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MHD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CRRT组和HD组各30例.另选体检健康的老年人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脑钠肽(BNP)的变化.结果 HD组和CRRT组治疗前CD3+、CD4+、CD4+/CD8+比值水平均低于N组(P<0.05),BNP、CD8+水平高于N组,但HD 组和CRRT组之间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升高,BNP、CD8+水平降低,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CRRT组改变大干H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NP和CD4 +/CD8+比值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CRRT和HD均能部分改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CRRT在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优于HD.
作者:戴博;孙树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评价紫杉醇微孔载药冠状动脉支架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60例植入紫杉醇微孔载药冠状动脉支架(Yinyi支架),60例植入载雷帕霉素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EXCEL支架),术前末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和6个月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紫杉醇微孔载药冠状动脉支架组(Yinyi组)和载雷帕霉素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组(EXCEL组)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除YINYI组1例患者第4个月非心源性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完成了临床随访,平均随访(6.03±0.17)个月.YINYI组和EXCEL组分别有11例、14例再次行冠脉造影,3例、2例发生了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内再狭窄,均成功施行了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LR).YINYI组和EXCEL组6个月内MACE发生率分别为5.0%与3.3%(P>0.05),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紫杉醇微孔载药冠状动脉支架(Yinyi支架)临床应用安全,近期疗效与载雷帕霉素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EXCEL支架)相近,更长期的临床疗效比较尚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候国梁;任长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间60例心脏瓣膜病术后患者,于术后4h,8h及12h分别测定动脉及中心静脉血气分析,并按ScvO2均数将60例患者分为≤65%(A组,n=24)、>65%(B组,n=36)两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讨论它们在不同水平的ScvO2下的差异性.结果 瓣膜置换术后,A、B两组患者心肺并发症(如低心排、心律失常、低氧血症)、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ScVO2水平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作为衡量术后患者组织氧供需平衡的良好指标,对预见和早期治疗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仇杰;马冬纹;费忠化;刘宏生;程前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va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法,动态测定40例初治AL患者血清中MCP-1、sIL-2R的水平,以20名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初治AL患者血清MCP-1、sIL-2R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经化疗完全缓解(CR)患者血清中sIL-2R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完全缓解患者血清中MCP-1水平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复发患者sIL-2R水平再次升高,复发患者MCP-1水平降低.结论 动态监测MCP-1、sIL-2R含量变化有助干预测AL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评估预后.
作者:张文文;叶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足部骨折、错位诊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51例足部骨折、错位患者,分别行X线片和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检查,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两者在诊断和手术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结果 X线片检查10例无法明确诊断,后经手术证实诊断错误1例,128层螺旋CT临床诊断均正确,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8.43%和100%.128层螺旋CT与X线片在明确诊断(x2=35.35,P<0.01)和手术指导方面(x2=19.49,P<0.01)有显著性差异,128层螺旋CT明显优于X线片.结论 128层螺旋CT能立体、动态地显示足部骨折、错位的形态及程度,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手术中指导.
作者:潘维亮;华德军;孙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1例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35%(44/91),正常乳腺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腋淋巴结转移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有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蛋白与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检测乳腺癌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作为判断乳腺癌转移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德水;郑宇辉;陈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岩藻糖转移酶9(alpha( 1,3) fucosyltransferase 9,FUT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宫颈癌(其中21例合并转移淋巴结,39例无转移淋巴结)和10例子宫颈炎组织中FUT9的表达.结果 FUT9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7%(46/60),其中在转移的淋巴灶中阳性表达率为100%(21/21),而在子宫颈炎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仅为10%(1/10).子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宫颈病变组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18/2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71.8%(28/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FUT9表达与TNM分期以及转移的淋巴结个数相关(P<0.05).结论 FUT9在子宫颈癌组织的表达明显增高,FUT9可能与子宫颈癌淋巴道转移有关.
作者:张珊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方式与术后疗效.方法 对5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a.治愈55例(98.2%),显效1例(1.8%).结论 鼻腔、鼻窦真菌感染主要因素可能是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存在异常和病变,阻碍了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正确处理钩突、中鼻甲、鼻中隔,术前、术后综合性治疗,定期随访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
作者:李珊;吕圣军;朱文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脂肪组织是机体的能量贮存器官,而肥胖被定义为机体脂肪组织过多的一种状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脂肪组织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能量贮存库,还具有内分泌的功能,机体在代谢调节中有重要作用;肥胖不是单纯的脂肪组织增多,脂肪分布异常或者异位脂肪沉积,而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内分泌和炎症性功能失调.本文就近些年来对肥胖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杨艳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检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它的大优势是能从“时间、空间、动态、连续”对活细胞中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检测,该技术不但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来研究细胞膜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可用于分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中所发生的信号转导途径.资料显示,FRET技术所发挥作用是近出现的几种技术所无法企及的,这对于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新的药物靶点的发现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王宏;蔡欣;白波;陈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通过对济宁医学院医学专业3个年级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调查,掌握当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习情况,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卫生专业人才.
