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南海海域采集的海绵Aplysinopsis sp.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利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了其结构,分别为:(E)-3'-deimino-3'-oxoaplysinopsin(Ⅰ),(Z)-3'-deimino-3'-oxoaplysinopsin(Ⅱ),3-(2-羰基-丙基)-3-羟基-吲哚啉-2-酮(Ⅲ),3-吲哚甲醛(Ⅳ),5a,6a-环氧豆甾-7-烯-3β-醇(Ⅴ).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海绵Aplysinopsis sp.中分离得到.
作者:厉学;宋少江;朴淑娟;董涛;林厚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大鼠单次及连续7d静脉注射和灌胃D-聚甘酯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应用生物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中D-聚甘酯的浓度.采用DAS2.1.1版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在0.05~150mg·L-1浓度范围内量效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回收率在94.72%~103.2l%之间,日内和日间变异小于15%.单次及连续注射和口服D-聚甘酯后Zata为0.89.1.06.0.93.0.85 h1和t1/2z为0.78.0.69.0.75,0.87h,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5%.结论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的末端消除一致.连续给药与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淑民;赵秀丽;董旭东;李健;管华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对中药复方海藻制剂水煎液各相的体外免疫调节、细胞毒和抗氧化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中性红法测定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采用MTT法测定对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对抗脂质过氧化能力、还原能力和总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复方海藻制剂的乙酸乙酯相与正丁醇相显示中等强度的免疫调节活性,乙酸乙酯相显示强抗氧化活性.结论 免疫调节与抗氧化作用可能是中药复方海藻制剂抗肿瘤作用的药理基础.
作者:刘新;邵长伦;孔雯;方玉春;魏玉西;管华诗;王长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地测定食源性ACE押制肽体外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在不同时间对ACE酶解液中马尿酸含量的测定,确定ACE酶与底物HHL的反应时间;以海参肽为ACE抑制剂,反应液中生成的马尿酸为检测指标,Zorbax SB-C18分析柱为固定相,乙腈/超纯水为流动相,建立一种测定食源性ACE抑制肽体外活性的RP-HPLC法.结果 ACE酶与底物HHL的反应时间确定为60min;RP-HPLC的洗脱务件为柱温25℃,流动相乙腈/超纯水的体积比为1∶1(各含0.1%三氟乙酸),流速0.4 mL·min-1,检测波长228 nm.应用该方法对马尿酸浓度与峰面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马尿酸浓度在0~200μg·mL-1和200~800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相关性;经卡托普利、牡蛎酶解液、鲤鱼酶解液验证,表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食源性ACE抑制肽体外活性的测定,而且也适用于化学合成的降压药物.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作为食源性ACE抑制肽体外活性的检测方法.
作者:赵元晖;李八方;刘艺杰;耿娟;曾名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氯己定温度敏感水凝胶的体外释放及其对牙周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以评价其用于牙周病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以人工唾液为释放介质,观察氯已定在壳聚糖水凝胶中的释放度;以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3种牙周常见致病菌为实验菌株,测定氯己定温度敏感水凝胶对不同菌株的抑菌环直径.结果 体外释放表明氯己定在人工唾液(pH6.8)中的持续释放达18h,壳聚糖温敏水凝胶有效地延缓了氯己定的释放;氯己定温度敏感水凝胶对抑菌细菌的抑菌直径范围为12~14mm,具有较强的抑制牙周常见致病菌的作用.结论 氯己定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可作为牙周袋内缓释制剂用于牙周病的治疗.
作者:吉秋霞;陈西广;赵庆生;范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三角帆蚌中主要核苷类成分尿嘧啶、次黄嘌呤、黄嘌呤、尿苷、胸腺嘧啶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Lichrosper-Cu柱,以水为流动相洗脱,检测波长254 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1,柱温30℃.结果 三角帆蚌中尿嘧啶、次黄嘌呤、黄嘌呤,尿苷和胸腺嘧啶的含量分别为153.2~173.3μg·g-1、106.6~360.8μg·g-1、117.6~172.8μg·g-1、70.3~153.1μg·g-1和343.9~511.4μg·g-1.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三角帆蚌中主要核苷类成分含量的常规检测方法.
作者:姚静倩;吴皓;王令充;常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壳寡糖对雌二醇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分泌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处理24和48 h后壳寡糖对正常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对MCF-7分泌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MMP-9,TIMP-1.2和VEGF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进行考察.结果 壳寡糖对没有经过雌二醇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作用;雌二醇能够显著上调MCF-7细胞MMP-9和VEGF的mRNA水平;50μg·mL1的壳寡糖能够显著下调由雌二醇诱导的MMP-9的mRNA水平,位是对TIMP-1,2和VEGF则没有明显作用.结论 壳寡糖对雌二醇诱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产生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MMP-9在mRNA水平上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作者:熊川男;麻攀;魏鹏;徐青松;吴海歌;杜昱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凹顶藻萜类化合物(Laurencia terpenoid extract,LET)对接种H22瘤细胞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1.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ET中总萜的含量;2.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10只/组),即模型组、LET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mg·kg-1·d-1)、环磷酰胺组(CY时照组).建立小鼠肝癌H22移植性肿瘤模型,次日除模型组外,其余4组分别以不同剂量的LET、CY灌胃,共15d后处死,准确称取瘤重,计算抑瘤率,并采用放免法(RIA)测定血清中IL-6、TNF-α的水平.结果 LET灌胃给药小鼠H22肿瘤质量增长较模型组缓慢,抑瘤率分别为27.5%、34.9%和41.4%;且能升高细胞因子IL-6、TNF-α的水平.结论 LET能较好地抑制H22小鼠肿瘤增长,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升高机体细胞因子I:-6、TNF-α水平有关.
作者:刘克为;梁惠;高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对鱼胶原蛋白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鱼胶原蛋白和鱼胶原肽生物活性,包括降压、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并展望其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陈俊德;易瑞灶;陈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和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研究的兴起.海洋生物多糖因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多种生物活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对海洋动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组成分析以及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海洋动物多糖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文松松;赵峡;于广利;高英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复方昆布颗粒剂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的佳工艺;考查包合物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挥发油得率、包合物含量为测定指标.结果 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复方昆布颗粒挥发油=12∶1(g·mL-1).包合温度为50~60℃,包合时间为2h;挥发油加水提取2次.一煎加水量为13倍,沸后煎煮时间为1.0h,二煎加水量为11倍,沸后煎煮时间为1.0h;A2B1为优选出的佳提取工艺方案.结论 本工艺包合物含量较高,工艺稳定且操作简便,可应用于复方昆布颗粒的生产中.
作者:郭雪申;张云丽;李延华;于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从海洋链霉菌GB-2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抗真菌物质,并研究该物质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纯化抗真菌物质;通过管碟法,以米曲霉为指示菌研究抗真菌物质的pH、温度和紫外稳定性.结果 海洋链霉菌GB-2产的抗真菌物质得到了纯化;该物质在pH1.0、pH13.0,100℃和紫外照射24h条件下抑菌活性几乎不变.结论 纯化了海洋链霉菌GB-2抗真菌物质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为其结构鉴定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周利娟;焦阳;姚正颖;严蔚东;吕凤霞;陆兆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海参肽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海参经蛋白酶水解后制成小分子海参肽,小鼠经口灌胃,连续30d,以半数溶血值(HC50)测定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含量;Jerne改良玻片法测定抗体生成细胞数;碳廓清法测定腹腔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乳酸脱氢酶法(LDH)测定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 海参肽上述免疫反应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参肤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作者:谢永玲;张明月;张静;管彤;赵春红;郑爱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