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2-3461
  • 国内刊号:37-1155/R
  • 影响因子:0.53
  • 创刊:198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24-57
  • 全年订价:23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CA收录期刊
  • 中药学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2016年03期文献
  • 1种西沙掘海绵Dyside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对西沙掘海绵Dysidea sp.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分离手段对西沙掘海绵Dysidea sp.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学数据等结构信息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沙掘海绵Dysidea sp.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dictyoceratinC(1)、dactyloquinone B(2)、aminoquinone(3)、dictyoceratin A(4)、dactyloquinone D(5)、dactyloquinone E(6)、(1R*,2E,4R*,7E,10S*,11S*,12R*)-10,18-diacetoxydolabella-2,7-dien-6-one(7)和α,β-unsaturated ester(8).结论 化合物1~6和8均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静;陈昭华;翁武银;张希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Scopuquinolone A,1种来源于柳珊瑚真菌Scopulariopsis sp.中的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

    目的 从1株来源于柳珊瑚的真菌Scopulariopsis sp.中分离获得1种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scopuquinolone A(1).方法 新化合物1的结构确定是通过广泛的波谱数据,包括二维核磁和高分辨质谱.1的绝对构型是通过CD以及计算旋光结合实验数据得以确定的.结果 化合物1鉴定为1种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结论 中国南海柳珊瑚来源的真菌是产生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这是首次从Scopulariopsis属真菌中分离获得新的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

    作者:邵长伦;晁蓉;胥汝芳;曹飞;魏美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海洋链霉菌发酵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目的 从筛选的1株海洋链霉菌MY0504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种新型纤溶酶并对其部分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高速离心、盐析、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对纤溶酶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纤溶活性,SDS—PAGE电泳测定分子量,小鼠急毒实验检测安全性,并考察温度、pH、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从发酵液提取纤溶酶的纯化倍数为7.15倍,酶活力回收率为32%,其分子量约为14 kD,安全无毒.该酶在47℃以下稳定,适宜pH为7.0~9.0,适pH值为8.0,Cu2+对该纤溶酶抑制作用显著,Ca2+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protinin强烈抑制纤溶酶活性,PMSF(苯甲基磺酰氟)可以完全抑制该纤溶酶活性,初步推测该酶是1种丝氨酸蛋白酶.结论 从海洋链霉菌MY0504发酵液中获得1种小分子量纤溶酶,为开发新的溶栓剂提供了新的选择和理论依据.

    作者:米阳;董超;侯正欣;史延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海藻及其混伪品性状显微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海藻及其混伪品的性状、显微特征,以便准确鉴别海藻药材.方法 采用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对海藻及其混伪品进行形态组织对比研究.结果 海藻及其混伪品在药材性状和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结论 采用形态和显微鉴别方法可准确鉴定海藻药材基原.

    作者:王虹熙;郭庆梅;周凤琴;王万朋;王长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南极真菌Penicillium sp.S-3-88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目的 对源于南极(44.42°W,60.54°S,水温-1.16℃,水深239 m)海参体内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 sp.S-3-88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色谱、反相ODS柱色谱、高效液相柱层析等色谱分析方法,对Penicillium sp.S-3-88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通过1H和13C NMR及质谱(LC-MS)等现代波谱解析手段,并与相关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结论 鉴定化合物1~9分别为2-acetyl-4 (3H)-quinazolin-one(1),benzo[d] thiazol-2(3 H)-one(2),octadecyl phenylpropanoate(3),diisobutyl phthalate (4),butyl-isobutyl-phthalate (BIP) (5),ergosterol peroxide (6),melithasterol B(7),22E,24R-5a,6α-epoxyergosta-8 (14),22-diene-3β,7α-di01(8)和cerevisterol(9).

    作者:方莎莎;唐潮;叶科元;卢小玲;刘小宇;焦炳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海带渣中提取分离EPA的工艺研究

    目的 探索海带渣中二十碳五烯酸(EPA)提取纯化及含量测定的方法,为深入研究海带渣中EPA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以海带渣为原料,在45℃条件下用3倍量无水乙醇提取2次得到粗脂,采用氢氧化钾乙醇皂化和盐酸酸化制备游离混合脂肪酸,并以EPA含量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探讨尿素包合法富集海带渣中EPA的工艺条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游离EPA的含量.结果 皂化后游离EPA的相对含量为5.13%.尿素包合反应佳工艺为:95%乙醇为溶剂,尿脂比3∶1,包合温度为-15℃的条件下包合2次,每次包合15 h.尿包后EPA的相对含量达24.46%.结论 该工艺简单易操作,可用于海带渣中EPA的提取纯化及含量测定.