作者:姜恒;陈晓东;程广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医学影像物理学》内容繁多,讲解复杂.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全部内容学习结束时,采用比较记忆法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某些重要的概念、公式、规律或者对整个教程的理解和记忆,以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作者:康永香;范怀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方法 采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3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分析.结果 1)时间管理倾向在时间价值感上存在性别差异(t=一2.28,P<0.05),女生好于男生;2)医学专业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好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并在各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 医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好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作者:赵维燕;吉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2011年8月至9月在济宁市12个县市区共设50个土壤点位,对土壤样品中的5种近年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量进行了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5种农药中甲基对硫磷、丙溴磷、甲胺磷均未检出,敌敌畏和乐果在部分蔬菜、小麦等农产品中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作者:程晓平;陈雁君;郭建丽;赵艳霞;张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济宁市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行为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拟《老年人口腔健康行为现状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1)每天刷牙的占总被试86.3%,饭后必漱口的占56.4%,每天使用牙线的占0.6%,采用竖刷法的占35.4%;2)被试口腔健康行为与其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以及参加口腔健康教育活动有关.结论 应加强社区口腔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健康指导,促进老年人口腔健康.
作者:刘国慧;甄天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山东省成年人BMI指数的变化规律,分析BMI指数与体质健康指标的关系.方法 依据山东省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的测量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山东省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除个别指标外,BMI指数同大部分体质健康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结论 BMI指教超出正常范围对某些体质健康指标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体重的过度增长.
作者:林宇;周慧;刘春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对某橡胶轮胎公司新建半钢子午胎项目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检测,评价该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为卫生行政部门对该项目的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粉尘、噪声和有毒有害气体是橡胶轮胎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除3个噪声作业点超标外,其余所检项目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1].结论 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比较先进,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齐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有力,能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
作者:徐旭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是儿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患儿生长障碍、智能落后的主要疾病之一.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患儿的甲状腺影像学研究,了解患儿的甲状腺形态和功能变化,对于进一步阐明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对我市自1998年4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502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患儿进行了甲状腺影像学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马香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定济宁市女性医护人员疲劳状况,探讨疲劳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定济宁市330名女性医护人员的疲劳状况及特征.结果 女性医护人员疲劳严重程度评分为4.23±1.38,疲劳环境特异性因子评分为5.11±1.30,疲劳结果因子评分为5.12±1.65,疲劳对休患、睡眠的反应评分为5.63±1.87;56.20%女性医护人员处于不同程度的疲劳状态,疲劳的严重程度与工作状态紧张程度、工作时间、年龄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结论 女性医护人员易发生疲劳,工作状态紧张、工作时间较长、年龄25~45岁是致疲劳的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胡振英;宋爱芹;郭立燕;李印龙;翟景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自噬是真核细胞内的一种主要消化降解途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细胞的自噬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但在人体内尚未见系统性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的自噬活性与年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方法 LC3基因是自噬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其编码蛋白经过修饰后形成的耦合蛋白LC3-Ⅱ是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膜标记蛋白.在该研究中,我们在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上,检测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中LC3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在不同年龄组之间,以及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中LC3基因的表达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70岁以上年龄组LC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40~49岁年龄组(P<0 05).与之相反,70岁以上年龄组的LC3-Ⅱ蛋白水平显著高于40~49岁年龄组(P<o.05).在同一年龄组中男性和女性之间,LC3基因表达水平和LC3-Ⅱ蛋白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自噬体的形成和自噬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LC3-Ⅱ蛋白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提示细胞消化降解该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其在细胞内沉积而致.因此,应用药物等手段增强细胞LC3的基因表达水平,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
作者:闫波;黄建;逄淑超;张俊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硬化性胆管炎(SC)是一类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以胆管炎症和闭塞性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并逐渐形成胆管狭窄及胆管进行性破坏,终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病程中有巳知直接或继发的胆道系统损害的病理过程的称为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病史中不能提供相关病因的为特发性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SSC的常见病因是长期胆道梗阻、手术创伤和肝移植所致的缺血性损伤,此外还可见于肝动脉灌注化疗、危重症患者等.近年来SSC的病因得到不断补充,其中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作为SSC的病因尤其得到重视.此病发病的初始靶点是胆管上皮细胞,动物模型证实供血不足是较早的病理机制,而感染及免疫紊乱可加重胆管病变.除了IAC对激素治疗有效外,目前对多数病因所致SSC治疗手段有限,其预后比PSC更差.
作者:洪珊;贾继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血流持续中断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起病急骤,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2007年统计,美国每年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住院的患者数约为157万人,其中因STEMI住院的患者多达33万人,死亡率约为9.4%[1].
作者:王长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确定我国北方一马凡氏综合征(MFS)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对马凡氏综合征一家系进行临床研究和系谱分析.采集家系中3例患者和3例健康成员的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马凡氏综合征致病基因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处,直接测序确定致病的基因突变.结果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FBN1基因外显子6发生了错义突变,cDNA 640位的鸟嘌呤被腺嘌呤取代(G640A);对应的甘氨酸改变为丝氨酸.突变后EagⅠ内切酶位点消失.该突变在家系中表现为与疾病共分离.结论 FBN1基因突变G-640A是该马凡氏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
作者:张华;许菲;睢瑞芳;董方田 刊期: 2012年第01期