜疝32,股疝11例,骑跨疝1例.同时患有前列腺增大20例,慢性支气管炎26例,肺心病1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脑梗塞12例,肠梗阻30例,小肠坏死3例.疝内容物:小肠36例,卵巢1例,乙状结肠1例,膀胱1例,输卵管3例,大网膜2例.就诊时间4~72 h.
作者:刘从礼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72岁,因反复腹痛伴左大腿内侧痛10余年,再发伴呕吐18h入院.查体:体温37.4℃,脉搏90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30/85 mm Hg(1 mm Hg=0.133 kPa).极度消瘦,痛苦表情.腹部稍膨隆、软,全腹压痛、轻度反跳痛,左大腿外旋诱发腹痛加重,Howship-Romberg征阳性,肠鸣音活跃(8次/min),闻及气过水声.人院后腹痛持续性,伴呕吐,解痉药不能缓解.行全腹CT检查,符合左侧闭孔疝.积极完善检查,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赵丙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表观遗传学是指非遗传改变(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miRNA等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这种调节不依赖基因序列的改变且可遗传,其中DNA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现象.研究表明,在肝癌的发展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讨DNA甲基化的致癌机制可为肿瘤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为此,将对肝癌中DNA甲基化改变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作者:徐白莹;王志刚;郑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前肝尾状叶切除术是治疗尾状叶肿瘤的主要方法.尾状叶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手术切除具有较大的风险.但随着肝脏解剖的深入、尾状叶手术切除方式和手术入路的不断探索,尾状叶切除已不再是肝脏外科手术的禁区.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成功实施尾状叶切除治疗尾状叶肿瘤的报道逐渐增多,就肝尾状叶切除术作一综述.
作者:李刚;翟允鹏;徐威;常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肠系膜上动脉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s,SMAAs)是极少见但破裂风险较大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5.5%[1].2012年1月我科收治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破裂患者,成功行256排3D-CTA、腹腔动脉造影后确诊并行介入治疗后治愈出院,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世博;张小文;朱红;邹浩;李越华;王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腹腔镜联合胃镜的双镜联合手术技术(combined laparoscopic-endoscopic technique,CLET)大大拓宽了微创手术适用范围.胃镜在术中有定位、支撑及实时观察等作用,使得在手术技巧上存在一些困难的特殊病例,能够成功完成微创手术治疗.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1例胃底后壁近贲门处并向胃腔内突出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无法行常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采用CLET成功切除肿瘤,报道如下.
作者:柳欣欣;陈平;王磊;赵伟;朱海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胃癌的发生是多步骤过程,包括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而导致的细胞增殖增强与凋亡抑制[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广泛存在于各种正常或癌变的组织细胞中,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TGF-β1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方式,导致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2].因此,TGF-β1的过表达可增强胃癌细胞移动和侵袭能力,被认为在胃癌肿瘤转移的早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3].
作者:黄志伟;隋英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形成.从血管生成的角度可将恶性肿瘤的发展分为血管生长前期和血管生长期两个阶段.当实体瘤生长至直径≥1 mm时即需要瘤内血管生成,否则肿瘤静止于休眠状态,不发生转移,而一旦进入血管生长期,肿瘤既可通过肿瘤血管从宿主获取营养和氧气,又可通过肿瘤血管源源不断地向宿主输送转移细胞,并在机体的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和诱导血管的肿瘤形成,导致肿瘤的转移[1].
作者:王官成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