    作者:张强;李爱云;冯坤苗;燕继永;韩春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生境下2种表型盐地碱蓬形态结构研究

    目的 对采自东营不同生境下绿色、紫红色2种表型的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L.)Pall.)进行形态结构研究.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比较2种盐地碱蓬的外部形态与解剖结构.结果 绿色表型的盐地碱蓬主要通过保水、吸水和储水的结构耐受低盐和干旱胁迫;而紫红色表型盐地碱蓬的叶高度肉质化,茎维管组织更加发达,气孔密度变小,分泌组织出现,这些特征使其更好地抵御高盐和水浸的影响.结论 此研究为盐地碱蓬的鉴定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魏春芬;崔洋洋;周凤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真鱿软骨硫酸软骨素的提取、鉴定及结构分析

    目的 采用酶解提取法,从真鱿软骨中提取1种新型的硫酸软骨素,对其化学结构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酶解法、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沉淀法从鱿鱼软骨中提取纯化硫酸软骨素,通过PMP柱前衍生液相色谱法、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和液质联用分析(HPLC-MS),对硫酸软骨素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使用木瓜蛋白酶酶解鱿鱼软骨,乙酸缓冲液在料液比为1∶30(g/mL)条件下,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率高,蛋白质残留低,经过CPC纯化,得到了纯度高达99.5%的硫酸软骨素.由PAGE电泳可以看出其分子量很大且能够被硫酸软骨素ABC酶酶解.单糖分析表明,鱿鱼硫酸软骨素主要由乙酰氨基半乳糖、葡萄糖醛酸以及少量的葡萄糖组成.硫酸软骨素ABC酶将其水解为聚合度2-18的偶数糖,采用HPLC-MS分析,可以得到所有寡糖的全指纹谱图.结合1H-NMR分析可知,从真鱿软骨提取出来的硫酸软骨素主要含有6-单硫取代的硫酸软骨素C二糖单元和4,6-双硫取代硫酸软骨素E二糖单元,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0.3%和39.7%,硫酸根含量为22.3%,是属于高硫的硫酸软骨素.结论 从真鱿软骨中提取出了具有高硫酸根含量的硫酸软骨素组分,可用于开发保健食品和海洋药物.

    作者:胡靖;陶圣男;李八方;候虎;张朝辉;赵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株渤海来源真菌Pleosporales sp.中azaphilones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目的 对1株渤海来源真菌Pleosporales sp.中azaphilones类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NMR和MS等现代波谱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运用抗真菌活性模型对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从该真菌中分离获得了6个azaphilones类化合物,分别为:isochromophilone I,Ⅵ,Ⅸ(1~3),(+)-sclerotiorin(4),5-chloroisorotiorin(5)和hypocrellone A(6).化合物1~6对3株农业致病真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Pestalotia calabae,和Glorosprium musarum均显示出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Pleosporales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具有作为抗农业致病真菌药的研究价值.

    作者:曹飞;张冰洋;李婉;朱华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珊瑚共附生毛壳属真菌中的麦角甾醇成分及肿瘤干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目的 研究软珊瑚来源的毛壳属真菌(Cheatomium sp.)中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分离手段对毛壳属真菌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方法对化合物的肝癌干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进行了体外测试.结果 分离得到13个已知的麦角甾醇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22E,24R)-麦角甾-6,22-二烯-5α,8α-过氧-3β-醇(2),(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3β,15α-二羟基-7-酮(3),(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3β,15β-二羟基-7-酮(4),(22E,24R)-麦角甾-5,8,22-三烯-3β-羟基-7-酮(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9α-四醇(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5α,6α-环氧-3β-醇(7),麦角甾-7,22-二烯-6β-甲氧基-3β,5α-二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6-酮(9),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α-三醇(10),(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1),(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醇-6-酮(12),(22E,24R)-麦角甾-8,22-二烯-5α,6α-环氧-3β,7α-二醇(13).在体外活性测试中,化合物3、4、6、8、13对人肝癌Huh7干细胞增殖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5~13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是对麦角甾醇类化合物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活性的首次报道.

    作者:王翠红;汤华;张悦;庄春林;孙鹏;李铁军;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海刀豆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和活性评价

    目的 对采自福建漳州沿海红树林伴生植物海刀豆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薄层层析、MCI微孔树脂层析以及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海刀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及文献比较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MTT法初步评价其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该植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1)、毛蕊异黄酮(2)、芒柄花素(3)、乌苏酸(4)、木栓酮(5)、羽扇豆醇(6)、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二十六烷酸(9)和二十四烷酸(10).结论 化合物1-2、4-10均为首次从海刀豆中分离得到.

    作者:钟添华;张磊;马新华;周芳;郑卫敏;王志彪;张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注射用替曲朵辛盐酸利多卡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目的 建立注射用替曲朵辛盐酸利多卡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替曲朵辛的检测条件为:ZORBAX SB-C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辛烷磺酸钠的磷酸盐缓冲液,流速0.3 mL·min-1,激发波长365 nm,发射波长510 nm,柱后衍生剂为4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衍生剂流速0.3mL·min-1,柱后衍生温度110℃,进样量50 μL;盐酸利多卡因的检测条件为:TECHMaTe C18-STⅢ柱(4.6 mmn× 250 mm,5 μm),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乙腈(50∶50),流速1 mL·min-1,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5 μL.结果替曲朵辛和盐酸利多卡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2 4~10.24 μg·mL-1和0.501 0~15.032 4 mg·m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8%和99.78%,RSD分别为1.13%和0.65%(n=9);检测限分别为0.41 ng·mL-1和10.3 μg·mL-1,定量限分别为0.81 ng·mL-1和28.5 μg·mL-1.结论 本方法可用于测定该制剂中替曲朵辛和盐酸利多卡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作者:陈永强;洪碧红;易瑞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海洋来源的天然α-糖苷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s)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糖类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从海洋天然产物宝库中寻找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发现高效低毒的治疗Ⅱ型糖尿病(T2DM)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45个海洋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来源的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结构、活性及其生物来源,还简要探讨了其构效关系,即酚羟基、卤素和不饱和双键、叁键的存在有助于增强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作者:陈正波;万升标;朱伟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海洋卤代吲哚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吲哚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海洋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单吲哚、双吲哚和三吲哚结构衍生物.卤素取代是海洋吲哚生物碱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取代位置大多在吲哚环的5-位或者6-位,这些化合物显示抗肿瘤、抗微生物、抗组胺、5-HT抑制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潜在药用价值.本文对海洋来源卤代吲哚生物碱的主要生物活性、来源和结构进行了综述,共涉及81个化合物,涵盖了从1978年到2014年的48篇文献.

    作者:袁莉;汤华;庄春林;孙鹏;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红珊瑚的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对红珊瑚的资源分布、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药用情况进行综述.已知珊瑚虫纲有6100多种生物,其中红珊瑚科29种.目前,红珊瑚资源匮乏,未移植成功.真伪主要以红珊瑚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纵向纹理,麻点状凹坑等性状进行鉴别.红珊瑚的化学成分有多种正构烷烃类、脂肪醇、偶碳醇、甾醇、角鲨烯和酸类物质,已分离得到反角黄素(4,4’-diketo-β-carotene)和顺式角黄素.红珊瑚有开窍通络,改善神经营养,修复神经病变,接骨续筋等药理作用.红珊瑚在藏、蒙药的26个方剂中均有入药,且是科尔沁包氏祖传秘方“蒙古接骨丹”的君药.

    作者:来英;包海鹰;包占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拟小叶喇叭藻和喇叭藻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喇叭藻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热水提取从拟小叶喇叭藻(Turbinaria conoides)和喇叭藻(Turbinaria ornata)中获得水溶性多糖TCP和TOP,并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其总糖含量;用改良的咔唑法测定其糖醛酸含量;用Folin-酚法(Lowry法)测定其蛋白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单糖组成;用离子色谱法(IC)测定其硫酸根含量;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与多角度激光散射仪联用法(HPGPC-MALLS)测定其平均分子量;用PNPG显色法测定TCP和TOP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TCP和TOP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04.1和113.2 tg·mL-1,效果优于阿卡波糖(220.3 μ g·mL-1).初步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均为混合型抑制方式.结论 热水提取自拟小叶喇叭藻和喇叭藻的多糖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作者:丁琅;单鑫迪;郝杰杰;吕友晶;凡飞;赵小亮;蔡超;于广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西沙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cf.molesta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西沙短指软珊瑚Sinulariacf.moles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MPLC、HPLC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方法,并结合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短指软珊瑚的甲醇粗提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5′Z)-5-(2’,6′-二甲基癸烷-5’,7-二烯)-呋喃-3-羧酸(1),norcembrene (2),norcembrene E(3),(1R,3S,4S,7E,11E)-3,4-环氧西松烷-7,11,15-三烯(4),(3E,7Z,11Z)-西松烷-2-羰基-3,7,11,15-四烯(5),clavirolides D(6),β-谷甾醇(7),和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8).结论 所有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种分离得到,化合物(5,6)为首次从Sinularia属中分离得到.

    作者:江明明;唐旭利;李平林;李国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响应面法在海洋来源梅花状青霉LGT201107抗氧化活性物质代谢过程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以响应面法优化梅花状青霉代谢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培养条件.方法 以目标菌株发酵液浸膏抗氧化活性为响应值,考察培养时间、碳源、氮源与浸膏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单因素实验结果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设计组合实验方案,采用Design-Expert 8.05软件优化菌株的实验室培养条件参数.结果 菌株代谢抗氧化活性物质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为16 d,碳源为葡萄糖20.0 g·L-1,氮源为蛋白胨10.8 9·L-1,平行测试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7.83%,其IC5o为13.57 μg·mL-1.结论 响应曲面法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拟合较好,该方法可用于类似菌株活性物质获取条件的优化.

    作者:谢绵测;雷静;李戈辉;孔令萍;李先国;张大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